吴兆元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454
人物姓名: 吴兆元
人物异名: 字:公策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319.pdf
时代:
出生年: 1574年
籍贯: 莆田

传略

吴兆元,字公策,神宗万历二年(1574)生,莆田人。兆元为唐代入闽始祖屯田员外郎吴祭胞弟吴良后裔。良,字元善,行十五,官莆田知录,始居兴教里可塘。可塘,旧址在莆城西北十里,明代属尊贤里,其地自九华左麓顿跌至可塘,分为二支,左右环抱中旷然一区,后枕狮子山,前为二塘:一在官道之上名上可塘,一在官道之下名下可塘,知录良派下裔孙所居。良传九世孙世辅,自此过黄石水南,屯田员外郎世延自此迁兴教里,(按:兴教里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属武化乡,为村十:漏头、上吴塘、枫岭、东黄、后黄、东张、泗洲、埔头、吴梓、洪度。)姓其地吴塘。世宁三传可塘处士念四,宋庆元间(1195~1200)迁孝义里之官泄口,今名墓兜。其裔孙世达、世通、世南三房仍居可塘。 李俊甫《莆阳比事》“乌石官职”条载:“宁真门内吴、教授源、推官溶之族;义井吴,连江丞焕之后;钱坑吴、坑霸吴、塘滨吴、凤井吴、东郊吴,正议详、汀守瑶、德庆守延秀之族,以上诸吴同出;魏塘吴、义勇侯兴之后;可塘吴,屯田世延之后;仙游山泌吴,武翼之后;兴化县市吴,通判珏之后。”元末天下大乱,各方据土自保,可塘遗居吴氏子孙亦相取据守,至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版图,未入呼为强人惧而散去,其地遂墟。且散去者亦各隐易名姓,不相往来,可塘自是无复有吴姓居矣!至今二塘澄然波光荡漾,居址坟墓犹此列可辨。宋元时兴化县官路经由可塘,为要冲之地,后因虎祸伤人,旧县废入莆田,行人既稀,而地亦渐荒僻云。子孙遂散居延寿里吴坂头、莆田里下吴、东吴、醴泉里前吴,兴福里后吴、武盛里东吴,奉国里吴宅、崇福里吴山等地。 吴世延,字延之,一字季叟,仁宗宝元元年(1038)赴京应省试,擢吕溱榜进士,为莆阳吴氏登进士者第一人。世延累官屯田员外郎,知梧州,极为道学创始人,《易》学大师周敦颐(字茂叔)所亲重,常相与唱和,有诗集二十卷存世。世延传裔孙宴,家贫苦学,竭力事亲,不求人知。宴传子中兴,立志坚定,不敢苟以自弃。中兴传子兆元,为人温柔廉介,饮食衣服,不求鲜美,敬敏力学,庄尚气节,以茂才荐。“其为儒生时,与教授曾钟震同疑业于西漳天花庵,自立课程,每午夜读表到皇帝陛下句而渔舟适至,嗣是往来江上者辄听此句,以十夜响晨,足见古人学业不苟,求志有素。庵前座中脊上有小榕三尺许,自明季迄今,旱数月不凋,雨连旬不长。郡司马王鼐口占云:‘不借人间资灌溉,遙从天上属蟠桃。’名人游其地,为低徊者久之。”(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十五·杂事) 万历四十一年(1613),莆阳举子朱之臣、陈应元、方承笏、徐景濂、曾楚卿、吴兆元赴京应省试,是科会试试题为:“四书乂:‘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是科状元为周延儒(字玉绳),其少年得志,颇为自喜,可惜此人后来竟成有明一代六大奸臣(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之一。莆阳举子朱之臣、吴兆元等六人同擢周延儒榜进士,兆元为第三甲一百零三名,初授确山知县。 河南省汝宁府确山县,其邑百姓甚朴惮输,官里甲因得侵揽,逋(拖欠)甚多,兆元为设征收划一之法,宿弊顿除,民多称便。兆元决狱明敏,邑无滞讞(案件),监司奇其才,虽他狱皆委兆元裁决,而民亦自以得确令平反为不冤。其蒞官,坚持清苦,宽而不纵,正而不激,区划有方,功成不扰,确山民思之,秩满行取,父老遮道攀辕,数十里不绝。 兆元至京,选刑部河南司主事,改工部都水,迁屯田员外郎,再迁营缮郎中。营缮岁供大木,商侵蚀不费,兆元谨筦籥(钥匙),独无所耗。未几,知韶州府,政平讼简,务与民休息,给军饷以时,大得民心。郡譙楼尝火,兆元振衣再拜,火为之灭,人以比刘昆。[按:刘昆,字桓公,为东汉陈留东昏人,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王莽时,教授第子五百余人。光武帝建武五年(29),举孝廉,不行,教授于江陵。帝闻之,除江陵令,迁弘农太守,累擢为光禄勋。光武帝询以在任时叩头求雨救火灾,虎负子渡河等异事,昆对以偶然耳。以老乞休,食千石禄而终其身。] 其时,逆阉魏忠贤之党羽崔呈秀,此人擢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初(1621)官御史,巡抚淮扬,见东林势盛,欲入其党被拒。后以贪污为左都御史高攀龙(字存之)揭发,革职发配充军。呈秀乃投靠魏忠贤,为其养子,得复职,从此与魏珰内外相结,翻“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又屡兴大狱,打击东林党人,时称“五虎”之首(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朝士多附之。呈秀以与兆元同籍同年相慕,意欲叙旧,兆元绝不与通。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下午申时,统治天下七年,将大明元气戕毁殆尽的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信王朱由检在一片暮色中踏进紫禁城登上皇位。崇祯初年(1628),新天子赐宴天下,入见郡守廉异者四人,兆元居第一,迁江西参政,备兵湖西。崇祯二年(1629)十月,兆元賫捧进京入贺,行至山东,都城告警。兆元叹曰:“吾等数千里贺天子万寿,愧不能纾君父急,奈何奉头鼠窜乎?”叱驭益疾。当时清帝皇太极亲率后金十数万精兵,分道由龙井关、大安口入犯,连下遵化等名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回师救援,全军覆没。正在宁远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闻警兼程回救,屯兵通州,但金兵却绕开袁崇焕,直扑北京,是以都城告警。十一月底,东便门之战,袁崇焕大破金兵。十二月中旬,武经略桂满战死,思宗中了皇太极之离间计,袁崇焕被撤职并拘捕入狱,以孙承宗接替兵部尚书之职,率各镇援兵力战克敌,解了京师之围。俄平,朝廷诏趣诸贺者进,兆元首入,朝野咸啧啧嘉叹! 崇祯三年(1630),兆元陞江西按察使,备兵南,南贑恒患盗,兆元视贼势最急当之,贼惮不敢犯,十六县皆得安堵。进广东右布政使。未几,兆元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兼视鹾政。西粤不产盐,当得东粤协济,岁输协济银八万代以盐,及运至省,舵工例得货余盐自利,而实侵官盐正运,逋负逮系不得释。兆元曰:“法当清其源,空因此辈何益?”乃饬以先公后私,公入立增,而系者益寡。 崇祯八年(1635),兆元迁云南左布政使,廷议增云南额十二万,兆元竭心力区画,滇以免困。旧例每岁辨贡黄金二千两,久蠲复征,兆元乃取缺军廪以代,且请暂征一年,后仍停免,民德之,立生祠奉祀。崇祯十二年(1639),兆元进京入觐,陞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思宗召见平台,赐银币及御前果品,思宗曰:“朕以酬万里劳臣也!”兆元因陈抚驭机宜,思宗奖劳有加。兆元归云南,任上益务宽简,驾驭土司,捐其细过,咸遵约束。其奏增解额三名,又奏立里井儒学,上嘉纳。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丁未,李自成陷京师,思宗自缢于煤山,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景文曰:“身为大臣,不能从疆场少树功伐,虽死奚益?”亦赴龙泉巷古井死。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倪元璐闻难,曰:“国家至此,臣死有余责。”乃衣冠向阙,北谢天子,投环缢死。左都御史李邦华闻难,乃题阁门曰:“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矢死靡他。”乃走文丞相祠再拜,自经祠中。左副都御史施邦曜闻变恸哭,题词于几曰:“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遂自缢,仆解之复苏,邦曜叱曰:“若知大义,毋久留我死。”乃更饮药而卒。大理寺卿凌义渠闻难,以首触柱,系帛奋身绝吭而死。邑人协理京营兵部右侍郎王家彦,贼犯都城,奉命守德胜门。城陷,家彦自投城下不死,折臂足,其仆掖入民舍,自缢死。贼燔民宅,焚其一臂,仆收其遗骸归。 兆元闻变恸哭,亟悉索军实,遣将统兵至金陵,佐复仇,时督抚以师至独滇南耳!及闽中道阻,兆元痛故社已屋,谊与国俱存亡,遂辗转云南,矢躬尽瘁。 绍宗立,沙定洲据会城,劫为题请代沐天波,不可。(按:沐天波为凤阳府定远人,沐朝弼玄孙,崇祯间(1628-1644)袭封黔国公,镇云南,土司沙定洲为乱,奔永昌,乱定,归。)拘别室,夺其印,而托名兆元上疏。时干戈路阻,上不知情伪,命张应星下诏赐兆元尚方剑便宜行事,疏辞。(按:张应星,沛县人,岁贡,工剑术,以军功迁兵部郎中。)绍宗复谕加意料理,曰:“卿久抚滇疆,弘宣猷绩,正资善后,毋贻朕南顾忧。扫除天波有成命,不许辞。务令南人不反,以就一统丰功。” 永历元年(1647),桂王(永明王)朱由榔入滇,以杨畏知巡抚云南,晋陞兆元为总督。明未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一作可旺),为陕西米脂人,此人英勇善战,号“一堵墙”,引兵南下,由黔入滇。可望因诛沙定洲余党二百余人。可望胁受职,兆元自经,可望令人救之,迁于中卫,简囊箧,叹其清节,犹加优礼。可望旋受南明永历帝秦王之封,迎永历帝居安隆所,其拥兵自重,擅作威福,杀大臣多人。 未几,兆元疾极,卧床不起,惟问太夫人健否?临终戒勿受奠,无一语及私云。兆元卒,年七十四,葬墓在洋西粉石碑。黄海《续莆阳比事》卷七“古滇发终”条载:“吴兆元巡抚云南,甲申闯变后,伤心故主,辗转古滇,矢躬尽瘁,两鬓斑斑,卒于其地,子应禧扶丧归,滇父老哭数百里送之。”吴氏一门荣荫三代诰命:吴宴,以孙兆元贵,赠布政使;宴传子中兴,以子兆元贵,赠布政使。(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四·封赠) 常言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兆元居官“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生平事迹可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四、卷十七、卷三十五、《福建通志》卷四十八、《续莆阳比事》卷六、卷七、《南明史》卷六十三、《同治韶州府志》、《福建兴化文献·兴化人物志》、《莆田吴祭世系宗谱》、民国《莆田县志》第二十六卷、第三十四卷。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