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姚文炤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448
人物姓名:
姚文炤
人物异名:
字:在明;号:虚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259.pdf
时代:
明
籍贯:
莆阳城北孝义里畅山(今荔城区畅林畅山村)
亲属:
姚永
传略
姚文炤,字在明,号虚谷,生卒年不详,莆阳城北孝义里畅山(今荔城区畅林畅山村)人。姚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统计,姚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位,在台湾则排名第六十八位。邑人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舜,也称虞舜,名重华,为黄帝第八世孙,曾经耕于历山,为姚氏得姓始祖。其裔孙以“历山衍派”为郡望,后来有一支姚姓子孙南徙浙江吴兴,繁衍生息,遂以“吴兴”为郡望。如其族联云:“文明世泽,元德家声。”“梁国家声大,吴兴世泽长。”“弘文学士,庐墓家传。”“世家瞻尚忠孝,祖德高光鉴临。” 文炤先祖姚思廉之九世孙,唐懿宗时江州录事府仓曹参军孟瑜之子天明,字世祯。昭宗乾宁元年(894)甲寅擢苏检榜进士,授太常奉礼郎。光化元年(898)戊午,天明任福州侯官大尹,见韶溪(今福清市江兜)之山列嶂环青,寒泉泻玉,因避黄巢之乱,携家南徙,择福莆之交界地韶溪居焉,为姚氏入闽始祖。仍筑书堂,弦诵自娱,以训子弟,时人号“韶溪姚”。天明传子曰:孟、仲、季三房。仲房派后裔传衍涵江鉴前和莆城下务巷者,而季房派亦有徙居兴化游洋,再由游洋迁涵江冲沁,莆阳城北孝义里畅山等地开族。(见《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 天明传季房六世孙求仁,由韶溪徙居兴化游洋。求仁传孙宗之,字元仲。少有操持,能文工诗,深得天下奇才“溪东先生”郑厚(字景韦)器重。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宗之擢王十朋榜进士,累官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宗之传长子榘,以父荫补官建州参军。榘致仕后由游洋徙涵江冲沁,是为韶溪“冲沁姚”。而天明之季房派下十四世孙廷喜,元时官承事郎。廷喜传子三:长均善,次均祥,三均安。由游洋徙莆城之北畅山,是为韶溪“畅山姚”。如其族联云:“沁水家声大,畅山世泽长” 畅山“亦曰跳山,在平田中突起,此系罗星细小如龟形山麓,有巨石。前志谓乌山一脈,过绶溪伏而复跳,为圆峤误矣!”(见民国《莆田县志》卷五)。明代涧东季子林登名《畅山纪》云:“昔柳子厚谓:‘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莆固负山而临海,深山溪壑之中,灌木阴翳,豁迥合,境之奥也。而鲜有其旷。临海诸峰,既寡树木,一望旷远,境之旷也,而无其奥。畅山,出郭北浮舟三四里间,独庐莫覩四际之奇,取诮山灵,贻游观之愧。”(见《莆舆纪胜》卷七)邑人释明炜,字韬然,号少溪,为国欢寺僧,其咏《畅山晚眺》诗云:“高处江天望不穷,云林晻霭接西东。一声啼鸟斜阳外,人在花前瘦影同。” 畅山姚氏开基祖廷喜传裔孙绵,字怀远,恬淡高旷,善属文,能诗。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己卯乡试,邑人杨琅为福建布政司乡试中式第一人(解元),黄仲昭、林大猷、周轸、黄师贡、郑焯、姚绵、吴希贤、方临、宋□瞻、郑淮、林时厚俱府学中式。绵历广济、临清两县学训导,迁景陵县学教谕。率履动遵古人,有巡按都御史翁某素与之好,绵竟不为干谒,临清人重之。后绵卒于官所,诸生痛惜之。 绵传子渠,后以子永贵,赠太仆寺丞。渠传子永,字思永,魁梧意气,狷介不苟合。武宗正德二年(1507)丁卯乡试,邑人林文俊为福建布政司乡试中式第一人(解元),永以府学中式。正德三年(1508)戊辰,永赴京应省试,擢吕柟榜进士,为第三甲七十三名。初任县令,考牧有声。擢迁京职,历太仆寺丞,年五十一而致仕,进光禄少卿,世人美其止足。如其族联云:“宋代文林郎书经二部,明朝光禄卿廉能一等。”上联赞姚氏先贤安仁,为宋代莆阳名儒,行醇学博,孜孜训迪,古貌古心,不靡不俗,所为《四书》、《五经》尤精,近世罕伦。安仁为莆阳姚氏首登科第者,官文林郎。下联颂姚绵的孙儿永,累官光禄寺少卿,廉正守道,以清直称。郡守在赤溪桥头为姚绵一门立“畅山桂秀坊”。 永传子文炤,博学能文,雄深雅健,颇有祖风。文炤性喜纵情山水,足迹遍及莆阳名山古刹。囊山,形如悬囊,或名土囊。唐高僧湼槃隐其下,曰囊山院,一说湼槃行化,使虎负囊而归,故名。文炤与友游囊山,留题《游囊山寺》诗云:“为爱登临眺海天,不嫌绝磴费扳缘。石林礙日翻疑晓,墨蹟封苔莫辨年。嘉谷幽中留伏虎,辟支深处现真仙。最怜山静红尘远,惟有清风到酒边。”[按:《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载:“初,湼槃隐此。九座师见之曰:‘此辟支佛也。’上有岩,名辟支岩云。山前为国欢院,曰国欢者,王审知延师于此。故名。湼槃师父母塚,在其后。而囊山院西,则湼槃塔存焉,塔本湼槃所自择,在院堂东。宋祥符初(1008),有厉绍伯者,来看塔曰:‘合徙之院堂西。’一夕,院堂有声如雷,黎明,塔中现十六字云:‘我看山皮,厉看山骨。百年之后,徙我西出。’徒大异之,遂徙于院堂西延福后。唐改塔曰慈寿,宋复改院为寺,而赐塔额曰慧达。”] 嘉靖元年(1522)壬午,文炤与从弟文烨应乡试。俱以儒士中式。嘉靖二年(1523)癸未,文炤赴京应省试。是科会试试题为:“《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礼记》:‘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三月十五日,世宗临策会试举人,浙江慈溪人姚涞(字维东)高中癸未科状元,此科共选进士四百一十名,文诏为第二甲五名。 文炤方其郎比部(按:刑部主事)时,永正为太仆寺丞,父子同朝为官,乡人荣羡,而皆澹朴抑畏,视其色如在野。文炤后出为金华知府,所至务为宽厚,政先教化,尤重表扬忠节。以刻志励操,廉明刚正,再进浙江按察使。任上蒞事精勤,深达民隐,才德著闻,旋升浙江左布政使。[按:“明代洪武九年(1376)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长官由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改称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台、藩司、尊称藩宪、方伯。宣德(1426-1435)以后,每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员,秩从二品,作为中央直辖官,与‘按察使’同为该辖区即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文炤致仕林居,筑书堂于畅山之侧绶溪边,课子读书。其家境清贫,“三春无一事,锄地种兰花。”后以疾卒,葬墓筑常泰里延寿村霞坡山(今笔者宅居之西侧近十米处)。 文炤从弟文炜,(字在质),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举人,知新宁县,时德清胡公友信知顺德,奥西伍某知新会。入省参谒,三人每聚首,胡独与文炜谈论古今,新会内不快。新会无善政,姻亲蒋选部欲拔无由,以属于同乡张道指。按粤,屏人问之,新会曰:“有善则为胡、姚所构。”直指衔之。《兰陔诗话》云:“在质作宰,善决狱,多惠政,与顺德令胡思泉友善,新会令恶之,俱为所构罢归。”文炜撰《赋归》诗云:“三年瘴海泛风沙,归去山中定岁华。径在漫栽陶令柳,园荒须种邵平瓜。行藏清世恩长在,麋鹿丰林兴自賖。传语皇华天上使,逢春莫寄陇头花。” 值得一提的是,文炤、文烨、文炜从侄旅,初名鼎梅,字园客,为明代莆阳才子之一。故笔者于此,不惜泼墨,为旅传略稍叙一二,以飱读者。旅大约生于穆宗隆庆朝(1567-1572),其父“素节侠自知”,卒于畅山。旅为长子,少称颖悟,长益标奇。考其撰《露书》自序云:“余性僻,少读书,遇义晦,如解带结,不解不休;遇传注旨背,如食蝇,吐乃已。第少憨,不屑登之牍。..余贫,不能多积书;即积,不暇读,故所著只剔诸耳目,犹读‘芝麻通鉴’,遽谈说古今耳。若谓经籍之讹舛、词辞之妍媸、理性之邪正、陵谷之变迁、世教之汗隆、人物之错综、鬼神之情状尽是,则待宰木以为牍,无尽期。” 园客好游,足迹几遍天下。每逢春日,旅与友泛舟绶溪,喜撰《春日》诗云:“为怜春欲尽,临水赛琵琶。罗袂縈垂柳,空舟载落花。尊欹眠绿草,日下半平沙。各抱幽情去,争桥向狭邪。”又如其游囊山,登辟支岩,留题《囊山辟支岩》诗云:“选胜藤萝更上攀,龛石一点翠微间。江城作斗蹲平地,海水如云贴远山。茶灶堪消今日福,酒杯仍值野僧閒。同游幽僻同猿鸟,不到昏钟不肯还。”在遍览名山大川、美景胜迹之际,还广交文人雅士,举凡缙绅布衣、僧道娼妓,但有才情可称,均在交游之列。如南京礼部尚书李维祯(字本宁),其博闻强记,文章弘肆有才气,海内请求者如市,负重名四十年,其诗文声价腾涌。维祯与旅至交,尝为《露书》作序。再如福建侯官人广西右参议曹学佺(字能始)、邑人礼部尚书林尧俞(字咨伯)、莆阳才士游及远(字元封)、湖州长兴人,南京国子监博士臧懋循(字晋叔)、莆阳书法家洪宽(字仲韦),皆与旅过从甚密,宴游唱合,评论诗文。“唐、宋、元山水不一体,体体擅场惟吴文中,即花鸟、佛像亦无不精工;他若曾波臣小像、洪仲韦小楷、黄允修篆石,皆名称一时。余尝对陈元凯称‘吾乡四绝’,元凯戏余曰:‘并君诗为五。’(见《露书》卷之十二技篇)据此可知旅之诗作颇为莆阳士子称道。钱谦益(字受之)编撰《列朝诗集》,称旅有诗集行世,惜乎早已亡佚不存了。 钱受之云:“园客爱苦吟,诗不多作”如其撰《送游元封》诗云:“相知不相见,相见即离歌。欲吐别来事,逢君醉日多。严霜束高树,落日捲寒波。况此送归客,其知乡思何?”《诸朋好郊饯作》诗云:“平生不喜饮,今日醉尊前。别意无浓淡,临岐共黯然。草头鱼子雨,花外鹧鸪天。莫道辞家苦,难消是此筵。”其撰《扬子曲》二首:“遥望隔水人,只见隔水树。知郎未出门,鸟在树头住。”“望郎犹见树,日落浦烟迷。还知郎宿处,鸟在树头啼。”其撰《山家》二首:“水尽重重客路,山开处处人家。粉壁斜衘落照,朱簾半掩桃花。”“栢叶麝餐云暖,柳枝鸟踏烟寒。稚子出墙看客,隔篱犬吠衣冠。” 旅撰《露书》共十四卷,分为核、韻、华、杂、跡、风、错、人、政、籍、谐、规、技、异十四篇,辨驳讹谬,品评诗文,臧否人物,记载山川古迹,风土民情,世风世态,物产饮食,奇能绝技,神怪灵异等等,颇为详备。可谓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露书》取东汉王充(字仲任)《论衡》云:“露书显文,是非易见”之意,标榜词意畅达的风格。《露书》付梓时两遭火厄,印行不易,存世亦寡。旅见闻广博,朱彝尊(字锡鬯)《静志居诗话》卷十八称:“园客放浪湖海,缀拾旧闻,《露书》一编,颇存轶事。其评隲一时诗家,远比敖器之(敖陶孙),近续王元美(王世贞)。” 天启间(1621-1627),礼部尚书李维祯为撰《露书序二》:“园客好游,足迹几遍天下,年未半百,精神长王(王充)。伸纸挥毫,若不措意,而营构夙成,其才性殆无之所授然也。人既异人,书复异书,余不敢为蔡中郎匿之帐中,而窃效王会稽以实对人,广其传,与众共之,因为题简端如此。由今以往,若董勤之辟谢,夷吾之荐世,自不乏怜才者矣。” 江阳友人韩位甫(字立之)撰《露书序三》:“是以咀饫经史,兼通流略,泛滥百氏,掇揽八夤,以成此书。汇为《核篇》、《韻篇》凡十四卷,总曰《露书》。露,天地之和气也,润液草木,浸淫被泊而无不滋焉者也。是书解剥经义,则披沙揀金;刊正讹谬,则探骊摘珠;摭事类、述风土,则奥博可徵;商藻翰、程孤檠,则菁华若掇。直而不讦,温而不鸷。至如一嘲一咏,皆风鲜露灿,类宋玉之微词,比风人之善谑。于,都哉!斯通儒之雅致,著作之瑶林也。” 雍丘侯应琛撰《露书序四》:“浩浩井井,未有涯涘,为卷与篇,皆十有四。其曰《核》,志覈也;《韻》,志雅也;《华》,志实也;《杂》,志丛也;《跡》,志至也;《风》志俗也;《错》,志产也;《人》,志献也;《政》,志事也;《籁》,志听也;《谐》,志谑也;《规》,志正也;《技》,志绝也;《异》,志怪也。搜典籍之舛讹,究众流之渊源,商大雅之存亡,纪名贤之踪迹,著风土之通变,杂里巷之琐尾,悉暏记之厐杂,察几祥之微芒,其志岂不大哉!可与《论衡》分路扬镳矣。” 《露书》肇始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初成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在金陵(南京)付刻时不幸焚毁。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旅方续成此书。如其撰《露书自序》云:“丙午(1606),客青守庐作仁署中,无事,追忆昔者,凡身之所交,口之所谈,足之所履,耳之所闻,及一切可喜、可愕,辄命管。然耻袭人牙后,间偶昔贤,亦以先发己见。积若干年,得十七万言,分十四篇,合为十四卷。自《跡篇》而上,多稽古,而间附以今;《风篇》而下,皆徵今,而欲还于古,命名则王仲任所云:‘露书显文,是非易见’,篇之鳞次亦略有意存。”《四库全书总目》把《露书》列入子部杂家类存目:“杂举经传,旁征俗说,取东汉王仲任所谓口务明言,笔务露文之意,名曰《露书》。然词气獧薄,颇乖著书之体。”河南安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专家,版本学家谢国祯先生则谓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的评价较为公允,指出《露书》以《风篇》、《错篇》记当时之事实,最为详核。”且“其中有很多可探的资料。”总之,旅之事迹虽然史传不载,《露书》传世,却让他为畅山人文景观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旅以布衣游四方,卒于燕,著《露书》若干卷。诗苦吟,不多作,有集行世。 俗云:“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永与文炤,父子居官从政,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能“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其生平事迹可见《闽书》卷之一百十一、一百十二、《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莆风清籁集》卷十八、《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露书》、《金华府志》、《明实录世宗实录》、《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左布政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