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425
人物姓名: 丘奂
人物异名: 字:明远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083.pdf
时代: 北宋
籍贯: 仙游县文贤里上坵丘

传略

丘奂,字明远,生卒年不详,仙游县文贤里上坵丘人。《莆阳比事》卷一载:“仙游上坵丘,真守焕之后,通判徽之族。”(按:《仙豁志》、《闽大记》、《重刊兴化府志》、《莆阳文献》、《闽书》所载:“徽之”均作“微之”。)丘氏历史源远流长,源出姜姓,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遂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末,其后裔吕尚,即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而都营丘,后迁临淄西北。子牙第三子印,其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史记·索引》: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应邵《风俗通义》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左传精舍志》云:“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其支子印遂以丘为姓。”史称此支为丘姓正宗。此外,则有出自曹姓、妫姓、姒姓,他族改姓等。丘氏郡望为“河南郡”,其族联云“系出姜尚,源出扶风。”“河南世泽,渭水家声。”《福建通志·丛谈》载:“自永嘉(307-313)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迁入闽中。”当今中华丘氏共有人口约五百万,八闽大地丘氏为四十一万七千人,莆田市居有丘氏二万人。丘氏排序全国第七十三位,福建省第二十五位、莆田市第三十三位。读者鲜知丘氏何为变成邱氏,原来在清代世宗雍正三年(1725),朝廷为避万世师表孔子名讳,下令改天下之“丘”为“邱”。(按:孔丘,字仲尼,其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故孔子卒后就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孔子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到了民国初年(1912),台湾彰化人邱逢甲(字仙根,号仓海),光绪十五年(1889)擢己丑科张建勋榜进士,官工部主事。逢甲倡议恢复丘姓,闽、粤两省邱氏群起响应,由是邱、丘通用。 考泉州《泉西锦塔邱氏宗谱》、永春《堂前邱氏族谱》、仙游《凤冈邱氏族谱》等记载:“晋永嘉间(307-313),中原板荡,我给事中夷公,同衣冠族林、陈、黄、郑、詹、胡、何八大姓居住刺桐里。闽中之邱,夷公始也。”先是晋怀帝永嘉间(307-313),散骑常侍丘滕携子给事中夷(伯高)兄弟三人,自河南光洲固始入闽,卜居晋江清源刺桐里。夷传十六世孙俊民。俊民传子大陵。大陵传子质。质传次子祯,字廷干,号常固,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擢王归璞榜进士,官仪真刺史。祯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相逼,移居凤邑(今仙游县)文贤里屏山之下上丘开基立业,建聚乐堂以居数传。宋丞相李纲(字伯纪)尝为凤冈宗祠撰《祠堂记》。邑人明代刑部尚书林俊为《庄边凤际邱氏谱牒》撰联云:“硕德庆长流,先固始入闽入仙入莆,孝友与科名绳绳祖武;明经泽下究,自京师之浙之南之广,部堂兼数牧在在蜚声。”丘祯传裔孙惟博,为奂之祖父,尝劝同邑连江里秀峰侯榄村人陈洪进(字济川)纳土。洪进少时颇读诗书,习兵法,因隶兵籍,以功补后唐副兵马使。乾德元年(963),洪进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宋太祖削平四方,洪进大惧,遣牙将魏仁济间道奉表纳款,太祖遣通事舍人王班赍诏抚谕。乾德二年(964)制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洪进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化顺功臣。江南平,吴越入朝,洪进不自安。遣其子文颢入贡,因太祖驾崩,复回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太宗即位,加洪进检校太师。明年,洪进采纳惟博之忠言,入朝,上言以漳、泉二郡归于有司,乞授近地别镇,诏纳,以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杞国公,改岐国公。卒年七十二,赠中书令,谥忠顺,累赠南康郡王。 奂之叔祖随,为人廉谨,颖敏嗜学,所至端楷,多为士师。庆历七年(1047)三月,诏罢知福州、改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举八行,随不就,朝廷敕授其将仕郎,守兴化军助教。(按:《宋八行八刑敕令碑》载:“大观元年(1107)三月十九日,敕令中书省据学制局状,奉御笔批学以善风俗,明人伦,而人才所自出也。今有教养之法,而未有善俗明伦之制,殆未足以兼明天下。朕考成周之降,教万民而实兴。以六德六行,否则,威之以不孝不悌之刑,此已立法。保任孝悌、睦姻、任恤、忠和之士,去古绵邈,士非里选,习尚科举,不孝不悌,有时而容,故任官临政,趋利犯义,诋讪山、贪污无不为者,非其人士不素养故也。近因余暇,稽周官之书,制为法度,颁之学校,明伦善俗,庶几于古。”(见《仙游县志》卷之八·学校)奂幼承叔祖随调教,动止有模范,倜傥有大志,佳章鸿笔有灼见。其尝过绍兴,越州上虞人李光(字泰发)为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时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县),缮城池,聚兵粮,建义社,守境有为,后迁绍兴。李光素闻丘奂多智计,有威望,特馆之。一夕,有告州卒为变者,光仓皇咨所以处之。奂告以急取凶酋二人首标置城门,诸营贴然。绍兴初(1131),朝廷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今有司条具元祐党籍臣僚未经褒赠人,吏刑部限一月检举。诏举山林遗逸有议可裨国事者,赴都堂议事。莆郡以奂充选。奂进书数十万言,皆恢复大计。得旨堂察。齐州人吕颐浩(字元直),高宗即位后,出知扬州,又先后担任了户、吏两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四月,吕颐浩代替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朱胜非(字藏一),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奂入见丞相吕颐浩,乞留诸军于鄱阳、池阳,兼引淮东全军退保镇江、建康、太平诸军,及论上流、军募、防秋、虔湖贼利害二十余劄,颐浩大奇之。 绍兴元年(1131)九月,癸丑,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吕颐浩拜少保、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颐浩主张北伐,丙辰,颐浩言:“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今李成摧破,李允文革面,张用招安,李敦仁已败。 江、淮惟张琪、邵青两寇,非久必可荡平,惟闽中之寇不一。又,孔彦舟据鄂,马友据潭,曹成、李宏在湘、湖、江西之间,而邓庆、龚富剽掠南雄、英、韶诸郡,贼兵多寡不等。然闽中之寇最急,广东之寇次之。盖闽中去行在不远,二广未经残破,若非疾速剿除,为患不细。”诏枢密院措置。属淮甸有警,颐浩都督八路,奂以布衣入幕,有功,奏授迪功郎,除湖北安抚司干办公事。 仙游丘氏族联云:“父子才高芳名远,弟兄倡道播惠长。”莆阳丘氏首登科第者为仙游县丘子云,庆历二年(1042)擢壬午科杨寘榜进士。庆历六年(1046),丘舜元擢丙戌科贾黯榜进士。皇元年(1049),丘子谅(子云弟)以诸科擢第。皇祐五年(1053),丘从(子云、子谅父)以诸科擢第。元符三年(1100),丘向以特奏名擢第。建炎二年(1128),丘山以特奏名擢第。绍兴二十四年(1154),丘似(名似我)以特奏名擢第。 乾道二年(1166),丘商隐(尹)、丘微之擢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淳熙二年(1175),丘纲以特奏名擢第。嘉定十三年(1220),丘惟清以特奏名擢第。宝庆二年(1226),丘献擢丙戌科王会龙榜进士。有宋一朝,丘氏擢不同科第者十二人,唯独奂以布衣擢第,可谓“官不及私昵,惟其能。”故“官才任贤,群贤必举。”宋高宗像绍兴五年(1135)二月,汉州绵竹人张浚(字德远)升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其主持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大举北伐。浚辟奂充都督府营田司干官。改秩除三京宣谕司干官。时逆虏王威寇略郡县,奂乃请于邑人宣谕方廷实(字公美),时廷实以宗正少卿被旨宣谕三京、淮北。奂单骑造威寨。诸贼露刃以俟。奂抚谕有方,威即拥众罗拜,曰:“生我者宣谕也。”顺德军人刘锜(字信叔),高宗建炎中(1128-1129)为陇右都护,为夏人所畏。张浚宣抚陕西,任为泾原经略使。绍兴初(1131)赴京领宿卫亲军,接领八字军。绍兴十年(1140),宋金和议成,锜充东京副留守,率军至顺昌,金完颜宗弼败盟来攻,遂据城力战,败敌精锐十万人。次年,锜与张浚、杨沂中会师援淮西,再破敌于柘皋。以奸相秦桧、枢密使张俊(字伯英)所忌,罢兵权,知荆南府。(按:刘锜与张俊、岳飞、韩世忠为南宋四大名将,然岳飞冤狱,俊独助桧成其事,为世所鄙。)锜素闻奂贤,多谋略,奏辟幕下,尝与论兵。锜喜曰:“吾生长兵间,知兵者惟子(奂),子盖天授,非纸上语。”一日,沅州解降囚四十七人,阖府咸谓宜杀。奂曰:“溪洞啸聚,间或有之,既降而戮,永绝招怀之路。信者,万世惟纲也。此而失之,何以立大事?”锜感而听焉,曰:“参议当于古人中求之。”奏贷其死,分隶诸军,后多立功至显宦者。可谓“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奂除登闻鼓院,因言事忤权臣,出守真州。卒,以子赠中散大夫。故仙游丘氏族联云:“明远家声大,吴兴世泽长。”俗云:“虽然大器晚成年,卓荦全凭弱冠争。”奂孙微之,字梦锡。(按:《闽书》作“子微之”而非“孙微之”。)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授广东番禺尉。尝有监扶胥镇者,以榷税苛政,为豪民诉于台漕,台命微之廉其事。微之谓:“武人举事,动触典宪,理在可恕。”委曲具上,漕使谓其属曰:“丘尉君子,长者人也。”广多窃发,凡三获强盗,未尝希赏。及调微之为肇庆校官,汤邦彦谪新昌日,以启遗微之,有:“高若子贡不受赏,清哉郑虔为广文”之句。微之官至循阳通判,以朝奉大夫奉祠。奂从孙杞,知真州,绍兴间(1131-1162),与乡人为忠义社,同忧患,共安危,以自固。一日,力战死于阵,乡祠祀之,仍扁曰“忠义社”。(见《重刊仙游县志》卷之二十九·乡义)俗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丘奂一介儒生而善谈兵,南宋名将刘锜谓“非纸上语”,可见奂策勋幕府贡献甚大。其生平事迹可见《莆阳比事》卷一、卷三、卷五,《闽大记》卷之二十、《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二、《莆阳文献》列传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福建通志》卷四十八、陈寿棋撰《福建通志》卷百八十一、《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重刊仙游县志》卷之二十九、《凤冈丘氏族谱》、《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闽台百家姓》。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大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