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409
人物姓名: 苏轼
人物异名: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008.pdf
性别: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36年
籍贯: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
亲属: 苏洵;苏辙
非亲属: 欧阳修

传略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人。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为大文豪苏洵(字明允)子,少承母程氏亲授以书,十余岁,博通经史,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字子由)同中丁酉科章衡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字永叔)所赏识。嘉祐五年(1060),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次年,经欧阳修举荐,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三年(1066),除试秘书省校书郎苏卒,轼回乡居丧。神宗熙宁二年(1069)还朝,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调。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因被诬“谤讪朝廷”而获罪,入御史台狱,酿成“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初年(1086)任中书舍人。元六年(1091)七月丙戌,朝廷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二月癸巳,以御史中丞苏辙为尚书右丞,轼改翰林学士承旨。元祐七年(1092) 七月癸酉,以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轼兼侍读。元祐八年(1093)二月,以轼为礼部尚书。次年,新党重新掌权,御史董敦逸四状言辙,御史黄庆基三状言轼。 元祐八年(1093)九月戊子,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轼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四月,台臣共言轼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职,知英州。绍圣四 年(1097)二月甲辰,诏“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送昌化军安置。”(见《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大文豪苏轼谪守惠州日,正是子容历守惠州时。“子容之妻沈氏,事僧伽谨甚,子容为惠守时,沈氏梦僧伽来告别,问所往云:当与苏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有命,时东坡在贬所,已而再命责儋耳,正七十二日也。”(见《莆阳比事》卷七引《东坡志林》)子容与轼在惠州相与唱和,共处甚欢。其尝偕循守周彦质与轼相会城东白鹤峰东岭,轼与二守月下宴饮,为撰《次韵惠循二守会》:“其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且 同月下三人影,莫作天涯万里心。东里近开松菊径,南堂初绝斧斤音。知君善颂如张老,犹望携壶更一临。”清代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字夏重)《初白庵诗评》卷中:“东岭近开松菊径”二句,白云峰在惠州城东,故曰‘东岭’。公集中有《南堂》五首。对白鹤新居初成,故云‘南堂初绝斧斤音’。”子容席上为撰《和东坡韵》诗云:“豹隐南山鹤在阴,浮罗一望白云深。巧工且缩居旁手,烈士谁知负壮心。嗟我抗尘仍走俗,羡君叩寂且求音。如何东岭神仙境,肯约衰翁数访临。” 轼在惠州筑白鹤新居,子容割俸以助其役,且答应新居落成之日,当偕循守同往贺之,一贵一贱交情见,可谓“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轼撰《次韵二守许过新居》诗云:“数亩蓬蒿古县阴,晓窗明快夜堂深。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闻道携壶问奇字,更因登木助微音。相娱北户江千顷,直下都无地可临。”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更因登木助微音’,时先生侍妾朝云殁于惠州,故有‘登木’之句。‘相娱北户千江顷’,公《迁居白鹤峰》诗:“长江在北户’。” 白鹤新居落成,惠、循二守同访新居,“何以定交契,赠君高山石。”轼喜撰《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诗云:“此生真欲老墙阴,却扫都忘岁月深。拔薤已观贤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治状两邦俱第一,颖川归去肯重临。”(按:考《东坡续集》,此首为《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三首》之三。)子容亦撰《再访东坡用前韵》:“东岭新成桃李阴,春光日日向人深。遙瞻广厦惊凡目,自是中台巧运心。轮奂欲形张老颂,调歌先听伯牙音。料公不负南堂约,应许衰翁领客临。”苏轼尝为子容点勘六经及书方峻神道碑额。 循守周彦质近为韶倅,临行,轼为撰《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学语雏莺在柳阴,临行呼出翠帷深。通家不隔同年面(自注:二守同年家),得路方知异日心。趁著春衫游上苑,要求国手教新音。岭梅不用催归骑,截镫须防旧所临(自注:循守近为韶倅)。邑人平江令黄彻《䂬溪诗话》卷四十:坡云:“通家不隔同年面,得路方知异日心。”乃唐人责同年不赴期集,辞云:“紫陌寻春,隔同年之面;青云有路,可知异日之心”也。查慎行《初白庵苏诗补注》卷四十:施氏原注云:“‘阴’字韵四诗,墨迹笔札皆精绝。楮墨如新,而每诗皆叮宁至切,勿以示人。盖公平生以文字招谤蹈祸,虑患益深。然南海之役,竟不免焉。吁!可叹哉!”王文诰《苏文忠公论诗编注集成》卷四十:“此四诗(按:指《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及《次韵惠循二守相会》、《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乃心闲神适之作,在《惠州集》中惟见于此时,然不可多得矣。” 当轼再贬儋州安置时,居昌化,故儋耳地,子容书问无虚日。“轼初至,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为乐,若将终身焉。”(见《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吴曾《能改斋漫录》云:“邹志完言,在岭外见惠州太守方君(子容),谓其家人(沈氏)素奉佛,一旦梦泗洲大圣来别云:‘将送苏子瞻过海。’遂诘之曰:‘几时当去?’曰:‘八日去。’果如所言。”(见《宋人轶事》卷十二) 邑人宋工部尚书刘克庄《题跋墨林方氏帖》载:“方子容字南圭,金紫公名峻之第四子,擢皇祐甲科。坡公贬惠州,南圭为守,相处甚欢。方氏书画多经坡公题品,或为书佛经,或为书史诗,往还简帖尤多。其家旧有万卷楼,所收坡公遗墨至四百余纸,后羽化略尽,墨林仅有写《心经》及《左传》三数,手简十四幅而已。前二帖云‘日与吏民望前尘’,又云‘治行有日,併增欣行’,可见坡公先至惠,南圭后临郡也。其三云:‘厄困塗穷,众所鄙弃,公独收恤。’其四写碑。其五答林媪酒。其六借《真诰》,可见太守之厚于党人也。其七、其八、其九,皆言蒋簿葬事。按《列子》,极西仪渠之国,亲死则取柴焚之,然后为孝子。盖荒唐之寓言,以诮尤而效之者,谓后世中国真以火葬为俗,蒋簿赖公一言免于荼毗之苦。前辈虽困厄中,而济人利物之念终不少忘如此。其十则再谪海外离惠时也。其十一、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四、则至番禺道间及至海外时也。云‘废逐之余,倾盖贑上,欢如平生’。世言坡素善南圭,以此帖考之,坡南行,南圭出守,始遇诸塗尔。又云:‘薰濡之喜既深,烦慁之愧亦厚。’又云‘慰藉津道,求之古人亦未易得。’又云:‘家累托治下,许拜老嫂。’又云:‘白首投荒’,佩公‘闭门杜口,谢绝万事’之戒。又托致家书至昌化。党祸人所共畏,贤者避之,小人或贩以为奇货。潭帅温益迫道乡夜绝大江,宜守囚山谷于谯楼,遂死楼上,吕守胁了翁,广漕怖元城,雷守罪以屋僦子由之人。南圭当是时,独能调护迁客,待之如骨肉,宁傲章(惇)、蔡(京)之凶焰,不畏瘵疫之传染,有东都节义之风。自惠州归,年未七十,即挂其冠,盖勇退之志素定矣。晚岁夫妇寿考,见其孙略登科显仕,抑天报欤!今直下虽微,坡帖虽散,其族人往往有珍藏者,墨林亦族也。又坡公手点《汉书》,见在南圭族孙长溪宰之泰处。”(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四《与方南圭十四帖》) 克庄在其《坡二帖》中云:“余尝考坡公先至惠而南圭后至,以前一帖观之,称‘荔支、龙眼、柑桔之珍相续,日望公来同樽俎之乐’,益信余言之不谬。后一帖诺南圭早膳之招,又云‘幸遣白直数人见取’,可见前辈居是州敛缩省事之意。赴郡集旋借人肩舆,若平居则竹苙杖藜,与黎秀才、翟夫子、春梦婆辈相尔汝,是岂权贵之所能害,烟瘴之所能死哉!坡与南圭帖散落四出,此帖在其族孙立之家,尤可宝。坡公二帖皆与南圭使君者,万卷楼旧物也。乌虖,主人为吾宝之。”(见《跋听蛙方氏墨蹟七轴》之七) 克庄又在《题跋墨林方氏帖》中云:“西域文字与中华绝异,然流传既久,虽华人未免为胡语。自唐人虞(世南)、褚(遂良)帖中多用‘和南’字,欧阳氏之学,谓不晓和南为何语,不肯写此二字,学者卫道,不得不然。至坡公则手书佛经非一种。《心经》在贝叶中尤古奥简捷,盖在惠州时为沈夫人所作。夫人乃南圭使君之内,尝梦僧伽送子瞻过海者。”值得一提的是:元符三年(1100)正月己卯,哲宗崩于福宁殿。庚辰,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百官进秩一等,赏诸军。轼遇赦北归,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轼病逝于常州,谥文忠,一代文坛巨星殒落,四海同悲,可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方、苏二公君子之交坦荡荡,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遂成文坛千秋佳话。 子容胞弟元宷,字道辅。元祐六年(1091)三月壬午,哲宗赐礼部奏名进士马涓等及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元宷以特科出身。其少与程伊川同游润学,至老书问不绝。家藏伊川真迹十余纸,有曰:“比得二书,皆有‘与世背驰,求合古圣贤之语,足下非混俗之流,其志道之士乎!颐愚无他能,断断圣人之道有年矣,非徒自尽其心而已。顾足下精心致志,期于至而后已。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得其门而入,无远之不可到也。求入其门。不由于经乎?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待勉而不能自止矣。”又曰:“老夫怕执笔,非吾故人,不复作此书。”元宷官终威武军节度推官。子容、元宷兄弟二人择交,“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兄与轼心灵相通,情同手足;弟与伊川相交莫逆,志同道合,可谓“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玭。各愿贻子孙,永为后世资。” 子容传子四:绚、结、康、度。长子绚,字君素,漕魁。笃学力行,好为古文,尤工词赋。壮年尝一再至京师,然非其志,晚年部使者以八行举,辞不就。工于书篆,诗亦清婉,尤喜集古,尝隐居西山草堂,门人号“濯锦先生”,著有《濯锦集》二十卷、《濯锦诗》十卷存世。次子结,字元希。三子康,字彦逸,两举乡荐,承父恩,官从事郎,南剑顺昌令,赠通议大夫。四子度、字唐佐,两漕荐。 康传子略,字作谋,子容之孙也!大观中(1108—1109)由崇德尉招除删定官,累迁修书局。请外,提举广东常平。徽宗宣和初(1119),略在东京,以不附燕云之议忤少宰王黼(字将明)。当时宋朝廷欲联合金人攻打辽,方略意谓燕云之役兴则边衅遂开,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鉴历代君臣之得失,还是杜塞边隙,务修旧好,无使外夷乘间窥中国,上以安宗庙,下以慰生灵。略贬知琼州。先是,累政不治,略下车之始,恩威并行,清洁戒谨,官吏肃然。又为文劝谕黎蛮,使不为民扰,民甚德之。改知潮州。先是苏轼所撰《韩愈庙碑》,以党事被毁。略素来钦佩祖父子容与东坡交谊情深,至是重刻之。高宗建炎中(1128—1129),略秩满归,年方四十八,上章丐祠,主管太平观;祠满,复主管台州崇道观,手书复丞相赵鼎(字元镇),有“无复出山之兴”之言,累官朝请大夫。 略平生居官廉贫,其继祖父子容之所好,不懈搜集和整理中华文献史籍,至使白杜当时万卷楼已具相当大的规模,藏书竟达五万卷。其中仅略扩充祖上藏书达一千二百笥。略著有《万卷楼文集》十卷、《万卷楼书目》一卷、《诗》一卷。南剑州顺昌人廖刚(字用中),时官工部尚书,为著名的文学家,文辞简严,议论坦诚,明快流畅,思致蕴藉,著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廖刚平生嗜学不辍,官莆阳知军时,尝到白杜万卷楼还所借之书于略,赠诗云:“平生何啻两瓻酒,归计元无担石储。”(按:古云:借书一卷,还酒一瓻(盛酒器)时人以为至言。略尤精鉴别:绍兴八年(1138),邑人黄公度高中戊午科状元,陈俊卿为黄公度榜进士第二人(榜眼),黄、陈两魁、亚衣锦还乡。途经古驿道白杜,过门拜谒方略,略待之以礼,及退谓所亲曰:“陈他日胜于黄。”后来陈俊卿拜相,而黄公度遭奸相秦桧迫害,官仅止于吏部考功员外郎。 莆阳白杜方氏二金紫,嗣是祖孙父子之翩联,叔侄弟昆之踵接,象近魁三,论归尺五,不特以科名见也。考其德行文章,勋猷忠节,蔚然焜耀海寓,垂辉史册,称莆望族,蹶惟旧哉!常言道:“行亏何必富,节在不妨贫。易得笑言友,难逢终始人。”子容在惠州得遇苏轼,确是千载难逢之一回。其生平事迹可见《三苏全集·集部》苏轼诗集卷四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四、《莆阳比事》卷二、卷四、《八闽通志》卷八十七、《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卷之四十七、《闽书》卷之一百六、卷之一百二十九、《莆阳文献》列传十四、《莆风清籁集》卷四、《全闽诗话》卷二、《宋人轶事》卷十二、《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宋元学案》卷十六、《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二、民国《莆田县志》第二十九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莆田县简志》第十一章、《莆仙方氏宗谱》卷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主簿
职位
评事
职位
通判
职位
通判
职位
通判
职位
知州
职位
吏部尚书
职位
翰林学士
职位
兵部尚书
职位
礼部尚书
职位
学士
职位
学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