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戡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210
人物姓名: 蔡戡
人物异名: 字:定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178.pdf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41年
籍贯: 兴化军仙游

传略

蔡戡,字定夫,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生,兴化军仙游人。《莆阳比事》卷一载:“城东南五里有港曰白湖,自熙宁断水为桥,莆之登第始倍于前。自木兰创陂,疏渠引流,南绕壶山,而族望益多显者:水亭蔡,忠惠公之后,汀守师言之族、待制佃、尚书洸、宝学戡,皆寓于浙。仙游赤湖蔡、枫亭蔡,并忠惠公之族。”“莆阳(蔡氏)之族,出浙之钱塘,同王潮徙泉之莆田。”而蔡氏首登科第者为仙游之蔡衮,仁宗天圣五年(1027)擢王尧臣榜进士。天圣八年(1030),蔡襄(字君谟)以农家子赴京应省试。擢王拱辰榜进士,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后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累官端明殿学士、移守杭州。卒赠吏部侍郎,谥忠惠。参知政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字永叔)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益。间归于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之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坟,有拱其木,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襄为北宋名臣,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也是一位备受莆阳士子敬仰之先贤。襄传子三:长曰匀,生于天圣十年(1032),聪明能干、官将作监主簿,襄与夫人葛氏对匀特别宠爱,寄希望于匀之成材,以壮大门族。惜匀已婚未子、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慈母号噭而屡绝,少妇无依而冤愁。”次子旬,字元公,康定元年(1040)生,自幼喜学书,“方八九岁,居稠人中,作散隶大者方数尺,旁观者如堵,神色扬扬自得,人莫不嗟异以为奇童子。”及长,旬官中奉大夫,大理寺评事。旬居莆田城南蔡宅,卒于治平三年(1066),年仅二十七。幼子旻,字传芳,生于庆历七年(1047),官宣义郎,开府工漕,后以子贵追赠少傅(从一品)。旻娶御史中丞贾黯(字直孺)之女,生佃;继娶名相文彦博(字宽夫)之女,生伷、伸,其后举家迁往浙左。 佃,字耕道,少年颖悟,勤奋好学,生性刚直,胸有大志。其幼有诗名,尝游九鲤湖,撰《雷轰漈》诗云:水流石激拟鸣雷,洞里乾坤别有台。玉舄扶风飞复下,琼花带雨落还开。钟声敲断白云袅,树影盘迥黄鹤来。笑道神仙无觅处,空留丹灶冷苍苔。”崇宁二年(1103),佃赴京应省试,廷试唱名居首,其时蔡京当轴,欲罗致门下,佃素不附之。京侍殿上,以族孙引嫌,深得徽宗称道,遂使常州武进举子霍端友跃居榜首,佃降为第二(榜眼)。会星异,佃疏论宰相非人,宜举汉汲黯故事以应天变。责佃监温州税。 《兰陔诗话》云:“公(佃)廷对名第一,以京欲附名阀,故抑置第二,公深恨之。史氏之言信而有欲案同姓通谱,见于史策者,如石朴之附石勒,孙弼之附孙秀,侯镇之附侯景,李揆之之附李辅国,皆以名阀而附小人。京则以小人而附名阀。故史氏书之以严其别,近修邑志者,指二蔡(蔡襄、蔡京)为一族,误矣!”佃赴温州任上,其撰《豁然阁》诗云:“长风东南来,浊浪挠清镜。小轩寂寞人,默想意境静,扁舟暂淹留,思与孤鸿迥。洞庭眼中物,何必更乘兴。顽石漫巑岏,终惭泗滨磬。”佃官至朝奉郎,直龙图阁、乞致仕,晚居浙江吉安。其为伯母刘氏(按:蔡旬夫人刘氏)作墓铭曰:“奕彼夫人,禀粹自天;淑女之懿,妇人之贤。顷帖世故,遭家艰棘;叔稚子婴,视之叹息。为之治家,兼学大事;内外肃然,迄无异议。”及佃卒、子扶柩归葬仙游枫亭锦屏山。 伷,学习刻苦,博闻强记,少与兄佃、弟伸入太学,俱有声,人称三蔡。政和五年(1115),伷与从侄枢、仍、衍、元璋一起赴京应省试,同擢何栗(字文缜)榜进士,官徽猷阁待制。晚岁居常州毗陵,卒赠金紫大夫。[按:《八闽通志》作“伷为政和三年(1115)擢何栗榜进士”,而《重刊兴化府志》则作“伷为大观三年(110,9)擢贾安宅榜进士。”现从《八闽通志》之说。] 伸,字申道,一作伸道。襄季子旻之第三子。《兴化府·里图考》“蔡宅”条下载:“宋端明学士蔡公襄旧居在焉。公固仙游人,为本路转运使,往来城南,爱其形胜居之,后蔡氏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仍呼蔡宅。”《蔡氏族谱》叙卜筑城南之经过云:“蔡氏自三公用元以来居仙游赤湖之蕉溪,忠惠公知福州徙居城之南,次中大夫旬而下即其故居,郡守葛郛为表坊曰‘忠惠之家’。”大观三年(1109),伸携居蔡宅之从兄官应天府通判傅之子橚(字子强),一同进京应省试,同擢贾安宅榜进士。从侄橚知泉州。伸历太学博士,累迁通判徐、楚、饶、真四州。未几,移滁州,改知徐、德、安、和四州,以忤秦桧,迁浙东帅司参谋官。伸累官左中大夫,晚岁退居常州毗陵,自号友古居士,不以穷通介意。善诗歌,通音律,书法遒正,得祖襄笔意,其倜傥有大志,长于骑射,富有韬略,不欲以遒书生余取爵禄。绍兴二十六(1156)卒,年六十九,赠特进。丞相周必大(字子充)为撰《中大夫蔡公神道碑》。 伸为宋代著名之诗文家,著有《友古居士词》一卷存世。如其撰《水调歌头》(时居莆田)云:“亭皋木叶下,原隔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蔡伸这首感怀词,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上阙以秋高气爽,时近重阳写起,追忆昔守彭城,阅兵高晏,少年英豪志,凭吊论古今。下阙写岁月易逝,壮志难酬,宾幕多逝,伤怀不已,报国无门,志付清觞。伸工词,与词人向子諲(字伯恭)齐名。 伸传子四:长曰湍,官贵池知县。次曰洸,字子平,随父徙居霅川,荫补将仕郎,中法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出知吉州,召为刑部郎。知镇江府,除司农少卿。未几,累官户部尚书、徽猷阁学士。洸事亲至孝,端已淑人,每以所得俸赈族亲之贫者,乡邦重之。其为曾祖襄未易名请于朝,得谥“忠惠”。三子曰流,官荆门军司理。季子曰潩,随侍父母侧,隐居不仕。 湍传子二:长曰戡,次曰武。戡为伸之长孙,祖辈“忠亮耿介、清正廉明,孝慈循良”的家学渊源,对小蔡戡影响深远。戡幼随祖父居常州武进县,敦厚周慎,刻志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词颇蔚赡,倜傥尚气节。如其《题盱眙》诗云:“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中原父老应遗恨,只见毡车岁往返。”戡祖父伸,致仕家居,酒后辄慷慨浩歌,叹中原未复,壮志未酬,其忧国忧民之心,天日可表。戡深得祖父真传,此诗以盱眙沦为孤城事,谴责南宋统治者无视中原百姓沦亡之痛苦,终日沉迷酒色,醉生梦死,无心恢复中原。突出表现诗人忧国爱民的博大胸襟和对金人入侵的极度愤慨。 孝宗乾道二年(1166),戡赴京应省试,擢萧国梁(字挺之)榜进士。乾道七年(1171),朝廷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戡撰《朱朝宗割爱遣侍儿忘情如此,是可尚也,因作忘情吟以道哀怨之意》诗云:“风流汉署尚书郎,蛾眉列屋呈新妆。中有一人十四五,雪肤花艳倾向房。妒宠负恃亦常理,何乃弃置行路傍。妾如桃花炫颜色,君如铁石为心肠。惜昔赠君绿绮琴,佳期密意寓琴心。白雪阳春世寡和。高山流水谁知音?燕子楼中空寂寞,凤凰楼上忍登临。瓶沈簪断不堪说,钗分镜破何由寻。君不见,韩退之,绛桃柳枝二侍儿,别来柳枝已飞去,故作镇州初归诗。又不见,白乐天,小蛮樊素争取怜,晚年樊素欲谢遣,因赋不能忘情篇。从来我辈情所锺,绵绵此恨古今同。世间尤物最为累,须信万事浮云空。二公号为知道者,未免爱欲传胸中。果能脱去如敝屣,自古未有贤于公。料得文君对长卿,小窗时鼓一再行。幽愁暗恨欲备写,离鸾别鹄难成声。如君手种堂前柳,春风披拂还轻盈。怜新弃旧似浅薄,知君未必真忘情。”诗人颖悟绝人,资禀粹清,诗尤有法,此作颇有古乐府之风,读罢令人倍感情痴。“好个一江春水,深来不似情深。”戡之低吟浅唱,谈笑挥洒,怜香惜玉,曲臻其妙。 乾道八年(1172)知江阴军,勤政爱民,赢得清声。其撰《端约遗墨梅以诗谢之》:“先生出语已惊人,戏作梅花又逼真。眼底江山诗有助,胸中丘壑画精神。”“清香素质恼诗事,更倩挥毫为写真。共挽东风拼一醉,不须摹仿费精神。”戡有友人居金坛,(按:在江苏省,属镇江府。)欲邀其赴灯市,戡撰《金坛灯市甚盛,介卿见招不能往,以诗谢之》:“可怜回首少年强,灯夕追游得许忙。老去情怀甘寂寞,年来节物转凄凉。出门有碍身如绊,异县相望道且长。漫想故人行乐处,水晶宫里醉霞觞。”(见《定斋集》)戡工诗如其从父楙(字子坚),有诗名,诗如“竹静深留月,花多不辨香,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可谓洒脱天成,尤为脍炙人口。 淳熙元年(1174),戡知随州、疏论兵备。九月乙未,奏论唐太宗《贞观谏录》,孝宗曰:“从谏正是太宗所长,此书置之座右,可为规鉴。”(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此书为戡所著。)戡奋然进言,劝孝宗大开言路,去弊就利,所论为孝宗采纳。历广东、京西转运判官,请分兵屯田,代输供银,颇有政绩。转广东、湖南提刑。“漕司岁买银十万两,银非土物,旧分配行户,往往破产。戡罢去之,广人醵(凑钱)金置酒相庆于通衢,谓之太平会。”淳熙四年(1177),亲自组织编纂莆阳《蔡氏族谱》,对蔡氏渊源作出正确的记述。谱成,撰《莆阳蔡氏族谱世系序》云:“蔡氏由司徒公迁丹阳,遂为丹阳人。丹阳之裔孙屯田公于唐中期移居浙之钱塘,成为钱塘人。钱塘之蔡三公(讳长。字用之)在唐末迁居泉之同安。”永福人词人张元幹(字仲宗),著有《芦川集》,其豪放词风对张孝祥、辛弃疾等人影响极大。戡为撰《芦川居士词序》云“愤世嫉邪之气,间寓于歌咏。”(见《定斋集》卷十三) 淳熙十年(1183),戡由湖广总领迁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其撰《水调歌头》“南徐秋阅宴诸将,代老人作”词云:“肃霜靡衰草,骤雨浇寒空。刀弓斗力增劲,万马骤西风。细看外围合阵,忽变横斜曲直,妙在指麾中。号令肃诸将,谈笑听元戎。坐中空,休笑我,已衰翁。十年重剑,今日此会与谁同。差把龙钟鹤发,来对虎头燕领,年少总英雄。飞镞落金碗,酣醉吸长虹。”戡如祖父伸,习武慷慨浩歌,叹中原未复,常怀忧国志,诚如尚书左司郎官杨万里(字廷秀)应诏上书曰:“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或谓金主北归,可为中国之贺,臣以中国之忧,正在乎此。将欲南之(侵略中原),必固北之。..陛下以为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礼文,某日进书史,是以乡饮理事,以于羽解围也!”戡此词意谓欲固国需强兵,欲强兵需习武,保家卫国,只有常备不懈,才能收复中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时任淮西总领之蔡戡年已四十七,其撰《丁未立春日读白乐天浩歌行,不觉身年四十七之句,时方悼亡,有感而作》:“不觉身年四十七,此身虽在鬓如霜。生平意气空摧索,老去功名付渺茫。愁里不知佳节至,尊前那复少年狂,梅花纸帐焚香坐,感旧伤怀泪两行。”适逢子真太夫人寿诞,戡以淮白(鱼名)、南京山药(薯苹)为贺,且撰《以淮白、南京山药为子真太夫人寿,即用前韵》云:“鹊噪虚簷喜可占,奇薰得得出珍奁。山储尚带中原土,淮白仍余东海盐。北物远来难再致,南烹久饫喜相兼。分甘拟作亲庭寿,料想齐眉亦共餍。”其孝心能“同其戚者同其休”。 光宗绍熙元年(1190),戡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绍熙五年(1194),戡兼知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时值水灾,赈粜灾民,存活无数。再任湖广总领,其撰《水调歌头》“送赵帅镇成都”词云:“拥节出闽峤,易镇上岷山。东西崄蛆,分陕初不在荣观。痛念两河未复,独作中流砥柱,屹若障狂澜。极目神京远,百万虎貔闲。趁良时,摅豹略,勇声欢。风飞雷厉,威行逆虏胆生寒。汉寝周原如旧,一扫腥膻丑类,谈笑定三关。认取机机会,莫作等闲看。”此词盛赞赵帅擅于用兵,“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庆元二年(1196)正月庚寅,邑人郑侨(字惠叔)知枢密院事。戡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嘉泰元年(1201),戡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市)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擢廉罢贪,境内肃然。其时,赵庚(字叔初)历广西常平干官,久不调。嘉泰初(1205),相臣有研席之旧,移书诸司津,遣入都,将以学官处之。时韩侂胄用事,引疾力辞,亲旧交劝,不答。帅蔡戡除,次对,庚以诗贺之曰:“腰金不足为公重,怀宝无瑕乃席珍。”戡感其言,遂乞祠。(见《闽书》卷之八十二·英旧志)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 凌迪知《万姓通谱》载:“戡持节五羊,代输敷银,民甚便之。为湖南宪,有定乱功。为京兆尹,岁涝籴艰,亟请发禀,民赖以济。”戡为宋代著名之诗文家,居官勤于著述,有《定斋集》四十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静江府图志》十二卷(见《宋史·艺文志》)、《贞观谏录》二卷、《名臣懿范》、《典故类说》、《鸡肋篇》、《白乐天年谱》、《易解》存世,皆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辑印清文渊阁《定斋集》二十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咸淳毗陵志》卷一十七有传。戡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定斋集》为底本,参校清光绪武进盛宣怀《常州先哲遗书》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别集类十三载:“《定斋集》二十卷,宋蔡戡撰,..集本四十卷,乃绍定三年(1230)其季子户部郎官领四川财赋廙所刊,眉山李埴为序,见于陈振孙《书录解题》。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者,搜采汇集,并集《历代名臣奏议》得所未载者二十篇,互相订正,厘为二十卷,较诸原目十始得其五矣。埴序称戡‘鲠挺不阿,屡更繁剧,宣力四方,无不殚尽,讫以全节始终。’今观集中所上奏札,条列明确,类皆侃直忠亮,为经世有用之言。其论边事,专以严备自守为主,而不汲汲于和、战纷争,远虑深谋,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几及,方之同时名臣,实龚茂良之流亚。惜史不备载其生平,几至湮没。今幸遗集复彰,尚得以考见大略。谨旁采纪传,于人名事实有可稽核者,悉为参互证明,庶以补《宋史》之阙漏焉。”[按:李埴,字季允,眉州丹棱人,人称悦斋先生,李壁弟。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擢礼部侍郎,除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鄂州,为政安静,强兵备边。以礼部尚书召还,迁资政殿学士,以史学传家,有文名。埴与戡友善,私交甚笃,以诗文酬唱互答,谓为直友,故为撰《定斋集序》,其集卷一至卷十五为各体文,卷一六至二十为赋、诗、词。] 宋代莆阳望族蔡氏一门,共涌现出三位国内知名之文学家:襄、伸、戡,其血脉传承为祖襄,孙伸;祖伸,孙戡,遂成文坛佳话。戡居官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廉政奉公,克已为民,一如高祖襄、祖父伸,“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其生平事迹可见宋李埴(字季允)《定斋集序》、《宋史翼》卷一四、《南京文范作者考》、《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三、食货六三之五四、《南宋馆阁录》卷八、《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咸淳临安志》卷四八、《周文忠集》卷四七、《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卷十八、《莆阳比事》卷一、《永乐大典》第三册、第五册、《万姓统谱》、《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三、《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七、《莆阳文献》列传九、《闽书》卷之八十二、《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莆风清籁集》卷五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宋诗纪事》卷五十三、《宋诗纪事补遗》卷之七十四、莆阳《蔡氏族谱》、《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蔡襄及其家世》、《蔡襄研究文选》、《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学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