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208
人物姓名: 姚宗之
人物异名: 字:元仲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161.pdf
时代: 北宋
籍贯: 莆阳故兴化县

传略

姚宗之,字元仲,生卒年不详,莆阳故兴化县人。(按:《游洋志》作“县市人”。《弘治兴化府志》作“县郭人”。《仙游县志》作“文贤里洋坂(今度尾镇洋坂村)人。”)姚氏为中华最古老的姓之一,上古时虞舜住在姚墟,以姚为姓。一说出自妫姓所改。相传帝尧以爱女妻舜,居妫,遂以妫为姓。(按:妫,水名,源出历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西流入黄河。)其后裔于西汉末年(25)迁至吴郡,复姓为姚,故历史上谓姚妫同宗。姚氏家族以历山为衍派,其郡望“吴兴郡”。族联如“书法魏晋,史撰梁陈。”“爵封梁国,文重桐城。”“梁国家声大,莆兴世泽长。”“郎中绵世泽,笃孝旧家声。” 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载:“仓后姚,少监宗之之族。井头姚,知县廷槐之后。蛇坑姚、兴化县东姚,并少监宗之族。”自宋迄明,莆阳姚氏科第举进士者共十三人(按:宋代为安仁、合、廷槐、宗之、直夫、震亨。明代为鸣和、永、鸣凤、鸣鸾、正、文炤、虞。)首登进士者为居莆田的安仁,元符三年(1100)擢李釜榜进士,官文林郎。次为合,崇宁五年(1106)擢蔡薿榜进士,官洪州教授。再为廷槐,绍兴八年(1138)擢黄公度榜进士,主管台州崇道观。 宗之少有操持,能文工诗,落笔飘飘,颇有英气,幼为郑厚(字景韦)器重。郑厚居兴化县下溪之东堰,别号为溪东房,故人称溪东先生。厚下笔成章,援引古今,议论不为空谈。时舍法行,士子惟通一经,先生独兼其五,由是著名庠序,诸老先生皆为不及。厚举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榜进士,入太学,授泉州观察推官。后来厚归莆阳,讲学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邑人参知政事龚茂良(字实之)语厚曰:“吾郡文士以先生开山祖正字。”邑人福建安抚司参议官刘朔(字复之)曰:“湘乡(厚)出语险处视蜀道,易处抵秦川。”俗云:“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宗之早岁以文学为湘乡先生所称许。 绍兴二十七年(1157),莆阳举子彭泽宗、彭休、黄庚、林文瑞、林颖、方台符、方士举、张羔、柯岳、王日章、蔡颖、陈施明、姚宗之一起赴京应省试。是科御试策问:“盖闻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仰惟祖宗以来、立纲陈纪、百度著明、细大毕举、皆列圣相授之模、为万世不刊之典。朕缵绍丕图、恪守洪业、凡一号令、一施为、靡不稽诸故实、惟祖宗成法、是宪是若。然画一之禁、赏刑之具、犹昔也、而奸弊未尽革、赋敛之制、经常之度犹昔也、而财用未甚裕。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犹昔也、而人才尚未盛。黜陟之典。训迪之方犹昔也。而官师或未励。其咎安在。岂道虽久而不渝、法有时而或弊、损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参稽典册之训、讲明推行之要、俾祖宗之治、复见于今、其必有道。子大夫学古入官、明于治道、蕴蓄以待问久矣、详著于篇、朕将亲览。” 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其少年时天资颖悟,每日诵读数千言,成年后,在梅溪传播知识,从学者百余人。王十朋家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大儒朱熹、张栻也很尊敬王十朋。王十朋廷试对策卷云:“臣对、臣闻有家法、有天下法。人臣以家法为一家之法、人君以家法为天下之法。人君之与人臣、虽名分不同、而法有大小之异。至于能世守其法者、则皆曰权而已。人臣能执一家之权、守一家之法、以示其子孙、则必世为名家。人君能执天下之权、守其家法以为天下法、贻厥子孙而施诸罔极、则必世为有道之国。盖法者、治家治天下之大具。而权者、又持法之要术也。..臣愿陛下以是为揽权之本、而又任贤以为揽权之助、广览兼听以尽揽权之美。权在陛下之手、则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虽社稷之大计、天下之大事、皆可以不动声色而为之。况区区四者之弊、尚何足以轸渊衷之念哉。臣闻主圣臣直、惟陛下赦其狂愚、不胜幸甚。臣昧死、臣谨对。” 王十朋廷试首以“法天”与“揽权”为对,洋洋数万言,所论深得高宗赏识,龙颜大悦,御笔批曰:“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王十朋遂为钦定丁丑科状元,赐十朋等四百二十六人及第、出身。而莆阳举子姚宗之等十三人,廷对策问大致所论与十朋略同,愿高宗“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故为主考官青睐,俱擢王十朋榜进士。 宗之初授吉州司户参军,诸司知其才,交章论荐。孝宗乾道五年(1169),擢国子监学录。乾道六年(1170)十一月乙丑,国子学录宗之言:“大将而下,有偏裨,准备将之属,岂无人才可膺主帅之任?请骤加拔擢,如古人拔卒为将。”孝宗曰:“苟得其人,不拘等级。”宗之旋迁太常博士,有请帝诏明太子者,(按:昭明太子,梁武帝子,姓萧,名统,有文学,未登位卒。)宗之谓神祠极于王封,事遂寝。右朝请大夫吕游问进对,论祖宗成法,孝宗曰:“言事者未必尽知利害,岂可便与更张!”宗之请禁援例陈乞之弊,惟一遵祖宗成法。 乾道七年(1171),杨万里(字廷秀)迁太常博士,宗之进将作监。乾道八年(1172)正月戊寅,太常博士杨万里轮对,论及人材,孝宗曰:“人材须辨实伪,分邪正,最不可以言取人。孔子大圣,犹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故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宗之尝向孝宗上言三事:“一论‘今日法贵严而不贵宽,制度贵质而不贵文,任相贵远大而不贵其细谨,(按:《弘治兴化府志》‘远大’作‘远业’。)用将贵成功而不贵无过,试人贵行事而不贵空言,谋事贵十全而不贵其欲速。’二论‘节度之官,祖宗未尝轻授,今之将帅,爵极欲满,一旦有事阃外,处高堂大厦者难于行阵驱驰;溺歌童舞女者难于士卒甘苦。愿陛下以奔走豪杰为用将之术,无极其爵而满其欲。’三论‘国家方经略中原,泛使必时遣焉,用非其人,徒辱命耳。乞特置奉使一司,选择堪任者储之,以备缓急之用。’”宗之所论,孝宗深纳,称善再三。 乾道八年(1172)九月,虞允文(字彬甫)辞去相位,再次出任四川宣抚使。孝宗任命坚决反战的梁克家(字叔子)为宰相,让这样的人物主持朝政,势必会对虞允文等人的主战行动有所牵制和阻碍。不久,虞允文因操劳过度得病去世,孝宗的中兴大计和信心无疑是遭到了沉重打击,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样坚决主战又有才能的大臣。面对朝廷上下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宗之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尽管他所见到的是历年来的诸道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朝廷不足倚赖,其仍忧心如焚地对孝宗忠言极谏,力上三事劝孝宗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严格官吏的考核、任用。同时盼望朝廷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疏远宠幸祸乱朝政的近习曾觌、龙大渊、张说等人。其时汉州绵竹人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官尚书左司郎中兼侍讲,为主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进战退守。栻为人表里洞然,为学重义利之辩,与朱熹同为道学大师。栻闻宗之奏对语,称其“议论剀切,有古争臣风!” 宗之耿介自持,笃于行谊,事亲至孝,表里如一。其以亲老求外,以便侍养,朝廷恩准,遂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时以部宠也。在兴化县通衢之里,以军器少监姚宗之为本路提举立“彩绣坊”。宗之复改东浙,尝承诏覆实常平米,因建言“平籴广储,乃所以赈灾贫乏,救水旱;而追呼箠楚,嗟怨之声上下和气,或至于召水旱。昔号为仁政,今转为弊法。愿以新易陈,每岁支遣,庶几实数常存,以为荒政之备。”孝宗准奏。宗之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以母老请祠便养未遂,太恭人卒,而宗之寻亦卒,年五十六。 邑人直徽猷阁林枅(字子方),居官刚方廉介,济以仁慈,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枅与宗之友善,其挽宗之诗云:“一时三十出游洋,同入清朝鹓鹭行。尝叹直言张左史(栻),早推文价郑湘乡(厚)”。林枅又一挽诗云:“母年九十色敷腴,生尽欢荣殁与殂。名誉已彰身已达,岂因衰毁似君谟(蔡襄)。”宗之为官刚方廉直,事亲孝,与人忠。尝与时宰书,以为“鳞次沓番,蝇头细字,谬为恭敬,去忠信逾远。”颇以此取怒于人,宗之略之不恤。有戚里进位枢筦,(按:“枢筦”同“枢管”,宋代特指枢密院。)庆者盈门,而宗之独未尝至。尝语人云:“事惟公故明,惟勤故敏。”邑人京西转运判官方崧卿(字季申),严已和物,平生禄赐半用抄书,家藏卷轴四万,并出手校。其称宗之“之言之行,可以为莅官之范。”邑人仲昭论曰:“姚宗之独不贺戚里之进位枢莞者,此可见其有定见定力也。盖人之升沉荣辱,皆有一定之命,知命则有定见矣。所见既定,而守之不变,则有定力矣,以是而措之于事,则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孰能御之哉?” “世俗之人皆喜人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宗之居官独能无私奉公,心存百姓,清廉自守。可谓“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其传子二:长曰榘,以父荫建州录事参军;次曰楶,以父荫潮阳县尉。宗之生平事迹可见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卷二、明周华《游洋志》卷之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一、《莆阳文献》列传三十五、《闽书》卷之一百十四、《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二、《福建通志》卷四十八、《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九、《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提点刑狱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