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耕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204
人物姓名: 郑耕老
人物异名: 字:谷叔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142.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108年
籍贯: 莆阳城南

传略

郑耕老,字谷叔,徽宗大观二年(1108)生,莆阳城南人。耕老出自露裔,先是南朝陈时,露、庄、淑三兄弟自永泰徙莆田,卜居南山之胜,构书堂以修儒业。后因梦,舍书堂为永丰庵,又舍所居地为金仙庵,别架小书堂以居。郑氏在莆阳之分衍情况:露居莆田,弟庄迁居浔阳,弟淑居巩桥。考《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载:“上塘郑,少卿济、提举与太监卤之族;留桥东郑,监簿耕老之族,与上塘并司门准之后;塘北郑,司法安邦之族,与前埭郑同出;延寿郑,运使廷芬后,自浔阳移居;市西郑,新守浩、监簿耕老之族;..溪东郑、溪西郑,湘卿厚、夹漈樵之族;浔阳郑,运使廷芬之族,以上兴化诸郑并唐散骑积之后;县市郑,教授其卿之族。” 露之裔孙元舆,擢绍圣元年(1094)毕渐榜进士,提举学子。元舆传裔孙安正,少负才学,笃志训诸子,尝筑木兰书堂于木兰溪陂旁。兰水环绕堂前,碧波荡漾;四周荔林蓊郁,茂竹成丛。书堂独得自然形胜之便,安正率闾里子弟讲学,一时名士多从之游。“他如郑砥西斋、郑安正友堂、林国钧东井书堂,皆招名士与弟子讲学其中,后砥子济、曾孙卤、元孙爚;安正子箕老、耕老;国钧子褒,充并以进士成名。”(见《莆阳比事》卷六载:“黄氏义学,陈公义庄”)林国钧,字公秉,莆之姑青人,早尝游场屋,率不利,自三舍法罢,遂不复有仕进意。高宗朝,以其子充、褒尝由里选,国钧颁授迪功郎,加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致仕。其为人好施与,务以积阴德为心,闻乡邻之贫乏者,取赀财,遣人投诸暗中助之,不使其或知也。国钧捐资倡建红泉义学,延族子光朝为师,以淑俊秀。又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绍兴初(1131),国钧又倾赀倡众建造石桥,以相其成,且伐石砌黄石抵县城之路,凡二十余里,“红泉之人不受力,而回年(国钧自号)之力为多。”国钧与安正私交甚笃,皆喜兴学育才、志同道合,可谓“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未几,安正去世,耕老幼孤。母林氏育子四人,耕老其季也!父亡,林氏训诸子曰:家事尽以累吾,汝等一意向学,无负汝先君之志。无谓予妇人而欺予,欺予易,欺场屋难。汝等学问,吾无所取信。惟有司不汝遣,此吾所取信也。(见《莆阳玉湖陈氏家乘》载:名相陈俊卿撰《林氏行状》) 耕老幼聪明,为诸生,虽赤贫,事亲孝,常自得,有学行。读古人诗书皆诵,深造自得,有才望,穷乡遐里皆知其向学。邑人定庄林光朝(字谦之),事亲孝,行已恭,执事敬,勇于义,审于思。凡其一言一行,皆足为时取式。四方来东井书堂从学者众。其为教,不专于词章为进取计,盖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俗云:“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耕老长光朝四岁,光朝敬之如兄,二人论交,可谓“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黄石谷城之东,古有国清塘。塘边有村曰郑庄。有亭曰濯缨,里人林国钧所建,大儒朱熹为之书匾。国钧育子二人,女六人。其女皆嫁士族:长女嫁郑耕老、次朱涉、次朱廉、次余武康、次郑淳、次宋久。婚嫁裁毕,国钧即以家事嘱之二子:长充(字之美),调南安军司户参军;次褒(字元美),为建宁府司法参军。为人父者,见其子以科目进,已则杖屦徜徉,惟横塘别墅耳!耕老尝应内兄之请,携贤妻林氏到黄石国清塘探望老岳丈,其撰《游国清塘题濯缨亭》诗云:“涌金门外尽菰浦,四处行人客上都。六月国清亭上坐,依稀身若在西湖。”其二诗云:“半年行李路漫漫,一夕湖头始识间。野鸟飞来啼破梦,绿杨枕上水连山。”(按:《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二载《游城山国清塘》诗,其句为“四月行人客上都”,与《莆风清籁集》卷五所载“四处行人客上都”略有不同。) 林光朝尝与黄石南塘名士陈士楚(字英仲)同游城山国清塘,光朝撰《城山国清塘》诗云:“烛龙醉倒不开眼,遮空万里云张繖。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倚岩僧舍扃深户,我来跋涉拳肩股。喘停更促短筇上,怪石周遭卧万鼓。况是秋风到此山,惟有孤鸿时往还。劳劳百年共緾缚,不似青山长自闲。古人古人嗟已远,长歌《商颂》归来晚。”士楚亦撰《和前韵》。光朝初在红泉书院(今黄石东井街黄石中心小学内)讲学,后迁城山隐松岩讲学。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为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宋景濂《林氏先祠记》:“莆田县东二十里,有山曰谷城,冈岳秀拔,林樾苍润,其下汇为巨浸,号国清塘。一望无际,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间,真绝胜之境也。”光朝此诗道出城山的险峻和国清塘的飘逸,以景之险,喻世之恶,诗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 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癸未,莆阳举子郑耕老、陈宣、方典、林懋赴京师应省试,同擢刘章(字文孺)榜进士。是科殿试,考官原定刘章试卷在第三等之中,高宗御览,亲擢为第一,榜眼为王刚中(字时享),探花为许必胜。朝廷赐正奏名进士刘章等三百人及第、出身、同出身。正奏名张滋新科明法及第。甲申、邑人特奏名林洵美等二百四十七人,武举正奏名应褒然等二人,特奏名三人,授官有差。耕老初授怀安县簿。未几,母林氏丧,耕老归莆阳守孝,在母墓之侧筑小精庐,日以诗书为伴。三年服除,调温州法曹,改明州教授。四明自金兵入侵焚荡之后,学陋教驰,民之休戚,实系守令。耕老更营学区,为讲说科举之外者,侍从多以通经术荐。绍兴二十七年(1157),耕老其兄箕老亦举特奏名,兄弟二人以不欺场屋,无负先君与贤母之志,为邑人称颂。 隆兴元年(1163),孝宗新政,朝廷召见,耕老奏言“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字则平)曰:‘天下何物最大?’曰:‘道理最大。’知道理为大,则必不以私意而失公中。”孝宗悦,亲擢耕老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按:赵普,字则平,宋幽州蓟县人,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助其代周。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建隆三年(962)代范质为相,参与北宋初年各项重大策令之制定,如罢宿卫,节镇兵权,以文臣知州;诸州罢转运使、通判以集中政权和财权,先平南方,后定北边等。太宗朝,赵普两度入相,封魏国公,卒谥忠献。]耕老奏言以史为鉴,极陈古今治乱之事,君子小人忠奸之辨。力主同年左朝奉大夫王刚中所论“战守是实事,和议者图虚名,不可恃虚名影响实事。”故喻之“知道理为大,则必不以私意而失公中。” 秩满,耕老径归莆阳,在南陂木兰溪畔筑“木兰书堂”三间,其撰《木兰书堂》诗云:“郑子藏书处,柴门碧书湾。开怀溪一曲,养拙屋三间。月色斜侵竹,鸟声迥隔山。辋川多胜趣,何似此潺湲?”其地有宋长者庙,迎神之词曰:“负锸兮如云,散金兮如泥。昔斥卤兮今穰,昔堇荼兮今饴。”邑人方朴(字时举)咏木兰陂诗云:“万顷狂澜越壑低,中流砥柱卧龙棲,二神(李宏、钱四娘)共享东西庙,一水平分南北洋。”闽县人郑善夫(字综之)咏木兰陂诗云:“沦海未销钱女恨,路人惟诵《李侯碑》。秋江极浦生寒水,神至灵风满素旗。” 木兰溪是莆阳士子的母亲河,耕老著书讲学木兰书堂,每与士大夫仕而休者林光朝(字谦之)、陈俊卿(字应求)、林充(字之美)、林褒(字元美)、刘夙(字宾之)、刘朔(字复之)诸友,常具舟楫琴书,夷犹木兰溪上,日延缘宴集,酬唱以为乐。如陈俊卿题林之美所筑《耕乐亭》诗云:“天地秘景绝,雅属幽人居。卜筑俯清流,旷然心目舒。岂惟水澄碧,山色佳有余。凉风左右来,竹柏相扶疏。亭中何所有?缥囊万卷书。亭外何所有?青蒲映红蕖。客来何所为?高论唐虞初。文字共发越,琴槊以一娱。冬寒饱霜蟹,秋思多鲈鱼。良田自种秝,酒瓮春浮蛆。无事时痛饮,有兴还荷锄。试问田家乐,田家此乐无。” 耕老素厌声律浮靡,读《诗》、《易》、《中庸》、《洪范》、《论语》、《孟子》,味其深微,皆有训释。如其撰《读书说》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三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八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九十字。且以中材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中材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寸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为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其勉之!”(见《宋元学案二·庐陵学案》)俗云:“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耕老之说如此,亦可谓善学善教者矣! 乾道八年(1172),耕老卒于家,年六十五。太学正叶适(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为撰《郑耕老墓志》。邑人林光朝撰《与郑耕老》云:“闻令弟竟止此,为之伤涕,累日相去,小远未及拊棺一哭之,当候湘乡(郑厚)还时併一往耳!此郎根质大好,去岁数月留此,群居者未见其解衣惰容。遣讣及门,各各伤惜之。近时人于父子兄弟之恩或甚薄,死者肉未及寒,乃投之烈焰中,初不以为意。古来极刑不得葬,乃如此!习俗移人,不自觉知,此一件千万痛思之。墓田有近傍处,作一小坎,所费甚不多,如棺柩易朽,亦自见不得。只是聚薪一火,时无以为心目耳!俗人多以其无后,自不知当作坟墓,殇子何尝不以墓祭之。盖古人送终之义,甚不草草也。”(见《艾轩集》卷六·书简) 黄仲昭论曰:“宋之南渡也,伊、洛绝响,考亭未兴,世之所谓儒者,专以科举为业,而知从事于圣贤为己之学,盖亦鲜矣。若郑耕老之学,务穷经烛理,不屑屑于荣利,而其教人,必为讲说科举之外者。..盖耕老之父安正,笃志儒业,以师表后学,耕老虽不及过庭之训,然有贤母,拳拳以无负先志勉之。”俗云:“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耕老慎终如始,则善矣!其生平事迹可见《艾轩集》卷六、《莆阳比事》卷一、卷六、《叶适集》卷十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二、卷之三十四、《莆田文献》列传二十九、《闽书》卷之一百七、《莆风清籁集》卷五、《福建通志》卷四十八、清黄宗羲《宋元学案二·庐陵学案》、《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莆阳玉湖陈氏家乘》、《南湖世泽》、《莆田县简志》第十三章、《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