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197
人物姓名: 余祖奭
人物异名: 字:景召;初名:祖禹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088.pdf
时代: 北宋
籍贯: 莆阳黄石水南

传略

余祖奭,字景召,初名祖禹,生卒年不详,莆阳黄石水南人。余以人名为氏,春秋时,晋国人由余出奔西戎,后入秦国为大夫,累官亚卿,其子孙以余为氏,郡望为“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祖奭先祖初由江苏下邳迁睦州遂安县,再迁闽之建阳。至唐,居建阳之余镐,字周京,懿宗咸通十年(869)赴京应试,主考官为礼部侍郎王凝(字致平),镐擢归仁绍榜进士,是科共取进士三十人,镐除校书郎。 《兰陔诗话》云:“周京与长乐林处中同登第,乾符中(877—878),群盗峰起,百姓流殍,僖宗日与宦官嬉游,二人累疏力谏,不纳。后处中与黄巢战败,被执死之,周京隐于莆之黄石,王审知屡辟不就。”镐举家避居壶公山麓翠峰,其撰《哀林处中》诗云:“接翅十年同抗疏,投荒万里独登楼。常山忽为孤城死,睢水空存百战谋。函草漫从灰里觅,嘤声长向梦中求。欲知后死今何事?已在蒲中买钓舟。”及镐卒,葬墓筑壶公翠峰,古荐福招堤北原。镐传子铣,官古田令,卒葬壶公悬钟山名山宫前。其后子孙迁居黄石者,与故居翠峰者合修入莆始祖余镐墓,又在翠峰建余镐祠。其祠后废,守故居者复立于东埔余,而黄石者又析为上、中、下三余。考《莆阳比事》卷一载:“水南上余、下余,朝议祖奭之后;仙游上余,光禄积之后,给事崇龟之族。” 莆阳余氏举进士者始于余象,其居仙游,父积守职方员外郎致仕。仁宗庆历六年(1046),象擢贾黯榜进士,累官礼部郎中。象之从侄授,于熙宁六年(1073)擢余中榜进士,官京西路提举。而宋代吾莆东关外人物,黄石尤盛,福地城山形似植冠,其色赤。《钳记》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铣传裔孙万,哲宗元祐六年(1091)擢马涓榜进士,知南恩州。万之堂叔振,亦功成名遂,身退,致仕家居,赠金紫光禄大夫。俗云:“何言者天,成蹊者李。”振德行广大,守之以恭,课子读书,君子有盛教若无。祖奭幼颖悟绝人。未冠,补太学生。其时,福州侯官人郑穆,字闳中,其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穆与陈襄(字述古)、陈烈(字季慈)、周希孟(字公辟)为友,号四先生。元祐六年(1086),穆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与同为学官的翰林学士范祖禹(字淳甫),及同舍生胡安国(字康侯)、宗泽(字汝霖),对待祖奭尤为器爱。 元符三年(1100),余万从弟余祖奭、余夐与叶居中、宋执中、苏烨、陈武佑、方綖、黄国镇、郑升之、苏棫、顾天均、方禧、姚安仁、黄琮、郑敏之、方振、王谘、宋翰、林冲之、宋邦光、陈彦直、陈彦方、陈晔、郑与权、傅义央、陈骥、黄沔、陈高、王履二十九位莆阳举子,一起赴京应省试,同擢李釜榜进士,誉满京师。祖奭历秀、福、青三州教授,再转通判建州。乡人林孝渊(字全之),崇宁五年(1106)擢蔡薿榜进士,历泰州南剑教授。宣和二年(1120),宰相王黼(字将明)以同年屡遣堂吏屈一见,曰:“要职可得也。”孝渊曰:“有命竟由选格。”终不肯屈意奉迎。其居官清介廉谨特甚,至不用官烛于私室。孝渊以母老,又远倅(副职)于邠(陕西邠州),祖奭深感其孝心,慨然奏请朝廷,请以已赴邠易之。 宣和五年(1123),祖奭自邠州任上移兰州,“三月辛巳,京师、河东、陕西会大地震,宫殿门皆摇动有声,河东、陕西尤甚。兰州诸山草木悉没入地,而山下麦苗皆在山上。诏右司郎中黄潜善(字茂和)案视,潜善不以实闻,帝意乃安。”(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兰州山崩,城廓庐舍尽陷,祖奭有神扶护置之隙地者,幸免一死。其临危不惧,率吏亲临震区,亟拯伤残,活数百人;瘗(埋)死赈饥,恩恤备至,兰人德之。 祖奭代孝渊官邠州、兰州还京,诏令主管福建转运司文字,转朝奉大夫,赐五品服。其时建州卒叶侬叛,祖奭挺身谕以逆顺,贼遂退。以功转朝散大夫,知南恩州。海寇卓全高沿海焚掠,扰民无数,祖奭内严控制,外示间暇,贼曰:“仁厚长者,毋犯其境。”民赖其安,大加称许。 余祖奭像绍兴十七年(1147),高宗诏召赴阙,廷对,祖奭指陈时弊,力主抗金,极谏高宗勿上金朝“以和议佐攻战”之勾当,语侵权倾一时的右相秦桧(字会之)。秦桧之所以能久居相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与迎合高宗苟且偷安的心理,坚决贯彻高宗一贯奉行的和议投降政策,倡行和议,卖国投降,并因此得到金国主子的暗中支持。祖奭忤秦桧意,遂引疾乞祠。 祖奭归莆阳,事亲至孝,母丧庐墓;父振卒,过时犹毁瘠,筑葬墓县东兴福县紫鱼山,甘露降于茔林者两月,因名其墓庵曰:“甘露”。黄仲昭论曰:“而吾莆先正,乃有余祖奭指陈时弊,而忤其志。..若祖奭居父母丧尽孝,而甘露降于茔林,此可见其忠于所事者盖有本也。”祖奭家居,清节自励。城东有白湖港,江流汹涌,其捐资倡乡人伐石梁空,酾(分)为十道,民免险涉之虞,恶道之困,行者便之。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已死,年六十六。桧柄国,非其亲党及昏庸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桧两居相位,凡十九年,荐执政,必选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不使预事,备员书姓名而已;其任将帅,必选驽才。桧性阴险如崖阱,深阻不可测,喜赃吏,恶廉士,略不用祖宗法。每入省,已漏即出,文案雍滞者不省。贪墨无厌,监司、帅守到阙,例要珍宝,必数万贯乃得差遣。至于忘仇逆理,陷害忠良,其罪尤大,高宗渐知桧之跋扈,惮之,不敢发。 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庚午,高宗诏令长期遭受秦桧迫害的左朝奉郎、通判肇庆府之邑人黄公度(字师宪)赴京师临安,廷对,升吏部考功员外郎。凡遭秦桧迫害的官员,予以追复。“五月戊申,诏追复观文殿学士赵鼎(字元镇),特与致仕恩泽四名;(按:宰相赵鼎被秦桧迫害,一贬再贬,安置潮州,在吉阳去世。)故追复资政殿学士孙近,与致仕恩泽三名;故追复显谟阁学士汪藻,与致仕恩泽二名;故左朝散大夫程昌寓,追复徽猷阁待制,与致仕恩泽三名;故追复显谟阁学士汪藻,与致仕恩泽二名;故左朝散大夫程昌宇,追复徽猷阁待制,与致仕恩泽二名;故左大中大夫范冲,追复龙图阁直学士;故左中奉大夫王居正,右文殿修撰赵开,并追复徽猷阁待制、与恩泽一名;故左朝请郎李朝正,左朝散郎致仕高闶,左朝奉郎游操、吕本中,并特与恩泽一名。”六月,诏追复资政殿学士郑刚中,特与致仕恩泽二名。祖奭赐三品服。绍兴二十八年(1158),祖奭转朝议大夫,封文安县开国男。 莆阳余氏族联云:“弼扬合称两直奉,余积荣列三名家。”祖奭传子三人:长子武弼,字直儒,三岁丧母,事继母恭谨。及长,以荫补陵水尉。绍兴四年(1134)应法科,中第一人,授广东提点刑狱检法官,平反州县死狱者凡四人。移福建检法官,时临汀啸聚成禽,多武弼之策,转承议郎,知南安县,民甚戴之,至群祷丛祠,祝其勿遽去。武弼以父祖奭年老,力乞归养。祖奭卒,年八十四,武弼哀毁羸苶(疲倦之貌),食不下咽,未及期而卒,邑人中书舍人林艾轩(名光朝,字谦之)状其孝行,朝廷赠武弼太中大夫。 次子武扬,始任福州司户参军,与守王之望(字瞻叔)争假印之狱,谓囚实剪席为之,非造也,罪当减,郡守王之望不听,武扬遂纳官归,以奉直大夫致直。故其族联谓“弼扬合称两直奉”。武扬子秀实,官朝请大夫,知衡州。秀实传子师鲁,历官东莞、南海尉、乳源、潮阳令,通判諯州、蕲州、建宁府,终朝请大夫,添差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故其族联云“余积荣列三名家”,意指子孙三代人。 余氏族联云:“三朝望重千秋裕,二难名家万世昌。”此联说的是祖奭玄孙谦一与士明两兄弟,具以文学名,时称“二余”。师鲁传子谦一,字子同,与弟士明连中江西漕试。常言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度宗咸淳元年(1265),谦一赴京应省试,擢阮登炳榜进士,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弟士明亦知泉州南安县。未几,诏召谦一为国子监书库官,除太学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宋亡,元至元后谦一不仕。其好为古学,辞语浑成而警切,名文章家,其言曰:“七日之文,易了而易腐;千古之文,难工而难腐。”谦一勤于著述,存世达数十稿,惜乎兵后多散逸。 余氏族联云:“校书家声大,四台世泽长。”上联指得是余氏先贤唐之校书郎余镐,下联指得是宋代名臣余振赠金紫光禄大夫,子祖奭官朝请大夫,赐三品服;长孙武弼赠太中大夫,次孙武扬,官直奉大夫,前孙秀实,终朝请大夫,故云“四台世泽长”。“干云之枝,不育于邱垤(小土堆)之颠;径寸之珠,不产于渟(混浊的死水)汙之渚。”黄石水南,可谓地灵人杰,故宋、明二朝,公卿不绝。值得一提的是,莆阳余氏自宋迄清,共举进士(含特奏名)二十四人。(按:宋代如余象、余授、余万、余祖奭、余夐、余瓅、余凤、余元一、余崇龟、余子复、余驺、余孝伯、余君举、余君节、余君锡、余谦一共十六人。明代如余祈繁、余康、余琦、余徵、余洲、余一鹏、余焱共七人。清代亦有武进士余人卓一人。) 朱子蒙卦注云:“去其外诱,全其真纯”,祖奭擅于教育子女,故“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其子孙科第联芳、簪缨不绝,全赖诗书以继世。祖奭生平事迹可见《莆阳比事》卷一、卷四、《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七、《莆阳文献》列传十五、《闽书》卷之一百六、《福建通志》卷四十八、《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大夫
职位
亚卿
职位
书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