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188
人物姓名: 郑伯玉
人物异名: 字:宝臣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046.pdf
时代: 北宋
籍贯: 莆阳城关后埭

传略

郑伯玉,字宝臣,生卒年不详、莆阳城关后埭人。伯玉出郑露派下,其楹联曰:“太府家声大,南湖世泽长。”唐太府卿露,与弟中郎将庄、别驾淑,莆称南湖三先生,讲学倡道,以振士风。邑人明司业吴源(字性传)著《名公事迹》,称其开先莆学矣!伯玉家学渊源深厚,生而慧绝,幼而识学,四五岁诵书、吟诗,子史经传无不能读,且善楹对。当其八岁时,叔父殿中丞试之曰:“伐木斧声闻谷口。”伯玉随答曰:“过桥旗影映波心。”叔父奇之。 伯玉少年,尝与邑人陈琪、方孝宁读书乌石山,切磋学问,吟诗作赋,交情甚笃,人称乌石三贤。如伯玉撰《二月二日县城小饮》诗云:“九十韶光十日存,小楼方此倒清樽。山环乐石群鸾舞,水澈新泷万马奔。过雨农桑偏得趣,惜春桃李自无言。相逢岂为杯中物,杜甫文章欲细论。”仁宗景祐元年(1034),伯玉赴京应试,擢张唐卿榜进士,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景祐七年(1040),伯玉官大理司直,充抚州观察推官,礼士爱民,以清白闻,民怀其惠。相州安阳人韩琦,字稚圭,号赣叟,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二人,累迁右司谏,为体量安抚使,缓赋调,逐贪吏,汰冗役,活饥民九十万,进枢密直学士,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与范仲淹久在兵间,名重一时,天下称韩范。其时,韩琦官枢密副使,素爱伯玉居官清谨,操行愿悫(诚实),知其贤能,荐为殿中侍御史。 伯玉为人性耿介,安贫嗜学,凡朝政得失,士夫臧否,皆托之诗,如其所著《锦囊集》。欲轻赋敛,则制《老夫吟》。悯新法,则咏《莆田作》。嫉邪说,则著《闲居书怀》。恤民力,则作《豪家吟》。显操守,则作《咏炭》。其诗云:“满天霜雪火炉开,便作炎炎气焰来。莫谓世人长炙手,来朝谁肯向寒灰?”伯玉作这首讽喻诗,是对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官场恶习和投机取巧的处世哲学感到愤懑,故托物言志,借《咏炭》来表白自己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犹如那熊熊燃烧的赤炭,展显了自己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可谓“但令名世不坠地,身外区区安用求?”故异已者多嫉之。 庆历三年(1043),参知政事范仲淹上十事疏,推行新政,触及一部分权贵的既得利益,如实行“明黜陟”、“抑侥幸”,更使一大批贪官污吏和高官贵勋的利益受到损害,致使保守派首先发难,夏竦等造谣中伤,毁谤新政。加上朝中“朋党”之争,仁宗对新政由疑虑进而为动摇,最后竟决意罢免范仲淹,向保守派妥协,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韩琦被贬知扬州。伯玉年未五十,以亲老弃官归莆阳。其撰《清明林下》诗云:“游丝百尺飞到地,野蝶寻芳有狂意。一番轻雨洗梨花,啼出玉真无限泪。老夫不入少年场,直向南轩亭午睡。觉来历省梦中事,欲忆邯郸枕中记。”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致仕返乡,远离官场恶斗,日子过得悠然自得的憩畅之情。 伯玉家居,性喜纵情山水,且于所居之左,得一地区,筑绿野亭、面渠为轩,邀朋呼友,以酒赋诗,歌吟弹唱,郡守俞希孟匾其亭曰:“绿野”。伯玉撰《绿野亭》诗四首,现拨冗引述如下:其咏春诗云:“二月池边景色好,天与人意相怡融。鹅毛絮轻飏晴日,鸭头波暖摇青空。幽鸟间关变新哢,高花乱旋飞斜红。樽前忽尔感时节,酌酒醉倒酬东风。” 其咏夏诗云:“雨过黄梅夏将半,园亭清洒如山家。白鸟窥鱼立闲暇,红蜒弄水飞交加。垣衣重重长旧晕,萱草节节添新花。薤叶箪凉一就枕,起来日抱西山斜。” 其咏秋诗云:“吾爱高秋亭上望,水风凉澹惬幽情,山形左右互拱楫,海气旦暮多阴晴。西畴农歌罢亚(稻名)熟,比埭渔唱沧浪清。人生得酒且自适,何必身后立空名。” 其咏冬诗云:“路出烟村俗驾少,江天落莫憎寒威。依依壶峤草树变,蔼蔼海门烟火微。日脚下时一雁度,风头起处双鸦归。欲拥残炉拨火坐,冷笑世途空险山戯。” 伯玉所作这四首诗,分别抒写了家山壶峤常年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美,更表达了自己正视现实,热爱桑梓,不慕身后虚名的超凡脱俗情怀。 郑王臣《兰陔诗话》载:“郑山斋(即郑岳,字汝华)云:公以韩公荐为御史,为人峭直,不避权贵,好为诗,所作三百余篇,时人以与陈著作琪,方提举孝宁诗汇为一集,号乌山三贤诗。”(按:即《乌山三贤集》)如其撰《和夏日国清塘泛舟》诗云:“三篙摇漾采帆轻,胜赏宁辞远郡城。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都无暑气侵衣袖,时有荷香入酒觥。野老岸头争拥看,知公威霁不喧惊。”其二诗云:“湖光渺渺漾轻舟,节近清明水木幽。尽日海风吹酒面,有时柳絮惹人头。云间列岫晴如画,野外新桑润似油。老叟更嗟辜好景,青春不得从公游。” 俗云:“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伯玉家居二十余年,醇厚恭谨,胸次开豁,笑欢终日,春风袭人。督导子孙,学习圣人立身之节,教养并行。子叔明、叔侨、孙至道、亨道、事道,相继擢第,伯玉皆及见之。好友方孝宁(能)赠诗贺云:“壶山簪笏数如沙,三世青云在一家。”在当时为创见也。及其卒,赠通直郎。郑氏宗亲在东厢拱辰门内之左,建御史郑伯玉祠堂。论曰:“郑伯玉以韩魏公荐为御史,则其才足以有为,盖可知矣!然年未五十遽以亲老弃官归,而凡有所感触于心者,悉于诗焉发之,此又可见其志有所不为也,可不谓贤乎?” 其子叔明,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赴京应省试,擢郑獬榜进士,官承奉郎,知顺昌县。其撰《建溪》诗云:“水色山光表里清,野花溪柳意相迎。狂歌惊鹭滩头散,欹枕看云岭上生。峰回转帆疑路尽,潭深飞棹觉舟轻。归程渐喜乡关近,竹户枫林鸡犬声。”叔侨,字子振,神宗元丰八年(1085),省试擢焦蹈榜进士,官承议郎,知清溪县。叔侨善诗如其祖父,其撰《熙宁桥》诗云:“千寻水面跨长桥,隐隐睛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其为文尤古奥整洁,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伯玉孙儿至道,神宗元丰二年(1079),擢时彦榜进士,知天台县,改知乐昌。哲宗元祐六年(1091),享道、事道二兄弟,同登马涓榜进士。亨道官惠安主簿。事道历知邵武、古田、连江三县,迁福州录事。凡三任,转朝奉郎,知邵武军,著有《小莆川文集》存世。 伯玉生平事迹可见《莆阳比事》卷一、《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二、《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六、《闽书》卷之一百六、《莆阳文献》列传十二、《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二、《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风清籁集》卷三、《南湖郑氏族谱》、《万姓统谱》卷一〇七、《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大理司直
职位
推官
职位
进士
职位
仕郎
职位
书郎
职位
掌书记
职位
御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