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士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182
人物姓名: 郑良士
人物异名: 字:君梦;旧名:昌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020.pdf
时代: 唐朝
出生年: 856年
籍贯: 仙游县孝仁里郑宅

传略

郑良士,字君梦,旧名昌士,唐宣宗大中十年(856)生,仙游县孝仁里郑宅人(今赖店镇圣泉村)。良士自幼性沉寡默,勤奋博学,善诗文,讲究苦吟炼意,志深而笔长,颇受邑人称誉。其尝游九鲤湖,题写《九鲤湖》诗云:“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岚林霭共溟濛。九溪瀑影飞花外,万树春声细雨中。覆石云间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空。我来不乞邯郸梦,取醉聊乘郑圃风。”诗中表达了自己不企盼那种如同梦幻的人生富贵。 僖宗广明、龙纪间(880—889),良士以擅长五言、七言诗,被荐入京应省试,然屡试不第。他是一个贫寒的士人,亲识中无达官贵人,所谓“帝里无相识,何门迹可亲。”因此尽管他频年投卷应试,终于入宦无门。但他还是表示“岂敢怨明时”,更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达官贵人的援引上。诚如杜荀鹤《下第投所知》诗云:“落地愁生晓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不辞更写公卿卷,却是难修骨肉书。..”唐代举子有以公卿关节,不远千里而求首荐者,岁常不下数辈。邑人徐寅、黄滔也和良士一起多次赴京应试,徐寅拼搏十七年,终于在乾宁元年(894)擢苏检榜进士,官秘书省正字。黄滔历尽二十四年坎坷,始于乾宁二年(895)擢赵观文榜进士,官四门博士。如其撰《唐黄御史公集》卷四载:“《广州试越台怀古》、《襄州试白云归帝乡》、《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等”,可见他应试于南北州府,跋涉千里,旅途坎坷,疲于奔命,略见当时读书人求举的艰辛苦楚。 良士落第归莆阳,其撰《仙台山》诗云:“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诗中流露出诗人因屡试不第,颇有“浮生始觉非”的哀怜长叹,面对眼前的溪亭风光,“目极千里伤客心”,遂生归隐之意。(按:郑王臣《莆风清籁集》收入此诗,题名为《仙台山》。《全唐诗》收入卷七百二十七,题名为《题兴化高田院桥亭》。) 龙纪元年(889),僖宗病故,遗诏立寿王为皇太弟。八月,在宦官杨复恭等人拥立下,李晔即帝位,时年二十二岁,是为唐昭宗。昭宗攻书好文,重儒术,礼大臣,励精图治,颇有些新鲜气象。春正月,宣制大赦,中外文武臣僚,都进秩颁爵,诏令天下举贤荐才。景福二年(893),良士经人举荐,赴京师献诗五百篇,昭宗嘉纳,授国子四门博七(或云受补阙),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其撰《寄富洋山禅者》诗云:“踏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尤冷,锁院溪云昼不销。霅上茗芽因客煮,海南沉屑为斋烧。谁能学得空门士?冷郤心灰守寂寥。”良士初次出仕为官,尽心尽职,多有建树。可叹国运不济,面对宦官弄权,节度使互为割据,战争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其尤恨节度使恃兵恣横,凌弱王室,对昭宗动辄斥责,颇有问鼎之志,故诗中流露出自己决心弃官归隐之情。 朱温,小名朱三,随黄巢义军征战,临阵骁勇,以战功升偏将军。当黄巢攻入长安后,温杀监军严实,投降了唐王朝。僖宗诏授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旋升宣义、护国、忠武、宣武四镇节度使,其软硬兼施,吞并群雄,使自己成为势力最强的一个藩镇。全忠自此恃兵专权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唐室产生严重的政治危机:“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四海将乱。”良士预感大唐帝国已经到了全面崩溃的前夕,尽管自己忧心忡忡,极力上疏直言忠谏,议论时政,劝昭宗极早剪除隐患,可惜昭宗为全忠所劫持、左右,他生未卜此生休。良士一心想报效朝廷,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看来也付诸东流了,在这人人自危之际,“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昏暗的样子,引申为蒙受污垢或耻辱。) 天复元年(901),良士弃官归隐莆阳故里,居白岩别墅。其尝游仙游鸣峰山,此山“有石高二十余丈,中有风穴。穴中有蛎壳,似室而方,天将雨则鸣,过三日不雨则旱,祷之则应。上有鸣峰岩,昔有卓道人筑室于此。垒嶂悬崖,清泉白石,甚为幽胜。道人名弥真,锯匠也。遇何仙泗洲台山,授以二桃,食一留一,仙问故,曰:‘小人有母,请以遗之。’自是灵悟,能行符咒水,愈人疾。后结庵此山,白日坐化,里人祠其蜕骨。”(见《闽书》卷之二十四·方域志)良士应主持道人之请,挥毫《题鸣峰岩》七律二首。其一诗云:“卓锡栖云老道翁,结茅甃塔万山中。石炉昼夜香腾雾,琪树春秋翠插空。菜长给孤园值雨,藤摇罗汉谷生风。禅关寂寞无人到,尘世喧嚣总不同。”其二诗云:“烟水苍苍鲤水南,千松万籁障精蓝。银缸剔起残灯焰,石鼎烹来薪茗甘。磬响僧僮扬梵语,云迷佛阁隐瞿昙。道人去久知何处?明月年年照石龛。”此诗盛赞鸣峰岩的旖旎风光,诗人置身其中,如到佛国仙山,流涟忘返。 良士奉身俭约,处世温和,喜怒不形,端谨无惰。性喜纵情山水,志趣高洁,吟咏唱和大多寄情山水,表现超凡脱俗的博大胸襟。常与清源(泉州)刺史王延彬、秘书郎陈乘,秘书省正字徐寅(字昭梦)以诗相唱和,闽士多以风雅归之。[按:延彬为闽武肃王王审邦长子,多艺,工诗歌;通禅理,性豪华。邑人陈乘与徐寅同擢乾宁元年(894)苏检榜进士,后以黄巢之乱,退居里中,乘隐里中仙岭,寅隐延寿溪。]元代著名诗人辛文房(字良史)撰《唐才子传》一书卷十,收入莆阳才子徐寅、郑良士、翁承赞三人。其云:“良士,字君梦。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昭宗时,自表献诗五百余篇,敕授补阙而终。以布衣一旦俯拾青紫,易若反掌,浮俗莫不骇羡,难其比也。今有《白岩集》十卷传世,□旧言诗,或穷人、或达人。达者,良士是矣。亦命之所为,诗何能与?过诗则不揣其本也。” 后梁太祖乾化五年(915),闽王王审知(字信通)凭着自己的英明和胆识,谦让纳谏,“宁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僭伪·王审知传》载:“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宴然。”尤知人善用,爱惜人才,好礼下士。审知赏识良士的才华,特聘其为八闽署、馆、驿巡官,后迁建州判官。不久,良士授威武军书记、终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良士沉厚寡言,审知称其长者。 良士为晚唐著名诗人,尤勤著述,撰有《白岩文集》十卷,《中垒集》五卷,《诗集》十卷存世,惜今均佚。据《五代艺文考》载:“《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别集类载郑良士《白岩集》十卷,注:‘字君梦,昭宗时,献诗五百篇,补授阙。’《通志》卷七十《艺文略》八诗集类录《白岩集》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别集类录郑良士《白岩集》五卷、《诗集》十卷、《四六集》一卷。《国史经籍志》卷五别集类亦著录郑良士《白岩集》十卷。《仙溪志》云:‘有《白岩集》十卷、《诗集》十卷、《中垒集》五卷藏于家。’《十国春秋》卷九五《郑良士传》亦云:‘有《白岩集》、《诗集》十卷、《中垒集》若干卷。’《全唐诗》卷七二六仅存诗三首,其中《题兴化高田院桥亭》一诗尚属伪作。”(按:另见《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十四补诗二首。)邑人黄仲昭论曰:“郑良士诗文集见《唐书·艺文志》,而黄岩孙著《仙溪志》,其诗文往往载在编中,亦可见其为一时文章家也。”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良士卒,享年七十五岁。《闽书》卷之二十四方域志载:“郑墓山,唐御史中丞郑良士墓在焉。有圣泉,唐时有法王圣妃,以铁鞭引泉,从地中行,灌田千亩。”良士教子严谨,八子均好学上进。子元弼,初仕闽,为礼部员外郎。闽主遣元弼贡方物于晋,致书执政,辞旨不逊,晋祖怒,以元弼属吏,狱具引见。奏曰:“昶夷貊之长,不知事君之礼,得其善言不足为喜,得其恶言不足为怒。陛下方敦示大信,怀柔四方,臣将命无状,愿伏斧锧,以赎昶罪。”晋祖奇之,赐帛遣归。后仕延曦,为谏议大夫。曦尝欲杖御史中丞刘赞坐不纠举,赞将自杀,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不宜加箽楚。”曦释之。元弼加礼部尚书,判三司,尝以扣除不平为事,会文进杀曦自立,元弼抗辞不屈,黜归田里,将奔建州依王延政,不幸为文进追杀。元弼,行事见《君长志》。元恭,官秘书省校书郎。元素,官至别驾。元龟,第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榜进士,官至许州司马。元礼,官至推官。元振,官至兵部员外郎。元瑜,官至秘书郎。元忠,官至正字。兄弟俱博学能文,时号“郑家八虎”,为巩桥房系。 俗云:“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良士专注诗歌,以献诗得官,端人贵洁已,宁使霜露侵。其“立德践言,行全操清,斯则富矣,何必玉帛之崇乎!”生平事迹可见《新唐书》卷六十、《唐才子传》卷十、《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二、《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莆阳文献》列传七、《闽书》卷之一百十三、《莆风清籁集》卷五十四、《十国春秋》卷九五、《福建通志》卷四十八、《仙溪志》卷四、《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七、《仙游县志》第三十五篇、《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南湖世泽》、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郑良士》、张兴武《五代艺文考》。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刺史
职位
御史
职位
中丞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