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扬祖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111
人物姓名: 林扬祖
人物异名: 字:孙诒;号:岵瞻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452.pdf
时代:
出生年: 1799年
卒年: 1883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县城内长寿铺后街
亲属: 陈淑英
非亲属: 初启

传略

林扬祖,字孙诒,号岵瞻,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生,莆田县城内长寿铺后街人。扬祖为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后裔,族联云:“金紫家声大,银青世泽长”。后来扬祖科第发迹,复在庙前择址另建新宅。嘉庆十年(1805),年仅七岁的扬祖丧父家贫,生母翁氏是黄石清江村富翁之女,年青守寡养孤,作女红以维家计,辛苦备尝,有时三餐不继,不使母家知。贫居足不出户,亲授幼子经史,督责甚严,“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少年扬祖 “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得力于母教居多。 及长,扬祖读书于埭头英田中一堂(前泉祠),与族亲英田派初启为学友,后来初启生母寿庆,扬祖题赠木匾以贺,今存英田祖祠。嘉庆二十五年(1820),其时邑人国子馆修撰郭尚先(号兰石)以父丧居家守孝,扬祖受教于尚先。尚先见其体型矮小,谓为五短之相,属猴形,且爱其聪颖清苦,小有名气,语云:“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晓以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之理,扬祖牢记恩师教诲,苦学不辍,学问大进。 道光五年(1825)乙酉乡试,扬祖以拔贡生应考,试题为《子温而厉》全章,其所作试卷以六经作骨干,精心结撰,高言妙句,音韻天成,中举人第一人。主考官为品端学粹、守正不阿的江西学政翁心存(字二铭),对得意门生林扬祖所撰试卷评曰:“合观十三艺,斟酌饱满,到底不懈,足见富贵福泽。”乡试一般分三场举行:初场试四书三篇,次场试五经五篇,三场试策问五道,共十三艺,扬祖所答卷卷可取,遂得恩师格外青睐,其眼力殊不可及。 道光九年(1829),扬祖应省试,擢李振钧榜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升刑部员外郎、充方略馆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典江西乡试,所奖拔咸称得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祖母杨氏老病,乞归奉养回里,及丧服满,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返京师复职,升南北城御史,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又擢兵科、工科给事中,为政称职,模范端严。 道光三十年(1850),扬祖入侍军机处,稽查京师粮仓,奏陈利弊,体规道矩,性方履法。有一天,值假节,军机处诸大臣依例休养府第,惟扬祖照常值日,忙着整理档卷,忽然宣宗皇帝驾到,上问:“诸臣去哪里?”扬祖答曰:“节假居家。”上又问:“卿何独不假?”答曰:“臣恐有钦奉交办事件,无人承办,致误军机,故在此当值。”宣宗龙颜大悦,又与扬祖谈论经史,对答称旨,宣宗喜其奉职之勤,学识之博,移时才返宫。宣宗晚年尤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对廷臣之贤否,往往密书考语于小册子中,及病危,召太子奕詝于龙榻前以小册子付之,嘱曰:“要用人在此册中求之。”咸丰元年(1851),文宗奕詝登极,览阅小册子载云:“林扬祖可大用”六字,遂加拔擢,足见扬祖之林扬祖总督宅第正厝立面显达,乃以真实本领结主知,外任河南开封、归州、陈州、许州诸道兵备。才蒞任,革除积弊,清刑狱,裁冗费,剪强豪,植孤弱,节省河运费用五万余两,河帅慧谷秋称颂其 “明体达用”,奏请朝廷赏戴蓝翎(清代冠礼之饰物),升河南按察使。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攻河南,河南巡抚陆应谷刚好奉命备兵归德府,奏请以扬祖管兵防,太平军攻打开封城,情况万分危急,布政沈云业决定固守城池以待援兵。扬祖捐俸陈淑英诗集银二千余金,米一万六千余石发给兵饷。其时城内守兵仅五百,勇仅一千,居民争相出城逃命,扬祖携幼孙,手持探报与众宣告:“敌兵逼近了,逃避已来不已,与其以性命财产白白地送敌人,何不如跟我守城,大家生则同生,死则同死,较之逃走好。”士民踊跃呼应,悉听指挥,遂与城池共存亡。五月十三日,太平军围城三昼夜,大雨连下不止,敌兵围城不解。扬祖与兵民无分少长,皆登城堞守御。扬祖聚集兵勇,晓以大义:“众父老平日素以晓勇闻名,每恨没有机会挡大敌,现敌兵虽多,然皆乌合之众,不必胆怯,赏金在此,何不决一死战?”众兵勇奋力搏战,毙敌八百多人,太平军不能下,时关东巡抚李吉人率援兵至,敌遂遁去。其时僚属献策,劝扬祖诱敌入城,然后决黄河之水以淹,扬祖力阻其议,救了太平军和城内数十万百姓的性命。其慨然曰:“我愿效死,不愿做李自成、张宪忠第二。”扬祖终因守城有功,赏换花翎(托在冠礼之后的孔雀翎),累署河南布政使,升甘肃布政使,旋署甘肃巡抚。 咸丰九年(1859),扬祖特旨代理陕西、甘肃总督,才受命,即拜擢出巡(按清朝的制度,每三年举行阅兵一次,各省均以总督代替皇上行之,阅兵时演武场上高悬代天巡狩的旗帜,气派非凡),本是定例,可是继任的陕西总督是旗人乐斌,认为林扬祖系代理总督职务,不应捷足先登。乐斌心中不悦,年终考绩予以报复,以 “年老颓废”上疏朝廷,诬其“难膺方面”,促其致仕归里,扬祖成为清代职位最高的莆田籍官员,其时年方六十,精力充沛。其题兰州诸处墨宝至今犹存,如题花社庙联云:“祀因秋实春华举,神在风情雨露中。”又题蔬香馆集句联云:“花竹有和气,园林无俗木。”再如题憩园联云:“此地为柳阴路曲,何人在山高水长。” 咸丰十年(1860),扬祖罢官,其时直道安贫,清介绝俗,奈何关山万里,盘缠不足,至于举债,乃不足,扬祖乃以高利贷向山西汇局贷款,始克成行,抵家后典卖衣物还债。穆宗同治元年(1862),奉旨以原品致仕。扬祖居家,热心桑梓教育,任擢英书院、兴安书院等地掌教,对童生课卷,皆亲手批点,榜发,召童生来,面喻其优劣,教以读书为文之法,历二十三年而不倦。 扬祖事母至孝,生母年青孀居,柏舟矢志,抚育幼子成人,翁氏得享遐龄,弥留之际,尝召扬祖与全家子孙至病榻前云:“我们家中人丁旺盛,已不像从前的孤单,但有一事应该牢牢记住,即如果家中有一男不幸夭逝,其年青媳妇,必须立即准其改嫁,切勿以门风或面子关系,令其守寡孀居..”翁氏的遗嘱,确是老人家留下的开明警语,也是自己在旧礼教桎梏下孤苦守寡的泣血倾诉,闻之令人潜然下泪。 扬祖家居在教书侍亲之余,主持编修《莆田县志稿》。莆阳才女陈淑英,系林扬祖的表嫂,其为淑英《竹素园集》作序。刘尚文挽陈淑英联云:“一朝绝笔椒花颂,千载道篇竹素园。”扬祖虽年老,读书甚勤,每日阅读史鉴二十余页,手不释卷,通宵秉烛观书,亦无倦意,有时手中茶杯竟经常落地,铿然有声,习惯成自然,家人常引为谈笑。日习柳公权秘塔百余字,作归食日记数则,虽盛夏严寒不废,自云:“终年赖掌教束脩(喻教师报酬之代称)二百千以自给。”听者或不信,扬祖也不求其信。扬祖有时外出访亲探友,扶杖步行,从不坐轿,衣饰朴素,见者不知其为八座大员。其时左宗棠随军入闽经莆田时,扬祖亦未参加迎送,其傲岸处令人称奇。 莆阳旧俗若逢过年或正月十五元宵,城内各地红灯高照,张贴灯谜互猜,已成文人雅士竞相角斗智慧之时尚,兴趣甚浓,此老(扬祖)亦未能免俗。扬祖喜欢亲手撰灯谜,任人猜射,其一题为:“人字下面一点”。射四书句,谜底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士子宋琢堂猜射为:“嬖人有藏倉者阻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所射新鲜活泼,较原谜底尤佳,扬祖遂以珍藏之端砚一方赠送。 德宗光绪九年(1883)正月二十五日,扬祖卒于府第,享年八十五。林府新第坐落于庙前街东侧,坐南朝北,为双座七间厢加护厝和后供堂。前院用规格青条石铺成长方形大埕,为莆阳古民居建筑独树一帜,风格注重士大夫宅第之古朴大气,高昂壮观,现为莆田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扬祖其生平事迹可见《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福建兴化文献》、《莆田市志》卷四十四人物。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事
职位
员外郎
职位
编修
职位
御史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