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藻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91
人物姓名: 黄幼藻
人物异名: 字:汉荐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346.pdf
性别:
时代:
籍贯: 福建省莆阳塘下 (一说荔城区英龙街)
亲属: 黄濂;黄议;黄幼蘩;仰垣

传略

黄幼藻,字汉荐,莆阳塘下(一说荔城区英龙街)人,藻生官宦之家,伯父黄濂,为司徒黄碣二十一世孙,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擢唐汝楫榜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其弟黄议,嘉靖十三年(1534)顺天举人,官苏州府通判。议育二女,均为诗人,长幼藻,天资丽质,仪态闲逸,丰致绝佳,聪明过人。况其家学渊源深厚,少受业于宿儒方泰,工声律,通经史,擅书法。年十三即笔墨传神,更有一种妩媚之处,吟诗填词,引人入胜,含豪邈然,真闺阁中翘楚也。次幼蘩,字汉宫,与姊乃天生一对丽人,脱尽闺阁姸丽之习,更饶幽雅之处,以诗著名,为时流争重。 黄幼藻有诗集《柳絮篇》存世,其《孤雁》诗:“渺渺高秋外,长空一雁迟。哀鸣关底事,澹远写相思。瘦马征夫泪,回文少妇诗。明年坡上过,莫向夕阳时。”诗人借孤雁哀鸣遥寄相思,表达了年青少妇对远戍征夫的眷恋之情。其《武陵秋景》诗:“湖上芙蓉近小舟,悲来清泪对花流。吴州客自伤长夜,不为西风怨早秋。”此为深婉哀怨诗,表达了一对情人离别后的思恋之情。它既不同于潇洒超然的山水田园诗,又不同于豪纵雄放的军旅诗,幼藻吟诗以表现婉曲、意味隽永见长,同时具有伤感色调,诗作深婉哀怨风格表现得比较集中,故成就颇高。 黄幼藻之诗《白芍药不开》云:“万里争开斗晓红,含羞无语倚东风。素妆不理因谁倦,一段春藏粉黛中。”她用哀怨题材来表达少女怀春的情愫,以情韵委婉蕴藉胜,读者只有透过哀怨之情而洞悉女诗人心灵幽微之处,才能真正把握这些言情杰作的深刻内蕴。其《雨中看紫芍药》诗云:“妆楼初下自倾城,冉冉香生绣户清。厌说广陵春色暮,胭脂和泪雨中倾。”诗中形象地表达了闺阁之秀雨中观花,顾况自怜的情态。再如《竹枝词》二首,其一:“家住横塘白石矶,门前春水浣罗衣。朝来击着木兰棹,闲看鸳鸯对对飞。”其二:“已喜灯花灿蕊红,不劳乾鹊噪纱窗。可中三日郎相见,重绣锦囊锦带双。”诗中讴歌了新婚少妇的美好生活,更寄托了女诗人对可爱家乡横塘与壶山兰水相伴的无限憧憬和喜悦之情。 伟大领袖、大诗人毛泽东生前特别喜爱黄幼藻的诗集《柳絮篇》。一九五八年三月四日,毛泽东从北京飞抵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在会议期间,毛主席亲手圈点了自唐、宋至明三朝二十八位诗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并由其亲手题写书名结集出版,集中收录大诗人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和黄幼藻、黄峨(明杨慎妻)的诗作,幼藻与黄峨是入选诗集之中仅有的两位女诗人,这确是黄氏家族的骄傲! 黄幼藻《题明妃出塞图》也在其中:黄幼藻像“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昭君离别汉宫,和番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遭遇辛酸凄怜。追忆历史,早在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4),呼韩邪单于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汉天子,宣帝大悦,表示欢迎。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入朝汉天子于甘泉宫,当时典礼隆重,场面壮观,盛况空前,成为汉家历史上一件大事。至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呼韩邪单于三度入朝,且特别恭顺,为表亲善友好,他一再乞求与汉朝结亲,元帝依允,并在后宫挑选了一位宫女,姓王名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这位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呼韩邪单于欢天喜地,载着昭君北去,称为宁胡阏氏。 王昭君去国远嫁,万里西行,朔风凛冽,飞沙扑面,尘埃滚滚,东顾茫茫。相传她在途中作了怨歌一首,其辞曰:“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灵,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路修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见《古诗源》)。 昭君和亲之事,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一直成为中国历代诗人词客吟咏的故事。呼韩邪单于在贤后宁胡阏氏(昭君)的内助之下,自己上书称愿为中国保卫边塞,从此匈奴成为中国的附庸,号为北藩。汉代和匈奴的大战斗,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历时整整一百年,一步步由劣势转为优势,由被动转为主动,终于将匈奴完全征服,到呼韩邪的归藩,告一大结束,这个局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为巩固国家领土的完整,它倾注了昭君的无数心血。 昭君其人其事,历史上已成为文艺家热门的题材,如《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收入所见诗词七百七十余首。笔者现引述一些诗文以飨读者。自西晋石崇作《王昭君辞》,明妃词代代有之,不乏佳作:杜甫《咏怀古迹》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陌,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诗,没有一笔描写昭君和番的现实生活,一代红颜,全用死后的悲凉来描画。诗中先写佳人昭君生长的地方,引人敬仰;次写死后葬在胡地的孤坟,令人遐思。而呼和浩特市南那古坟上的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更充满传奇的色彩。诗人只能想象,盼归的昭君,死化的魂魄当随那时叮当的环佩、凄楚孤独地在月夜回到汉地,尾联写余韵回响的琵琶声,那是昭君在倾诉自己的怨恨!唐东方虬《王昭君》诗:“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戎昱《咏史》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储光羲《明妃曲》诗:“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殿前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此诗写出了昭君无可奈何的处境,寂寞孤单的心情,从“强来”这细腻的描述,刻画出昭君的悲凉惆怅。白居易《王昭君》诗:“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邑人状元徐寅《明妃》诗:“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香魂若得升明月,夜夜还应照汉宫。”徐寅诗中揭示了和番的本质,在于汉天子的腐败无能。 唐上官仪《王昭君》诗:“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郭震《王昭君》诗:“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尘。”常建《昭君墓》诗:“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崔国龄《王昭君》诗:“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李端《昭君词》云:“李陵初送子卿回,汉月明时惆怅来。忆着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杨凌《明妃怨》诗:“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唐代这十二位诗人所作的明妃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昭君和亲的结局,勾起了无数读者对这位绝代佳人王昭君的牵肠挂肚之思念! 到了宋代,王安石《明妃曲》诗:“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留。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此诗为传诵一时的名篇,当时大文人欧阳修、司马光、刘敞、曾巩等纷纷写了和诗。王安石《明妃曲》其二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写出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昭君之厚,才更突出她不忘君父,对故国的百折不回,死而后已的苦恋。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诗:“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诗人撇开王昭君和番的曲折过程,径写其远嫁匈奴的痛苦,王昭君死后,才葬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明代,诗人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诗:“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琵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排徊犹作汉宫看。”此诗写出昭君思恋故国之情,却别出心裁,着意刻画昭君弹罢一曲的如痴如醉的心绪,让她好似忘却身在异国他乡。张仲素《王昭君》诗:“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乡。”邑人史学家黄仲昭《明妃词》:“愁抱琵琶别玉除,可能谈笑镇压西都?宫中多贮如花女,胜筑长城万里余。”诗人讽刺了汉家王朝的无能,揭示了和亲的本质,光是依靠美女,无法达到固国安边,永保和平的目的。 黄幼藻的《题明妃出塞图》这首诗,尽管诗意明白如话,看似通俗,新意无多,然其好就好在大雅大俗,不落 “曲高和寡”之窠臼。千古名句“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只要读者反复涵咏,便会琅琅上口,深得个中奥妙!此诗能力挫历代群雄之作,被大诗人毛泽东所看重,并亲手圈点入选,足见黄幼藻的涵咏工夫之长,后来此诗被收入《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 幼藻咏史,自叹红颜命薄,顾影自怜,感触殊同。她年青时下嫁林议部启昌子仰垣(恭卿)为妻,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邑人世称藻“胄绪高华,姿韵韶秀”,且“性尤沉静,知大节”。她奉侍翁姑,极尽妇道,以孝行闻。后来太翁启昌以疾卒,家中所贻别无他物。其姑宋氏素不喜吝啬,为办丧事,媳藻遂倾资以佐有无,不问生计,由是家道中落。然贫居无怨言,尽管屋舍不蔽风雨,连邻里至戚也罕识其面。幼藻患心脏病,几经折磨,晚岁境况愈下。她尝作小画题云:“幕鸟宿孤枝,写去寄君知。家贫逢岁晏,忙忙何处之。”真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偶赋二绝》云:“深院尘消散午炎,闺情白水净妆奁。绿池菡荔轻风送,独爱香来为卷帘。”其二云:“萧索隆冬百事闲,白茅檐外雪漫漫。身留香阁谁堪比,心比梅花共岁寒。”女诗人顾薄躯之陋微,奈时光之蹉跎,哀余生之薄祐,徒抚躬而怀悲,犹励志以力追。她居家人缘极好,侄儿视若生母。她对侄儿的读书做学问,要求严格,直到病重期间,尚不忘课侄读书,临终犹诵“残灯无焰影幢幢”而卒。诸姑侄辈哭之,感动邻里,享年三十九,葬陈宅。 黄幼藻是明代有名的莆阳才女,著有《柳絮篇》存录《明史》及《千顷堂篇目》。其生平事迹可参阅清朱彝尊编《明诗综》,宋钰《汉荐传·笔精》、谈迁《聚林杂俎》、清张潮《增广虞初新志》和《女红传徵略》。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