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和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81
人物姓名: 康大和
人物异名: 字:原中; 一字:顺卿: 号:砺峰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318.pdf
时代:
出生年: 1507年
卒年: 1577年
籍贯: 福建省莆阳崇福里 (今忠门月塘乡) 西康村
亲属: 康一韩;康一俊

传略

康大和,字原中,一字顺卿,号砺峰,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生,莆阳崇福里(今忠门月塘乡)西康村人。大和年幼,面庞洁白,举止儒雅,言谈幽默,风流洒脱,与众不同。康家寒贫,衣食难继,一场偶然袭来的烈性传染病降临大和身上,先是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呕吐,继而脸上出现斑疹和结痂,当愈月后结痂脱落,小大和脸上留下了永久性疤痕(麻脸),欲哭无泪的他自此其貌不扬。在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年代,读书科举才是穷人的唯一出路,不少真才实学而出生卑微者往往被埋没,倒是大和凭饱学之才出人头地! 正德十二年(1517),大和刚十岁,与堂弟大平一起到海滨村入私塾,自此生性静退寡合,不喜交际钻营,二年后拜笏石镇宿儒王先生为学,日夜苦读,不时因困辍学。王先生倒喜抑退浮薄,奖掖孤寒,平时对大和特别疼爱,尝对其父云:“此子亦非同寻常,将来定能求得一官半职。”堂弟大平受大和影响,学问日进,一日索对大和曰:“除夕过新河,足踏一天星斗。”时值新春,大和触景应答:“迎春悬古画,手扶万里江山。”康大和少时,曾随其出家为僧的叔父在狮子岩寺内攻读,其留题楹联云:“石室匠自天,我倚白云骑狮子,瑶池生于海,君看绿浪醉龙王。”此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该寺祖师厅的来历和东峤赤岐狮子岩的诱人景色。康家学子年少颖悟,遂成佳话。大和为诸生时,尝到仙游九鲤湖祈梦,梦中见一座金碧辉煌大寺院,正堂内有一位老和尚在挥笔疾书,正欲上前求教,忽而不见所在,心中疑惑,不解梦意。 嘉靖十四年(1535),康大和入京应试,擢韩应龙榜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世宗崇奉僧道,终日肆无忌惮地礼佛拜道,醮事不断。世宗把能否写好青词(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作为衡量文臣学识高下的标准,翰林院诸编修为博取世宗的青睐,终日琢磨青词写法,作为升官的捷径。醮事不断,青词也花样翻新,形成了攀比撰写青词高下之风,独大和不为所动,且屡次建言世宗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以国事为重,世宗不纳。 嘉靖十七年(1538),家书告知内兄病故,大和乞假返乡料理丧事,三年服阙。嘉靖二十年(1541),受任同考会试,预修《大明会典》。二十八年,主试顺天府时,与宦官赞同事,录文多出大和之手,遂迁任右春坊右谕德。三十二年(1553),主持会试武事,升侍讲学士,视院篆。 时严嵩入阁,世宗常戴香叶道冠,扮成道士模样,严嵩迎合之,阴以黄金贿左右阁僚。不久,宰相夏言被严嵩进馋而砍头,世宗赏识严嵩的顺从乖巧,《永乐大典》委之以内阁首辅。大和见世宗宠信严嵩,不理朝政,始终不愿登门拜谒,为严嵩所忌恨,出仕将近二十年,直到严嵩倒台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才复出为南京礼部侍郎。其时河洛寇发,都御史李某请别建城池,士民闻讯云集泗洲道上拦阻,朝廷诏令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机前往核实此事,以中都是帝业所基,陵寝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轻议为由奏请世宗,仅迁移高墙,城池仍为旧址。士民视为抚臣,不敢阻拦,事息。 大和拙于官,有长者称,与闽县林庭机同时,喜其为人。斋书学林,以志慕焉!曾书“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庭机,字利仁,年二十举于乡,三十成进士,选入中秘,授检讨,与大和同修《大明会典》,充会试同考,迁国子司业,南京祭酒,太常卿,迁工侍,改礼部尚书,致仕归。为人浑朴简重,礼无繁缛,言无枝叶。为官当在史局,第联分宜相,未尝一私谒。居十有三年,以考绩三次入京师,穆宗登极,改礼部尚书,与大和志同道合,相交莫逆。一日,大和与友庭机语及早年在鲤湖祈梦之事,细叙原委,庭机顿悟,语大和曰:“君名大和,梦见和尚在书写,分明九仙梦示其功名当在‘和尚书’之列。”大和遂服庭机圆梦之论。庭机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僖,子火廉,烃俱为尚书。 大和职守南京礼部八年,郑王臣《兰陔诗话》云:“砺峰在翰苑二十年,闭户著书,屏跡权门,人讥其拙,作《拙宦对》以述志,与关中王槐野斋名,人称康王。”嘉靖四十年(1561),历南京工部尚书,闻人有所指摘,大和引咎乞骸,请求辞职,朝廷未允。四十二年,大和再次上疏自陈,遂奉诏致仕归故里时当倭寇侵扰莆阳,士大夫多离城外迁避难,大和遂侨寓嘉禾(江苏太仓),四年后才回家。其《倭平返乡》诗云:“白发多情催我老,青山无地是吾家。庭追白骨人踪少,鬼哭荒村日色昏。燕子不知旧垒破,呢喃犹向故园归。”其诗凄婉可诵。原来倭寇自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屡次犯莆,直到戚继光率部征剿平倭,莆邑早已十室九空,满目疮痍。 大和回到家乡,居住城里花巷(花园巷),与致仕归乡的南京工部尚书林云同友善,常携同辈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神宗万历二年(1574)冬,兴化郡守吕一静特聘康大和续修郡志,大和慨然允诺。其《兴化府莆田县志·万历甲戌志序》云:“湖南刘公尧诲暨督学崇阳胡公,定俱报可,遂聘余小子和与尚书林公云同为总裁,而以前给谏黄君谦、方君万有、前省爵徐君观澜、方君攸跻副之,方议开弓而林公(云同)以应召行矣,顾余往岁久居史局,虽叨载笔,实愧三长,乃今衰迈之年,安能独任繁剧之役哉!惟四君一时之选也,余乃创立凡例,厘为八纲,纲凡几目,授四君各领其二,于是乎有专责矣!..万历三年十月,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致仕,进阶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前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掌院事同修《大明会典》,郡人康大和书。”万历三年,大和总纂《兴化府志》告竣,成书二十六卷。 大和为人质实敦厚,不事表举,刑部尚书林贞肃俊器异之。其居京官任上,尝为《刻未轩黄先生文集序》: “自余承乏翰林,好览观近代之作者,而尚论其人,盖驰声艺圃者踵相接也,然求其华与实副,文与行兼,彬彬然可传于世,又何其寥寥。..至于学问渊源,行义纯洁,为理学名臣如未轩先生黄公,则尤卓卓者也!先生自髫年即厉志古圣贤之学,以忠信不欺为本,以躬行实践为功,所以自立者韪矣!迨登甲科,任翰林甫三月,即与同僚章德懋、庄孔旸同疏论鳌山忤旨,谪外,时有翰林三君子之称。..余言而后定裁,集凡十二卷,刻成叙在戊午(1558)。..今典邑后学康大和撰。” 万历五年(1577),大和病逝,年七十,朝廷赐葬于华亭镇云峰村(寿域与黄仲昭墓为邻)。长子一韩,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举人;次子一俊,荫叙至黎平知府,居官廉如乃父。大和生平见《莆风清籁集》及《闽书·英黄石林墩戚继光祠旧志》。大和勤于著述,有《砺峰集》若干集,《续莆阳文献》及《兴化府志》传世。 《莆风清籁集》收其诗五首,现录二首以飨读者: 《仲秋国学陪祀》诗云:“吾道宫墙在,清秋雨露多。礼分三献肃,乐奏九成和。夜静传金柝,庭虚听玉珂。归途灯火远,星斗耿天河。”诗人叙已中秋之夜,陪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官员祭祀之事,对祀礼盛况及归途夜景,写得情趣盎然。 其二《寒食作》诗云:“春入沧浪见钓舟,淡云疏雨正悠悠。文成只有穷难送,老至应知岁不留。养鹤尚怜双口累,看花聊减半生愁。思家无计青霄立,矫首高城月满楼。”首联写景,叙春去秋来,不觉垂垂老矣!诗人没有直抒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之由来。颔联以“文成只有穷难送,老至应知岁难留”这一千古绝唱,来诉说境况的窘迫。颈联以观花消愁,寄托无尽的哀思。尾联道出尽管思家无计,乃矫首高楼远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但愿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尚书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