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57
人物姓名: 黄镛
人物异名: 字:器立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220.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不详
卒年: 不详
籍贯: 福建省莆阳黄巷新府村
亲属: 黄彦辉;黄俅;黄汝猷;黄岩;黄钟
非亲属: 刘克庄

传略

黄镛,字器立,生卒年不详,莆阳黄巷新府村人。为唐小校书黄蟾十五世孙,承事郎随七世孙。曾祖父彦辉,字如晦,少嗜学,弱冠有俊声,以伯祖隐名在元祐党籍,禁锢不得应试,既而党禁解,始贡入太学。徽宗宣和三年(1121)擢何焕榜进士,官大中大夫。彦辉子俅,字元恭,荫昌化知军。俅传汝猷,字伯加,宁宗庆元二年(1196)擢邹应龙榜进士,知高要县,按公事亲孝,世称明伦居士。汝猷子岩,即涪陵居士,清素自立,仗义好施,乃谦谦君子。岩生二子:长曰镛、次曰钟。黄门家学,广取博收,没有门户之见,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激发其志气,故望族科甲联登,累世簪缨不绝。 黄镛出身儒学仕宦家庭,长在水秀山明之延福山,幼受父辈的熏陶和影响,天赋和环境种下了镛之慧根,养成豪侠的胸襟。其生有奇资灵性,早年入莆郡县学、军学读书,祖父尝与之对语,应答如响,英气勃发,才华显露。那望孙成龙的汝猷期以大器,遂于宝祐间(1253—1258),将宠爱有加的孙儿亲自送往临安入太学,走一条猎取功名富贵的捷径。 宝祐四年(1256),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理宗,宠爱阎妃,任其骄横专恣,干权乱政。宰相董槐为人刚正不阿,与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不睦。丁大全一面上书弹劾董槐,一面半夜率兵丁围攻相府,硬将董槐赶走。理宗却听信阎妃、丁大全馋言,将董槐免相,迁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此事大骇物议,朝野一片哗然。理宗任命丁大全为右相兼枢密使,丁大全长相“蓝色鬼貌”,为人“奸回险狡,狠毒贪残”,寡廉鲜耻,尤为好色。为儿子聘妇,见儿媳长相标致,竟夺为已妻,人称“丁蓝鬼”。其时,身为太学生之黄镛,与陈宜中、陈宗、刘黼、林则祖、曾唯六人伏阙上书,揭露丁大全之奸,人称“六君子”。丁大全则横加迫害,指使台谏黄镛像官翁应弼、吴衍弹劾六人,开除黄镛等六人的学籍,编管边州。并禁止三学(太学、宗学、武学)学生妄议国政,以消弭朝野的反响。丁大全与签书院事马天骥,宦官董宋臣、阎妃四人内外勾结,有人在朝门上书“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其时,邑人刘克庄除右文殿修撰知建宁府,改福建路转运副使,亦以郑发疏褫职,寝新命。 黄镛与刘克庄既是同乡,又为忘年交,二人平素交谊甚笃。《丙辰元日》诗云:“二十宦游今七十,于身何损复何加。”黄镛特别敬重这位七十高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学贯古今,文追骚雅”的先辈,对理宗赞颂克庄:“知卿爱君忧国,至老不衰”,深有感怀,凡事总喜欢向刘克庄求教,书信往来频繁。刘克庄《答黄镛》诗云:“少年妄意假韶鸣,忧患欺人两鬓星。此[宋]陈文龙书,去真当盟社友,向来不合诳山灵(山黄镛撰书《黄安人神)。百年如夜何由旦,万古惟天只麽墓志铭》青。若到桐城逢旧友,为言多醉少曾醒。”克庄在诗中表达了自已对黄镛抑恶扬善之举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流露了仕途坎坷屡被罢官的忧伤之情。 开庆元年(1259)九月,蒙古忽必烈军队围鄂州,理宗被丁大全蒙在鼓里,及事发,御史朱貔孙弹劾丁大全 “陷害忠良,遏塞言起,浊乱朝纲。”丁大全被劾罢相,新任左丞相吴潜为六君子鸣冤,奏还廷试。景定三年(1262),黄镛擢方山京榜进士,授正字。度宗咸淳二年(1266),拜国子编修,敕书褒异曰:“自游六馆,学问文章,禀节可称。”除监察御史,疏请理宗协谋并智,文臣武将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其忠正睿智,可见一斑。 咸淳三年,黄镛升正言兼侍讲,公以正色立朝,言论不挠,陈时政十二事。旋升刑部侍郎,其时刘克庄年八十二,特除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黄镛居官清正,更具刚直不阿之风骨,提倡“进贤才,通下情”,且勤学不辍,博通群籍,触类而观,不囿于前人之见,所咏诗篇能以新巧之构思,于素语奇趣中蕴含哲理,化平淡为神奇,独具其风采和匠心,即所谓“神来之笔”。刘克庄喜吟《还黄镛诗卷》诗云:“曾伴灵芝湖上吟,当年一悟至如今。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贯虱功夫须切近,脍鲸力量要雄深。暮年谁可谈兹事,盎有邨醪且自斟。”克庄时已 “足弱追花懒,瞳昏认字差。”故赋诗及《还黄镛诗卷》,以表达哀切深长的旧友思恋之情。 恭宗德祐元年(1275),黄镛升给事中,时元兵进攻常州,国之存亡危在旦夕。十一月庚午,诏以陈文龙同知枢密院事,黄镛同签书枢密院事,玺书褒崇,追封五代,遣尚书宋用臣,营府家里,御书“新府堂”赐之。十二月庚子,以吴坚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兼权参知政事,封涵国公。其时陈宜中当国,遭时多难,不能措一策抗元,唯事蒙蔽,将士离心,郡邑降破。翌年春正月,张世杰、文天祥俱败,元兵已至杭北关,陈文龙、黄镛请身督殿旅、合江下义丁决一死,议不合,世杰遂以益王、广王趋闽。元兵蚁附登城,临安陷。朝廷众议降元,陈文龙、黄镛坚决反对,然大势已去,乃上章乞归养母,不许,遂弃位而去。 五月乙未朔,张世杰等奉益王赵是即位于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仍命陈文龙参知政事,黄镛与陈文龙起兵赴国难,命新州太守谢枋得与元帅占夔师战,流矢中黄镛右肩,舆疾而归。伤病卧榻,以年迈不复出。同年十二月,元军破福安、使徇兴化军,文龙被执,劝之降,卒不屈,乃械送临安,文龙不食死。黄镛闻讯,悲痛欲绝,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然道丧时昏,则忠贞之义彰。黄镛居家,尝讲学于东湖书堂,不久黄镛病逝,寿六十有一,公之大节凛然。不下陈文龙、卓得庆二公,朝廷诏赐墓葬于兴化县之温阳。镛有五子:璧、瓒、环、玠、琪。璧官修职郎,瓒官承事郎。 黄镛虽勤于著述,惜乎《黄镛诗卷》今不存世。其尝游木兰陂,《游木兰陂题续前人》诗云:“水绕壶公山,此时方好看。相传三百载,符谶在木兰。莆阳多人物,乃此老作怪。更有木兰水,添作怪中怪。”今存黄镛墨宝有早年出土的宋《黄安人墓志铭》,为宋咸淳十年(1274)刻,黄安人为林显龙妻,由黄镛撰文,陈文龙书丹,卓得庆篆额,今存陈暮禅家。(见《莆田市志》) 黄镛生平事迹可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八闽通志》卷之五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六、《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莆阳黄氏通书》、《莆阳玉湖陈氏家乘》及《宋涵国公镛公行述》一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侍郎
职位
侍讲
职位
学士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