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41
人物姓名: 蔡卞
人物异名: 字:元度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19.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49年
籍贯: 福建省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 (今枫亭镇东宅村)
亲属: 蔡京
非亲属: 王安石

传略

蔡卞,字元度,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卞为蔡京胞弟,“自小喜学书,初学颜行,笔势飘逸,但圆熟未至,故圭角稍露,其后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家,厚重结密,如其为人。”卞丰神俊伟,秉性旷达,志存高远,人才俱美。常以临川先生介甫(安石)名言“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自慰,幼与其兄京游太学,驰声一时。 神宗熙宁三年(1070),卞随京赴汴京应省试,兄弟同擢叶祖洽榜进士,初授江阴主簿。按照惯例,新科进士初任官职,必去拜谢当朝宰相,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见而奇之,(按:早在嘉祐八年(1063),安石因母卒,居家丁忧四载,在金陵兴办书院,收徒讲学,陆佃、蔡卞、龚原、李定等人都是王安石的弟子)。妻卞以次女,使从已学,自此,卞得安石学术议论为多。王安石自熙宁三年力主变法为国家谋利,得到踌躇满志,锐意改革进取的少年天子神宗的大力支持,其变法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为:一是理财;二是整顿治安,加强军备;三是改革科举与学校制度。以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介甫认为“国之大政在兵、农”、“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他又竭力反对私利,倡导仁义。尝语婿卞曰:“君子居仁,行必义,反仁义而福,君子不有也;由仁义而祸,君子不屑也。”其强调君子应该“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他对那些谋取私利而“羞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的贪官污吏,更是严惩不贷,坚决鄙弃!自是王氏学擅一时,时流归之。就是举荐其在朝廷任职的太子太师,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赋诗赞叹介甫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阳修此诗意谓后来之人,可能无法超越介甫的治国安邦之才和辉煌文学成就。 熙宁四年(1071),卞在江阴主簿任上,佐县令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为全面变法大展宏图做准备。卞与江阴大富豪顾新元等守旧派展开斗争,开仓借粮,赈济难民;对富商大贾操纵粮价,高利放贷予以打击。鼓励百姓 “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参与疏渠浚沟,兴修水利,开辟荒田,利于农业生产,颇有政声。 元丰四年(1081)七月甲辰,蔡卞知谏院,先是存宝经制泸州蛮贼无功,而永式照管军马,实同其事。朝廷案既具,于是刑部奏:“存宝逗留不克,请行军法。”蔡卞亦言:“乞正存宝军法,并置永式典刑。”翰林学士兼评定礼文张璪举荐,卞升国子直讲。十月乙卯,加集贤校理蔡卞为崇政殿说书。十一月甲辰,枢密院置知院、同知院,余悉罢,于是大改官制,卞擢起居舍人,列同知谏院侍御史。不久,皆以岳丈王安石执政亲嫌辞,卞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 其时,尚书左仆射、舒国蔡卞《雪意帖》公、集禧观使王安石,以特进,改封荆国公,因病居养于江宁府老家园屋。元丰七年(1084)五月庚申,安石病重,神宗极为思念贤臣,诏令给事中蔡卞代其前往省视。六月戊子,集禧观使王安石请以所居园屋创禅寺,乞赐名额,卞呈疏入,神宗从之,以“保宁禅院”为额。介甫自爱子龙图阁直学士王雾于熙宁九年(1076)因疾英年早逝,卒年三十三,荆国公晚年失子,遭受打击极大,痛悼不已,遂舍半山园宅为寺,又割田为常住,以荐冥福。 元丰八年(1085)五月戊午,侍御史刘挚言:“皇帝陛下春秋鼎盛,左右前后宜正人与居。伏见兼侍讲陆佃、蔡卞,皆新进少年,欲望于两制以上别选通经术、有行义、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于是陆佃、蔡卞皆置,以龙图阁待制赵彦若、朝请郎傅尧俞兼侍讲。 元祐元年(1086)三月,神宗去世,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新法复差役法,当时介甫在病榻上闻讯,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对家人曰:“此法终不可罢。”其时胞弟安国、安上,从子防、长婿傅安持、次婿蔡卞、介甫妹夫崇文院校书朱明之及眷属奉侍在侧。四月癸巳,特进,荆国公王安石卒,年六十六。安石“性强忮,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尽管如此,连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介甫不为升官发财,不为满足个人野心,完全是出于一片报国之心。并对一代文宗之“文章节义,颇多过人”感到由衷之敬佩。“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介甫之与元度,既是翁婿关系,又是师生情谊,其言其行,对蔡卞影响极大。安石晚居金陵,于钟山书室多写“福建子”三字,卞知盖恨为吕惠卿所误(蔡确、吕惠卿为泉州晋江人)。惠卿负恩排王安石,众皆薄之,虽章惇、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载:“王安石熙宁未复坐政事堂,语蔡卞,可继其执国柄者天下仅四人,首为子王雱、次即蔡卞,余为蔡京、吕惠卿。于此亦可见安石于卞品目之高矣。”宋周煇《清波杂志校注》七夫人条载:“蔡卞之妻七(王)夫人(安石次女,封福国夫人),颇知书,能诗词。……煇在金陵,见老先生言,荆公尝谓:‘元度为千载人物,卓有宰辅之器,不因某归以女凭藉而然。’其后蔡(卞)唯知报妇翁之知,不知掩妇翁之失,致使得罪天下后世,其于报也何有!”《宋史》蔡卞传云:“卞居心倾邪,一意以妇公王氏所行为至当。” 九月丙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朋党苏轼论光所以感人心,动天地者而蔽以二言,曰诚,曰一,君子以为笃论。蔡卞迁礼部侍郎,朝廷令使于辽,辽人颇闻其名,卞适有寒疾,命载以白,驰车典客者曰:“此君所乘盖异,礼也。”卞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广、越、润、陈五州,所到之处,廉行洁已,博采兼听以收其效,颇有政声。当时广州为宋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商云集,宝物聚积,珍稀无数,卞一无所取,以不贪为宝。及徙越,外国商人清其去,以蔷薇露挥洒蔡卞之官服相送别,以示敬重。 元祐八年(1093)三月癸酉,以知陈州蔡卞为中书舍人,卞上疏言:“先帝盛德大业,卓然出千古之上,发扬休光,正在史策,而《实录》所纪,类多疑似不根,乞验索审订,重行刊定,使后世考观无所迷惑。”至诚之论,哲宗从之,命蔡卞兼国史修撰,同修国史。先是荆公卒时,悔其所撰《日录》八十卷,命从子王防焚之,王防诡以他书代焚,至是,卞至防家取《日录》归。五月己酉,哲宗诏以王安石《日录》参定《神宗实录》、《神宗正史》。此时守旧派元祐党人诬陷蔡卞“因芟落事实,文饰奸伪,尽改元祐所修。”周煇《王荆公日录》云:“凡旧德大臣不附己者,皆遭诋毁,论法度有不便于民者,皆归于上;可以垂耀后世者,悉己有之,尽出其婿蔡卞诬罔。”(见陈了斋瑩中《四明尊尧集》)。但是曾布、蔡卞不为所动,对其诬蔑王安石变法的“直攻荆公之恶”予以无情反击、批驳,终让守旧派朋党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皆获深谴。蔡卞迁翰林学士。六月戊子,诏翰林学士兼侍讲蔡卞充国史院修撰兼知院事。 绍圣元年(1094),三省同进呈台谏官前后章疏,言:“实录院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乞重行罢黜。”哲宗曰:“史官敢如此诞谩不恭,须各与安置。”诏范祖禹置永州,赵彦若置丰州,黄庭坚置黔州。 绍圣二年(1095)十月甲戌,翰林学士蔡卞为尚书右丞。翌年九月,右仆射曾布言:“蔡卞最阴巧,而章惇轻率,以相媚说,故多为其所误。凡惇所主张人物,多出于卞,至议论之际,惇毅然如自己出,而卞噤不启口,外议皆云:‘蔡卞心,章惇口。’如此,实于圣政有害。”蔡卞、章惇专托绍述之说,上欺天子,下胁同列,凡中伤善类,皆密疏建白,然后请哲宗亲札付外行之。章惇虽奸,然犹在其术中。 绍圣四年(1097)二月壬寅,以曾布为枢密院事,蔡卞为尚书左丞。壬午,中书舍人、同修国史蹇序辰言:“前日追正司马光等罪恶,实状具明,乞选官将奸臣所言所行事状,并取会编类,人为一本,分置三省,枢密院,以示天下后世之大戒。哲宗从之。章惇、蔡卞请命蹇序辰及直学士院徐铎主其事,由是搢绅之祸,无一得脱者。章惇、蔡卞恐元祐旧臣一旦复起,日夜与刑恕谋所以排谄之者,哲宗悟,恕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惇、卞乃止。 元符三年(1100)五月,殿中侍御史曰:“蔡卞事上不忠,怀奸深阻,凡惇所为,皆卞发之。望采之至公,昭示谴黜。”未报,而台谏陈师锡、陈次升、陈瓘、任伯雨、张庭坚相继论之。乙酉,卞罢,知江宁府。九月甲申,诏蔡卞落职,提举洞霄宫,太平州居住。十一月,蔡京既贬,辅臣谓蔡卞责轻,于是并责卞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侍御史陈次升言:“卞之为害,不在章惇下,惇既以散官安置潭州,而卞则止于近地分司,何名为谪!”壬申,诏:“卞降一官,依前分司,移池州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赵佶即位,二月,台谏任伯雨又言蔡卞恶甚于章惇,遂陈其大罪有六:“诬罔宣仁保佑之功,欲加追废,一也;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皆卞启而后行,二也;宫中厌胜事作,卞乞掖庭置狱,只遣内臣推治,皇后以是得罪,三也;编排元祐章疏、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四也;激怒哲宗,致邹浩远谪,又请治其亲故送行之罪,五也;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义,惇迟疑未应,卞以二心之言胁之,惇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六也。卞阴狡险贼,恶机蹈天,门生故吏,遍满中外,今虽薄责,犹如在朝,人人惴恐,不敢回心向善。朝廷邪正是非不得分别,驯致不已,奸人复进,天下安危,殆未保也。”奏入,不省,顾亟正典刑,以谢天下。诏卞以资政殿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踰岁,起知大名府。 崇宁元年(1102)二月辛丑,蔡卞改知扬州,招为中太乙宫使。十月戊寅,以资政殿学士蔡卞知枢密院事,时京居相位,卞礼辞,徽宗不许。徽宗向蔡卞求教收复湟、鄯之举,卞以王厚、高永年对。又与蔡京合谋竭府藏以事边募,及取三州,七月辛巳,朝廷进蔡京官三等,蔡卞以下进官二等,卞进金紫光禄大夫。 崇宁四年(1105)正月丙申,知枢密院事蔡卞罢。卞以兄京晚达而位在上,致已不得相,故二府政事,时有不合。至是蔡京荐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卞言不宜置宦者,右丞张定国引李宪故事以对,卞曰:“用宪已非美事,宪稍习兵,贯略无所长,异时必误边计。”蔡卞的职责是负责边防、军务机要事务,徽宗却听蔡京的话,令中书行之,京于徽宗面前诋卞,卞求去,遂出天章阁学士知河南府。 大观元年(1107)己丑,妖人张怀素伏诛。卞素与之游,谓怀素道术神通,尝识孔子、汉高祖,称为大士。卞遭怀素之累,坐降职,旋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后迁镇东军节度使。 政和八年(1118),卞自进用到今历半个世纪,至晚年高位犹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笔墨亦稍变,殊不类往时也。然多喜欢作行书字,其书《赠华阳法师》诗云:“师到华阳洞,仙花几度开。只应常救物,却遗世人来。”蔡卞在诗中活用典故,意谓自己为国家谋画,不在名,而在实。只要能贯彻变法“常救物”,自然会有“世人来”,诗以暗喻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故相泰山介甫深深的缅怀眷恋之情,只要变法能执行到底,身死何憾!是年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道死,年七十,赠太傅,谥曰“文正”,著有《毛诗名物解》存世。蔡卞后归葬枫亭锦岭,墓用“洽土”筑成,墓前竖有石翁仲、石虎、石羊及四匹石马,(其墓于一九四九年之后毁坏)。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追责卞为宁国军节度副使。绍兴五年(1135),又贬单州团练副使。 总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蔡卞“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遭千人所指,无病而死,确是应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之鉴。其生平事迹可见 《莆阳宋代蔡京缘何四度拜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主簿
职位
院事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