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31
人物姓名: 蔡襄
人物异名: 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065.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12年
籍贯: 福建路兴化军仙游连江里枫亭赤湖蕉溪东宅村
亲属: 蔡显皇;蔡恭;蔡琇;蔡燮;蔡高;蔡奭;卢仁

传略

蔡襄,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十二日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连江里枫亭赤湖蕉溪东宅村人。其为河南陈留蔡邕、蔡克后裔,先世传至彦礼,辗转迁至浙江钱塘,彦礼子用元、用明自唐末南迁徙闽,卜居仙邑赤湖蕉坑,为莆阳蔡氏始祖。祖上“世有显闻”,传至蔡襄曾祖父显皇时,逐渐中衰,隐德不耀。显皇子恭,家境益贫,居室简陋,泰然处之,不趋富贵。恭生襄之父琇,字伯宜,天资劲伟,遇事慷慨、德修行谨,忠言至论,无人不服。“家世尝力农”,琇已是“海隅陇亩之人”。农桑之余,为学惟求实用,乡贤荐任泉郡卫尉侍丞。琇办事认真,不喜空言,认为不可之事,必直言不隐,故得罪僚属,愤然辞归。 蔡琇娶妻卢氏,为惠安县德音里圭峰打银村名儒卢仁之女,名门闺秀,妆容如花、知书达礼,心地善良,夫妻婚后感情甚笃,卢氏育有四男二女:长子燮、次子襄、三子高、四子奭。女二人,后皆适仕族。琇之家教极严,诸子“早闻义训”,蔡襄《寄欧阳永叔书》云:“孝行闻于乡里,约素而严,诸子甘贫而自力,任官无过,皆母氏之训。” 祥符九年(1016),、卢氏归宁,尝偕五岁的稚子襄及高同行,受教于外祖父卢仁。幼年之襄风度奇秀,聪颖好问,深惹外祖父喜爱。卢仁,字惟良,早年“从学张南轩,专通经史,工古文。”“累举进士,不得志于有司,家贫,授生徒自给。”其教子锡与外孙襄、高,同读于伏虎岩。卢仁是个“俗好不入其心,课子孙不令稍懈”之人,更“不肯一毫干求于人”,言传身教,促使俩外孙早日立身成名,产生巨大影响。天禧三年(1019),襄年八岁即入泉郡乡序就读,其尝对弟高云:“吾于汝,爱为兄弟,而学业为朋友,每聚议通夕,若出入经史记传,浩博贯穿,吾不在汝右,逮根诸理论,吾或有先焉。”兄弟二人在乡序勤学,自是有声于外。仁宗天圣元年(1023),襄年十二,偶得仙游县尉凌景阳赏识,荐襄及高入县学读经书,天圣四年蔡襄像(1026)再荐入郡痒习举业。襄语高云:“吾年十五,再就乡举。汝时十三,盖亦与焉。..其后三年,与汝北游京师。”天圣七年(1029),襄年十八,偕弟高从兴化军徒步赴京师开封应进士初试,过舒州桐城得梦兆,其《梦中作》诗云:“白玉楼台第一天,琪花风静彩鸾眠。谁人得似秦台女,吹彻云箫上紫烟。”此诗为其处女作。 蔡襄北上顺路到芜湖拜见恩人凌景阳,景阳为襄经营就试,且呈所作赋于三司使晏殊,殊以为其赋必为今岁第一。榜发果然,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景阳又引荐襄拜会其岳丈、江阴处士葛惟明,惟明邀蔡氏兄弟寓其宅读书,穷经究史,寻找治国安邦之道。襄与好学博记之葛宏关系极好,“君于襄为婚兄弟,求知君之深而宜。”葛氏父子见襄 “辞藻可观 ”, “莫不骇其敏悟 ”。 天圣八年(1030),蔡氏兄弟双赴汴京参加省试,襄擢王拱辰榜进士,为甲科第十名。翌年赴吏部铨选,授漳州军事判官,回程江阴迎娶葛惟明季女葛清源。清源幼承家学,秀外惠中,相夫教子,对夫君仕宦上的成就,起到贤内助不可估量之作用。其内兄葛密赠以诗云:“藻思旧传青管梦,哲科新试碧鸡才。乍依仲宝莲花幕,更下温郎玉镜台。”这首七绝诗活用四个历史典故,意在描述高中甲科的天子门生蔡襄,春风得意的人生际遇,并祝贺这对新婚夫妇的姻缘美满幸福。 明道元年(1032)。襄年二十一,在漳州任职四年, “精吏事,笑谈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而镇以简静。”作《上运使王殿院书》,反映福建黎民百姓疾苦,指陈政事得失,申述用世之志。闲暇多所宴游,会聚名士赋诗咏怀,有《漳南十咏》、《序宾亭》、《曹女传》诸佳作脍炙人口。景祐元年(1034),漳州秩满罢归莆阳,其弟高时擢张唐卿榜进士,聘娶慈湖都铁冶务程叔良次女为妻,蔡氏双喜盈门,阖家荣庆。 景祐三年(1036)五月,襄留京候选,时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以言事忤丞相吕夷简,贬知饶州。秘书、集贤校理余靖入谏为仲淹辩白,落职。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请与仲淹同贬,斥监处州酒税,时任馆阁校勘之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责其只知迎合吕夷简,不为仲淹辩白,高若讷恼羞成怒,上欧阳所遗书,修亦坐贬,令夷陵。一时朝廷奸邪呼应,朋比为奸。当修坐贬离京时,众多臣僚、亲友不敢往送。七月十五日,刚刚上任西京留守推官之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纪其事,尽情歌颂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的贤才厚德,讽斥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只会趋炎附势,成实“无面皮”。诗传京师,“都人争先传写”,名震外邦。任上四年,作《上庞端公书》,敦请朝廷免除漳州、泉州、兴化三郡身丁税。 康定元年(1040),襄年二十九,因枢密使宋绶荐其贤,升任京师秘书省著作佐郎,充馆阁校勘。协助欧阳修编纂《崇文总目》。“十年出吏选,校书蓬陼中。”其时次子旬出生,为行弱冠之礼。以小楷作《书赋》,苏轼《跋君谟〈书赋〉》云:“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殊未易与不知者言也。书法当自小楷,岂有未能正书,而以行书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欧阳修与襄同为馆阁校勘自本年始,经其介绍,襄知梅尧臣之诗才和为人,以诗唱和,交谊日隆。 庆历元年(1041),京师大瘟,六月七日,其弟高感疾终于官,襄不胜哀痛,归莆阳作《祭弟文》悼之。十月,为岳母承氏作《葛处士夫人墓志铭》。庆历三年(1043)三月,天下无事,士大夫宽弛久安,仁宗罢宰相吕夷简,用晏殊为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王素任谏官,襄以诗相贺,三人共荐襄于蔡襄书陈伯孙诗刻仁宗,旋升襄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朝廷《颂》文褒奖曰:“襄虽小臣,名闻予彻。亦尝献言,箴予得失。刚守粹悫,与修俦正,并为谏官,正色在列,予过汝言,无钳汝舌。”仁宗遇之甚宠,时称“四谏”。诏命夏竦为枢密使,范仲淹为枢密副使。襄与欧阳修交章论夏竦不宜任枢密使,帝纳之。自是更加履行职责,议论朝事,无所回避。复疏彻底罢免吕夷简。 七月,襄与欧阳修奏请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帝纳之,但仲淹辞未就。襄以言事不避,权倖畏敛不敢挠干。是年冬,襄以双亲年迈,思乞便郡养亲,旨意给假回莆阳迎接双亲赴京居住。才得许赴太康搬取弟弟蔡高灵柩南归,葬之枫亭。 庆历四年(1044),襄年三十三。二月,应舅家之请游泉州九日山,留诗题刻:“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登临谁识迟留意?门外尘埃去路长。”三月,返京复职,以右正言直史馆。尚未登第之大散文家曾巩《上蔡学士书》,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信札中诚心推荐王安石有安邦治国之才,冀襄能向仁宗举荐王安石,自此,蔡、曾两人以为神交。五月,夏竦在朝中大造“党锢”舆论,欧阳修作《朋党论》驳之。仁宗对内侍夏竦之言虽未深信,但心存疑虑愈重,范仲淹遂奏请“愿罢臣参知政事”,出知边郡。八月,欧阳修罢知谏院,调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襄疏请挽留,不允。九月,襄疏请罢晏殊宰相之职,帝纳之,出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十月,襄以亲老乞官乡郡,旨授右正言,知福州。十一月,仁宗诏戒朋党相讦,仲淹疏请罢政,不许, “庆历新政 ”至此已告夭折。 庆历七年(1047)三月,诏罢知福州,改襄为福建路转运使,襄认为所谓“朋党”之说,实为莫须有之罪名。其作《读乐天闲居篇》诗云:“天子误采拔,谓有谏诤风。既叨言责地,蹇蹇思匪躬。窃不自度量,语剡奸邪胸。一毫抗千钧,摈落无流踪。同时皆骧首,金紫班著崇。唯予守长乐,幸就禄养丰。”诗人对庆历间政治改革和正邪斗争的得失予以总结,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披肝沥胆”的清刚正气,对“希文(即仲淹)鲠亮素少与,失势谁复能相扶”感到由衷之婉惜。而面对朝廷奸顽当道,正人受厄予以无情的鞭笞,道出了褒贤贬邪之主题。 同年春四月,襄得病暂休,因造小龙团以充岁贡一事。曾遭士人非议。襄归莆阳,途宿囊山寺,书陈伯孙诗: “六合万籁息,秋林月正晖。琴中传不尽,石上坐忘归。”此石刻高八尺,广七尺三寸,四行,一行五字,未款一行细字在囊山。尝挈妻孥拜亲,在兴化军城南建造新宅。《园中蔡谱·卜筑城南》载:“蔡氏自三公用元以来居仙游赤湖之蕉溪,忠惠公知福州徙居郡之城南水亭村。”在官道南侧择地,建造一座坐东朝西的五间厢双座的宅第。忠惠祠北官道口立着一座石坊,坊额书“忠惠”二字,忠惠祠,围墙门口立着一座石碑,刻着“忠惠故居”,大门高悬“忠惠之家”匾额。步入忠惠祠前为大院,前座大门上挂着文天祥书之“庆历名臣”四个大字。后座大门口悬掛着 “忠惠宗祠”直匾。前座厅前石柱上刻着对联:上联为 “壶山兰水同千古 ”,下联为 “庆历熙宁第一人 ”。正厅中设君谟牌位,台上安放其塑像,上悬大匾“日月齐攸”,台两侧对联云:“玉音陈达民□彝事不能易所守,玉音精祥国体势利无以摇其心”。房侧耳房安放两块石碑,一为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另一块为《忠惠公祭田记》。 蔡襄次子中大夫旬而下即其故居,郡守葛郛表其坊曰:“忠惠之家”。邑人理学大师林光朝《图经序》云:“太守钟离公松,偶一日道山川,且欲按图而求之。以县北三里有故家林氏;出南郭五里,端明蔡公有旧第。熟视双阙者,不觉敛容;过蔡公之门,或立马低徊不忍去。”王龟龄《过端明故里》诗云:“怀章南过蔡公乡,驻马遥瞻数仞牆。丹荔株株经品藻,乔松叶叶惠清凉。《四贤》诗出人增气,三谏章成国有光。真是济川三昧手,清源游戏作虹梁。”笔者少年时代尝寄寓忠惠公故居,寒窗苦读多年,时见屋宇翩然,恢宏壮观。自己对襄公公忠体国,极谏尽诤,为官清正,除奸荐贤、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早已心仪、无尽敬仰。遥想当年,朱熹路过莆阳、亲谒这座忠惠祠,面对君谟塑像伫立凝思,默视良久,敬仰万千,诗情如注,遂作《蔡忠惠像赞》: “经纶其学,高明其志。立论中朝,尽心外寄。嗟公之忠兮,三谏有诗。诵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外夷。丹荔经其品藻,诸果让其清奇。郑重于欧阳,清纯而粹美。倨功于皇祐,得溢于淳熙。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英雄不偶,呜呼几希。” 蔡襄在乡郡为官,两知福州,当其第二次迎奉双亲赴榕莅任,前后相隔十年,历官五载,为百姓办了不少益事。其修复古五塘以溉民田,“乡民愿自捐资开之”,疏通海陆水路运输,为民治病,公布《太平圣惠方》。上奏改善厢军待遇,减免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大力破除封建陋俗,严禁贪赃枉法。亲自延聘经师,整顿学风,召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四人为州学教授。弘扬经学,对福建理学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带头绿化福州,造福后代。其题龙腰苔泉井联云:“苔壑泉流松荫境,龙峰山抱水环腰。”此联刻于苔泉井后壁石碑,流传千古。其咏福州之诗竟达二十七首。如《开园林》诗云:“风物朝来好,园林雨后晴。鱼游知水乐,蝶戏见春晴。草软迷行路,花深隐笑声。欢民聊身适,不用管弦吟。”诗人治政有方,诗中勾勒出一幅歌舞升平,万民共乐的图景!难怪明侯官人林道昭《蔡襄赞》诗云:“质美而粹,德懋而修,学宗孔孟,字尚颜欧,文章韩柳,事业伊周。”此诗才是对君谟忠贞惠国、多有建树的公允评价。 庆历八年(1048)十月,襄之父琇卒于福州运司衙舍,因携眷返乡奔丧。三年服除,帝诏赴京复职,临行前夕到枫亭蕉坑哭祭父墓。旋判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御史唐介直言忤旨,襄疏独明其忠,亦复召用。皇祐四年(1052),襄年四十一,年初,升进《茶录》二篇。五月,为文祭范仲淹:“襄晚登公门,尝辱知遇。公丧在东,欲吊无路。陈酹以文,千古斯慕。”俗云“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仲淹之与君谟,二人成为知己,后以知己为知音。 皇祐五年(1053)二月,权礼部贡举。七、八月,奉敕书真宗《奉神述》上碑,书成上进,仁宗龙颜大悦,御书“君谟”二字赐之。十二月,加恩百官,封襄母卢太夫人为仁寿郡太君,葛夫人为永嘉郡君,后敕赠蔡琇为太子中允。时襄迁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若承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但这个京师府尹是不好当的,不少开封府尹“不由以迁,则由以败”,然而襄却精于吏治,处理案件诙谐洒脱,扎实严格,对犯重罪者严惩不贷,从政有方,众口皆碑。 至和二年(1055),襄以母老求知泉州,朝廷诏准其请。刘克庄《跋蔡公十帖》云:“‘忝知制诰,家世孤贫,母氏思归。’足以见其难以进也。”途经宋都,长子匀感疾卒,年十八,其为将作监主簿,孝悌好学。襄心悲哀,作《长子将作监主簿哀词》以悼。十二月,途经衢州道中,室家永嘉君葛氏因痛失爱子,哀伤过度突卒,襄作《祭六监薄文》云:“嗟汝母之爱慈,恸哭绝而还并。旦暮抚棺而不舍,终相从而陨命。”襄家遭此大厄,处境维艰,尚在奉老母及护二丧于途中,半年之间,两罹凶苦。其诗云:“二十五年间,三回共往还。那知临白首,相失向青山。想像音容在,侵寻鬓发斑。平生多善行,应不下尘寰。”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可谓 “人之百年,犹如一瞬。” 至和三年(1056)元月,襄抵莆阳,寄葛氏与子匀之灵枢,葬于木兰溪南之将军山。二月初七即赴泉州上任,提倡移风易俗,整饬吏治,逮治贪官章拱之。发动民众兴修水利,距州二十里万安渡(洛阳桥),绝海而济,人们往来畏其险恶,襄与母舅卢锡发动泉州百姓立石为桥梁,梁石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仍依赖于此。其实蔡襄作《万安桥记》说得很清楚:“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讫功。”其不为自己表功,但自宋以来的所有历史史料记载,仍把创桥之功归于君谟。襄又种植松树七百里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念他的功德,并作歌颂之:“道边松,大义渡至漳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用,蛇夭矫腾苍龙,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沦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嘉祐四年(1059)七月,襄作《食荔枝》诗,并在安静堂着手创作《荔枝谱》,翌年三月十二日,楷书佳作《荔枝谱》完成。以亲老及身病为由,乞仍知泉州,不允。临别,复作大楷《万安桥记》大字以勒石。嘉祐六年(1061)四月,诏授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刚拜会故人枢密副使欧阳修,修叹其容衰老,惊语云:“蔡君谟自南归,皤然一叟,相见唯互相惊叹而已。”明年正月上元偕同僚伴驾御宣德门观灯,作《应制诗》云:“高列千嶂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天上星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同进献赋者纷纷,惟君谟为绝唱! 嘉祐八年(1063),仁宗崩,英宗即位,遂拜三司使,晋阶金紫光禄大夫,作《仁宗皇帝挽词》。比较天下的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竭忠尽职。朝廷开脱原晋江令章拱之赃罪,宫中谣言四起,有人诬其“对立赵曙(即英宗)为皇子有异议”,由是受到英宗的猜疑与排斥。居二岁,襄以母老求知杭州。治平二年(1065),襄年五十四。二月,诏准辞三司使,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参知政事欧阳修、宰相韩琦、曾公亮论奏蔡襄冤情。离京时蔡襄之心情是“往事时兼远,孤臣泪独横,晨兴西向久,凄断老年情。”翌年二月十二、欣逢襄之五十五岁生日,又是卢太夫人九十二诞辰,双喜盈门,举家庆寿,襄效老莱子戏彩娱亲。“我今鬓发白垂丝,挥拂莱衣辄起舞。愿亲长年无穷已,愿儿强健典州府。不富不贫正得宜,如我奉亲难比数。”至孝之心,天日可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月,卢太夫人病逝于杭州,襄护柩归莆阳,哀毁立骨,庐墓守丧,欧阳修为撰《长安郡太君卢氏墓志铭》。治平四年(1067)夏,年青有为之次子旬遽逝,襄痛不欲生,语家人云: “情莫若父子之亲,痛莫若死生之别。情深痛重,肠胃分裂。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双重的打击让其卧床不起,八月十六日、庆历名臣,莆阳孝子蔡襄病逝在蔡宅,年五十六。噩耗驰京、朝野震惊,痛惜难当。欧阳修特撰《祭蔡君谟文》云:“呜呼!盛必有哀,生必有死,物之常理也;生为可乐,而死为可哀,人之常情也。..母夫人丧犹在殡,而公卧病于苫块之间,一孤藐然为二丧之主。呜呼,又何其不幸也!” 蔡襄为一代名臣,宦海坎坷三十七载,历事三朝,其光昭日月之业绩,为后人留下一代廉吏之美名。是年秋,卜葬县南西十里赤湖蕉坑,后赠吏部侍郎,谥 “忠惠 ”,奉敕迁葬公及夫人于枫亭镇埔头村锦岭卧牛穴,即今之 “蔡襄陵园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泉州郡守王十朋,南巡到仙游枫亭南市,见蔡襄故里 “学士”坊,撰联云: “端明学士里,庆历名臣乡。” 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滕昭与兴化知府蒋云汉修墓建祠立碑,翰林学士柯潜拜谒忠惠祠,颂君谟为“莆阳巨域,人物英英,孰为第一。”弘治七年(1494),知府王弼拓建忠惠祠堂庑,赎田六亩、池两口,作为祭祀之用。弘治十年(1497),尚书林俊撰写碑文记其事。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今存华表一对,中刻“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为清代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蔡新题联。今存之“蔡襄陵园”由赵朴初题写,陵园占地二十亩,保持宋代古建筑造型,又具陵园特色。墓前驿道一片田畴,墓侧古棠树荫,墓前四根石门立柱上刻两幅对联:“扬忠惠建陵园石刻石碑长载德,勉后生担道义国恩祖训莫忘怀”;“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何曾勋业掩文章”。陵园与全省最大的书法碑林交相辉映,更显示出风水宝地的独特景观。 蔡襄文章清遒粹美,诗词并茂,开闽一代新风。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书。仁宗尤爱称之,书法被尊为宋四大家之首,即蔡、苏、黄、米。在农艺方面,著有《茶录》和《荔枝谱》。有存世诗、词、赋四百二十首,《奏议》六十四篇,杂文五百八十四篇,后收入《蔡襄全集》。 蔡襄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北宋名臣,一起倡导“庆历新政”,革除旧弊,修明政治,展现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才能,但其一生中最杰出、最辉煌的艺术成就,莫过于书法,历代书家为之推崇,备尽众体称师表。 仅有宋一代,则有二十五大家评君谟书法,不妨累引如下,以飨读者:高宗赵构嘉其:“至雍熙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骎之,不为绝赏。”欧阳修云: “蔡君谟博学君子也,于书尤称精鉴。” “君谟独步当世。”梅尧臣诗云:“太守(襄)姓出东汉邕,名齐晋魏王与钟。”韩琦云:“须知体法多奇处,深造钟王奥妙墟。”苏轼云:“仆论书以君谟为当世第一。”黄庭坚云:“君谟作小字,真行殊绝。”米芾云:“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沈括曰:“近岁君谟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白’,其法生于 ‘飞白 ’,亦自成一家。”李光云: “本朝惟蔡君谟天资超胜,辅以力学,遂以本朝第一。”朱熹曰: “蔡公节概、论议、政事、文学皆有以过人者,不独其书之可传也。”赵鼎云:“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廖廓,听鸣风于高岗”。李焘评曰:“襄工笔札,上尤爱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诏使襄书。”王十朋诗云:“迂叟遗文整顿初,寄君聊当报琼琚。南邻尚有无厌意,更觅皇朝第一书。”周必大云:“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得,宜为本朝书法第一。”祝穆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言。”董史评曰:“苏子瞻论蔡君谟书,谓其与颜、柳、欧、虞、禇、薛上下,唯羲之父子过之,今世再有羲之,乃可议君谟书。设若欧、虞、禇、薛复生,仅可与之比肩,未可轻议也。”刘克庄云: “蔡公本以明节,翰墨著名,而勤于吏职。” “艺未有不习而工者,..忠惠蔡公书法为本朝第一,然二五贴,《真草千文》、《乐毅论》皆有临本,而《真草千文》尤为妙绝。岂非备众体然后能自成一家欤!”陆游云: “君谟真、行、草、隶皆备。”张邦基云: “本 朝能书,世推蔡君谟。”朱文长云:“君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卓冠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今能自重其书者,惟王献之与蔡君谟耳。”邓肃云:“本朝评书以君谟为第一,信嘉祐之间可以魁也。”苏颂云:“君谟又作飞草,尽风云龙蛇之变态,非曲江字可比也。”晁公武云:“(蔡君谟)文章清道粹美,工书,为本朝第一,残章断稿,得者珍藏之。”葛立方评云:“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董逌评曰:“蔡君谟妙得古人书法。其《画锦堂记》每字作一纸,择其不失法度者裁截佈列,连成碑形,当时谓‘百衲碑’。”《宋史》称:“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宣和书谱》誉其:“以谓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而复推为本朝第一。”君谟之杰出所在,“不以雄名疏野贱,难将直气折王侯。”其为人十分谦逊,正如欧阳修、苏轼所云: “谦让不肯主盟 ”。也轻易不书,很是自重, “不夸字 ”。 蔡襄生平事迹可见《宋史》卷三二0、《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五、《东坡集》、《山谷集》、《梦溪笔谈》、《宣和书谱》、《书法流传图》、《咸淳临安志》、《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九、《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莆阳文献》传之九、《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福建通志》、《闽画记》、《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七、《蔡襄全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莆田市志》卷四十四、《仙游县志》人物传、《南禅室集》、蒋维琰编著《蔡襄年谱》、蔡庆发著《蔡襄评传》等书。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员外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