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藻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021
人物姓名: 林藻
人物异名: 字:纬乾;小名:遂奴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026.pdf
时代: 唐朝
籍贯: 福建省莆阳澄渚乌石
亲属: 林披

传略

林藻,字纬乾,小名遂奴,为唐高平太守,九牧林氏始祖万宠孙,睦州刺史披次子,莆阳澄渚乌石人。父披因居官不善阿谀奉迎,无法秉承上官旨意,遂解印归里,时年四十。披志尚高洁,宠辱不惊,岭南广帅薛景爱其才,欲奏授琼州都督,坚辞不受,遂由莆阳北螺迁居澄渚乌石。故相国常衮赞曰:“林君出处犹龙,所居有青龙白雀之异。”披于村西南筑书堂,勤课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读书,自是乌石山岳钟秀,英才叠出,兄弟联登科第,九牧林氏彬彬然其盛矣! 林披工诗善文,能写一手好字,尤擅小篆,初师李斯嶧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能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由是书法日进。他教子习字练笔,喜学三国魏人钟繇 (字元常) 书之三体:“一曰铭石之书 (正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 (谓八分),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 (谓行书),相闻者也。”披“工钟隶草”(见“林披神道碑铭”语),藻、蕴书法启蒙,受乃父影响极大,一朝仿草书,帖展怀素蹟,忽然大澈悟。 林藻幼年,勤奋好学,与弟著、晔、蕴、迈,筑室读书于延寿溪畔,清源欧阳詹闻而就之(居福平山)。邑人黄仲昭《八闽通志·文苑》载:“(藻)少有志尚,耻为遐荒农人,慨然欲自奋发在于闾里间,其言曰:‘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乃与欧阳詹刻意攻文。”自是比屋业儒,俊选如林。德宗贞元七年(791),藻擢尹枢(文名甚高,年已七十有余)榜进士。著名诗人卢纶有《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诗云:“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池,争迎陆与潘。”林藻此番登第,人称为 “闽中破天荒。” 贞元七年辛末科的这场进士试,由礼部侍郎杜黄裳任主考官,试题为《珠还合浦赋》和《青云干吕诗》,三场试毕,杜黄裳苦想选才公允之策,应试之士子达五百余人,一致同意公开评卷的方法,并由毛遂自荐的尹枢协助主考官,逐一题名,唱名、写榜,自始至终,全场肃然,均服其公道,最终录取三十名进士,林藻名列其中之十二。当他擢第谢恩主考官时,杜黄裳赞曰:“唯林生叙珠去来之意,若有神助。”(见《闽川名士传》。)李俊甫《莆阳比事》载:“林藻,字纬乾,省试《珠还合浦赋》,赋成,假寐,若有告者曰:‘何不叙珠去来意。’寤而修之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气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此试林藻果然中第,自此莆阳士子许稷、陈峤、徐寅、黄滔、翁承赞诸公钟于后簪缨蝉联于一郡,济济子孙皆伟器,风声传颂于百世。 林藻登第,衣锦还乡,当其路过梨岭时,触景生情,思绪万千,遂成《登第后归梨岭有怀》一诗。其小序曰:“唐贞元攝提岁,清源郡登贤能之书,予伯仲三人预焉。时跻北岭,名列巨石。誓曰: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祗夺。福二、三子无替。一之年,季弟蕴以明经中;二之年,次弟荐亦以明经中;三之年,予以词赋擢进士第。兄弟旋轸归庆,心悦忘险,虽有策马肩与之艰,拖舟悬渡之阻,易如也。及税驾危桥,开怀放情,曩日之出也,相戒而坚志固取;逮今之入也,相劝以适愿固惬。抱伊昔题桥,我今誓岭,获乃同,揆夫何惭哉!聊以诗形于短章。”其诗云:“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彩飞。”藻之妹婿欧阳詹,贞元八年 (792) 擢贾稷榜进士,当时藻、蕴、詹文名并著,声望日隆,人称 “藻蕴横行,欧阳独步。”而藻尤以书法雄于世。 《唐史·人物志》载:“莆先俗杂缦胡,民少业书,公承家学,世独明经,然科重进士词赋,虽李公绮为是邦,力倡教风,无有脱颖者。公与詹决意词赋进士举。值杜黄裳任主考,公率诸弟以应,道经梨岭,题曰: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祗夺。”藻初授校书郎,判官,旋升容州府刺史,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历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刺史。致仕,郡守陈伟立祠於军学,祀名宦乡贤。纵观林藻一生,可用其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所赞来归纳:“华夷轸壤,遐迩负耻。相先业儒,彼鹄自矢。赋成神助,破荒伊始。并影于飞,穿杨符喜。容州江陵,四仕首尾。庙食重庆,光有前史。”这才是林藻一生满腹经纶,高尚襟怀,效忠于国,施惠于民的真实写照。 林藻尝撰 《刺史公 (黄岸) 行述》 存世,《直斋书录题解》著录 《林藻集》 二卷,惜已佚。《全唐文》 仅存赋一篇《冰池照寒月赋》;《唐文拾遗》收入《深慰帖》一文。《全唐诗》收入其诗三首。藻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书法艺术造诣远超其诗文之上。史载藻书正楷学唐人颜真卿(字清臣),楷书绝妙,“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末有如之者。”藻学颜公,逐渐形成自已楷书 “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 《深慰帖》,亦称《马齋帖》,单刻帖,唐林藻书。今存《深慰帖》为明代安氏所刻,行书十八行,行字不一,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现引述原文如下:“辱问,所知苦已退,深慰也。承二十七日发,时热如此,疾末全瘳,冒犯而行,得否,善自度之。如料气末禁,何如改告,别作逗留,愿审已而后动,勿使道路重复,转见栖遑。藻那日送欧阳回,至横壩,便属马脊破,烂清特甚,不乘骑数来都不,出入虽不得数至问疾,常令问中和,知减损,将谓程宽、且将息,不知发日顿近,明后间暇,得鞍乘,当奉诣。未际预悬离别之恨恨也。拙序不足奉扬盛美,过言见谢,无乃外欤。崔、郑、欧阳诗付往,章八元、陈羽各有一篇,末能取得,续附也。诸公处申意,寻当与达,即冀展奉,无复寒暄,不宣。 藻拜手,廿三日。郭郎少公执事。先所仗写文卷,闲垂检出,续令往取,谨问。” (见 《唐文拾遗》 卷二五。文征明《停云馆帖》 卷第三·林纬乾书)。 林藻敏悟绝人,博贯经史,为文佳丽,书法精彩,《深慰帖》为其代表作。藻行书不在唐虞世南(字伯施)、欧阳洵(字信本)之下。观《深慰帖》为行草横幅,作品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墨彩浓厚,博大之中寓峻拨之气。用笔纯熟酣畅,既自由又精妙,或细或壮,无不饱满。点、挑、顿、按、快、慢、疾、涩,灵动跳跃,一气呵成。行草一波三折,园中寓方,节奏分明,起伏有致。笔中 “小动作”尤多,又统之於大气势中。 本帖行气自有其独特之处,即能打破统一布局,具有散点式空间美,它既保留了每一行的完整性,又用其丰富的点创和线条的变化,化静为动,满纸飞动,生气盎然! 宋代《宣和书谱》称:“其婉约丰妍,得智永之笔为多。……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学而各有成就,如藻之于智永是也。”(见《宣和书谱》)。宋大书法家邵亨题《深慰帖》:“道劲浓织,间杂参错,如冠冕佩玉之士,慷慨议论于庙堂之上,壁立万仞而以慈祥岂弟发之,唐人中丁丁者也。杂之魏晋书中末易优劣。”(见《书史会要》)。书法家黄敬中题曰:“古人能书皆善用笔,故举措即有一种风致,此卷世不多见,识者宜宝之也。”元代翰林学士承旨、大书法家张仲寿(字希静),题曰:“不经意中天真灿然诚可法。”明代大书法家郁逢庆(字权遇)《书画题跋记》录元代集贤侍读学士、大书法家李倜(字士弘)题曰:“唐林藻书世不多见,今观此帖,意韻近古,字字园熟,甚可崇尚。”明代大书法家袁华(字子英)题曰:“宣和所藏唐林藻《深慰帖》,即此卷也。祐陵谓其书婉约丰妍,得智永笔法。当时博採,止得此贴。”(见《续吴先贤赞》)。明洪武间滇池大使,大书法家张適题曰:“此卷不经意书,而婉约丰妍,纤悉俱备。孙过庭云:‘时书有乘有合,此盖得其时之合也,宜宝藏之。’”明代万历间官礼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其人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行楷之妙,跨绝一代,以善书名世。其《容台集》云:“唐林纬乾(藻)尝学颜平原,萧散古淡,无虞(世南)、褚(遂良)辈妍媚之习,五代时杨少师特近之。”林藻之《深慰帖》备受历代大书法家的推崇,厚爱,董其昌将其刻入 《戏鸿堂群帖》 中。 值得一提的是,林藻《深慰帖》自宋御府流出后,尝为吴文定家珍藏。南宋有摹刻,其后真迹辗转流传民间,下落不明。直到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奸相严嵩穷途末日,朝廷特旨遣翰林待诏,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之子文嘉(字休承,号文水),时官和州学正,能鉴古,工石刻,为有明一代之冠。他赴严府查抄出大量古董、字画,从中竟发现唐代林藻的《深慰帖》真迹,大喜过望,文徵明遂把《深慰帖》刻入《停云馆帖》中,后董其昌又再刻入 《戏鸿堂群帖》 中,得以流传至今。林藻知名当世,所至有声,万古云霄一羽毛!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一集

《壶山门第第一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先祖唐代桂州刺史黄岸开篇,叙述莆阳黄氏这支名门望族的族史,唐代还写了才女贤妃江采苹、书法家林藻、衡州剌史许稷、高僧本寂、状元徐寅与开闽武肃王王审邽、御史大夫翁承赞等。宋代莆阳更是俊秀星驰、英才辈出,璨若星河。如书中所描述的身居宰相的陈俊卿、龚茂良、黄镛,历官尚书如刘克庄、名臣蔡襄,巾帼名士林默娘、钱四娘,名史学家郑樵等。明清时代,莆阳历史名人依然层出不穷,如书中所写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陈俊、户部尚书郑纪、刑部尚书林俊、礼部尚书陈经邦、廉史孝子陈茂烈、兵部尚书林兰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御史江春霖等。此外,作者还综述了莆阳黄氏历代书画、雕刻家,列举从唐代黄滔及至当代画家黄羡,《壶山门第》即广叙众多名人雅士、乡贤儒者,堪称一部莆阳人物传记。构出“书香门第”一词,传出莆仙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杰地灵、俊造如林、光辉烂灿的文化颂歌。

阅读

相关专题

太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