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29
人物姓名: 郑惠华
人物异名: 艺名:细妹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82.pdf
出生年: 1939年
卒年: 1989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涵江区铁灶村
亲属: 郑玉梅
非亲属: 黄文狄;陈细毜

传略

名演员郑惠华(1939—1989)艺名细妹,莆田涵江区铁灶村人,小时家贫,襁褓之中时,父亲被抓去当壮丁,由母亲抚养,母女相依为命。1948年她10岁时,才念不到半年小学,便被莆田“宇宙锋”戏班班主看中,收进该班为小演员。由于年纪幼小,班主答应由她母亲郑玉梅跟班侍侯。惠华先后拜黄文狄、陈细毜为师,从学小旦演艺入门,进而全面兼工旦脚所有基本功。 因她颇具艺术天赋,生性聪明好学,加上师傅们的不倦教导,自己勤学苦练,基本功演艺进步很快。 惠华从小雅丽而又天真可爱,棚容亦很好看,细小的个子和身材,不仅非常符合旧时“三步就到棚前”的小舞台旦脚要求,而且亦符合历代民间观众认为女旦必须偏矮的传统观念标准。因此,她自登台演戏并扬名开始,莆仙戏曲界和观众就给她起了一个艺名叫“细妹”。她进班学艺才一个月,便就成功扮演了《济公和尚》中的一个小旦而一鸣惊人。接着连续扮演不少重要人物,特别是扮演天真活泼的文武小旦脚色,为当时莆仙戏剧界后起旦脚中的佼佼者。解放前她先后被莆田“宇宙锋”“赛壶兰”“真国风”等戏班聘用过。解放后她又先后在前进(后改名跃进)、实验(二团)和莆田县莆仙戏青年代表队等好多个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其中在跃进剧团的时间最长。 细妹虽然英年早逝,风华正茂时又逢“文革”停演下放,在莆仙戏舞台风靡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解放后至“文革”前的10多年间,她的艺术成就和对莆仙戏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1953年开始,细妹先后多次被挑选扮演莆田县专业剧团会演剧目的主要角色,参加晋江专区和福建省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并多次得过演员奖。1954年10月间,她被挑选参加莆仙戏代表队,扮演传统剧目《春江》中的女主角,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六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内部展演,表演艺术获得与会专家们一致赞扬,当时她才15岁,有几位行家称赞她是一个“小艺术家”。十几年之间,她扮演比较成功的主要剧目还有《千里送》《二度新郎》《白蛇传》《靖边记》《西厢记》《赛昭君挂帅》《三请樊梨花》《打金枝》《张协状元》等10多个戏中的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莆仙戏现代明星之一的郑惠华,当年在莆田县专业剧团女演员中的名次,仅次于首屈一指的黄宝珍(妹丕),这是当时莆仙戏曲界,也是两县观众一致口碑认定的名次。她在艺术生涯中,给同行和观众们留下了两点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一,曲词道白,过耳不忘。由于她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她扮演的剧中人物道白、唱腔,都要由编剧者和音乐人员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唱熟,然而分量再重的主角,再多的道白或再难唱的曲子,从来学不到五遍,她不仅能背唱得滚瓜烂熟,合乎演出标准,而且每段道白和每个唱段好像是被深深镂刻在她的脑子里,不管过了多少年后重新演出该剧,都不要请人再教。 其二,排戏演出,一样认真。细妹当年之所以被观众们公认为莆仙戏现代明星,艺术上有其难能可贵的独特要素,首先是她在小时旦脚基本功苦练得非常娴熟到家,尤其是手脚腰腿柔韧,协调灵活,加上身段适中,具备文武旦兼优的扮演素质,且其功底较厚,表演中把手、眼、身、步功夫相应配合,融为一体,所有动作得心应手。她一向排戏和正式上台演出同样认真,这主要包括形象艺术和人物感情两个方面。上辈老艺人流传一句行话:“要把排戏当演戏!”细妹就是把排剧场认作舞台,每次排戏时都进入角色,例如,在排练悲剧情节时,她往往早在排戏中就为其所扮演的悲剧人物流了许多回眼泪!20世纪50年代,莆、仙两县各专业剧团非常重视对新一代艺人的“扫盲”工作。郑惠华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学习,思想追求进步,社会上不少有钱有地位的男人向她求婚,都被婉拒,愿与同班青年演员——中共党员林金坤结为伴侣,夫妻志同道合,以团为家。1980年郑惠华应邀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莆仙戏录音录像。郑惠华生前是莆田县政协一连多届的委员。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