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祖植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24
人物姓名: 萧祖植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73.pdf
出生年: 1913年
卒年: 1982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城南乡肖厝村

传略

名乐师萧祖植(1913—1982)艺名“吹笙植”,莆仙戏著名乐师,莆田城南乡肖厝村人,出身于民间音乐世家,祖上及至父辈世代以吹唢呐为业谋生。 祖植7岁便随其父到木偶戏班和“十音”班学艺,12岁时拜“吹笙财”和“鼓头九毜”为师,以学吹唢呐为主,兼学胡琴。因他具有超群的音乐天赋,且又勤奋苦学,技艺日见长进,17岁时莆田各戏班便就竞相争聘其当吹手,先后在“赛春园”“赛月宫”“风移亭”“新梅英”等戏班担任乐师,其间在“风移亭”班连任16年之久。 这位被同行公认音乐才华横溢、成绩颇著的乐师,一生的艺术成就是其刻苦研究和革新精神的结晶。他自走进艺门之后,逐渐认为莆仙戏的传统曲牌体音乐有改革的必要,出艺不久,便与当年的著名乐师高毜仔共同切磋,改良“十音”音乐,改变原有乐器配置并改革个别曲牌旋律,以提高其音乐表现力。20世纪30年代他进入戏班伊始,即致力于革新莆仙戏音乐,首先,在与其多年相随的高足门生“箫笛樵”的协助下,把“十音”中的各种乐器逐步引进戏曲舞台,打破莆仙戏传统只有锣、鼓、吹三者合奏的形式,奠定下了适应莆仙戏发展需要的新型乐队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革新精神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音乐艺术创作上,对造曲和创腔始终有坚定的艺术信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作“变通(指革新)依传统,杜撰行不通!”意思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不能随意编造创新而失去莆仙戏本色音乐韵味。 新中国成立以后,萧祖植将平生的音乐才华和革新思想,不断地发挥到极致。他虽然长期任莆田县实验剧团和戏曲学校作曲乐师,但实际上是莆田全县戏曲音乐改革的一代宗师。他所设计的许多成功音乐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有《琴挑》《华岳三娘》《高文举》《朱弁回朝》《瓜老种瓜》《春江》等10多个剧目。1954年秋,他作为莆仙戏代表队成员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乐师奖”。此外,他还设计舞蹈音乐《走雨》《双莲灯》和说唱音乐《出海歌》等,都在省内及全国会演中获奖。 在莆仙戏音乐改革上,他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是把许多原来并非戏曲舞台上所用的大吹曲牌,改革为莆仙戏伴奏音乐,诸如【过山虎】【水青龙】【得胜令】【状元游】【挂金牌】等,经他改造、润色,加花变奏,面目一新,情趣迥异,既大大丰富了莆仙戏剧种音乐,又明显增加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同时,他还根据剧情的需要,按照本剧种的音乐韵味和特色,创作了【雁儿舞】【醉沉沉】等许多新曲牌,往往一经问世,各剧团全面运用,民间观众亦普遍喜闻爱唱。 勤奋好学,不断革新,这是萧祖植对待艺术的性格特征之一。他不仅努力向前辈乐师学习传统曲牌,而且虚心向新一代音乐工作者学习简谱和乐理知识。由于他深谙莆仙戏音乐,如民间“十音”“八乐”,以及佛、道等宗教音乐和流传在莆仙地域的所有传统乐器,博学多能且又善于“变通”,因而经他精心改革的大量传统曲牌音乐,既有新意,又不失传统本色情调,旋律优柔婉转,韵味独具一格,成为莆仙戏音乐的一大新兴流派——萧派。他曾经费时10年,与海燕等人合作,向莆田全县名老艺人广泛征集传统唱腔曲牌900多首,汇编成册付梓,内部发行。 萧祖植一生的艺术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多。他为发展莆仙戏剧种音乐笃志不倦,毕其精力。他那卓绝的音乐才华,以及其对莆仙戏音乐改革贡献之大,在莆仙戏曲界中,尤其是音乐人员中,可谓有口皆碑。尤为同行称道的是,他对后辈乐员和登门求教者,从来不分亲疏,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向其传授乐艺,受其熏陶者大多成材,其中后来成为著名乐师和音乐设计者的有许文樵、林国梯、龚凤藻、李尚清、陈承恩等。 “文革”期间,萧祖植虽然被迫回乡,但他艺名称著,且有真才实学,长期被街道文宣队聘为乐师。“文革”后他受聘任莆仙县莆田戏一团音乐设计,兼任省艺校莆仙戏班艺术顾问。他病逝之后,同行们为其树立一块墓碑,镌刻“一代名师”四个大字。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乐师
职位
乐师
职位
乐师
职位
乐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