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澄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20
人物姓名: 雷澄清
人物异名: 人称:“雷公”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67.pdf
出生年: 1907年
卒年: 1978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城郊潭头桥
非亲属: 黄九毜

传略

名鼓师雷澄清(1907—1978)晚年人称“雷公”,莆田城郊潭头桥人,其父为木偶戏班鼓师。澄清小时亦想学鼓,然莆仙戏大凡学鼓之人,必先学锣,因而他随其父打锣多年。1922年他应聘为莆田“超群英”班司锣,翌年从鼓师黄九毜学鼓。厥后数十年间,先后在“超群英”“风移亭”“新传奇”“世歌舞”等12个戏班任鼓师。 解放后10多年中,雷澄清对莆仙戏的最大贡献,是悉心传授经其革新的流派鼓点艺术,积极参加挖掘抢救莆仙戏传统曲牌音乐,并经文字记述整理,流传后世。他的师傅黄九毜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鼓师,雷澄清早年深受其影响,后来的多年司鼓实践中,在全面掌握传统鼓点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地民间音乐长处,充实革新,久而久之,自成一派。例如,本剧种传统鼓点喧闹噪耳,他认为鼓点在乐队中主要是起指挥作用,一槌不中,千槌无用,像写意的图画一样,鼓点也应该以少胜多。经他改革后的鼓点简明流畅,悦耳动听。又如传统鼓师打法多用肘力,高举鼓槌,牵动全身,用尽气力,汗流浃背。雷澄清认为响鼓不需重槌,改肘力用腕劲,举槌不高,响声清脆,司鼓者身躯不动,轻松自如,却收到更好的音乐效果。此外,传统鼓师对于同一曲牌用在任何剧目中鼓点几乎统一不变,雷澄清则按剧情需要和曲牌用处不同而改变鼓点。不但这样,而且一曲之中有多处要用同样的“三、五、七”鼓点,他也不愿墨守师法,处处根据剧情与人物感情的需要,分别灵活革新变化。 雷澄清司鼓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独特优点,即非常注重前后台配合,演出时他双手打鼓,双眼总是注视着前台表演,演员们的一举一动都不脱其眼、板,鼓点与演员动作感情合拍,不差分毫。演员们普遍说:“雷公司鼓,戏越演越入神。”新中国成立后雷澄清历任莆田县实验、跃进两个专业剧团和县“艺校” 鼓师,晚年悉心传艺,造就了一批莆仙戏鼓手接班人。他是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78年因病不幸逝世,终年71岁。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司锣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