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17
人物姓名: 黄文狄
人物异名: 艺名:仙笛;人称:“生仔狄”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63.pdf
出生年: 1895年
卒年: 1967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县忠门安柄村
非亲属: 张福;黄训

传略

艺术家黄文狄(1895—1967)艺名仙笛,人称“生仔狄”,莆田县忠门安柄村人。10岁时以130元身价银卖与莆田“歌舞台”班为小演员(俗称“戏子”),先学小生,后兼工生旦,其启蒙师傅是清季莆仙戏著名艺人张福。黄文狄初随张福学艺4年,张福去世后,又随师兄黄训继续学习3年,厥后一直在“歌舞台”班任主要演员长达10年之久,扮演过王魁、郭华、李陵等几十个生脚。25岁后兼任教戏师傅,先后为本班及莆田“上天仙”“新传奇”“新国民”等戏班传艺排戏。1924年“歌舞台”班散伙,尔后他到各戏班串戏,没有长期固定在哪一个班。1927年他受聘进“双赛乐”班教戏兼任主演,不久随该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各商埠演出,以主演《梁山伯》《王魁》《头美王》等戏蜚声海外。回国之后,由于受外来剧种表演艺术启发,他的艺术观念逐渐更新,开始进行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的革新尝试。他排的戏都很成功,演出后总能引起一番轰动,因而当时莆田民间流传称赞他排戏的谚语:“仙笛(‘生狄’二字方言谐音)好手工,着手便出笼!”俗语“出笼”,指剧目排练演出成功,观众反应强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狄对莆仙戏艺术建设及其发展,概括起来有两大极其突出的贡献。其一,为莆田县各专业剧团导演排出数十个传统戏,其中最富有表演特色的传统剧目有《瑞兰走雨》《朱弁回朝》《米糷思妻》《千里送》《荆钗记》《彦明嫂出路》《百花亭》《仙姑问病》《高继祖》《姜孟道》《胭脂铺》等,黄文狄把这些古老剧目中独特的表演艺术传授给下一代艺人,使其世代流传下去。1964年,年近古稀遐龄的黄文狄与名旦黄宝珍合演传统戏《访友》,由福建省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纪录片。其二,他致力于莆仙戏表演艺术教育,作出巨大贡献。1956年由黄文狄、朱国福等人建议,经各级领导批准,创办莆田县莆仙戏艺术训练班,选聘以黄文狄为首的名老艺人担任教师。1958年艺训班改为县办戏曲艺术学校(艺校),黄文狄任校长兼艺术顾问。1959年,为了适应戏曲表演艺术教育的需要,黄文狄组织莆田县艺校教师和社会上的名老艺人,将莆仙戏各行当的表演科介全面挖掘,分门别类记述,经朱蟾痴(国福)、谢秋雁、陈宗杰三人记录整理,并由黄觉予、黄愧群二人写生绘图,历经两年时间的编绘、修改定稿,编著成《莆仙戏传统科介》一书,1961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全书约18万字,各行当基本动作绘图813帧。这是一部全国仅有的由戏曲老艺人编写整理的戏曲表演著作,也是黄文狄毕生的艺术结晶,为莆仙戏表演教学的一部系统的教材。 此书初稿曾送给京剧大师梅兰芳看过,因此扉页有1961年8月7日梅兰芳给黄文狄的一封信,赞扬此书:“记述精详,附有各种图解,尤能说明传统技术特点”,并题诗一首: 莆仙科介,传统芬芳。 有图有解,新见发扬。 斯编荟萃,生旦净丑。 形态不同,风神富有。 后生苦学,高峰能到。 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此书出版发行时,福建省文化局在莆田县召开发掘、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现场会议,全省各地、市有关领导和各剧种代表100多人来莆参加会议。此时,莆仙戏发掘传统戏曲艺术遗产登上历史的高峰。 黄文狄从艺60多年,先后为莆、仙两县数十个戏班、剧团教戏排剧,他的艺徒不计其数,成名的生旦就有姚玉坤、黄凤池、陈玉兰、陈细毜、陈金标、吴钱铿等10多人。黄文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文革”期间,病笃身故。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会员
职位
馆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