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024
人物姓名: 郑天祥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472.pdf
性别:
出生年: 1930年
籍贯: 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后墩村

传略

郑天祥(1930—),祖籍涵江区江口镇后墩村。郑天祥少年时期生活十分艰苦,上学时恰逢日寇入侵,因生活所迫,只念了三年书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挑海蛎出卖。13岁时,郑天祥开始下海捞虾讨小杂海,以补贴家用。17岁时,郑天祥随父亲飘洋过海,客居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地区。 初到海外,郑天祥和父亲一道受雇于人,从事捕捞业,每个月只赚30元马币,勉强维持生活。 第二年,郑天祥母亲来到砂拉越,一家人刚刚团聚,父亲却得了食道癌,与世长辞,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还欠下了600多元债务。 父亲病逝后,年仅18岁的郑天祥挑起了家庭重担,继续下海捕鱼,以维持家庭生活,饿时花一角钱买三个果干填肚,连菜汤都舍不得买,克勤克俭过日子,三年没添置一件新衣服。经过几年的努力,郑天祥终于还清了债务,且捕捞技术越来越好,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并拥有了一定的股份。 郑天祥天性聪颖,目光远大,不甘久居人下。成家后,他借钱购买了一条小帆船,并装配了机械马达,自己出海捕捞作业。由于郑天祥捕捞技术好,加上机械动力船速度快,每次下海捕鱼都比别人收获多。随后,他开始兼做海鲜买卖生意,积累一些钱后又购买了第二条渔船。就这样,郑天祥靠捕鱼和贩鱼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但海上捕捞是个传统行业,赚的是辛苦钱,且发展很慢,不甘示弱的郑天祥决定转行,以图更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郑天祥改行从事汽车销售,开始经营十分艰难,但郑天祥的诚信经营理念很快就赢得了顾客的好评,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了。20世纪80年代期间,郑天祥的事业进入了黄金时期,汽车销售业务稳步上升。于是,他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先后涉足房地产、运输业、酒店业等多个行业。 郑天祥经营得法,交游甚广,信誉良好,很快发展成为马来西亚古晋地区商界的知名人士,先后创办了“东马贸易私人有限公司”、“东马实业有限公司”和“东马运输有限公司”,亲自担任几个公司的董事长,在马来西亚交通行业享有盛誉。 郑天祥不但在商海中取得了成功,而且在华侨社团工作和公益事业方面也颇有建树。1979年,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乡亲们推举他担任古晋兴安会馆会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策划兴建了古晋兴安会馆大厦,不但自己带头捐资,而且四处奔走,号召同乡支持,使古晋兴安会馆大厦顺利建成。 20世纪末,郑天祥兼任马来西亚兴安总会会长。他带头捐资,并发动海外侨商捐款购置了价值百万元的兴总大厦,使全马莆籍华人华侨有一个自己的“家”。同时,郑天祥还担任古晋福建公会的署理主席暨130周年的筹委主席和古晋福建公会主席,先后兼任各种社团、学校董事等社会职务28个,为华人华侨和侨居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郑天祥一生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深受百姓赞赏。早在1982年,他就加入砂拉越州民办慈善机构——“沙拉越云南善堂”,并长期担任主席一职,有不少贫民得到他的帮助。在任期间,他带头捐资修建善堂,全力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慈善事业,深受社会各界好评。1988年,沙劳越州政府授予郑天祥ABS荣誉称号;1998年,马来西亚国家最高元首授予KMK荣誉称号。2001年,他又荣获马来西亚彭亨苏丹阿末莎71岁华诞封赐拿督DIMP勋衔。 郑天祥晚年淡出商海,落叶归根,大多数时间住在莆田老家,千方百计为家乡建设尽力。由于江口没有好酒店,许多华侨回乡探亲不能在江口下榻。为了留住江口侨胞,吸引更多的二、三代华侨回江口旅游观光,郑天祥于1996年在江口镇锦华路购买了16间店房,创办了“东风酒店有限公司”,以解决海外华人华侨回乡探亲的食宿问题。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