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青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003
人物姓名: 林柏青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311.pdf
性别:
出生年: 1890年
卒年: 1932年
籍贯: 莆田县望江乡
非亲属: 刘季鸿

传略

原莆田县望江乡(今涵江三江口人)。宣统元年(1909年),林柏青只身赴漳州、厦门等地谋生,得到同乡刘季鸿的支持和亲友的资助,在厦门创办了“永发办货行”,主要办理同乡前往南洋的手续和接待回乡华侨等业务。后来又在涵江开设了“大成号”,经营桂圆干和荸荠等土特产,人称“荸荠大王”。 民国十五年(1927年),林柏青因父亲病故,雇用了厦门泰利公司“泉州”号轮船赶回家奔丧。但轮船行驶三江口搭仔海面时恰逢退潮,无法靠岸,“泉州”号滞留海上。林柏青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心想莆仙两县如此漫长的海岸线难道就没有一处不受潮汐影响的海岸码头吗?处理完父亲后事,林柏青沿着莆田、仙游、惠安三县的海岸线进行考察,发现秀屿是一个天然良港,昼夜可以停泊大型轮船。随后,林柏青又对莆仙惠三县的海上货运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莆田、仙游、惠安等地的豆饼、纱布、肥料和日用百货,大多数在三江口入港,然后用驳船运到涵江或桥兜、林墩、枫亭,以及惠安等码头,或用溪船运往城里、仙游。如果用轮船将货物直接运到秀屿,再用驳船转运到枫亭下桥,或惠安肖厝,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成本。当时,林柏青经营的涵江“大成号”货行因受“泉美”、“协丰”等大商行排挤,生意并不景气。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投资开发秀屿港。 民国十七年(1928年),林柏青从厦门永发商行抽出3万元资金,又从亲朋好友处筹资2万元,创办了“兴安公司”,投资建设秀屿港口。经过近3年的努力,林柏青建成了钢筋水泥码头1座,宽3米,长60米;仓库3座,每座仓库可容放豆饼3万块。还建有饭店、客栈等楼房10多幢,并购置码头装卸设备,使秀屿港口初具规模。同时,为了发挥秀屿港的航运优势,林柏青还向莆田驻军建议,开辟秀屿至莆田、仙游县城的公路,得到驻军的支持。但后来因意外情况,这条公路只修建了12千米。 林柏青开发秀屿港时遭受了巨大阻力,当时涵江商人担心开发秀屿港会影响涵江的航运业务,便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和福建省政府控告,要求制止柏青开发秀屿港。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未加干涉,但众怒难犯,形势对兴安公司极为不利。林柏青只好调整计划,低调开发、谨慎经营,取消了租赁大型轮船搞运输的计划,只是从厦门泰利洋行租用了4艘小轮船,命名为“枫江”、“兴安”、“福兴”、“枫眉”,开辟了上海、宁波、温州、厦门等航线,从外省运进豆饼、纱布、肥田粉、煤油、杂货等,又从莆田运出桂圆干、蔗糖、生猪等土特产品。此后,莆田、惠安、仙游三县的货物大多从秀屿港口出入,码头生意日渐繁荣,沉寂了一百多年的秀屿港又勃发出生机。 林柏青是民国时期第一个私人开发秀屿港的民族资本家,尽管他胆识过人,经营有方,但在战乱的年代里,商人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竟被海匪所杀害,英年早逝。林柏青去世后,秀屿港的海运业务乏人主持,生意日渐衰落。抗战爆发后,日军为了控制东南沿海各港口,曾经派遣18驾次飞机轰炸秀屿港,港口设施毁于一旦。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