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001
人物姓名: 陈芹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309.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886年
卒年: 1957年
籍贯: 仙游县
亲属: 陈文祥

传略

陈芹(1886—1957),原籍莆田县华亭乡村人,后移居仙游县城居住。清朝末年,陈芹和弟弟随其父到仙游谋生。起初,兄弟俩在县城“裕兴”榨油坊帮活,随后在仙游田坅底与人合办一个小店铺,主要销售夤杓、煤油灯等小杂货。稍有积累之后,陈芹就自主创业,开办了“新兴”商号,经营桂圆干生意,每年向华亭老家的果农承包少量龙眼树(即包青苗),加上自家的龙眼树,一年也有几十担新鲜龙眼,焙制成桂元干后卖给涵江桂元行。由于小本生意,又受“头盘商”盘剥,获利不多。几年后,陈芹有了一定资本,就开始大量收购桂圆干,运往福州、宁波、上海等地销售,收入倍增。 陈芹头脑灵活,经营有方,将兴化土特产运销往江浙地区的同时,又从上海、宁波等地贩回豆饼、肥料、布匹、面粉和苏广百货等,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生意迅速扩大,年营业额达10多万元。随后,陈芹为了拓展国内市场,在天津、青岛、上海等商埠开辟“行栈”和“申庄”,将自家兄弟子侄派驻各商埠负责经营。“新兴”号销售渠道从省内的涵江、厦门、福州等地,迅速扩展到上饶、瑞金、温州、宁波、杭州、嘉兴、嘉湖、无锡、苏州、上海、芜湖、屯溪、河口、天津、青岛、大连、营口等大中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生意越做越大,资本迅速膨胀,成为身家巨富的大商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和德国德士古公司派人来仙游寻找肥田粉和煤油代理商,恰好陈芹负责接待,谈成了代理生意。陈芹代理肥田粉和煤油业务历时八年,赚了不少钱。 抗战爆发后,海运断绝,“新兴”号代理业务失去了货源,生意大幅衰退。为了寻找新的业务,陈芹前往省内各地考察,摸清异地的物资余缺、地区差价和产地与销地、旺季与淡季等行情,然后开展大规模的购销活动。取得成功之后,陈芹又到外省考察,获悉安徽芜湖百姓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以赤糖熬饭,中秋前后赤糖价格上涨,甚至高于白糖,而芜湖大米价格又比福建便宜许多。于是,陈芹便将仙游的赤糖运往芜湖销售,又从芜湖贩回大米,获利颇丰。在浙江考察时,陈芹发现嘉兴农民缺少肥料,肥田粉每包涨到42元,而大连肥田粉每包只卖28元,便倒起肥田粉生意,又发了大财。 抗战初期,海运阻隔,兴化桂圆无法外运,连续三年价格大跌。陈芹独具慧眼,大批收购,存于库中。1939年,三江口港和仙游枫亭港开通后,陈芹立即将积压的桂圆干运往温州、宁波抛售,又从当地贩回纱布、肥田粉、药材、杂货等,一举获利数十万元。 抗日胜利前后,东北豆饼大量积压,价格暴跌,陈芹派其侄儿陈文祥前往采购了10多万片豆饼,每片豆饼价格仅1元左右,运回时在沿途陆续抛售,先在上海脱手了一部分,赚了6万多元。 剩下的豆饼运到涵江销售,又获利13万多元。 民国后期,陈芹在上海创办了“华大申庄”,与杭州、福州、涵江等行栈构成一个购销网络,自己坐镇仙游“新兴号”指挥,陈家几十号人全部出马,活跃在省内外各大商埠。“新兴号”以蔗糖为主业,兼营桂圆干、豆饼、粮食等,是民国时期仙游境内最大的商行,陈芹因而成为仙游商界的头号人物。 陈芹虽然事业有成,但始终恪守“万贯遗产终难守,俭朴持家必有成”的座佑铭。陈芹虽然家财万贯,但妻子和长女却长年从事重体力劳力,负责全店职工20多人的炊事工作。自己生活也很俭朴,衣着简单,出门不搭车,不坐轿,穿着草鞋步行,看起来似乎有些悭吝,但他待人接物却毫不吝啬,特别是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发行爱国公债,分配给糖业工会的公债,陈芹悉数认购。在抗美援朝献物献金运动中,陈芹踊跃捐献,深受好评。 陈芹是民国时期莆仙地区较为成功的商人,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始终稳步发展,其经商之道值得借鉴。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