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十八篇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521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八篇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0
页码:
1029-1178
摘要:
本篇记述了人物的传略情况,其中包含郑露、江采、吴兴、林披、林藻、林蕴、本寂、黄滔、翁承赞、徐寅、陈靖、林默、蔡襄、钱四娘、林从世等。
关键词:
莆田县
人物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本章根据生不立传、详今略古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为部分对社会有过较大影响的古今已故人物立传。他们大多是莆田籍,也有少数是外地人。排列先后以生年为序。
郑露(?~?)
郑露,字恩叟。生卒年未详。南朝陈时(557~589)和他的弟弟(庄、淑)从永泰移家至城西南的风凰山(南山),在风物佳胜处创建湖山书堂,读书其中,经常写文章教诲后辈。在他的倡导下,莆中竞相效法,很快就呈现出“兴学”的风气。后人说:“若露者,虽其言论风采,无所考见,然于莆人未知学之时,独与其弟从事诗书,以开先莆之儒学,其亦可谓豪杰之士也欤!”
陈永定二年(558),盖一座小房子(今广化寺崇信庵地)自居,舍书堂建永丰庵(今广化寺讲堂地),献旧宅建金仙院(今广化寺大殿地)。莆田始有佛寺。
露隋时官太府寺卿,弟庄任中郎将,淑为常州别驾。人称“南湖三先生”。露有《彻云洞》诗:
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
识者称其“气浑质奥,实陈、隋人唐风调,后人托手不得”。
南山旧有郑氏祠堂,石匾“南山樾荫”四字,传为宋文天祥所书。在城内东大路旧有“开莆来学”牌坊。就是为纪念郑露的来莆倡学而建立的。
江采(?~765)
江采,东华(今黄石江东村)人,生年不详。九岁能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因诗中有《采》篇,她的父亲就给她取名“采”。
唐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当时,采才十五岁,力士见她年轻貌美,选她入宫,得到玄宗的宠爱。她十分喜欢梅花,宫中回栏曲槛,都要种上几株,亭子也榜做“梅亭”。梅花开时,她天天在香雪海中赏花赋诗,留连忘返。玄宗见她酷爱梅花,戏称她为“梅妃”。她工文辞,常以谢道韫自比,写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璃杯》、《剪刀》、《绮窗》等赋,为宫中所传诵。
时国家无事,玄宗常和兄弟们饮酒为乐,采经常参与他们的宴饮。一次,玄宗和采斗茶,笑着对他的兄弟们说:“这人是梅精哟!”并赠支白玉笛给她。她为大家跳支“惊鸿舞”,在座的人都连声叫好。玄宗说:“斗茶今又胜我矣!”采回答:“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玄宗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杨太真进了宫,妒忌采,她终于被迁至上阳东宫不许和玄宗见面。有一次,玄宗想起她,夜里派小太监把她召至翠华西阁,重叙旧情。突然,杨太真来了,玄宗把她藏在夹幕中间,太真找不到她,才生气地走了。
采幽居上阳,希望玄宗能幡然悔悟和她重温旧爱,想用重金请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长门赋》以感悟玄宗。力士骗她“无人解赋”,她就自己写了篇《楼东赋》: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噫!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太真知道后,对玄宗说:“江妃庸贱,以庚词怨望,愿赐死!”玄宗默然。一天,外国贡使来,玄宗叫人封珍珠一斛,暗中送给采,她辞不接受,写首诗托来人转给玄宗,诗里说: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明珠慰寂寥!
玄宗见诗,十分伤感,诏令乐府谱成新声,曲名《一斛珠》。
天宝十五(756)年,安禄山兵陷长安,玄宗逃往四川,采守节不屈,死于乱兵之中。长安收复后,玄宗东归,派人寻她,不知所在。后于温泉池畔梅树下,掘得她的遗体,“裹以锦祠,盛以酒槽”,检视伤处,胁下刀痕宛然。玄宗悲恸,亲写诔文吊她。有太监进献她的画像,玄宗含悲题诗其上。诗写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采死后,莆人深情地怀念她,在她的故里东华村建浦口宫以为纪念。东华村有小阜在水中,形像鹅脰,相传就是她当年归骨的地方。
吴兴(?~?)
吴兴,城郊西洙村人,祖籍泉州。生卒年未详。
唐时,兴捐家赀在渡塘(一作:杜塘,今西天尾镇霞尾村菱角池)筑延寿陂,引延寿溪水南入沙塘阪,并开大小沟渠六十多条疏导溪流,置涵洞六十多处减缓水势,使北洋上万顷水田受益。为防止洪水成灾,他又在陂口开出两条渠道:导水南流到芦浦(今城厢区荔浦村)的叫长生港,分水北注陈墩以下各村的叫儿戏陂。因年远代湮,延寿陂遗址早已泯然。
兴筑陂时,有恶蛟潜伏在溪潭里,时时兴波作浪,堤防多次被冲毁。他誓除其害,毅然持刀入水斩蛟。蛟被杀死,他自己也牺牲了。溪下游二里处有座桥,三天后,有人在桥柱上发现血迹,又在离桥不远的泥潭中发现他的刀,因而把这地方叫“吴刀”(今西天尾吴江村),桥叫“赤桥”(今畅林村赤溪桥)。被砍的蛟头北流至一个村,该村因被称为“流头”(今梧塘漏头)。
兴性慷慨,急公好义,人称吴长官。为景仰他殒身不恤的精神和感念他兴利除害的功德,人们就地建庙祭祀他,并称那个潭为吴公潭(在今龙桥村)。
宋咸平初年(998),进士郑褒撰有吴兴的传记,早佚。大观三年(1109),郡守詹丕远奏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1149),郡守陆奂奏封义勇侯。到现在,人们谈北洋水利的都还提起吴长官——兴。
林披(733~802)(附:林藻、林蕴)
林披,字茂则,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生。先世居于尊贤里北螺村(在福平山之南),至披移居乌石(在今西天尾镇澄渚村)。披少时,读书过目成诵,手抄六经、子、史达一千余卷。天宝十一年(752),披应明经科登第,授临汀郡曹掾。临汀旧俗,信山鬼,多淫祠,他撰《无鬼论》以晓喻民众。郡刺史樊晃奏闻朝廷,署披临汀县令,升临汀郡别驾,知州事。披任职后,俗美化淳,政声传到京师,因御史大夫李栖筠举荐,诏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不久,弃官归里。
披善书法,慕禅宗,志尚高洁,家居四十年,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广帅薛景奏授都督,辞不受。观察使常衮曾经对人说:“观林公出处,其犹龙乎!”。
贞元十八年(802),披卒,享年69岁,葬于乌石。宝历元年(825),赠睦州刺史。
披有子九人: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都任过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附:林藻、林蕴
林藻,字纬乾,披次子。少时,和弟蕴及晋江欧阳詹读书于南山灵岩精舍(今广化寺)。励志攻文。十年中,文名大著。
唐贞元七年(791),藻赴省试,所作《合浦还珠赋》有“珠之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句,极受主司杜黄裳的赞赏,因登进士第。后官至殿中侍御史、江陵刺史。
藻工行书,有《深慰帖》传世。《宣和书谱》称他的行书“婉约丰妍,得智永笔法”。《唐书·艺文志》载:藻有“集”一卷。
林蕴,字梦复,号赤松,林披第六子。唐贞元四年(788),以明经登第,授官集贤殿校理。贞元十六(800),韦皋任西川节度使,聘蕴为推官。顺宗时,皋死,刘辟代为节度使,据地称雄,不受朝廷节制。蕴直言极谏,刘辟大怒,要杀他。临刑,他大叫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矣!”辟密令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磨动,逼他屈服。他怒叱说:“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耶!”辟惜其直,不忍杀,贬他为唐昌尉。蕴乘间逃往京师。李吉甫、李绛、武元衡、张弘靖等相继为相,蕴一再上书指陈时弊,都被弃置不用。
元和十三年(818),沧景节度使程权聘蕴掌书记。蕴劝他献上四川版图,求为属官,自己也随权入京师,觐见宪宗,因是迁礼部员外郎。不久,出任邵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因事杖流詹州,卒于途中。咸通十年(869),赠洪州刺史,谥忠烈。
蕴工书,得拨镫法。著有《林邵州集》一卷。
本寂(840~901)
本寂,俗姓黄,名崇精,涵江黄巷人,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幼习儒业。大中十二年(858),弃家入福清灵石山学禅,法名耽章。咸通五年(864),耽章落发受具足戒(大戒)。不久,到端州洞山(在今广东)膜拜悟本禅师良价,依止十余年。良价认为他“堪任大法”,由是名冠丛林。他离开洞山的前夜,良价密以南宗的《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不传之旨授给他。
他出山之后,到曹溪顶礼南宗六祖慧能的浮图。归途中,行经临川(在今江西),爱其地山水,就定居下来,把山改名曹山,在这里弘扬“顿门”教义,从理与事、体与用的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大振宗风。世称他为“曹山本寂”,并称他的禅派为“曹洞宗”。有豪贵邀他到家里作客,他作唱词说: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迎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
婉辞不往。
天复元年(901)夏,本寂宴坐而化。终年61岁。葬于曹山的西丘上。他的墓被称为“福圆塔”。
本寂是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曾创建国欢寺、九峰院和上生院。著有《寒山子诗集注》。
黄滔(840~?)
黄滔,字文江,城关前埭(今城厢区东里巷)人,约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少年时笃志好学,大中年间(847~860),在灵岩的东峰书堂(故址在今广化寺佛堂之东)读书。咸通十三年(872),以乡荐入京,久不第,客居长安二十四年,交游士林,声名甚著。
乾宁二年(895),滔登进士第。时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直到光化二年(899),他才任四门博士。不久,宦官刘季述为乱,滥杀无辜,他急治行装,返回福建。天复元年(901),滔以王审知荐,迁监察御史里行,赐绯鱼袋,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时王审知主闽,他对闽政多所规正。因此,王审知虽据有全闽,却能以“节将”终其身,闽人也能三十年不罹兵燹之祸。
滔留心吏治,提倡廉政,主张任用贤才。他说:“以玉为宝兮宝之常名,以不贪为宝兮宝其可亲。”又说:“岂于有国,不注意于英贤?”他认为诗文贵在实用,对当时“尚辞而轻质”的文风持反对态度。他说:“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朱温篡唐之后,滔就不再西行。当时避乱来福建的中州名士,如:李洵、韩偓、罗隐、崔道融等,都寓居在他的家里。他与罗隐、陈峤、翁承赞、陈黯、徐寅、林乔等人交称莫逆,经常往来酬唱。
后梁乾化年间(911~915),滔卒,葬于莆田城西门外太平山。明成化元年(1465),兴化知府岳正建牌坊纪念他。
滔为文“赡蔚有典则”,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赋“雄新隽永”;诔词“凄婉真挚”。当时闽中碑碣,多出其手,曾被誉为“莆文章初祖”。他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有后人搜集的《黄御史集》八卷。至于《唐书·艺文志》记载的《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黄滔集》十五卷,则均已散失。
翁承赞(859~932)
翁承赞,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叟,生于唐大中十三年(859)。世居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到承赞移居漆林里(今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
承赞少年时,励志勤学。唐乾宁三年(896)举进士,以第三人被选为探花使。次年(897)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曾上书指陈“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直言敢谏,深为朝野所赞许。天祐元年(904),奉昭宗命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赐金紫以行,备受王审知的礼遇。
朱全忠篡唐自立,国号梁,以承赞为右谏议大夫。开平四年(910),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承赞被命为册礼副使。事毕,承赞回开封复命,全忠任他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全忠日渐骄恣,他辞官回闽。回闽后,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封晋国公。所居漆林里的文秀乡、光贤里、昼锦庄,皆审知为其命名,以示荣宠。
承赞为相期间,建议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并在所属各州县广设庠序以授生徒。海陬文物,为之蔚然昌盛。
后唐同光二年(924),王审知卒。不久,阋墙祸起,闽政日非,承赞称疾致仕,归隐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过着“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的生活。长兴三年(932),承赞去世,终年73岁。葬于建安(今建瓯)新丰乡。追谥忠献。
承赞工诗,他的诗端重典雅。著有《谏议集》、《昼锦集》、《宏词前·后集》等,均因兵火散失。现仅存诗一百二十余篇。
承赞的从子乾度,官左补阙。有子六人: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时称“六桂联芳”。宋时建有“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黄石镇清中村)。
徐寅(?~?)
徐寅,字昭梦,延寿村(在今城厢区城郊乡)人,生卒年不详。幼即博通经史,尤长于骈语律赋,时人称为“锦绣堆”。
唐乾宁元年(894),寅应进士试,作《止戈为武赋》,其中有“破山加点,拟戍无人”句,极为礼部侍郎李怿所欣赏,于是登进士第,被授秘书省正字。他曾作《人生几何赋》,一时竞相传写。日本、朝鲜等国的人得到他的《斩蛇剑赋》和《御沟流水赋》,家家用泥金书写,列为屏障,其为人所珍重如此。
唐天复年间(901~904),寅漫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时朱全忠为梁王,兼制四镇,延他为上客。一天,他酒喝得高兴了,说话间触犯了全忠的忌讳,全忠怒形于色。他惧遭不测,写了《游大梁赋》献给全忠,有句说:“千金汉将(指韩信),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指李克用),望英风而胆落。”因为全忠说过自己曾梦见韩信传授兵法,又和瞎了一眼的沙陀人李克用有仇,所以读到这两句时非常高兴,叫人取五百匹绢赠给他。但他仍然心不自安,东归闽中,择居于莆田的延寿溪边,天天以游钓为事。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诗自叹说:
赋就神都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如今延寿溪边住,终日无人问一声!
不久,闽王王审知征聘他掌书记,并刊行他的《钓矶文集》。
梁龙德三年(923),李存勖(克用子)灭梁自立,称庄宗。王审知遣使者贺他登位,他突然问使者说:“徐寅无恙否?”又问:“寅指斥先帝(指李克用),尔国何以容之?”使者回闽,把庄宗的话转告审知。审知叫守门的人不要再引接徐寅。寅于是返回莆田,隐于延寿故居,不再出仕。今延寿溪中尚有石矶微露水上,就是当年他垂钓的地方。
寅家居时,王延彬(审知的侄儿)为泉州刺史,招他同游,天天酣酒赋诗作乐。过了十多年,因病逝世。
寅辞章绮丽,不类古体,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入诗。著有《钓矶集》、《探龙集》和《雅道机要》等行于世。
陈靖(948~1026)
陈靖,字道卿,延陵里(属今城厢区)人,生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让私宅建造兴化军治,因移家至橄榄巷(今城厢区长寿街庙前路)居住。
父仁璧,仕陈洪进,任泉州别驾,劝洪进纳土附宋,宋太祖授以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二年(977),洪进率僚属归宋,仁璧因年老,命靖替自己随行。
靖少年好学,通晓古今利害之事。太平兴国三年(978),靖被授阳翟县主簿,改许州司法参军。端拱年间(988~989),辽军进犯边境,宋军屡战屡败。靖上书要求太宗“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太宗嘉许他的见解独特,任他为将作监丞。不久,迁御史台推勘官。当时御试进士,凡是最先完卷的就列入高等,因此,读书人都追求快速作文,文辞浮华而不切实用。针对这种弊病,靖建议把试卷汇交考官评定等第,考生等候唱名,确系知名人士,就置之上等。这对当时的考试可说是一项改革。
淳化三年(992),靖奏:官吏“厚援广交,贪名买进”,应逐年“采察能否”,“年终具功过事状”,“比附优劣”,然后“详酌等第奏闻,候旨除授。其中或有奇才异略、硕学雄文者,不在此限。如采访有漏,考课不明,即罪采访及考课之官,按其轻重,断在必行”。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淳化四年(993),靖出使高丽。回国后,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时太宗务兴农事,令朝臣议论“均田法”。靖以为“宜先命大臣或三司使为租庸使或兼屯田制置,仍择三司判官选通知民事者二人为之贰。两京东西千里,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赐耕者室庐、牛犁、种食,责州县分殿最、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终以群议不同,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出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咸平元年(998),靖任度支判官,又请“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置伍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建议都没有实行。三年(1000),靖以本官领京畿均田使,迁江南转运使,上书极论前李氏赋敛苛暴十七事。真宗因下诏免除其中最为民害的若干项。改知潭州,历京西、京东转运使,知泉、苏、越三州,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卿集贤院学士,知建州,移泉州,拜左谏议大夫。乾兴元年(1022),授秘书监,致仕。
天圣三年(1025),靖进颖川郡开国伯。天圣四年(1026),病逝,终年78岁。熙宁元年(1068),赠尚书左仆射。
林默(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
默娘聪慧过人,八岁从塾师读书,就能了解书中的意义。稍长,好诵经礼佛。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湄洲对岸有个地方叫做门夹(今忠门镇文甲村),海中礁石错杂,船只经过时常触礁遇难,赖她的拯救,往往得以不沉,乡人感颂不已。
开宝八年(975),默娘十六岁。一次,她随父兄坐船渡海,时风涛险恶,不幸船被巨浪掀翻,她赶紧背起父亲泅水到岸边,哥哥却被急流卷走了。她又和母亲、嫂嫂驾船寻找,终于把尸体找回埋葬。因此,深受乡亲们的赞颂。
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默娘和女伴登高赏景,在湄山之巅“升化”。里人以为神,立祠祀之,号为“通贤灵女”。
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海上遇风,舟行安稳。奏闻,赐“顺济”庙额。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累封“夫人”。光宗、宁宗两朝,累封“妃”。开庆元年(1259),进封“显济妃”。元世祖、成宗、仁宗、文宗四朝,累封“天妃”。
明洪武五年(1372),敕封“圣妃”。永乐七年(1409),加封“天妃”,建庙于都城外,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宣德五年至六年(1430~1431),俱遣官至湄屿致祭并修整庙宇。
清康熙二十年(1681),晋封“天后”。二十三年(1684),钦差汪楫、林麟焻出使琉球,海浪滔天,行人无恙,奏闻,朝廷遣官至湄洲修整庙宇。雍正四年(1726),世宗亲书“神昭海表”额,命匾于湄洲祖庙和厦门、台湾二处天后宫。
民国17年(1928),改庙号为“孝女祠”。
20世纪80年代,默娘被崇奉为“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信仰遍于全世界。湄洲岛被开辟为旅游区,世界各地人士前来朝圣妈祖的络绎不绝。
蔡襄(1012~1067)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出生。先世居仙游,后迁至城南门外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襄登进士甲科,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余靖因议论政事获谴,尹洙自请降黜,欧阳修因诘责司谏高若讷,也落了职。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示褒贬。诗出,京都人士争相传写,辽国使者买回去,挂在幽州馆里,一时十分重视。
庆历三年(1043),仁宗擢用余靖、欧阳修、王素三人为谏官,并命襄知谏院。襄上疏说:“朝廷增用谏臣”,“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当时天灾频仍,他上《言灾异》疏,指出仁宗“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加于下”,应自“修省”。疏出,听到的人无不毛骨悚然。不久,又疏劾宰相吕夷简“苟且姑息”,斥枢密使夏竦“奸邪害政”,论参政王举正“柔懦无补”,并上疏劝仁宗修人事,固边防,不要“专信佛法”。他任谏官一年多,直声震于天下。
庆历四年(1044),襄出知福州,七年,改福建路转运使。任职期间,奏请修复莆田旧有的胜寿、西冲、太和、顿前、东塘等五个水塘,灌溉田地一千多顷。又奏请免征漳、泉、兴等地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减轻百姓负担。皇祐三年(1051),复入朝,修起居注。四年(1052),迁起居舍人,知制浩。
至和元年(1054),襄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破奸发隐,吏不能欺”。二年(1055),以枢密直学士移知泉州,改知福州。在任上,礼贤劝学,兴修农田水利,又严禁丧家置办“山头斋”,风俗为之一变。嘉祐元年(1056),发动民众从福州大义到泉(州)、漳(州)的七百里通道上种松,以荫行人。三年(1058),复知泉州,在洛阳江的万安渡建造大桥,长三百六十丈。桥成,自作《万安桥记》,刻石立碑。俗称此桥为洛阳桥。六年(1061),入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划剔蠹弊,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
治平二年(1066),襄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次年(1067),因丁母优返闽。四年(1067),病逝家中,终年55岁。赠吏部侍郎,谥忠惠。
襄工书法,“众体皆精”,“独步当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又善诗文,诗“奥壮浑古”,文“清遒粹美”。著有《莆阳居士文集》,《诗集》、《别记》各四卷。所撰《荔枝谱》和《茶录》,都译成外文,传播于世界。
钱四娘(1049~1067)(附:林从世李宏)
钱四娘,长乐县人,家世无考。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三月十二日。治平元年(1064),她十六岁,携其家资,来莆田创筑溪陂。
莆田南、北洋的界河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经永春、仙游县,汇360多条溪涧水流入莆田的俞潭(今华亭镇油潭村)——濑溪。该溪横贯莆田中部,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在莆田境内全长42公里,经宁海出三江口入兴化湾。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条溪的最大洪峰流量每秒达3710立方米。自唐代以来,莆田人民就迫切希望在木兰溪筑兴修水利。
钱四娘来莆,相地于濑溪的将军滩前(今华亭镇西许村),雇工垒石,截溪筑陂,开渠道循鼓角山南行以达平原,计开圳一条,沟三十六条。大坝工程经过三年,至治平四年(1067)夏才告竣工。一天,忽然溪洪咆哮而至,水力冲激,石崩陂溃。钱四娘目睹功败垂成,个人心愿,一家资财,万民希望,霎时尽付东流,悲愤投水而死。时年19岁。尸体被洪水冲至沟口(今渠桥乡沟口村)时被群众捞起,舁到距沟口三里的一座山丘。进士林某捐地葬之。人们闻讯纷纷前往祭吊,悲哭之声震动天地,拜奠焚烧,香闻数里,历七日夜不绝。人因名其山为香山(此山宋代属维新里白湖,名龙坡山),又于墓旁立祠,名香山宫。
附:林从世、李宏
林从世,长乐县人,唐九牧循州刺史林蒙的后裔,乡贡进士,家饶资财,人号为林十万。性好博济,常作漫游。治平年间(1064~1067)至莆田,看到同邑人钱四娘筑陂不幸失败的悲剧,发愿要继续完成她的未了志愿,把十万缗家资带来莆田,在钱陂下游的上杭温泉口(今城厢区城郊乡木兰村黄头)鸿工兴建,工程接近完成,又被大潮无情吞没,筑陂第二次失败。他在几年的筑陂时间中,把家眷都带来了,至是就定居瑶台(今黄石镇瑶台村)。从世生卒年均未详。
李宏,侯官(今属闽侯县)人,生于宋庆历二年(1042)。轻财好施,时人称为“长者”。
熙宁八年(1075),宏应诏来莆,继修木兰陂。僧冯智日协助他,踏勘地形,观测水文,把陂址选在木兰山下两岸夹峙、溪广流缓的地方。陂址选定后,叠石为陂,溪底填上横石,布石柱二十二间,又开大沟七条,小沟一百余条,在陂的下流设三个陡门和许多个涵洞,洩水入海,构成木兰溪流域完整的灌溉工程系统,灌溉莆田南洋农田一万多项。南洋原有水塘六个,陂建成后,李宏填去其中五个为农田,以扩大耕地面积,只留国清塘(今黄石土海)以备大旱。
元丰六年(1083),宏巡视木兰灌区渠道,途中得病,行至大孤屿(今黄石镇金山村)逝世,终年41岁。郡人感怀他的筑陂功德,在木兰山上立庙以为纪念。宋景定三年(1262),诏封惠济侯。
徐确(?~?)
徐确,字居易,东垅人。生卒年未详。
宋元丰五年(1082),确登进士第,授常州江阴县尉。江阴大水,田野一片白茫茫,承计司行文令所属视察灾区,确上报受灾情况,请求减租。县令满心不高兴,向转运使说:徐确所报是想当然的。不实。确说:我只是如实反映而已,如果不是事实,愿受处分。转送使见他言辞切直,叹息说:县尉如此爱民,县令能不感到惭愧吗?
不久,确调任永泰县尉。为保护耕畜,他严禁民众宰牛。县令的儿子想吃牛心,牛犊临杀时叼刀逃走,恰巧被他遇见,他就严惩屠夫,放走牛犊。提点刑狱祖无颇在承天寺刻石碑详细地记述了这件事。
后来,确迁知明州象山县,不久,召为宗正丞。又出使两浙,任常平提举。当时洪水成灾,哀鸿遍野。他细心考察,知道水患是吴淞江下游“潮泥湮塞”造成,因建议“自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港直彻海口”,全长七十四里,征召夫役二百二十万七千多人,并动用“常平钱、米一十八万三千余贯、石”为浚河经费。水道终于被疏通了。次年,朝廷以“役人死亡者众,水仍为害,百姓怨咨”为由,将他官降三级。他说:如果没有兴建这项工程,饥民将骈死路上。因修水利获罪,这是我心甘情愿的。
确任江州太守时,有中贵人要他备船载花石入贡,他拒不答应。司谏陈瓘因事被贬官,他仍然经常和瓘往来,并写信给蔡京,说:“莹中(陈瓘字)久废,宜平前冤,少伸忠义之气。”陈瓘知道这件事时,感慨地说:“想不到莆田有这样一个人!”
不久,确被召入京,任尚书刑部员外郎,转朝奉郎,致仕。卒年70岁。著有《刑部文集》。
李富(1085~1162)
李富,字子诚,号澹轩,涵江乡洋尾人。宋元丰八年(1085)出生。是年,母黄氏舍梅峰一百多亩地建为佛寺,俗称梅峰寺。
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李富毅然捐献家资,招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他的兵隶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即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他的材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简称“制干”)。他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桧所抑,降了职。他知道权奸当道,报国志愿不能实现,就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
富回家后,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创筑海堤,围垦农田,造大、小石桥三十四座,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并在城南五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二所,让过路的人有歇脚的地方。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撕毁宋金和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时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有人从北方返莆,他询知边境危急情况,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
富好施与,热心公益。莆人称“乐善之士”时,都要提到他——李制干。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传世。
郑樵(1104~1162)(附:郑厚)
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学者称他为夹漈先生,宋崇宁三年(1104),生于广业里下溪乡(今白沙乡霞溪村)。现在霞溪西畔的“广业书院”就是他的故居。
父国器,太学生,曾捐资修建苏洋陂,浇田数百亩,受到乡人称颂。宣和元年(1119),从太学回家,路经姑苏(今苏州)时,病卒。樵徒步护丧归葬,尔后,“谢绝人事”,在越王台下建南峰书堂,读书其中,“究心经旨”,“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声不绝”。
靖康二年(1127),宋室南渡,政局变乱,樵和从兄厚上书给宇文虚中,说:“正当戮力”,“著一鞭于中原”,要求抗金报国,但当局不予重视。他在一首诗里说:“犬马有心虽许国,草茅无路可酬君”,抒写了自己的愤慨心情。
绍兴五年(1135),樵在芗林寺建修史堂,“昼理简编,夜观星象”。为了解草木虫鱼的情性,经常“与田夫野老往来”,向有实际知识的人学习。十年(1140),倡议在薸湖下修永贵桥,并在桥东筑过来庵,桥西建石塔。十八年(1148),因“近臣引荐”,拟授迪功郎,未就。十九年(1149),步行二千里,到临安(今杭州)向高宗献所著书一百四十卷。次年(1150),从临安回家,居于修史堂,励志著述。
绍兴二十七年(1157),樵以侍讲王纶、贺允中推荐,召赴行在。上殿时奏说:“臣处山林三十余年,修书五十种,皆已成书”,“其未成者”,“谨摭其要览二十篇,曰‘修史大例’,先上之”。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不久,被御史叶义间所劾,改监潭州南岳庙。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在今新县乡),编订《通志》丛稿,手自缮写,不以为劳。他曾经在诗里说:“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凋”,道出自己辛勤著述的实况。
绍兴三十一年(1161),《通志》书成,樵到临安献书。适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当时汤思退任留守,奏请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检详诸房文字。樵求入秘书省翻阅书籍,被劾,所请不遂。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高宗还临安,诏命樵将《通志》缴进,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樵生平著述极为丰富,所著书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通志》二百卷,《夹漈遗稿》三卷、《尔雅注》三卷(文存图佚)和《诗辨妄》六卷。
附郑厚
郑厚,字景韦,樵的从兄,宋元符三年(1100)生,居于广业里霞溪之东,学者称为溪东先生。少时,曾和樵读书于溪东草堂,后又一同读书于南峰书堂。
厚学问渊博,所作诗文常“出人意表”。举进士,入太学,以亲老,辞归,讲学于里中的芗林寺,从游者极多。
靖康二年(1127),厚和从弟樵向枢密宇文虚中上书,要求抗金。
绍兴五年(1137),厚再试礼部,登进士第一,“廷对六千言,指陈无隐”。授左从事郎,调泉州观察推官,条陈三事:“国势”、“治体”和“兵略”。八年(1138),以刘大中、赵鼎举荐,召对,复上“御将、固本、揽权”三策,受到高宗的嘉纳。
绍兴九年(1139),厚在泉州任职。不久,因郡吏决死狱有误,被解官。过了一年,除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时秦桧当权,其党劾厚“谤议朝政”,罢归。桧死后,厚起昭信军节度推官。就职后,和守将讨平齐述之乱,又发公帑掩埋尸体,赈济难民。地方赖以安定。改左承事郎,知潭州湘乡县。在任上,对政务“临之以公”,受到吏民的敬畏。
绍兴三十年(1160),厚卒于官,终年60岁。
厚词赋典丽秀杰,文辞高古奥博,议论自成一家。年轻时曾撰《存古易》一书,以《彖》、《象》、《文言》和《大传》是后人所作,全都删去。又撰《艺圃折衷》,“指汤、武放伐为启后世乱贼之首,论伊尹放太甲、周公相成王摄政为启后世篡逆之祸,诋孟子诵仁义而卖仁义为(张)仪、(苏)秦之雄”,创为“异说”,被驾部员外郎王恭所劾,致“家居十年不得调”。其书已不得见。著有《湘乡文集》。龚茂良曾称他为莆中文士的“开山祖”。
林光朝(1114~1178)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黄石镇郑庄人。生于宋政和四年(1114)。
光朝少时力学知书,有声誉。绍兴五年(1135),赴礼部试落第。八年(1138),再试礼部不第。在回家途中,听说吴中陆景端(字子正)曾经受学于尹焞,于是就留在钱塘从陆景端学,致力于圣贤践履学问的研究。通贯六经、百家,一言一动都以礼为准则。
宋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光朝由钱塘返莆,“开门教授”。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于黄石东井“红泉宫”办“红泉义学”,供馆谷给四方来学的人。各地从他学习的每年不下数百人,被称为“南夫子”。他平生不喜著书,只把从师得到的圣贤精细之意,口授学生,使学生心通理解。他曾经说:“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其间,曾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教学时间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
隆兴元年(1163),光朝年已五十,始以进士及第授左迪功郎,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司户参军。上任前,孝宗召他谈话,他在应对中提及以潜邸恩侥幸进用的曾觌、龙大渊二人的罪行,孝宗不悦。改以左承奉郎任永福知县。
乾道五年(1169年),《四朝会要》书成,调光朝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1172),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九年(1173),张说再任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去致贺,被外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淳熙元年(1174),改调广东提点刑狱。不久,召回任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淳熙四年(1177),孝宗到国子监听光朝讲解《中庸》,赞不绝口,面赐金紫,升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推荐,赐同进士出身,任殿中侍御史,任令预由中书经办,光朝愕然说:“是轻台谏,羞科目也!”。拒绝办理。孝宗知他执意不办,命他暂代工部侍郎。他辞不就职,请求外调,于是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任婺州知州。又以老病不能去,改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淳熙五年(1178),卒,终年64岁,1文节。
著有《艾轩集》九卷、奏割二十卷、《易解》一卷和《诗书语录》、《中庸解》、《庄子解》等书。
陈俊卿(1113~1186)
陈俊卿,字应求,白湖(今城郊乡阔口村)人,宋政和三年(1113)生。
绍兴八年(1138),俊卿举进士第二,授泉州观察推官。再调时被秦桧所抑,移南外睦宗院教授。桧死,俊卿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除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累迁殿中侍御史。进谏时,他指出:“人主以兼听为美,人臣以不欺为忠。”又说:“抑将之骄而警其惰,作士之气而收其心,则纪纲立而号令行。”疏上,高宗一再称善。
俊卿立朝,以弹劾奸侫为已任。当时章夏“骄恣不省事”,刘宝“掊克”、“拒命”,汤思退“秉政无状”,韩仲通“冤陷无辜”,他奏请贬黜他们的官。金兵侵轶成势,他又疏请解除杨存中的兵权;张去为暗中阻止用兵,他主张按军法论处;还要求起用张浚镇守建康。因他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高宗称之为“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
金完颜亮兵渡淮河,俊卿受诏措置浙西水军。亮死,高宗诏他“治淮东堡砦屯田”。金完颜雍立,想与宋重修旧好,朝臣多附和议,他独以为“宜先正名”,理由是“名正则国威张,岁币可省”,并陈“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谋画,以备采纳。
孝宗立。俊卿奏陈:“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已。”迁中书舍人。不久,调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临行,又请“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因朝臣力主和议,他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同年冬天,他回京条陈十事:“一、定规模,二、振纪纲,三、励风俗,四、明赏罚,五、重名器,六、遵祖宗之法,七、杜邪枉之门,八、裁任子之恩,九、限改官之数,十、蠲无名之赋。”受到孝宗的嘉许。
隆兴元年(1163),俊卿任礼部侍郎,参赞军事。符离兵败,张浚自劾,他也上疏请罪。诏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泉州,改提举太平国宫。
乾道元年(1165),俊卿被召还京。入对,极论朋党的害处。除吏部侍郎兼侍读,同修国史。不久,出知建宁府。二年(1166),升吏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劾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孝宗贬了曾、龙两人的官。三年(1167),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龙大渊死,孝宗拟召回曾觌,他剀切谏阻。不久,又劾殿前指挥王琪“诈传上旨”,琪因被削秩罢官。刘珙进对,因“争辩激切”忤旨,诏除珙端明(一作“观文”)殿学士,奉外祠。他奏说:“珙以小事获罪,臣恐自此大臣皆阿顺持禄,非国家福。”孝宗因改珙帅江西。
乾道四年(1168),俊卿为相,“抑奔竞,奖廉退”,“遇牧守自远方来,必间以时政得失”。时两淮“备御未设”,他奏请“于扬、和二州各屯三万人,仍籍民为义兵,农隙给两月之食,教以战阵”。但没有实行。五年(1169),他荐虞允文为枢密使。允文至京,孝宗以为右相,以他为左相。曾觌官满当代,他奏请“处以浙东总管”。枢密承旨张说替亲戚求官,尽管允文应允了,他仍然坚持不肯。因此,曾、张两人都恨透他。六年(1170),允文再次建议遣泛使赴金,“以陵寝为词”,与金通和。俊卿主张“镇之以静”,“以逸待劳”。孝宗支持允文,出他判福州。他临走时,又劝孝宗“远侫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但孝宗还是派出泛使,召回曾觌,于是,朝中群臣都钳口结舌,不敢说话。他到福州,不久,进银青光禄大夫。七年(1171),请祠,提举临安洞霄宫。
淳熙二年(1175),俊卿再知福州。四年(1177),除特进,仍提举洞霄宫。五年(1178),起判建康府,任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召对时,奏说:“人才进退由私门,大非朝廷美事。”他再到建康,“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深受民众爱戴。
淳熙八年(1181),俊卿上章告老,诏授醴泉观使,封申国公。九年(1182),以少傅致仕,进封魏国公。十三年(1186),加少师,进封魏国公。同年十一月,卒,享年73岁。赠太师,谥正献。
俊卿工小楷,“结构在颜清臣、欧阳信本之间”。所著有《陈正献奏议》二十卷、《陈正献表》二十卷、《陈正献集》十卷行世。
龚茂良(1121~1178)
龚茂良,字实之,龚电(在今华亭)人,后移居于城关大有仓之前(今莆田市实验小学所在地)。宋宣和三年(1121)出生。绍兴八年(1138),茂良登进士第,因年最小,被称为“榜幼”。授南安县主簿,转邵武军司法,调泉州观察推官,以廉勤受人称道,改宣教郎。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疏荐他的才能,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吏部郎官。
张浚督师江淮,抵拒金兵。茂良上书说:“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指澶渊之盟),本于能断;靖康之祸(指徽、钦被俘),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
隆兴、乾道(1163~1165)年间,江、浙连年水灾,诏令群臣“直陈阙失”。当时曾觌、龙大渊弄权。茂良上疏说:徽宗时,“内则〓腐窃弄,外则奸回充斥,于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阙。今进退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人心哗然,指为此辈。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迁右正言。内侍李珂死,诏谥“靖恭”,他极力谏阻。接着,又弹劾曾觌、龙大渊奸邪害政。疏上,家居待罪。疏再上,除太常少卿,不肯就职。改直秘阁,出知建宁府。后来,孝宗查知曾觌、龙大渊的劣迹,贬黜他们,起用茂良为广东提刑,并知广州。
茂良在广州任上,“崇厉风教”,建学校于番山,在番禺、南海两县设立县学,改建广惠庵为海会浮图,收葬无主遗骸。乾道九年(1173),召对时被右相虞允文所阻,以直显谟阁出任江西转运判官兼知隆兴府。当时江西连年大旱,茂良令所属郡县蠲免积税,并发放仓米救灾。任满,以右文殿修撰再任江西。适疫病流行,他组织医生治疗,民众全活者甚众。进待制敷文阁,召对时,他奏说:“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守臣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淳熙元年(1174),茂良被授礼部侍郎,拜参知政事。淮南发生旱灾,他奏请拨封椿(内库)米十四万石救荒,又请减四川酒课钱和盐引四十七万。极受四川民众的称颂。
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务。孝宗诏求廉退之士。他奏荐朱熹“操行耿介”,“宜蒙录用”。谗者诋毁朱熹,朱熹终于没有应召。钱良臣侵吞大军钱粮几十万,他揭发其事,孝宗却召良臣入京,加以重用。
淳熙四年(1177),诏召史浩进京,茂良求退。孝宗不许。时曾觌复用已久,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吏部郎谢廓然依附曾觌,诏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林光朝拒不草制,被罢职补外。他因此又力求去职,内殿奏事时,疏陈“恢复”六事(天意、人事、财赋、将帅、时、谋)。因他在江西时曾奏陈对金不可轻易用兵,于是谢廓然趁机向孝宗论他“前后异议”,企图留任。孝宗就贬他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
淳熙五年(1178),茂良卒于贬所,终年57岁。所著有《静泰堂文集》、《奏议》等。
曾觌、谢廓然死后,龚家投匦讼冤。孝宗诏复茂良资政殿学士,赠少保,谥庄敏。
郑侨(1132~1202)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郑樵的侄儿。宋绍熙二年(1132)生。少有大志。
乾道五年(1169),侨中进士第一名,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时年成不好,他协助知军讲求十几项救荒措施,后来被定为法令。八年(1172),迁校书郎,转著作佐郎,兼吏部司封。久之,要求外任,因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
淳熙八年(1181),侨任淮东常平官。淮浙大饥,他请米四万石赈济饥民。当时淮盐税收积弊很多,亏空数十万缗。他上任后,整顿盐政,划除多年相沿的弊病。只一年,扭亏为盈,收入累至390万缗。又治理漕运,疏浚漕渠五百多里。不久,入为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又除起居舍人,兼权给事中。他正直敢言,不避权贵。有陈某仗女儿为婉容之势迁官,他封还孝宗亲笔写的诏书,不予办理。
淳熙十一年(1184),侨迁中书舍人,所拟制敕,“训辞有体,天下诵之”。十五年(1188),充金国贺正使。返国时,光宗已继位,以不辱使命受到嘉奖。累迁权吏部尚书,兼侍读,常以“进德”、“问学”、“亲君子、远小人、广言路”、“爱民节用”进谏。绍熙三年(1192),除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移知福州,改知建康府。时久旱歉收,他“蠲赋招商”,存活甚众。不久,进龙图阁学士。
宁宗即位,召侨为吏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庆元元年(1195),进参知政事。任职期间,“不市恩,不干誉,不立党与,不私好恶”,以“清静和平”为政。二年(1196),进知枢密院事。三年(1197),再疏辞位,除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临行,奏请宁宗“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言辞十分恳切。移知建康府,辞不就职,以原官提举洞霄宫。还里以后,一再上疏告老,于是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侨卒。终年70岁。赠太师,谥忠惠。侨“端重简淡,无他嗜好”。善草书、著有《书衡》三篇。
方信孺(1177~1222)(附:方崧卿)
方信孺,字孚若,号诗境,又号紫帽山人,下皋(今华亭镇霞皋村)人,生于宋淳熙四年(1177)。九岁能文。
信孺以父荫补将仕郎,授广州番禺县尉。番禺有海盗抢劫财物,在沙滩上分赃。他先叫人暗中移走盗船,然后派兵往捕,盗无路可逃,于是全部落网。不久,调任绍兴府萧山县丞。
开禧二年(1206),韩侘胄出兵伐金,战败,与金讲和。次年(1207),派信孺通问金国,金帅纥石烈子仁和左丞相完颜崇浩提出“反俘、归币、缚送首谋、称藩、割地”等五个条件要他接受。他争曲直,辩强弱,“以口舌折强敌”,自春至秋,在炎沙烈日中往返三次,对于“称藩、割地”两事,始终坚拒不从。因此,和议没有成功。韩垞胄借故论他的“罪”,把他降三级,贬临江军居住。他贬官后,朝廷改派王楠使金。嘉定元年(1208),宋与金达成和议,他一再坚持“不可”的条件,王楠都接受了。王楠回临安后,极力奏陈他的功劳,宁宗因下诏准许他“自便”。
不久,信孺任肇庆府(治所在高要县)通判,改知韶州(治所在曲江县),就职后不久,转承议郎,移知道州(治所在道县)。至郡,窜逐郡中横行霸道号称“十虎”的土豪。升广东提刑。所属郡有数十年未决和数十家受株连的案件多起,他上任后,“考罪虚实”,奏闻朝廷,一天中就释放狱囚几千人,又经常单人匹马,深入乡间,访问民众疾苦。不久转朝奉郎、迁转运判官。任职期间,稽核盐课,撙节浮支,移余剩金额用于“新学宫,增士廪,创类试院”。属下有不幸的,他一定派人护送死者家属返回原籍。迁淮东转运判官兼提刑,知真州(治所在仪征县),请筑翼城,没有批复。时金兵又进犯两淮,他“设谍赏,核卒伍,增弩跑,深壕堑”,并就城外北山砌石为堤,筑水匮蓄水,广六里,长二十里。大家都不知道蓄水有什么用处。后来,金兵进逼真州,守将决水退敌,城赖以全。
盱眙之役,李全在曹家庄打败金兵,信孺以金碗、战袍赠给李全,并用船载酒食犒劳他的兵士。给事中任希夷劾他此举是“侵官邀功”,朝廷把他降三级,免官归里。
信孺性豪爽,挥金如土,又不喜治生计。闲居累年,费用渐竭,供使唤的人陆续辞去。尽管如此,遇到荒年,他还是把家藏书画换米煮粥,赈济饥民。
嘉定十五年(1222)十二月,信卒,终年45岁。妻叶氏卖首饰成殓,葬于紫帽山(在今华亭镇)。著有《南海百咏》、《南冠萃稿》、《南辕拾稿》、《曲江啸泳》、《九嶷漫编》、《桂林甲、乙、丙集》、《击缶编》、《好庵游戏集》、《寿湖稿》和《通问语录》等。
附:方崧卿
方崧卿,字季申(信孺之父),宋绍兴元年(1135)出生。
隆兴元年(1163)卿登进士第,授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移两浙漕司属官,改奉议郎,知信州上饶县,有政声。常平使者潘峙奏明他的治绩,诏授都堂审察,通判明州。任满,改知南安军。崧卿持身廉洁,办事勤谨,施政平和简易,甚得民心。移知吉州,奏“罢米运力胜钱岁万余缗,减放诸邑月斛钱岁六万八千缗”,并在郡治东北隅建“六一堂”,搜集欧阳修遗墨八卷,刻石其中。不久,迁广东提点刑狱,到任后,大力清除两广“权摄冒滥”的现象,做到“一路肃然”。除广西转运判官。就职后,“改定盐法”,奏罢“岁解鄂靖钱十一万缗”。又“采访盐课利害,编为书十二条”,上奏朝廷,但没有施行。迁京西转运判官。
绍熙五年(1194),卿卒,终年59岁。
崧卿“自治严,接人和”,居家常用“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八个字训戒子弟,俸钱多移为抄书的费用。家中藏书四万卷,都亲自校勘过。曾校正《韩昌黎文集》,并著有《韩集举正》、《外集举正》和《韩诗编年》等书。
刘克庄(1187~1269)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后村(在今城关英龙街)人,生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祖夙,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知衢州,徙温州。
嘉定二年(1209),克庄以“郊”恩补将仕郎,调靖安县主簿。十年(1217),李钰制置江淮,聘他为沿江制司准遣。他建议“抽减极边戍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意见不被采纳,因自请奉南岳祠归里。十四年(1221)胡槻经略八桂,他入桂阃,任经司准遣,相与唱酬,诗几成集。回乡时,在《乍归》诗里说:“官满无南物,萧然匹马还;惟应诗卷里,偷画桂州山。”记下了当时的实况。
理宗即位,克庄知建阳县。任职期间,“庭无留讼”,以政绩优异闻于朝廷。他的《落梅》诗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谗者指为“讪谤”。郑清之极力为他辨白,得释。通判潮州,改吉州。
端平二年(1235),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轮对时说★服天下莫若公,今失之私;镇天下莫若重,今失之轻。”又说:“陛下疑君子之无效,意小人之有才,宣(和)、靖(康)之祸,陛下之殷鉴也。”不久,被吴昌裔所劾,罢了官,主管玉局观。
嘉熙元年(1237),克庄改知袁州。上任后,“崇风化,肃纲纪”,颇著政声。仅数月,又被御史蒋岘所劾,和方大琮、王迈同日罢官归里。三年(1239),起为江西提举,改广东提举兼市舶使。“奉给例券”,他一概不受。淳祐四年(1244),授江东提刑。在任上,他访求民间疾苦,平反冤狱,弹劾贪官,没收猾吏财物。时论称快。
淳祐六年(1246),召克庄赴行在。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不到几天,又被殿中侍御史章琰疏劾,罢官归里。七年(1247),除直龙图阁,主管明道宫。八年(1248),除宗正少卿,依旧职知漳州,不久,除秘阁修撰,福建提刑。十一年(1251),被召至京,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十二年(1252),因郑发疏劾,依旧职,提举明道宫。
景定元年(1260),克庄任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入对,说:“国以危惧存,以佚乐亡。臣愿陛下毋忘胡马饮江时;大臣毋忘入峡时,毋忘汉阳舟中与白鹿矶时;士大夫毋以清谈废务、以浮文妨要!”时人以为“药石之言”。不久,除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史馆同修撰,以所著文集二十六卷进呈。三年(1262),除权工部尚书兼侍讲。同年八月,除宝章阁学士,知建宁府。五年(1264),以目疾致仕。
咸淳四年(1268),克庄除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五年(1269),卒,终年82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葬于城北徐潭之原(在今城郊乡延寿村马坑)。
克庄工诗词,“学问充积,甚有文名”。真德秀赞他“学贯古今,文追《骚》、《雅》”;叶适许以“大将旗鼓”;赵履常称“其散语与水心相上下”;赵昀称他“赋典丽而诗清新,记腴赡而序简古”,都是精确的评论。所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行于世。
陈文龙(1232~1277)(附:陈瓒)
陈文龙,字君贲,号如心,城东门外玉湖乡(今城郊乡阔口村)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生。淳祐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补进大学。
咸淳四年(1268),文龙廷对第一,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在任上,“不挠不屈,不可干以私”,受到人们的敬畏。七年(1271),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八年(1272),升监察御史。临安知府洪起畏推行“类田”法,丞相贾似道支持他。文龙上疏力争,以为不可。似道不得已罚起畏,罢“类田”。
咸淳九年(1273),范文虎“总师无功”,襄阳失陷。似道却以文虎知安庆,并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疏劾,说:“文虎当罚而赏,清乳臭子耳,万石怠荒,皆不能胜任。宜罢。”似道大怒,贬他出知抚州。十年(1274),他赴抚州任,“律己严,接士温,治民宽恕”,似道竟以“催科峻急”劾之,罢他的官。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安庆,范文虎不战而降。元军顺江东下,似道求和不成,兵败鲁港,赵溍逃跑。文龙被朝廷起用为侍御史。当时军情紧急,大臣王沦、陈宜中“不能画一策”,只是为私意争执不休。他上疏,说:“请召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同年,十二月,他累迁参知政事。这时,张世杰兵败于焦山,文天祥兵败于独松关,元军长驱至临安的北关。他主张“收拾残兵,出关一战”。朝臣意见不一。世杰等人拥益王、广王入闽,陈宜中奉谢太后派使者持表向元称臣。他乞归,留浙东待命。次年(1276)正月,元军陷临安,恭帝投降,五月,益王赵是即位于福州,称端宗,改元景炎。
景炎元年(1276),文龙任参知政事,宣抚闽广,平定广州、漳州两地叛乱。十一月,元阿刺罕、董文炳陷福州。端宗奔往广州,以文龙守兴化。文龙尽散家财,募兵守土。十二月,降将王世强导元兵入广,建宁、泉州、福州守将皆降元,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军,他斩使者,遗书责世强、刚中负国,并积极部署抗元军事,设伏于囊山寺前,连挫元军。随后,他又多次拒绝元将唆都的劝降,不久,他的部将陈渊、林华引元军到城下,诈称援兵,通判曹澄孙开城门迎降。他力尽被俘,押送到福州董文炳军中,不屈。元将唆都把他械送杭州。临行,他绝食反抗。北行至合沙(今福州大桥头闽江中小洲)时,寄诗和他的次子诀别,诗曰: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文龙至杭州,饿死在岳飞庙中,葬于西湖智果寺旁,终年45岁。讣闻,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时文龙母被执,监禁在福州尼姑庵里,闻讯,也绝食而死。
文龙死后,里人建立祠宇纪念他。今莆田玉湖陈氏祖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陈瓒
陈瓒,字瑟玉,文龙从叔,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少有大节。
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官贪吏污。他无意仕进,时常把家中钱米散发给穷人,对人说:“吾家世受国恩,当为国收民心耳!”
德祐元年(1275)春,贾似道在鲁港被元军打得大败而逃,南宋朝廷濒于崩溃,起用文龙为侍御史。文龙临行时,瓒对文龙说:“为今之计,莫若劝上尽召天下兵,屯聚沿江要害,择贤王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来战,并力齐奋,则国犹可为也”。文龙到临安,向朝廷陈述他的建议,但不被采纳。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陷临安,恭帝、谢太后被驱北行。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以文龙知兴化军。元兵入闽,破建宁府,邵武和南剑州相继沦陷,张世杰奉端宗退往广州。瓒捐家财五百万缗,航海到广东,献给世杰作为军费。世杰授给他官职,他说:“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耶!”辞谢而返。同年十二月,宋叛将林华、陈渊和通判曹澄孙投降元兵,兴化城陷,文龙被俘北去。瓒悲愤地说:“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招募义军,坚决抗元。
景炎二年(1277)二月,瓒率义军攻杀林华等,收复兴化军。授通判。权守兴化。他一面派兵支援张世杰攻泉州,一面在元兵围困中坚守兴化。十月,城破,他率所部五百人和元兵展开巷战,终于力不能支,被执。元将唆都要他投降,他大骂不屈。唆都怒,残酷地把他车裂于五门,牺牲时,年仅45岁。唆都又屠城三时(六小时),城中血流有声,民众死者无数。
张世杰把瓒殉国的事迹奏闻朝廷,追赠兵部侍郎,赐谥“忠武”。里人把他的衣冠葬于壶公山下以为纪念。
陈绍叔(1243~1313)
陈绍叔,字克甫,元金沙(今灵川东沙村)人,祖居大浮山西面的西陈村,因自号浮邱子。学者称他为浮邱先生。
绍叔少好学,至老不倦。曾从三阳刘教授受业,后又求学于惠安的蓝峰。20岁,博览群书,精通“性理”之学,对《河图》、《洛书》、《太极》、《通书》以及律历、制度,都有所研究。他整天端坐室中,披卷攻读,潜心思考,每有心得,就是睡到半夜,也会坐起来点上烛,用笔把它记下来。
他讲解《尚书》中的“璇玑玉衡”时,曾揉木制成测天仪来指导生徒,又用精铜仿古铸成天体模型供大家观摩。后来,他又创制一座天球仪,名叫“小天”,构造十分精巧。它的外形呈球状,大圆周长四尺五寸多,中空,表层涂漆,上刻周天度数,用钿螺填嵌,揭示南、北两极,标明银河和其他星宿的名称,工巧精密,光彩耀目。夜间审视,和空中的星座位置完全一致。有人要替他把创造成果报给地方长官,也有人劝他把这事奏知朝廷,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绍叔生活朴素,居处僻陋,每天只是“深衣”、“〓粥”而已。元皇庆二年(1313),卒于家,终年70岁。所著有外集百余卷,题为《浮邱集》,又著有《历代纪年》、《大元官品》和《竞辰》、《切字》、《择日》等书,均已失传。现仅存他的《郑冢》诗一首,原诗是:
土堆埋玉起愁云,立石栽松洒泪痕。敢效大夫题郑冢,竟遗一女嫁陈村;
石田茅屋谁为主,麦饭茶盂外有孙。寄语耕犁莫相及,免教过客见销魂!
顾长卿(?~1343)
顾长卿,字子元,元时人。生年、居里未详。
长卿少有大志,好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浏览,时人称为“书厨”。工律赋,应部使者举荐,历任安溪、南平县学教谕,建宁路学正,泉州石进书院山长,福州路教授,大历口巡检,泉州浔美场司丞。
有一次,长卿写信给国子助教陈旅,责备陈旅不该不修纂《辽》、《金》、《宋》三史。陈旅把他的信给学士虞集看,虞集感叹地说:“江南有此秀才,大不易得!”他去信后,估计陈旅不可能修纂这三部史书,就自己动笔编写。任满,谒选京师,适逢朝廷开设史局,修纂史书,他把所著史稿献给中书省,被聘在史局任职。因与编纂官议论不合,托病离开史局。
后来,朝廷祭祀天地,礼成,长卿呈上《南郊庆成颂》十五章,没有批复。
元至正三年(1343),长卿逝世。
长卿勤于著述,在官时也手不释卷,所得薪俸都用在著述上面。著有《文稿》十卷,《甲寅稿》十卷。所纂史稿,“帝辽而寇宋”。明黄仲昭讥他“欲以希世而取宠”,清张琴则认为:“正统之论无定久矣,不得以此绳古人。”其稿今已不传。
陈、旅(1288~1343)
陈旅,字众仲,号荔溪,崇福里(今忠门镇)人,生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父子修,博通古籍,曾和同郡人郑钺共同校勘郑樵的《通志略》写本,恢复了该书“联比诠次”的本来面目。
旅幼时生活在外祖父家,受外祖父赵氏的抚养教育,专心攻读,博览群书。年稍长,到泉州从名儒傅定保(字古直)学习,“醺经饫史,吞吐百氏”,很有名气,被举荐为闽海儒学官。御史中丞马祖常按察泉南,认为他是“馆阁之器”,鼓励他到京师游学。
旅到北京。翰林侍讲学士虞集十分欣赏他的文章,请他到馆阁里,天天在一起讲论研习,经常对人说“自己得到陈旅的帮助真不少”,又和马祖常在朝廷中极力称赞陈旅的才学。由于虞集和马祖常的延誉,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大力推荐他,因而被任为国子助教,并参与修纂《经世大典》。
元统二年(1334)旅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在任上,时常乘兴探幽揽胜,得到佳句,就高兴地回去,命笔成篇。萨天锡曾写诗赠他说:
江南少识陈众仲,溯下才名北斗齐。直阁每从花底见,挥毫曾向御前题。
观鱼小海凤新浴,立马上林莺乱啼。今日西湖堤上路,独骑款段踏春泥。
适值举行乡试,时虞集已退休在籍。旅求得上司同意,亲奉聘书币帛,冲炎冒暑,不远千里到江西临川请虞集出来主持考试,在虞家逗留十天,才依依相别。
至元四年(1338),旅回京师,任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1341),迁国子监,阶文林郎。
至正三年(1343),旅病逝,终年55岁。
旅为文“典雅峻洁”。林泉生评他的文章“自成一家,超轶古昔”,足见他当时在文学上的成就是“矫然特出”的。所著有《安雅堂集》十四卷(一作十三卷),虞集给他作序。被收入清《四库全书》。
方炯(?~?)
方炯,字用晦,号杏翁,元末明初人,世居城内东厢(城内北河),生卒年未详。
炯精医术。早年从四川虞仲文学医,诊察病情以“六脉”为主要根据,病可治或不治,往往“一言而决”。
一次,有个和尚突然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许多医生认为已死,望而却步。他取出药粉,用小竹管把药粉吹进“死者”的鼻孔里。过一会儿,“死者”忽然张口吐出数升痰涎,病就好了。
一年,疫病流行。为方便病人就诊,他把药鼎摆在大路旁,求治的人先由弟子们诊视,再共同审病处方,然后给药治疗。经过他的细心诊治,不少人被救活了。
炯乐善好施,病家送酬金给他,家里富裕的,他才收下来,散给附近的穷苦人家。地方公益,如造桥、砌路等,他都倾囊相助。他工书法,善吟咏,曾和邑中名士方时举等人结“壶山文会”。所著书有《杏林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书》等传于世。
俞良甫(?~?)
俞良甫,元仁德里台谏坊(今西天尾镇)人,生卒年未详。
元朝末年,干戈扰攘,社会动乱不安。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避战乱东渡至日本,寓居东京的嵯峨,以刻书为业。先后刻有《春秋经传集解》、《文选》(李善注)、《昌黎文集》、《唐柳先生集》、《陆放翁诗集》以及佛经、小学(字书)、课本等几十种,署名“中华大唐俞良甫博士”。
良甫善剞劂,刀法娴熟。所刻的书,字体隽秀,版面整洁,选本精良,为日本学界所珍视,特称为“俞良甫版”。他以雕版为生,却能不计私利,经常慷慨解囊,刊书行世。他在《传法正宗记》里说:“福建兴化县仁德里住人俞良甫,于日本嵯峨寓居,凭自己财物,置版流行”。
良甫侨居日本期间,积极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将雕版技艺传授给日本刻工,为日本培养了许多雕刻艺术的后起之秀,日本学者赞扬说:“此虽亡命一工人,对日本文化之助力,实有可永远记忆者矣!”
李在(?~?)
李在,字以政,明江口李厝村人,官云南知县,于是移居云南。生卒年未详。
在擅长绘事,精山水,也工人物。后人评他的作品,说:“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夏珪、马远”,“墨气淋漓,得烟云晻霭之趣”;“人物笔致苍古,八面生动,开闽派之先”。兴化知府岳正很欣赏他的画,曾题诗说:
草草如荒意不荒,云根老树带疏篁。摩挲二十年前墨,还有谁如李在狂!
宣德年间(1426~1435),在被召入京,任画院待诏,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同直仁智殿。
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画僧雪舟(小田等扬)曾随遣明使天舆清启来中国,向他学设色、破墨之法,他的技法因之传入日本。
在的传世作品有《松庵论道图》、《渚畔晴岚图》、《琴高乘鲤图》、《夏禹开山治水图》和《归去来辞图卷》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临清流而赋诗”等,多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翁世资(1415~1483)
翁世资,字资甫,号冰崖,清浦(今黄石镇清江村)人,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父瑛,字玉修,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官至翰林检讨,掌国子监助教事。
宣德九年(1434),世资随父游京师,入太学。
正统六年(1441),世资中顺天府举人。七年(1442),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公余经常翻阅档案材料,推究政事的利弊得失,因此,十分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条例因革,很受上司的看重。有一次,部里派他到通州监收军衣的布料、棉花,复命时,他奏说:布、花“收贮库藏,辖于通州诸卫,宿弊极多,宜改属有司,则其弊可革”。建议得到采纳。十四年(1449),遭父丧,回家守制。
景泰元年(1450),户部尚书金濂因时事多艰,急需富有谋略的人才,奏请召世资返京任职。世资以守制未终为由,固辞不赴。次年(1451)服阙,才回户部供职,主管各司章奏文移,并参加重要决策。不久,署户部郎中。江南发生水灾,朝中推选公正廉洁的京官前往查勘,部里把任务交给世资。事毕回京,奏免应天、太平、兴国、安庆、庐州等府和建平、宣城等卫的税粮五十余万石,草料一百多万担,并令地方官吏赈济生活无着的灾民。
天顺元年(1457),世资被任春闹同考试官。不久,实授户部郎中,升工部右侍郎。四年(1460),内织染局奏请:“苏、杭、五府织造上供文绮七千匹,赏赐不足,宜加造七千匹。”世资以为东南有水灾,民众饥饿,“宜撙节以苏民困”,因与尚书赵荣、左侍郎霍瑄联名上章,求减其半。英宗见章大怒,查究主议人,下世资于锦衣狱鞫审,贬他的官,出知衡州府。
世资到衡州,清查疑案,平反了数十人。又大力革除积弊,敦厚风俗,新庙学,修石鼓书院,立便民仓…。…。衡州卫指挥使违法乱纪,世资稍加裁抑,指挥使就诬告他心怀怨望。英宗下诏捕他进京推问,查清事实后,指挥使降二级,调离衡州。世资仍任原官。
成化元年(1465),世资任江西布政使。都御史王俭巡抚湖湘,路过江西,因他参谒时不行“屈膝”礼,记恨心中,回朝后诬奏他离衡州时有“隐匿库藏”的情弊。宪宗下诏捕他,稽核他离任时移交的册籍和库藏。经核对无误,诏他官复原职。
时政府军讨伐两广,朝廷令江西运送粮饷,要征召十万名民夫服役。世资派人就广东籴米供饷,不征夫役,老百姓因而没有受到惊扰。江西发生旱灾,粮食歉收,灾民多流落异乡。他令发仓赈饥,并奏请蠲免田赋一百七十多万石,免除所有“杂泛差科”,地方赖以安定。
成化五年(1469),世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六年(1470)秋,山东大饥,他发粮五十余万石,赈恤七百六十二万人。不久,召为户部右侍郎,迁户部左侍郎。
成化十二年(1476),世资与平江伯陈锐、副都御史李裕、侍郎王诏等监督卒,疏浚会河,从大东桥到张家湾浑河口,长六十余里,船舶于是得以通行。十四年(1478),升户部尚书,职掌仍旧。当时,在京的王府军校到仓场支领粮饷、草料,往往百般勒索,横不可制。他奏请绳之以法。宪宗许可。从此,军校就不敢再恃势妄为了。
江南漕运粮食到北京,船行水上,稻米常被水气蒸腐。世资在通州城外建立厂场,运来的漕粮经晒干后才贮进粮仓,防止了粮食霉烂的发生。
成化十七年(1481),世资被召回京师,主管户部政事。时廷试进士,他又充读卷官。次年(1482),因病乞休,不许。十九年(1483),又上疏求去,诏加太子少保致仕,赐玺书,命驰驿回家。行至仪真,病逝,终年68岁。赠太子少傅,谥襄敏。
世资居官四十余年,谦约和厚,家无余财,为时人所称誉。所著诗文,有《冰崖集》若干卷,藏于家。
岳正(1420~1474)
岳正,字季方,自号蒙泉,人称蒙泉先生。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通县)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正统十三年(1448),正礼部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进左赞善。天顺初(1457~?),改任翰林院修撰直文渊阁,参预机密重事。当时石亨、曹吉祥擅权。他遇事敢言,触怒了石、曹。这两人就制造蜚语,说他“卖直谤讪”。英宗怒,谪他为钦州同知,又以“夺公主田”的罪名,改戍肃州。他在戍所时,英宗曾经对人说:“岳正倒好,只是大胆。”及石、曹事败伏诛,他得释回乡。
成化元年(1465),诏复正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方议代理右职,忽中改,出任兴化府知府。
正抵郡,见郡事当举办的很多,但财政空虚,用度不足。于是节缩公私浮费,并多方筹措资金。境内淫祠中有古铜钟、磬,又有用银作的冠及香炉、花瓶等,均取之作为郡财收入。
正在兴化期间,修布政分司及馆驿,建涵江书院及孔子庙,铸祭器布诸庙学,并在郡城内开兼济河,浚小西湖,还主修江口北桥。白埕港溃,他派人塞港,另购民田开河自溪船头直趋涵口(今港利)。
正治理郡事,不拘法令科条。凡所兴作,支给用度,皆亲自经手。有人怀疑他出入有私,一时谤议纷纷。成化三年(1467),正离郡入京,乃力陈其事,乞休回家。去任未几,家计萧然,濒于贫困,而郡内预备仓积谷数万石,荒灾有备。大家才佩服他居官清廉。成化九年(1473),郡人为纪念正的功德,立祠于小西湖上,榜曰“名德殊勋”。
成化十年(1474),正卒于家。嘉靖中(1522~1566),追赠太常寺卿,谥文肃。
正博学能文,工书法,善绘事,所画葡萄,人称绝品,雕镌悉臻其妙。著有《类博》稿二帙,藏于郡斋。
彭韵(1430~1495)
彭韶,字凤仪,号从吾,生于明宣德五年(1430)。涵口(今渠桥乡港利村)人,后移居于城内朱紫巷(坊巷)。
景泰七年(1456),韶以府学生中福建乡试举人。天顺元年(1457),成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在任三年,以丁忧归。成化初(1465~?),改任广东司主事,进员外郎。不久,升任刑部广东司郎中。
广东司事务多涉及权贵近幸。锦衣卫指挥周或(太后之弟)奏请籍真定府武强、武邑二县浮额民田,宪宗命韶前往勘查。他至县绕田地一匝,即回衙门,上疏自劾说:“真定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不复增科,以劝力农”。“若计量田亩而夺其余地,则民非死即徙耳!民为国之本,食为民之天,食足则民安,民安则国安,岂可以民田给贵戚而重伤国本耶?臣实未按亩丈量,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将他关进锦衣卫狱。谏官争上章论救,得释。不久,又有贵人请给田,宪宗对左右说:“彼不知彭韶、周或事乎?”于是名重朝野。
成化六年(1470),韶升任四川按察副使。任职期间,他讯办安岳县扈姓兄弟焚杀刘姓21条人命的积案,捕凶徒10余人;又鞫讯定远县民曹姓劫掠其兄家财,又杀其兄一家12人后向官报案的疑狱,捕凶党7人,分别依法严惩。十一年(1475),他升任四川按察使。十四年(1478)春,升任广东布政使。当时农民补吏,往往看他的房份高下分等纳银,名为“公堂钱”。他令选俊秀善书者充任,不收银两。积弊遂革。广东新会县举人陈献章,以学行有声于时,他奏请授翰林检讨。广南一时名士,都以礼待之,以激励后进。太监梁芳的弟弟梁海,在广州采办禽鸟诸物上贡,勒索官民。韶上疏劾之。梁芳谗他“每事沽名”。宪宗怒。调他任贵州布政使。离职之日,广州父老涕泣相送,有人追送至数百里外。
成化二十年(1484)四月,韶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苏、松、嘉、湖等府,为政清廉,持大体。吏民畏之,不敢犯法。二十一年(1485),召韶为大理寺卿,因疏论各省镇守、内外官员贡献非宜,宪宗不悦,遂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兼整饬蓟北军务。
弘治元年(1488),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时浙西民众骚动,敕韶前往巡视。他至嘉兴,杀肇事者百户陈辅,劾罢守臣,地方晏然。命他兼任佥都御史,整理盐法。他疏陈利病六事,悉允行。
弘治二年(1489)秋,韶还京,转吏部左侍郎。五年(1492)升任刑部尚书,侍经筵。时都御史秦纮揭发安远侯柳景在总督两广任内贪赃巨万。他逮捕柳景法办,奏褫其爵,追回赃款八百两。孝宗下诏免其余欠。他坚持原案结论,不肯奉诏。他议论时事,不避权贵,因之为近臣所嫉,也为大学士刘吉、内阁徐溥所忌。
弘治六年(1493)三月,廷试进士,命韶充读卷官。不久,因病乞求致仕,连上三疏,始得允。弘治八年(1495),卒,终年65岁。赠太子少保,谥惠安。有《名臣录赞》、文集等行世。
周瑛(1430~1518)
周瑛,字梁石,初号蒙中子,后称翠渠先生。黄石清浦村人。明宣德五年(1430)生。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式后,“泛览群书,所学益博”。
成化五年(1469),瑛登进士第,授广德州知府。在任上,兴办文教事业,严禁溺死女婴,显扬为国捐躯的志士。废除滥设的祠庙,“教民有录,祠山有辨”,以政绩优异著称。十四年(1478),迁南京礼部郎中,出为抚州知府。任职期间,兴修水利,统一征收赋税,积极施行户籍编制,政通人和,受到民众的赞颂。调为镇远县知县。任满,因探望父母,返里。
弘治初年(1488~?),瑛为四川参政,迁右布政使,因遭母丧还家。守制期满,乞求“引年”,不再出仕。十四年(1501),和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议论间有不合”,因自称“莆阳拗史”。
正德十三年(1518),瑛卒,终年88岁。
瑛治学“以居敬为主”,曾说:“居敬则心存,聪明睿智,皆由此出,然后可以穷理”,“自性情食息之微,以及天地万物之广,皆不可不求其理。积累既多,自然融会贯通,而于一本者亦自得之矣”。著有《经世管籥》、《律吕管第》、《字学纂要》等书和诗文集《翠渠类稿》若干卷。
瑛善书法,体势奇伟,神致高古。有《百梅录》寸楷行世。
黄仲昭(1435~1508)
黄仲昭,名潜,以字行,自号退岩居士,东里(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生。
天顺三年(1459),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人。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年(1467),宪宗命词臣撰“元宵烟火”诗为乐。仲昭和章懋懋、庄昶等上疏劝阻,大略说:“今川东未静,边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目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宪宗览疏大怒,杖责他们,贬仲昭为湘潭知县,改南京大理寺评事。
当时有御史某纵容子弟恣为不法,法司袒护他,仲昭不同意。又有富家兄弟打官司,家中器物,按规定应该没收,法司也庇护他们,不但没有照章办事,还托人向仲昭说情,同样被仲昭所拒绝。有监仓大僚构陷户曹属官,仲昭说:“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有一伙强盗奸污一个妇女,并把她卖掉。法司以“盗未得财”,只判首犯一人死刑,余人减罪。仲昭说:“盗污良人,当死。且鬻而得值,非财而何?”把法司的判决否定了。仲昭凡推翻原判,都经“反复辩驳,务尽其情”,因此,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了。
成化十一年(1475),仲昭丁忧在家。服阕赴京,托病乞归。回乡后,在下皋(今华亭镇霞皋村)盖间“俱乐亭”,住居其中,过着“课耕植,读书为文”的生活。他在《下皋杂咏》诗里说:“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安于耕读的情怀。
弘治元年(1488),诏召用仲昭。三年(1490),仲昭到京师,注充纂修《宪宗实录》官,为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上任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躁进”之士,虽权贵子弟也不稍宽贷。又刊刻《通鉴前编》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以示后学。学者称他为未轩先生。
弘治八年(1495),仲昭又乞休归里。十四年(1501),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和周瑛在南山广化寺修纂《兴化府志》,历时二年,成书五十四卷。
正德三年(1508),仲昭卒于家中,终年73岁。
仲昭平生著作甚富。世称他的文章“雄浑醇雅”,诗“和易近人”,评价颇高。所著《未轩集》十二卷,收入清《四库全书》;他的《纲目书法》、《学庸或问》等“羽翼程朱”之作,对宋儒理学有所发明。此外,还修有《兴化府志》、《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等书。其中《八闽通志》计八十七卷,是福建最早的一部省志。
林俊(1452~1527)
林俊,字侍用,一字见索。城内书仓巷人。生于景泰三年(1452)。成化十三年(1477)以府学生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1478),成进士。授刑部主事。不久,升员外郎。
成化二十年(1484),宪宗信任太监梁芳,尊淫僧继晓为法王,朝廷大臣都默不敢言。俊抗疏劾继晓、梁芳罪。宪宗大怒,敕锦衣卫拷讯。府经历张黻疏救,也一同下狱。太监怀恩叩头奏说:“杀林俊将失天下心。”尚书王恕又上疏论救,俊才得免死。谪姚州(今云南姚安县)判官。次年(1485)正月,宪宗复召俊,改官南京刑部员外郎。
弘治元年(1488),俊被荐升云南按察副使。云南鹤庆县元化寺有僧自称活佛,岁时士女集会,争以金涂其面。俊命焚之。取其金,全部用来代民众偿还欠赋,又毁各属淫祠360所,撤其材修建学宫。俊在云南四年,平反冤案,黜汰贪吏,深得民心。升任云南按察使。五年(1492),调湖广按察使。九年(1496),称病归里。
弘治十三年(1500),俊被起用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时江防废弛,俊悉心经划。与吏部尚书林潮、都御史张敷华、祭酒章懋并称“南都四君子”。
弘治十四年(1501),秦、晋地震,水灾。俊上疏陈述古代宫闱、外戚、内侍柄政之祸,求罢斋醮,减织造,汰冗官,止兴建,省供用,节赏赐,戒逸欲,远侫倖,亲贤人。得不到答复改任江西巡抚。在任上,兴建义仓、义学、义〓,庶政一新。不久,丁母忧归,又丁父忧。正德四年(1509),服阕起用,巡抚湖广,改四川。当时各地军兴,宦官常私托子弟寄名兵籍,以冒功取升赏。俊在四川时,拒绝一切请托,权倖倖都恨他。正德六年(1511),疏求归里。
嘉靖元年(1522),世宗即位,闻俊名,起用为工部尚书,改刑部。累辞不允,时年已70岁。乃入京陛见,只居于朝房,以示无意久留。嘉嘉嘉靖二年(1523),俊八次上疏求退,才得到批准。在朝仅十四个月。有人说:“数十年来,大臣以礼进退,无瑕隙可议者,林俊一人而已。”
嘉靖六年(1527),卒于家,终年75岁。
俊又工山水,书法奇峭,为世所重。著有《林见素文集》二十八卷,《续集》十二卷、《奏议》七卷、《诗集》十四卷。
柯维骐、(1497~1574)
柯维骐,字奇纯,号希斋,小柯山(今城厢区梅峰街乌石尾)人,明弘治十年(1497)出生。
正德十一年(1516),维骐中了举人。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引病告归。时张孚敬当权,规定:“京朝官病满三年者概罢免”。他恰在罢免之列,从此,无意仕进,潜心读书,以“明道著书”为己任。四方从学者先后达四百多人。当时,读书人往往“窃禅学以掩孤陋”。维骐有感于此,作《左铭》和《右铭》讽喻世人,并著《讲义》二卷,教人实志、实功、实用,而以“诚”贯其始终。又和生徒辨析良知之学,讲解儒家经传,写成《经义答问》一书。
维骐精于史学。元代官修《宋史》,“其文繁猥特甚,叙事舛谬疏略”,久为史学界所非议。他将《宋史》和《辽史》、《金史》合为一书,“尊宋为正统”,“辽、金附之”。叙宋亡迄于祥兴,为益、卫二王作《纪》,“击异订讹”,历时二十年写成,合二百卷,名为《宋史新编》。康大和在《后序》里赞其“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对于司马迁的《史记》,维骐认为“班氏讥评爽实”,“少孙补缀乱真”,都加以辨正,作《史记考要》十卷。又续郑岳的《莆阳文献》作《续莆阳文献志》二十四卷。所著尚有《艺余集》、《杂著》以及《河汾传》等。
维骐家居五十年,中经倭寇之乱,住屋烧毁,生活十分贫困。部使者李元阳、巡抚谭纶等,多次上疏论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岑用宾和御史尹校又疏荐他“可备著述”,终以年老,授承德郎致仕。
万历二年(1574),维骐病逝于家,终年77岁。今东岩山下柯氏宗祠,即维骐当年著述的地方。
林兆恩(1517~1598)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赤柱巷)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生。
明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试高等入县学。二十五年(1546),乡试失意,从此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久之,心有所悟,认为儒、道、释三氏,“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倡明“三教合一”之旨,创立“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释为极则”的“三教合一”学说。
嘉靖三十年(1551),兆恩年35岁,始以“三教心法”传授门徒,讲学于祖父林富修建的“东山精舍”(在东岩山),并号其舍为“宗孔堂”。凡有正当职业,愿意接受“三教合一”学说的都可以皈依门下。他教人以纲常伦理为常道,士农工商为常业,酒色财气为常戒,又教人以“艮背法”祛病延年。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倭寇犯兴化城。天寒,兆恩以钱米酒粥犒劳守城军民。次年(1556),地方发生疫病,死者甚众。他卖田买棺施舍。三十七年(1558),寇围兴化城,他雇过境的麻阳兵击退倭寇。四十年(1561),倭寇再至,乡民避难入城,寺观尽满,饥病交迫,他备药物钱米周济他们。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大肆杀掠,同时,瘟疫流行,民众死亡枕藉。他命门徒七十多人收埋尸体二千多具。四十二年(1563),又命门徒四出收尸,火化五千多具,埋葬遗骨一百担。
万历十八年(1590)和二十二年(1594),县境先后两次饥荒。兆恩又捐银二万余两、谷数百石赈济灾民。
兆恩晚年,四出传教,足迹及于江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称弟子者遍于朝野。所著书数十万字,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他的门人卢文辉编成《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其中第三十五册是张三丰、卓晚春的著作,第三十六册是门徒卢文辉等人的著作)。
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兆恩逝世,终年81岁。葬于文赋里石门山(在今华亭镇后角村)。
林润(1530~1569)
林润,字若雨,号念堂,城厢下务巷人。生于明嘉靖九年(1530)。
嘉靖三十五年(1556),润登进士第,授临川知县。不久,升南京山东道御史。临行,工部侍郎严世蕃置酒饯别,嘱他“无刺论当世事”。他上任后,先劾祭酒沈坤擅自杀人,再劾副都御史鄢懋懋卿所至骚扰、伊王典瑛广拓府第。四十年(1561),疏请“变通宗室岁禄”,指出:“天下无可增之赋,而宗藩正繁盛之时”,宜“令宗藩晓然知赋入有限,费用不经,共陈善后之策”。又继御史邹应龙之后,疏劾严世蕃、罗龙文朋比为奸,行多不轨。世宗诏戍世蕃于雷州,戍龙文于浔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兴化。寇退,润奏请蠲租三年,又请发库银抚恤贫困,重建学宫,修筑东角海堤。受到郡民称道。
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润巡视江防,查知严世蕃留在江西家里,不到雷州戍所;罗龙文到浔州戍所后就逃回徽州老家,并多次到江西和世蕃密谋,暗中通倭、通寇,招集亡命。于是,疏劾他们,说:“世蕃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道路沟惧,咸谓变且不测”。世宗大怒,命斩世蕃、龙文于市,没收世蕃的家财,并彻底究治他的党羽。民众称快。不久,润升任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
隆庆元年(1567),润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苏(州)、松(江)诸府,“持宽平,多惠政”。视察部属时,“延见父老,问民疾苦”。上封事十余条,词皆恳切。三年(1569),病逝于官邸。终年39岁。
润著有《愿治疏稿》六卷、《林中丞集》三册。
陈经邦(1537~1616)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城内庙前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生于一个仕宦家庭。
嘉靖四十四年(1565),经邦登进士第,选庶吉士。穆宗隆庆初年(1567~?),授编修。当时神宗还在东宫,经邦被选任东宫讲读官。神宗即位,他进讲经义,“明白恳切,音吐洪亮”,“仪度庄雅,进退雍容”,极为经韩儒臣所瞩目。应制诗赋,都受到神宗的赞赏。神宗亲写“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给他,称他为“白面书生”。
万历四年(1576),经邦迁左谕德,掌坊事。不久,奔父丧,急求归里。守孝期满,回京,进侍读学士,掌院事,升礼部侍郎,加太子宾客,转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教习庶吉士。曾随神宗登天寿山,“赐麟衣银勺、匕著环刀”,“两宫召见慰劳,各有赐”。
万历十一年(1583),经邦升礼部尚书,兼学士。在任上,严禁胥吏夤缘为奸,部事大治。同年,礼部试进士,他校阅试卷,所取多知名之士。当时,督学诸臣都“以刻〓为能”。他上疏说:“明经贡举,乃国家盛典;学校人才所出,宜稍宽假以作兴士类。诸非令甲(法令)而创新例过为督者,皆罢之”。神宗采纳他的建议。十三年(1584),兴建寿宫,因意见和宰辅不合,被刑部主事俞显经所诬陷,于是,再度上疏乞休。
经邦家居三十年,神宗时常派人问候他,因被当权者所阻,终不得召。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家。终年79岁。赠太子少保。经邦工于诗,其诗“质而不浮,丽而有则”,有《群玉山房诗集》行世。所为文,有《陈尚书疏议》二卷,《东宫讲章》、《经筵讲章》各十五卷。
曾鲸(1568~1650)
曾鲸,字波臣,乡里未详。明隆庆二年(1568)生。
鲸精绘事,人物画尤所擅长。他长期客居江、浙一带,杭州、余杭、南京等地都有他的足迹。
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95~1600),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先后到过南京三次,寓居于正阳门西营中,和闽中名流叶向高、李贽都有交往。他曾用西洋画技法绘圣母玛利亚像。鲸“师其意”掌握了他的画法。
鲸的肖像画,“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粉彩以取老少之气色”(张庚《国朝画征录》),在万历间(1573~1619)名重一时。他的弟子很多,从他学习绘画技法的有:莆田郭巩、山阴(绍兴)徐易、华亭(松江)沈韶、汀州(长汀)刘祥生、熹兴张琦、海盐张远、秀水(嘉兴)沈纪等,而以上虞谢彬为最著,传为“波臣画派”。丹阳姜绍书说:波臣“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若轩冕之英、岩壑之俊、闺房之秀、方外之踪,一经传写,妍媸惟肖”。
清顺治七年(1650),鲸卒于南京,终年82岁。他的画“存于两京、津、沪、杭及闽、粤各博物馆者,仅十三幅而已”。
宋珏(1576~1631)
宋珏,字比玉,号浪道人,世居双池(今城厢区英龙街双池巷),明万历四年(1576)生。
珏二十多岁时,补县庠生。因不愿受八股时文的束缚,放弃了举子业,进南京国子监读书。不久,又离开国子监,漫游于杭州、苏州、南京等地。他侨居江南三十余年,其间曾回莆田数次。其详已不可考。
珏喜交游,挚友如顾梦游、钟惺、谭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都是当时知名之士。李流芳曾特地建一座“垫巾楼”延他居住。晚年,又以钱谦益为文学友,以黄道周为气谊友,当钱、黄两人处于危疑患难时,他周急排难,有疏财仗义之风。
明崇祯四年(1631),珏卒于南京寓所,终年55岁。依靠知友帮助,归葬于莆田文赋里梅陇山(在今南门外山牌)。十四年(1641),浙江道御史李嗣京为立石表墓,并题其额为“海内盛名士”。
珏工诗文。李嗣京辑他的诗,为“集”十卷,现已亡佚。文稿仅存《荔支谱》八篇、《黄汉宫传》一篇(残缺不全)和《陈白云诗集序》一篇。他又精于书法,工八分、行、草诸体,片札只字都为人所珍视。他曾汇集蔡君谟墨迹刻为《古香斋帖》四卷行世。他也善绘事,“写山水脱尽画史习气”,“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写松树尤秀绝”;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别”。篆刻尤所擅长,以“八分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的先声。清海宁周春《论印》诗有句说:“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隶入图书。”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朱继祚(?~1649)
朱继祚,字立望,号胤岗,横塘(今黄石镇横塘村)人。生年未详。
继祚少有文名,能诗,精书法,善与人交。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考取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与修《三朝要典》。不久,罢官归里。
崇祯元年(1628),继祚被起用为官,累迁礼部右侍郎,充实录总裁。给事中葛枢他修纂《三朝要典》时“得罪清议,不可总裁国史”。他于是托病乞归。
崇祯十二年(1639)秋,召继祚为南京礼部尚书。次年(1640)九月,南京地震。继祚奏请:令群臣检查政务缺失。建议受到采纳。不久,他又被谤罢官。
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在南京即位。次年(1645),改元弘光,召继祚为协理詹事府。未赴任,南京就被清兵攻陷,福王政权失败。同年,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召继祚为东阁大学士。
隆武二年(1646),唐王率众入江西,继祚与黄鸣俊等随行到汀州。清兵追至,唐王被杀。继祚、鸣俊奔回莆田,与林兰友、王忠孝、余飏、林嵋、林尊宾、周沾等人共谋恢复。同年十一月,桂王立,鲁王监国,又起用继祚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桂王永历元年(1647),监国鲁王入闽,继祚举兵响应。次年(1648)正月,继祚和郑成功部将杨耿收复兴化城。三月,清兵大举反攻,陷兴化,继祚在赤崎(今东峤乡赤岐村)狮子岩被捕。在狱中,他写了一首《绝命词》,词里说:
嗟予生兮不辰,逢惨祸兮撄身。乾坤倾溃兮陆海为尘,日星〓曜兮万象沉沦。
人谁无死兮鸿毛泰岳,惟其所处兮殇延彭促。旦夕毕命兮去将安之,夫妻子母兮不得相依。
上告苍天兮鉴此微词,虽为齑粉兮甘之如饴。千秋万古兮谁其予知,与化俱殂兮於戏噫嘻!
永历三年(1649)正月,继祚遇害,葬于莆田壶公山宝胜院附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诏谥“忠节”。
余怀(1616~1696)
余怀,字澹心,又字无怀,别号〓持老人,又号广霞山人,黄石镇水南村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生。早年中过秀才,旅居南京,和杜浚、白梦齐名,时称“余、杜、白”,南京市语转为“鱼肚白”(染色的名称)。
崇祯十五年(1642),怀应乡试不第,避居栖霞山寺。十七年(1644),明亡。他绝意功名,漫游于茂苑(苏州)、山阴(绍兴)、海陵(在江苏)、鸳湖(在嘉兴)、虞山(在常熟)、泖湖(在上海)等地。
清顺治十三年(1656),怀寓居于南京钟山。十七年(1660),移居姑苏(苏州),经常和姜敬亭等人游览当地的山水。次年(1661),作《金陵怀古》诗多首,一时名流,争相传诵,王渔洋以为“不减刘禹锡”,把它选入《感旧集》。
康熙十六年(1677),冒襄移家吴郡(苏州),怀和他成了邻居。两人时常往来,唱和甚多。其后,怀又和尤侗过从密迩。70岁时,尤侗填了《满庭芳》词给他祝寿。三十四年(1695),他80岁,尤侗又为他写了祝词。
康熙三十五年(1696),怀卒于苏州客寓,终年80岁。葬于桃花坞。尤侗写诗哀悼他,有句说:“赢得人称鱼肚白,夜台同哭党人碑。”
怀有砚癖,工诗词。诗“清而能丽,绮而不靡”,邓汉仪称其“纯以气胜,是初唐沈、宋之遗”;词藻艳清俊,为吴伟业、龚鼎孳所赞赏。著有《味外轩文稿》、《味外轩诗辑》、《研山堂集》、《玉琴斋词》、《东山谈苑》、《余子说史》、《宫闱小名后录》、《板桥杂记》等。《板桥杂记》“备载亡国之俗”,“以征歌选曲寓黍离麦秀之思”,自比于《梦华录》。
吴任臣(?~?)
吴任臣,名志伊,以字行,号托园,平海卫(今平海乡)人,寄籍浙江仁和县。生卒年未详。
任臣为诸生时,考试均名列第一,他的文章人争传诵。但是,他志不在此,惟以经史教授乡里儿童,所得修金,往往用以购藏书籍。
清康熙十八年(1679),任臣以廪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分修《律历志》。初稿成而卒。
任臣长于天文、术数之学,也善算术,鄞县全祖望称他在“绝学(算术)将昌”时与“苏人王寅旭、宣人梅定九鼎足而出”。又精乐律,曾在市上看见一只编钟,说是“大吕”钟,洗刷后验看上面的款识,果然是“大吕”钟。他还通晓古文字,有一次,和吴锦雯、高鸣九会饮,席间,锦雯问:“‘邧’、‘殿’两字该怎么读?”他说:“‘殹’和‘也’字相同,见‘秦权古文”;‘邧’和‘许’字相同,见《说文长篇》。”听者都佩服他的博识。顾炎武曾说:“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对他推崇备至。
任臣所著有《十国春秋》一百四十卷,说者称其“广搜博引,可称淹贯”。又著有《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广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行于世。
彭鹏(1635~1704)
彭鹏,字奋斯,一字无山,又字古愚,号九峰,小横塘(今黄石镇横塘村)人,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少时曾读书于城西门外安福村宝树庵。
清顺治十一年(1654),鹏应学使者试,考取第一名。十七年(1660),应福建乡试中式。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据闽反清,延揽他为官,他托病不就。差官去看望他,他暗用利锥刺破牙龈,装做咯血,瞒骗差官,坚决拒绝耿精忠的征召。
康熙二十三年(1684),鹏被选授三河县(在今河北省中部)知县。三河地处驿路要冲,土地贫瘠,旗民杂居,是一个政务繁重的县份。他到任后,轻徭薄赋,改革陋规,整顿保甲制度,设立义学和学宫,拘禁拷索车夫的旗人,惩处冒充皇族的游棍。有旗人诬控殴主。他查明后,立即开脱七个被告者的死罪。宫中放鹰的近侍到县里索取供应,纠缠不休,他叫差役把近侍绑起来,重重鞭打一顿。邻县有疑案,他秉公断案,使冤狱得到昭雪。县中有盗案发生,他常常骑马带刀,亲往查办。一次,他呈请免去公私征索,增加购粮价格。上司不准。他就自劾求退,直到上司采纳他的建议为止。他不畏权势,实心实意办事,直声振于辅。二十七年(1688),康熙巡行至三河,召见他,赏银三百两以奖其廉。
康熙二十八年(1689),顺天府尹许三礼鹏“于县民控告命案,不行详报”。诏命直隶巡抚于成龙查实。成龙复奏:“鹏讯无证据,尚在缉凶。”部议革鹏的职,诏命“降二级留任”。继以“缉盗不获”,被多次论罪,“积至降十三级调用”。二十九年(1690),举荐“廉能”官四人,擢鹏第一,以科员任用。因需听候委派,他就请假回家养亲。次年(1691),授工科给事中。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月,关中大旱,蝗虫成灾,赤地千里。鹏一天中连上三疏,参劾陕西、山西、河南三省长官不恤民艰,营私肥己,又指出南阳知府、磁州署知州和径阳、闻喜、猗氏、夏邑等县令的劣迹。诏命各有关巡抚调查实况。复奏:“不皆实。”朝议依法处分他,诏予“宽免”。同年,他又疏劾顺天府乡试作弊,直言争辩,不肯少屈。主考官因此被免去官职。三十三年(1694),举行会试,他任分校,所录取都是当时知名之士。三十四年(1695),他劾顺天学政李光地居母丧“在任守制,应罚令离任,留京终制”。意见受到采纳。
鹏在御史台,有所奏言,言无不尽。京官为之侧目。终受权贵排斥,被放外任,效力江南河工。康熙三十六年(1697),回京,补刑科给事中。三十七年(1698),任贵州按察使。三十八年(1699),升佥都御史,巡抚广西。上任后,省刑减税,弹贪黩,积弊为之一清。广西原不设武科,他奏请增设。三十九年(1700),调任广东巡抚。时淫雨为灾,他发仓赈民,全活甚众。四十二年(1703),鞫鞫讯冤狱,开释无辜受罪者三百多人,并禁收私派名目银数十万两。
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于任所,终年69岁。葬于华亭镇云峰村。
鹏未仕时,曾倡修木兰陂水利,设粥厂济民,极力支持办学。著述亦富,著有《古愚心言》八卷、《中藏集》一卷和《万寿敷福集》、《两粤疏抄》、《渡江草》若干卷行世。
吴英(1637~1712)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世居泉州黄龙,后家于黄石定庄。明崇祯十年(1637)生。
清康熙二年(1663),吴英任守备,随提督王进功率兵攻郑经,拔铜山城,授浙江提标都司。十三年(1674),耿精忠举兵反清,犯浙江,英随提督塞白理击败精忠的兵,以功升左营游击。十四年(1675),精忠的部将曾养性、祖宏勋率众十余万犯台州。适镶蓝旗贝子傅拉塔到浙江视察军队,赏识英的才能,命为先锋。他领兵抵拒耿兵,杀耿将刘邦仁,收复黄岩,以功迁中军参将。十五年(1676),他又领兵收复太平、乐清、青田、象山等县,解处州之围,破曾养性于温州,败冯公辅、林惟仁于松阳、遂昌,水陆数十战,都立了战功。
康熙十七年(1678),郑经陷海澄,攻泉州,英击败郑经部将刘国轩于洛阳桥,以功迁福建督标中军副将。随后,又连克十九寨,收复海澄。十八年(1679),刘国轩谋夺江东桥,他击退国轩的军队,升同安总兵。十九年(1680),他率水师攻金(门)、厦(门),郑经兵败,退回台湾。二十一年(1682),他移镇兴化,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攻台(湾)、澎(湖),连战皆捷,郑克〓降,施琅留英镇抚其地。二十四年(1685),英入京向朝廷陈述治理台、澎的措施,不久,调任舟山总兵,升授四川提督。三十五年(1696),迁福建陆师提督,不久,改水师提督,“海疆戎务,无不悉力举行”。四十二年(1703),康熙南巡,亲写“作万人敌”匾赐给他,又加授威略将军。五十一年(1712),英卒于官舍,终年75岁。赠太子少保。
英在乡时,“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岁”,重修熙宁、宁海两桥,便利行旅,颇为里人所称道。著有《行间纪遇》四卷。
林桢(1639~1714)
林桢,字少干,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赤柱巷)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生。7岁时,过继给他的伯母做儿子。及长,列博士弟子名籍。
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举兵反清,迫桢为官,桢不从。
康熙十六年(1677),精忠兵败。时桢已年近四十,无意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入国子监,赴吏部候选,例授候补知县。因离家日久,他请假回乡省亲。吏部多次催他入京,他都不去,对人说:“母老矣,安能舍吾母而谋升斗哉!”在旧宅的南边修建几间小屋,榜为“学诗庭”,奉养老母外,惟以吟咏为乐。
康熙十九年(1680),全县大饥。桢和他的伯兄殿桂施粥赈灾,饥民赖以存活者很多。三十五年(1696)和四十五年(1706),先后两次饥荒。桢卖去家产,独力施赈,县民都感激他的恩德。
康熙三十七年(1698)秋,大水。关系到南、北洋水利的木兰陂,基址坍塌,沿陂而下约一里处的横山堤,也势将溃决。兴化知府赵邦牧、同知赵世安、莆田县知县金皋谢一同到林桢家,共商抢修堤坝的事宜。桢毅然力肩其任,捐资修建木兰陂,并在横山筑起新堤,长24丈3尺,高4丈2尺,广20尺。堤成,邑人佥都御史彭鹏撰碑文以记其事。
桢急公好义。凡是群众福利事业,如:修缮学校,建筑桥梁和穷人无力婚嫁等,他都竭资相助,毫不吝惜。有人劝他积蓄赀财为子孙打算。他说:我家“世传清白,奚用为子孙忧;且贤不肖未可知,吾惟尽所当为而已。”其性情纯厚如此。
康熙五十三年(1714),桢卒,终年75岁。
林麟焻(?~?)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清代永积仓(今城厢区英龙街东山巷)人,生卒年未详。曾祖铭几,举明天启四年(1624)乡试第四人;曾伯祖铭盘,举万历四十三年(1615)乡试第四人,时称“双璧”。祖泽芳,莆田县庠生。父佳栋,兴化府庠生。
麟焻于康熙八年(1669)举乡试,九年(1670)成进士,授中书舍人。二十年(1681),充礼部试分校,所选拔多是当时知名之士。
康熙二十一年(1682),册封琉球国王,翰林检讨汪楫为正使,麟焻为副使。麟焻不收该国的厚赠,并免其廪费、口粮。琉球国人为此建立“却金亭”以示纪念。回京复命时,召对瀛台(在今中南海),麟焻陈述水程情况甚悉,升户部江南司主事,监督京太平仓。上任后,罢免一批污吏,多年积弊,为之一清。升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康熙二十六年(1687),麟充四川乡试副主考,迁礼部郎中。三十三年(1694),出为贵州提学佥事。在任上,他“严绝请托,甄拔单寒”,提倡经史实学,购置明代名家文稿发给所属学校,“饬师儒朝夕课诵”,当地的文风为之一变。他又奏请增加贵州乡试名额,赢得州内读书人的交口赞颂。总督和巡抚称他“清若秋霜,明如悬镜”,联名举荐。朝廷拟授以布政司参议,未补官,他就回乡修葺故居“北村别业”,建书屋三间,名为“珠树堂”,天天和亲友在其中饮酒赋诗,不问外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福建巡抚梅捐奉命修纂《莆田县志》,聘麟焻任总裁。麟焻考证品评,务必详慎,“无谢德挟刃之嫌”,为时论所推服。
麟焻工诗,在京时,常与友人往来唱和,其“拂郁困顿之致,悯时伤乱之怀”,都发之于诗。久之,积成卷帙。新城王士祯、阳羡陈维崧为他点定并写序。所著有《中山竹枝词》、《星槎草》、《郊居集》、《竹香词》、《玉岩诗集》及其《续集》行世。又辑有《列朝外纪》若干卷,藏于家。
郭尚先(1785~1833)(附:郭篯龄)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城关书仓(今城厢区凤山街书仓巷)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出生。
尚先年轻时就以“博洽”知名。嘉庆十二年(1807),举福建乡试第一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改庶吉士,奏习国书(满文),与林则徐同馆,为相国卢荫溥所器重,常共集卢家畅谈掌故,相得甚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十八年(1813),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二十年(1815),充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二十一年(1816),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1819),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派教习庶吉士。次年(1820),丁父忧,归里。
道光元年(1821),莆田大饥。尚先建议府县向富户籴粟,设厂减价平粜,许多灾民赖以存活。服阕,返京,补原官。七年(1827),翰林掌院曹俪生因他“在本衙门撰文最久,拟予京察一等”,他力辞。八年(1828),他任四川学政。当时川省考试,积弊很多,顶名入场的比比皆是。他一到任,就明示条约,确定考生籍贯,查禁私立学户,废止“红案、门包”,缉获代考者绳之以法,又销毁坊刻《类典》和鄙俚时文,士风为之一变。团练、乡勇各事,也都大著明效。他入蜀时,只带去颜、褚二家字帖,离蜀时,也仅拓有《离堆记》数本而已。
道光十年(1830),尚先任左赞善。次年(1831),由经司局洗马,五迁,转为光禄寺卿。
道光十二年(1832)春,尚先被授大理寺卿,命稽查右翼觉罗官学。秋,充山东乡试正考官,抱病阅卷。十月,充殿试读卷官;十一月,充恩监考试官,都带病工作。十二月,又冒寒到刑部会审重案,因是病益重,于除夕逝世。终年48岁。
尚先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评者称其“颉颃元、明两文敏(赵孟、董其昌)”。朝鲜、日本两国人争以重金购求他的墨迹。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兰石尤所擅长。他的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评者称其“深入汉人之室”。有《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所著有《进奉文》一卷、《经筵讲义》八卷、《增默庵文集》八卷、《增默庵诗集》二卷、《芳坚馆题跋》三卷、《使蜀日记》一卷,并辑有《宋元明诗三百首》等。
附:郭篯龄
郭篯龄,字祖武,又字子寿,号山民,尚先的儿子,清道光五年(1825)出生。
篯龄幼聪慧。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邑弟子员。不久,以乡贡选为同知,候补浙江。到杭州才3个月,太平军攻陷州城,他返回莆田,移居广业里瓢湖村专心著述,不再出来做官。
篯龄好读书,先秦传记,道家秘术,释典梵文、都广为繙阅,对易学研究尤精、所著有:《周易从周》、《筮学从周》、《周易从周述正》、《易林伐山》、《山民学筮草》以及《读左疏证》、《吉雨山房诗文集》、《山民随笔》等。
光绪十二年(1886),龄病世,终年62岁。
陈池养(1788~1859)
陈池养,字子龙,号春溟,晚号莆阳逸叟,城内后塘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生。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候补,历署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等州知州。
嘉庆十六年(1811),池养奉委复审武清县高六毒案,知县孙宬褒被诬遣戍,自己也受累削职。宬褒赴戍所时,他用百金送寇褒上路,直隶人士都赞他有义气。不久,朝廷知道了他的冤情,诏复原官。一次,他被委到东明赈灾,察知东明、长垣的百姓因荒卖地,就报请上司,准许卖主三年内照价赎回。得到许可。后来,很多府、县都依此办理。
池养署平乡时,朝廷命他向百姓征收积欠钱粮,他请求“征新缓旧”。署元氏时,岁饥,他办理救济,“夺富户,补贫户,而免富户杂派”。百姓很感激他。
嘉庆二十五年(1820),池养丁父忧,卸任。道光元年(1821),归里。从此,不再出仕。
池养家居近四十年,历主厦门玉屏、仙游金石、莆田兴安各书院讲席,尤致力于兴修水利。道光二年(1822),修太平陂石圳。三年(1823),修南安陂,建渔沧溪兴文桥。四年(1824),筑航头堤。五年(1825),修木兰陂,开南洋上、中、下三段沟渠,修洋城、林墩、东山三个斗门。七年(1827),在宝胜溪立三道拦水堰。同年,筑东角遮浪镇海堤,东西各设石涵以泄埭水,内筑土堤以捍内水,外堤基叠乱石以拒海潮,次年(1828)堤成。总督孙尔准巡视时,高兴地说:“此莆百世利也!吾无憾矣。”九年(1929),填洋城斗门矶,设南洋涵,开木兰陂分流大沟、延寿陂经流大沟,环城濠沟和涵江沟。十二年(1832),增筑延寿石堤。十三年(1933),筑新浦海涵和下江头、余埭、西利、桥兜堤。十九年(1839),挖宝胜溪沙石,防止冲决。二十二年(1842),截沙斗门。二十四年(1844),建拱辰门濠桥和头亭、二亭、三亭各桥,又置下江头陈埭通水石涵,筑草庵边沿沟石堤。二十五年(1845),修企溪斗门。二十六年(1846),修木兰石龟,挖宝胜溪冲壅沙石,添临沟短堤,修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七年(1847),改慈圣门木涵,砌瞻斋埭石涵,东角第三洋石涵,砌延寿桥下直堤和横堤。二十九年(1849),修整东角石堤、土堤,并增筑土堤。
道光三十年(1850),池养析修郡城。咸丰三年(1853),池养倡修四城内、外门,并训练团勇。是年,永春人林俊率众攻城,他带领团勇把林俊击退,以“功”加同知衔。九年(1859),逝世。终年71岁。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祀乡贤祠。
池养勤于述作,与修《福建通志》外,著有《讲习管窥》、《莆阳水利志》、《慎余书屋文集》、《慎余书屋诗集》和《毛诗择从》等。
林扬祖(1799~1883)
林扬祖,字孙诒,号岵瞻,城内长寿街庙前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七岁丧父,由母翁氏教养成人。
道光五年(1825),扬祖以拔贡举乡试第一。九年(1829),登进士第,签分刑部主事,升员外郎,记名御史,充方略馆纂修。二十年(1840),任广西主考。二十二年(1842),乞归,终养祖母。二十五年(1845),回京师,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升工科掌印给事中。二十九年(1849),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1850),入直军机处。稽查京师粮仓时,奏陈利弊,受到宣宗的嘉许采纳。不久,奉命巡视南城和北城。
咸丰元年(1851),扬祖简放河南道台。上任后,革积弊,节省河工费用银五万余两,得到河帅慧秋谷的称赞,赏戴花翎,升河南省按察使。三年(1853),加盐运使衔,署河南布政使。不久,授陕西按察使,升陕西布政使,调甘肃布政使。任职期间,胥吏畏威,百姓安堵,颇著政声。
咸丰九年(1895),扬祖进京,指陈时政得失,特旨署陕甘总督,适逢阅兵大典,他奉命出巡。新任总督乐斌对扬祖此举十分不满,考绩时说他“年老力疲,难膺方面”。因是,以原品休致归里。上路时,盘缠无着,只得向山西汇局贷款,抵家后卖衣物偿还。
扬祖家居二十余年,历任县擢英书院、郡兴安书院和仙游、永春、厦门各书院山长,经常给生童讲课。课余,习柳帖,读史鉴,作《归食日记》,虽盛暑严寒不废。
光绪九年(1883),卒于家。终年84岁。
许汝楫(?~?)
许汝楫,字济川,排行第九,大家称他“九哥”,清末梧塘村(今梧塘镇)人,生卒年未详。
汝楫精医术,尤擅外科。家贫,到处鬻技为生。漂泊到北京,所治多验,由是医名大著。恭亲王奕诉以下的大官们,对他都十分敬重,因被举荐在刑部做官。
有一次,京官李象寅患温病,呼吸已停止了。朋友们都去哭吊。汝楫看了,认为还可以救治,投以峻剂,过两刻钟,病人又有了气息。病终于给治好了。
光绪十四年(1888)冬,北京没有下雪。汝楫预料次年春天将流行急性热病,京师良医不多,自己一人应付不了,就撰写《温症癍疹辨证》一卷,拟定十几个药方,详述症候和治验,刊刻印行,让医家依法施治,以免误投药石。
汝楫寓居北京四十多年,经他治愈的病人难以数计。终年七十余岁。他的子孙也就定居于宛平(在今北京市丰台区)。
江春霖(1855~1918)
江春霖,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清咸丰五年(1855)出生于待贤里梅阳(今萩芦乡梅洋村)的一个书香世家。
春霖于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人,二十年(1894)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处行走。三十年(1904),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掌新疆道,历署辽沈、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
春霖在御史台时,劾陆宝忠“冒烟禁,不宜长御史台”。听到的人都为之震惊。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他又上疏列举十二件事军机大臣袁世凯交结亲贵,多树私党,权势太重。指出:今世凯所为,“其心即使无他,其迹要难共谅”,“今不独为国家计,宣加裁抑;即欲使世凯子孙长守富贵,亦不可无善处之道”。同年十一月,德宗死,溥仪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解除袁世凯的军权,用郡王载洵、载涛分掌海军和禁卫。当时贿赂公行,庆亲王奕劻把钻营求进者引荐给载洵、载涛,自己却暗中操纵重权。次年(1909),他上疏说:“比者道路传闻,臣僚议论,涉及二王(洵、涛)者颇多”,乞“召诫二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附《请防奸党借外交束手,挟制起用袁世凯片》。疏入,留中不下。他对人说:“清室存亡,在此一疏,关捩不转,无可为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用六十万元买进日本废枪。他疏劾说:“器不精,为兵家第一忌”,“枪枝不足,或向他国订购,毋惜小利以误大事”。
宣统二年(1910)正月十六日,春霖劾庆亲王奕劻“老奸误国,多引匪人”。疏中指出:“非特简忠良,严杜倖进,不足赞大猷而挽危局”,“若皇上、摄政王复听奕劻引荐私人,大局之坏,何堪设想”。十八日,“着回原衙门行走”。他于是以母老乞归,归装仅旧书十余箱、旧衣几套而已。京师有座松筠庵,里面供奉明代贤臣杨继盛,他离京日,在庵中留下一副对联:
三疏留传,枷锁当年称义士;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临行,诸同年凑钱作赆仪,他拒不接受。林纾给画幅《梅阳归隐图》并写序送他上路。
春霖罢官归,不谈时事,在园门上题副对联,说:
园小庾子山,栽花犹幸有余地;世无曹孟德,种菜何须更闭门。观此可想见他的风概。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发生,特简拔春霖为福建宣慰使,辞不就。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慕春霖名,用岑春煊为福建宣抚使,礼请他出来做官,也被谢绝了。3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因他修建韩坝堤有功,请授以四等嘉禾勋章。当时他已留起头发作道士装,笑着说:“道人不需此也!”
春霖在京时,曾多次疏陈莆田官吏上下勾结,摊派浮收,致田赋不均,请饬限期清理。归里后,修筑江口九里洋水渠、镇前海堤,募建哆头斗门、南埕海堤和林尾、唐安、深港、潭井、鸡笼山、半洋、陈墩、霞坂、双霞溪、萩芦溪等处桥梁,而以梧塘沟尾堤(今涵江韩坝)最为莆中父老所称道。
民国7年,春霖病逝,终年63岁。
春霖工书法,字如其人,有骨鲠气。所著有《梅阳江侍御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等。
黄濂(1862~1913)
黄濂,灵川乡硋灶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生,排行十六,奉经堂教,村里人都称他“十六叔”。
光绪二十八、九年间(1902~1903),组织乡民抗粮抗捐。三十一年(1905),入城被捕,下狱。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吃麻醉药,假装病重死去。他的同党趁看守人不在,背他逃跑,半夜缒城出去,躲避起来。
福州光复前夕,濂加入同盟会,响应省垣举义。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窃国,捐多税杂,莆民苦难深重,濂发动群众起来反抗。是年端午节,他在壶公山聚众起事,改清静寺为“黑虎忠义堂”,称壶公山为“壶公寨”,并发出“临时大元帅通告”,文中说:“创立民国,……才阅数月,孙既退位,袁即登场”,“用无赖以催科,不宁鸡犬;任恶绅而肆虐,更甚豺狼”,“教堂遍布乡曲,美会尤为嚣张。名为民国,事无异于皇朝;政号共和,祸更烈于专制”。深刻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
七月十七日,知府佘文藻领兵攻壶公山,濂率众抵抗,佘兵败退。濂军立寨于山麓的昭灵宫,加紧整训,准备攻城。团长孙葆瑢奉省命来莆剿抚,邀人到锦墩招降,他拒绝不受。九月,濂军二千余人再次攻城,仍不克。
八月十一日,孙葆瑢领兵攻壶公山,开枪击毙群众数十人,在沈塘、郊尾焚毁民房三百余间。这时,有两支农民军赶来救援壶公寨,濂军发起反攻,把官军打得狼狈而逃。八月二十五日,濂率众数千人分三路进攻郡城,失利,撤围退去。
十一月,濂率众攻陷仙游,知县孙时雍逃。濂军入城后,释放狱囚,取当铺财物周济贫民。第二天,从东门退去。同月,岑春煊为福建镇抚使,函请江春霖出任招抚,但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十一月,厦门提督郑杰率兵经莆田,自请攻壶公塞,被濂军击毙。
民国2年(1913)二月,濂军退出壶公山,转至沿海一带。孙葆瑢派兵焚毁大仑,赤岐两村民房数十座,打死群众二人。三月二十七日,濂军再次攻进仙游城,烧县署,发仓谷赈民,住城十三天,民众无扰,被称为“仁义之师”。四月十一日,官兵从南门攻入,濂率众退回莆田。返莆后,藏在东汾村王红家中养病。莆驻军包围东汾,他转移到侯厝妹夫王尧才家中隐蔽起来。
九月,濂病卒,终年51岁。他的家属怕被官府戮尸,把真尸秘密埋葬,而把假尸公开葬于吴田里。
廖熙(1863~1918)
廖熙,城内坊巷人,清同治二年(1863)生。五世祖明山,“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
熙幼聪敏,师承家教,妙得薪传,长于刻花,刀法十分挺拔。他对作品要求严格,略有瑕疵,就不肯让其问世。所刻关羽、达摩等件,因物赋形,各具情态,均属珍品。有一次,他用一块基部苍翠的白玉,制成一件“裸女卧蕉”的玉雕,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令人称绝。
光绪年间(1875~1908),熙的木雕作品被作为贡物供奉朝廷,德宗亲笔写“巧夺天工”四字褒奖他。宣统年间(1909~1911),他的雕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一等奖。
熙工绘事,善画梅、兰,能巧妙地溶传统画技于民间雕艺之中,使木雕艺术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的雕件一直为英、美、日本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古董商所瞩目,为国内鉴赏家所珍视。他又长于书法,用笔雅健秀劲,刻在平雕小品和红木书盒上,见者赞叹不已。他生性豪爽,不嗜烟酒,遇到情投意合的友人,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相赠。
民国七年(1918),熙病逝,终年55岁。有手刻花梨首饰盒、砚照和玉佩等藏于家。
蒲鲁士(1864~1918)
蒲鲁士,号叟堂,美国乌省泉田城新历克顿乡人。清同治三年(1864)生。曾毕业于美国何省卫斯理神学大学,获道学博士学位。光绪十五年(1889),赴新加坡等地布道。不久,转到福建养病。
光绪十六年(1890),蒲氏来莆田主持美教会。同年,创办福音书院,自任院长,经常到街道、乡镇传教。二十三年(1897),在城内开设美兴书坊,经售宗教书刊。二十四年(1898),创办罗文《奋兴报》,广泛宣传教义。当时,废科举,立学堂。他顺时而动,创建西学堂,设英文、数学、格致等课程,兼授儒家经书和《新、旧约》,并选送学生到美国留学。次年(1899),开设美兴纺织局,给教会学生提供工读条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蒲氏带莆田陈紫荔枝苗回国,种植于佛罗里达州,后传至巴西、古巴等国,被誉为“果中皇后”。
光绪三十一年(1905),蒲氏在城厢开办美兴印书局,印刷用罗马字母切兴化音的基督教经籍,自任局长。又在涵江创办兴仁医院,自任院长。同年,在兴化教会内设讼事议事部,教友及其亲戚有涉讼事件,须先由议事部调查核实,然后处理。三十二年(1906),在福音书院内附设师范学校,为教会培养师资,自任校长。教员兼各乡传道。三十四年(1908),又创办汉文《奋兴报》,并出版汉文《新旧约全书》和承印各界的印刷品,自任总经理。同年,建新孤儿院于城内仓后巷。
宣统二年(1910),氏成立戒烟社,协助政府禁止鸦片,受到摄政王载沣的嘉奖。次年(1911),倡设公益社,调处民事纠纷。
民国元年(1912),氏赴婆罗洲,与当地政府订约,在沙捞越划地一块,由莆、仙两县教友前往垦荒。参加垦殖的人须捐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给兴化教会。次年,建立面粉加工厂于黄石。4年,创办兴善轮船公司,置备水上木制汽船,往来于城、涵两地。5年,募修东埭石堤。
民国6年,蒲氏回国前,曾在东埭、蒲岭一带购买田地近二千亩,租给农民耕种,并设立积谷仓收贮粮食。回国后不久,病卒,终年54岁。
姚为祺、(1872~1929)
姚为祺,一名寿美,江口东源(俗称:东门)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
光绪十八年(1892),为祺随乡亲赴马来亚吉隆坡谋生,出卖劳力过日子。三年后,到一家机器公司学装配。二十五年(1899),他离开机器公司,独立开设福隆兴脚车修理铺并经营脚车业,销售从英国进口的自行车。不久,取得英国名牌自行车的代理权。
由于他带好了头,莆田人在马来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经营自行车业以至汽车业的不断增加。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兴化帮或福莆仙帮。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种车业应有尽有,规模较大的车商超过了五千家,营业范围扩大至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福、莆、仙人在南洋的车业占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祺在经营车业的同时,又经营橡胶园,几年中,就拥有橡胶园200多英亩。当时,橡胶树在马来亚还处于试种阶段,他就看出了它的前景,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民国18年(1929),为祺病逝,终年57岁。
关陈謩(1872~1931)
关陈等,字勋甫,别号佛心,城内书仓巷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早岁读书于东山华源祠,诗文之外,兼习算数、史地、天文和理化博物之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謩中举人。二十九年(1903),成进士,签分刑部主事。不久,因母老,乞假回莆,不再出仕。三十二年(1906),兴郡中学堂创设后,张琴任监督(堂长),他任总教习兼地理课。他授课自绘暗射图,考试用测验法,都为当时教育家著述中所未见。张琴离校后,他继任堂长(校长)。宣统三年(1911),被莆田各界推举为团练所长。
民国元年(1912),陈謩被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7年,南、北两军开战,兴化处于兵乱之中,他和英国医士华实创办红十字会,救护伤病员。8年,和萧浚颐、郑铭安、林纁等人承办莆田各项捐税。14年,莆田县公路局局长张开川去职,他兼任局长。15年,驻莆北洋军阀董胜标收编民军,他担任见证人。点编时,北军突然用机枪扫射民军,他被流弹击中,右臂受伤。不久,离开校长职务。
陈等在担任校长的二十多年中,一度兼任莆田教育会会长。
民国20年,陈謩病逝,终年61岁。
陈謩喜吟咏,曾和邑中文士结壶社,相与酬唱。有时也写些语体文。所著有诗文集若干卷,《莆中倭祸记》一卷,《莆闻录要》一卷。
张琴(1876~1952)
张琴,字治如,晚号石匏老人。城厢太平街十八张厝人。清光绪二年(1876)生。
光绪二十八年(1902),琴中举人。次年,受聘在涵江崇实中学堂任教。三十年(1904),登进士第。三十二年(1906),任兴郡中学堂监督。
宣统元年(1909)春,琴北上进京,授翰林院编修。
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琴被推选为参议。次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赴北京任职。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他和友人创办《亚东新闻》,发表“反袁”文章,后编为《张琴反袁社论选辑》。3年,国会被袁世凯解散,他回莆主持教育。5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他仍任众议院议员。6年,国会又被督军团解散,他离开北京,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实行护法。自粤返闽后,寓居于鼓浪屿。8年,他重到广州,参加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会议。
民国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他再任众议院议员。14年南归。17年前后,着手纂写《莆田县志稿》,
民国23年,涵江商会会长陈杰人等创办莆田国医专科学校,琴担任校长兼讲授医学史。31年,县警察局长伊扬铭在沿海涵洞旁滥设碾米机,以米资敌。由于泄水入海,农田失去灌溉,致酿成四十年未有的大旱。他写《苦旱书愤》、《米机泄水》等诗抨击其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伊氏因之“就系而去”,涵洞米机也“随之撤掉”。
民国38年,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在共产党闽中游击司令部授意下,莆田成立防护团,琴为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琴病逝,终年76岁。
琴能文,诗、书、画皆工。陈国柱称他的诗“措词典雅,诗外有诗”,“近代以来,莆田一人而已”。所著有《莆田县志稿》、《桐云轩声画集》以及《六书考源》、《南山志》、《桐云轩读(尔雅)》稿等。
林翰(1878~1925)
林翰,字西园,城内梅峰街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
翰少时颖异,10岁就能作词赋,博丽惊人,有“神童”之称。
光绪二十年(1894),翰应县试冠军。二十三年(1897)列副贡。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其后两度赴京应试落第。回莆后,任莆田砺青小学校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翰遂东渡日本,入日本经纬大学,三十四年(1908)业。继入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国。宣统三年(1911),教育部试留学生,翰列优等。武昌起义发生,他由北京回福建,受聘于福建省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翰被选为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二年,当选为福建省议会议长,兼任福建省立法政学校教员。当时国民党与进步党遇事齕,翰调停其间,剖解法理,动中肯綮。人皆叹服。在职十年,与军、民长官都意气甚洽。
袁世凯当权,大肆逮捕爱国人士,翰极力维护,使省议员无一人被害。
民国11年,南、北两军多次交仗,莆仙被捉夫役达几百人之多,集中关在福州营地,准备强迫送往北方。翰向北军多次交涉,使其终获释放。人们称颂不忘。
翰善诗,近体似黄仲则(景仁),古体效东坡(苏轼),转变出人意表。参加陈衍(字石遗)诗社,公余时间,相与唱和。陈石遗谓莆诗人自刘后村(克庄)以下莫之能及。民国14年,病殁于福州,年仅47岁。
著有《山与楼诗集》、《外集》四卷,石遗为之作序。《文集》若干卷。《比较宪法讲稿》一卷。
陈乃元(1878~1930)
陈乃元,字子范,号爱吾,清光绪四年(1878)生,华亭镇溪顶村人,后迁至城内金桥里(刘桥)居住。
乃元早年中过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开文学堂和醒社,他是创办人之一。三十二年(1906),他留学日本,在东京警察讲习所学习,并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1908),毕业回国,在莆田砺青小学堂任教。宣统二年(1910),他加入同盟会在福州设立的总机关部——桥南公益社。
民国元年(1912),乃元当选为福建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次年,当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并接任砺青小学堂堂长。袁世凯窃国,解散国会,他参加“倒袁”,被迫逃往上海、厦门等地。护法军兴,他加入民军,前往广东。后随福建靖国军司令方声涛入仙游,任军法官。粤、闽分裂,方部失败,他重往厦门,应陈嘉庚之聘,任集美女子师范部主任。
民国16年,何应钦率北伐军入闽,成立福建省政务委员会。乃元赴省,任省政府临时委员、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数月后,兼代政务委员会主席。在这段时间里,曾大力实行“教育改造”方案,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制。
民国17年,杨树庄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任乃元为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一度代行省主席职务。有富商想用三万元为儿子谋取县长官衔,托人向他说情,遭到严词拒绝。
民国19年,尤溪卢兴荣发动“一六事变”,乃元和其他四个省政府委员被劫持到尤溪囚禁。不久,乃元病卒,终年52岁。事平,遗体返葬于莆田的筱塘山。
何显祖(?~1954)
何显祖,字子扬,灵川乡何寨村人,生年未详。母亲是基督教徒,长兄荣祖,是卫理公会牧师。
显祖早岁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后考入福州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莆田任福建省第十中学数学教员。不久,改任“禁烟”委员。有一次,他到东郊村勒诈,被当地群众殴打,自己感到无颜在家,就转往厦门,在招商局当会计。民国6年(1917),杨持平联合杨汉烈、林敬根、黄炜和翁程的民军在长泰的山重起事,他筹集军饷支持民军,因而当上安溪县财政局长。9年,杨持平被捕。他避到鼓浪屿,设法营救持平。所谋不成,又回到安溪,再度任财政局长。北洋军阀李厚基兵陷安溪时,他离开安溪,转赴广州。
民国15年,北伐军入闽,成立福建临时政治分会,何应钦任主席。何氏离闽后,方声涛继任主席。显祖与声涛有旧,被任为福建省盐务处处长,不到一年,就吞没税款几十万元。事发,被撤职。19年,方声涛代理福建省政府主席,多方替他开脱,税款悬案,不了了之。20年,方声涛委派他为福建省防军第三旅旅长、福建第八防区剿匪指挥官、莆仙善后处处长。他先后收编著匪郭楼古、蔡元宝、张逸周、张元景、王振声等为部属,编成五个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并围攻仙游游击区,共产党员郭寿銮、余刚阵亡,游击队长黄元〓被捕遇害。
民国21年,显祖指派东沙村种植鸦片烟苗一千多亩,每亩征烟苗捐四十元。二月间,他派人向该村群众勒收烟苗捐,群众无力交纳,纷起反对。是年秋,他两次领兵围攻东沙村,杀死村民一百多人,烧毁民房100多座,造成震动全国的“东沙惨案”。事件发生后,莆仙旅外同乡立即成立“莆仙各团体救乡委员会”,发表文章严厉谴责他制造“东沙惨案”的暴行。他不得已化名陈春生,企图从鼓浪屿逃往香港。当他逃到汕头时,被当地政府押回福州。不久,闽变发生,他趁机逃往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显祖又化名陈春仙,逃往天津。经群众检举后,押解回莆。1954年枪决。
华实(?~?)
华实,字秋庄,英国苏格兰(Scotland)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来华,民国14年(1925)回英。生卒年未详。
华实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得硕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到莆田,在兴化圣教医院任外科医生。民国元年(1912),医院改名“圣路加医院”(莆田县医院的前身),他接任院长。为建立医院基金,他在城东门外下墩村购置农田一百多亩,设立田庄,以田养院。
民国7年8月,杨持平率领安溪民军和莆田民军进攻驻莆、涵两地的北军。华实和关陈謩发起设立红十字会,救护伤病员。加入该会的,每人交银圆二十五元为会费,领取证章,在住屋贴上红十字标志,就可以拒绝民军入内搜查。后来,作战双方划界议和,他又出来充当谈判的中见人。
民国11年,粤军许崇智攻闽。闽督李厚基逃,北军溃败,退出莆田。华实冒雨募款四百多元,赠给北军,作为遣散费。13年,福建军务帮办王永泉被孙传芳所逐,逃到莆田,莆城兵匪出入,居民大扰。华实“抚伤救亡,翼而隔之”,莆城得以安定。
民国14年1月,忠门乡农民抗捐抗税,夺取军警枪械,杀死官兵。华实胁迫群众送还枪支,交纳罚款二万五千元。同年,“五卅”运动爆发,华实回国。
华实在莆时,曾募修木兰陂、东角堤、玉湖堤,建沟下桥、玉塘桥,砌松岭山道数十里。每次归国,都带有中国古董回去,陈列在英国伦敦博物院之中。
杨特平(1882~1921)
杨持平,原名人杰,号俊民,城西门外延寿村(在今城郊乡)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家贫好学。在官塾读书时,对历史、时事尤为关心。
光绪三十一年(1905),持平考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参加优、拔贡考试,教官苛索“卷金”,他具状上告,里面有“李唐末造,尚有不第之黄巢”句,被学使抑置“次列”。
武昌起义前夕,持平只身寻黄兴献策后,就转至上海参加北伐队。时南、北两方酝酿和议,军队迟迟不发。他连日致书沪军都督陈其美,“促其早日出兵”,并“责其畏缩不前”。和议成立后,他返回莆田,和叶华滋等创办《兴化报》,通过报纸提出兴利除弊的各项建议,揭露福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的各种罪行。不久,到厦门和苏眇公同任《闽南报》编辑,撰文抨击袁世凯的叛国行为。北洋军阀派暗探监视他,他被迫避往南洋。
云南起义后,持平从南洋回国,加入中华革命党,发动民众讨伐北洋军阀。袁世凯死后,他到厦门任《民钟报》编辑,继续揭露北洋军阀卖国毁法的种种事实,并和庄文泉等在厦门附近的英厝密谋起事。事泄,文泉被捕。
民国6年(1917),持平联合林敬根、杨汉烈、黄炜和翁程等部在长泰的山重举事,号称“闽南靖国军”,通电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次年,和许卓然部队会合,进攻灌口,厦门震动。福建督军李厚基急调北军二千余人救援灌口。他在同安西门外设伏阻击,北军死伤不少。同年秋。他率兵支援莆田民军并联合粤军许崇智部围攻驻莆田、涵江的北军,北军屡败。不久,南、北又开和议,许军退出莆田,他也率所部退驻南安,布防候令。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趁机勾结李厚基,进迫闽南军,他举兵反击,陈兵大败。经孙中山致函劝止,他才遵命停战。
民国8年,广东军政府委任持平为福建靖国军第三旅旅长。9年,福建护法军支队司令王荣光投降北洋军阀,诱捕持平,解送泉州。审讯时,北军旅长唐国谟迫他下跪,他厉声说:“快杀我!革命者可杀不可辱。”索纸笔写下袁世凯、段祺瑞等人毁弃临时约法、签订卖国条约的种种罪状和自己举义护法的战斗经历。对此,唐国谟只得默默退庭。他在监狱里,时时勉励部属坚持斗争。在一封信里,他说:“我自举义以来,但想如何救国”,“我死后,愿同志同体此意,要为贫苦之同胞打仗,为多难之祖国打仗。希望国家有根本革新之一日”。
民国10年,持平在泉州“万山第一”处遇害,终年39岁。民国16年,返葬于城南门外凤凰山下的筱塘之滨。国民政府评为烈士。著有《仰云集》。
林师肇(1882~1924)
林师肇,字香宇,城东门外枋尾(今城厢区城南乡丰美村)人。清光绪八年(1882)出生。三十二年(1906)考入兴郡中学堂。为文奇横,不拘绳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德宗死。十一月初一,知县郭荫桂循例鸣锣坐轿,赴城隍庙进香。师肇以“国丧”为由,发动同学数十人,出门拦阻,并夺去大锣。
清末,师肇参与黄濂为首的反抗官府活动,受到通缉。遂逃往南洋,加入同盟会。翌年,奉孙中山密令回国发展组织,建立兴化同盟会,任同盟会会长。图谋举事。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同盟会在福州设总机关部“桥南公益社”,组织学生军、炸弹队、商团及联络军警,响应武昌起义。师肇被推为炸弹队队长。九月十九日,偕叶声、林一士、陈樵、宋慎裘等敢死队攻督署,激战于福州于山。福州光复后,都督孙道仁以师肇原任同盟会会长。派他回莆宣慰。
民国2年(1913),师肇被举为福建省议会议员,提案多所弹,贪吏惮之。3年,袁世凯图谋称帝,解散议会,多方围捕革命志士。师肇又逃往南洋,追随孙中山、许崇智等遍游群岛。先后任南洋马六甲培风学校校长,槟榔屿巴东丁雅勉的砺青学校校长、雪兰莪巴生的中华学校校长等职。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向侨胞宣传革命,并筹募革命经费。
民国6年,护法运动起,师肇奉孙中山指示回国。许崇智派他为东路讨贼军闽粤第九旅司令,组织民军,扩大革命实力。孙中山先生特从南洋寄赠一幅本人立身照片给他,并亲笔题字:上款“香宇司令惠存”,下款“孙文”。以示嘉勉。
民国10年,师肇任福州华侨公校校长。时福建省议会重开,被选为议员。
民国13年,师肇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州。终年42岁。
宋增矩(1886~1967)
宋增矩,字湖民,晚自署南禅,城内长寿街罗巷里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矩补博士弟子员,成为清末最后一科的秀才。次年(1906),进官立兴郡中学堂深造,是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后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兼习法语和世界语,得学士学位。毕业时,考上高等文官,一度任交通部科员。
北伐胜利后,福建省教育厅邀他返闽接办省立第十中学。他也因官场腐败,决心离开政界,于是返回家乡,从事教学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学校设委员制,他担任委员。国共分裂后,恢复校长制,他任事务主任,在学校时,曾创办“兴化青年艺术社”,(后改名“莆田民众艺术社”),开展美术、音乐等研究活动;还创办《心之窗》刊物,发表青年学生的作品;又创办《莆田三日刊》,刊发文章揭发莆田县府的黑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增矩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莆田县政协常委、人民委员和莆田县志局主要编委。1962年夏,他倡起组织“壶碟会”,藉以切磋诗艺,诱掖诗坛后进。
1967年,逝世。终年81岁。
增矩述作甚富。所编《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保存了地方文献的不少资料;所著《郑樵先生年谱》、《郑樵史实杂考》,历史学家顾颉刚称为“实事求是之作”。至于《刘后村先生年谱》、《千年古荔宋家香》等,也很有价值。所作诗,由其子元模辑为《宋湖民先生诗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福建诗词学会会长黄寿祺教授给以“或则词藻典雅,或则气势沉雄,内容与形式实多可取”的评价。
温彦斌(1891~1944)
温彦斌,小名洪,字岂凡(一作:起凡),城西门外安福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彦斌考上兴郡中学堂。不久,转福州武备学堂,又升入保定陆军中学堂。毕业后,派任闽军排长。
辛亥革命时福建光复,彦斌升任连长。次年,升任营长,隶北洋军阀孙葆瑢部。黄濂攻莆城,他奉命率兵援莆,濂军败退。不久,孙部调至漳、泉,他领兵驻防漳平。
讨袁军兴,许崇智在福建宣布独立,彦斌在漳平举起南军旗帜,被升为团长。护法之役,隶于粤军第七旅,部队驻广东,他兼任广东饶平县县长。
民国11年(1922)6月,彦斌随粤军讨伐陈炯明,攻克惠州,转战在东江一带,打进陈的老巢海陆丰,没收其家财犒军。次年2月,以功升任粤军第七旅旅长。13年,平定广州商团的武装暴动。孙中山派人前往慰问,并表扬他的战功。14年,调任国民革命军十一师副师长。15年北伐,蒋介石自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任他为总司令部高级参谋、东路军第四师少将参谋长。他率师入闽,赶走五省联军闽军总司令周荫人。
民国16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彦斌任二十二师少将参谋长。龙潭之战,他向军政部长何应钦献策,提出“先据栖霞山,居高临下”的作战方案,于是歼灭了孙传芳号称十万的部众。在南京时,他曾多次奉命到江苏、福建等地整编部队。
民国17年,方声涛代理福建省政府主席,彦斌调任军事委员会军械处科长。次年,进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军政部陆军军械司检验科科长。22年,调到四十九师张贞部当参谋长。25年,任“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部”高级参谋,改任“豫鄂边区主任公署”高级参谋。
卫立煌任闽浙皖三省边区总司令时,彦斌任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总部迁驻安徽时,他兼任霍山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他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兼办公厅主任。
民国31年,彦斌请假回籍省亲,卫立煌以西藏“千佛图”相赠。33年病逝。享年53岁。遗体火化于南山广化寺。
王屏南(1893~1951)
王屏南,字祖勋,萩芦乡东张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15岁到沪谋生,在一家南货店当学徒。
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发生。屏南由沪回莆,在涵江开设训练班,推广普通话,并参加抵制日货运动。北伐胜利后,他受聘为上海市煤炭业公会秘书长。在这段时间里,他以半工半读方式就读于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四马路开设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屏南编印《御侮》周刊,宣传抗日救国。10月,上海各民众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成立“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义勇军委员会”,公推他和陆祺生主持军事训练,参加训练的有四千多人。次年1月28日,日军猝然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2月,“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成立,屏南任大队长。3月,率部在宝山沉重打击妄图登陆的日军,立下战功,受到十九路军军部的嘉奖和上海人民的赞扬。4月,上海市民义勇军改编为“十九路军随营学生义勇军”第二大队,他任中校大队长。5月,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随营学生义勇军宣告解散。他向各方筹款妥善安置战士返家。11月,十九路军进驻福建,他应军长蔡廷锴之请,回闽任同安县长。
民国22年冬,蔡廷锴、李济琛、蒋光鼐等在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次年春,革命政府解体,屏南又到上海,重操律师旧业。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屏南回莆进行抗日活动,任莆田抗敌后援会会长,兼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监察委员、县参议员。在此期间,他将家里的金银、枪枝献给政府,下乡宣传抗日,为莆田救济院募款赈恤灾民,并在莆田山区组织敌后生产自救。32年,到永安为商民向省政府请求减轻财税。抗战胜利后,又到上海继续从事律师工作,兼任煤业公会法律顾问。37年,家居奉母。家居时,曾修建庄边桥,创办肥田粉厂和冬耕试验田。所编《革新学生字典》,查字方便,一度受到闽、浙两省学校的采用。著有《上海市民义勇军经历史》,藏于上海市档案馆。
1949年,莆田解放,屏南捐献军粮,送子参军。
1951年春,屏南因被错判去世,终年58岁。1982年,经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得到平反。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以“一·二八淞沪抗日爱国志士”的称号。欧元怀(1893~1978)
欧元怀,字愧安,城关河边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父剑波,晚清秀才,家贫,设馆授徒度日。
元怀12岁考上官立小学堂,后就读于布道学校和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后,在师友的资助下,于民国4年(1915)春赴美留学,先进入美国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和教育行政,得硕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做过工读生,也当过外国人的家庭教师,以所得报酬补贴学杂费用。
民国11年,元怀毕业回国,应厦门大学聘请,任教育科主任兼总务长。次年,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学生多人,他据理力争,触怒了校长,被借故提前解除聘约,他愤然离校赴沪。事情发生后,群情激愤,众议哗然,大多数学生签名离校。
为了免于失学,离校后的学生组派代表到上海,请元怀创办新校,以利学习。元怀毅然约原厦大教授王毓祥、林天兰等九人在上海筹建“大夏大学”,以满足青年学生的要求。学校成立后,公推王伯群为董事长、马君武为校长,并提倡教师苦教,学生苦读,职工苦干的“三苦”精神。
民国18年,元怀陪同马君武赴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为学校募集基金。后马君武调北京工学院任院长,董事会公推王伯群为校长,推元怀为副校长。这时,元怀一面主持校务,一面给学生讲授教育心理学,还兼任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民国19年,美国西南大学赠给他荣誉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元怀动员全校师生和复旦大学一道内迁,上庐山,转重庆,最后到贵阳。民国29年,被委任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任职期间,他在少数民族地区增设学校,为当地民众就学提供方便。33年,王伯群病故,他辞官回大夏大学,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在他主持下,于35年将大夏大学迁回上海原址。
民国36年,元怀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37年,参加由邵力子等人组成的和平代表团。
解放前夕,元怀和在沪、宁、杭一带的53名国民党立法委员发表声明,宣告脱离国民党。
建国初期,元怀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并被邀请为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1年夏,华东教育部决定将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改名“华东师范大学”。在宣布改制的大会上,元怀表示拥护政府决定,被指定为“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事务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元怀被“拘禁”五年。1978年1月,病逝,终年85岁。骨灰葬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杨文清(1893~1979)
杨文清,艺名魁清,华亭镇浦柳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家贫。幼时在基督教会办的善育堂读书,课余学习藤编艺术,掌握了藤编的基本功。及长,又从莆田民间各类编织品和欧美编织图册中吸取艺术精华,使自己的藤编技艺具有综合古今、融汇中西的特色。
民国8年(1919),文清在城内坊巷口开设“组成藤器店”,编织馔筐、果盒、菜篮、笔简和藤床、藤椅等出售。常以蝴蝶、结藤、四团、六耳、古钱、连环等六大类花纹,组成丰富多采的图案,编制各种精致藤器,造型端正古雅,饰纹简洁多变,博得人们的喜爱。
建国初期,文清把商店迁至城内后街。1956年,他的作品经国家收购,送往苏联等国展销。1959年,省手工业管理局包销他的产品。不久,又把他父子三人调至福州安排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藤编工艺品的创作和生产。同年8月,他的藤编精品在福州、上海、广州等地展出,中外观众赞不绝口。10月,在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以“气韵独特”获奖。
1958年,省手工业管理局授予文清以“艺人”称号。
1964年,文清因体弱多病,退休返莆。1979年,病逝。终年86岁。
康爵(1895~1944)
康爵,字修其,号耕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涵江张井村人,后移居于涵江保尾街。幼好学,博通经史。稍长,游于京、沪、苏、杭等地,从蔡元培、傅斯年、黄炎培诸名家学,于是所学益进。
爵20多岁时,和几位同学创办涵江图书馆,苦心经营,收藏图书逾万册。少数孤本方志,曾为朱士嘉《中国方志综录》所称引。为访求地方文献,他的足迹遍及长江、黄河南北各省市,所搜集到的莆邑乡贤著作有196部,涉及作家143人。其中有不少为《四库全书》所未录或者仅存目录。
爵致力于搜寻地方文献,还为《闽中新报》主编《莆田文献》副刊,为《东南日报》副刊特约撰稿,也曾执教于上海南洋中学和莆田哲理中学。
民国33年(1944)春,莆田县民众教育馆举办“乡贤书画艺文展览”,其中乡贤著作部分,大多是爵所搜集的藏本。他为各部书籍所撰写的提要,在展览中,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同年,因病逝世,终年49岁。他逝世后,涵江图书馆的藏书也散失了一部分,余下来的后归福建省图书馆收藏。
爵平生纂著颇多。其中《莆田大事记》、《乡故随钞》、《耕冰寄庐漫录》、《闽川名士传》、《乡贤宦绩录》、《乡贤友声集》、《莆田书家录》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他尤长于“目录学”,所著《古今方志总目》最为宏巨。蔡元培题跋称此书“搜采既博,体例亦精”;郑洪平作序,也称其“拾遗补缺,条分缕别,明发其凡,治史学之津逮也”。
黄文狄(1895~1967)
黄文狄,艺名“生仔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忠门安柄村的农民家庭。10岁时,被以130元的身价银卖给莆田“歌舞台”班做戏子,从演员张福、黄训学艺,前后共7年,以扮演生角为观众所欣赏。
民国5年(1916)起,文狄先后为莆田“上天仙”、“新传奇”和“新国民”等戏班排戏,各场演出都得到好评。13年,“歌舞台”班散伙,他就到其他戏班串戏谋生。
民国16年,文狄应莆田“双赛乐”班之聘,任该班导演兼演员,随班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以演李陵、王魁、梁山伯、头美王等戏角赢得华侨和外国观众的赞许。
民国19年,文狄随戏班返国,与来莆田授艺的徽剧艺人交流经验,在莆仙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技巧和导演技能。从此,凡是他排的戏,尤其是生角一行,演出都获得成功。
建国后,文狄任莆田实验剧团导演,同时,也给其他剧团排戏。十年中,排了《瑞兰走雨》、《朱弁回朝》、《米烂思妻》、《千里送》、《荆钗记》、《百花亭》、《陈三五娘》、《仙姑探病》、《高继祖》、《姜孟道》、《彦明嫂出路》、《胭脂铺》和《宝莲灯》等几十个优秀剧目。
1956年,文狄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57年,任莆田戏曲学校教师兼艺术顾问,并着手编写《莆仙戏科介》一书。1959年,又邀全县名老艺人参加该书的撰述,至1961年写成。全书18万言,插图一千五百余幅,福建人民出版社有手抄影印本发行。梅兰芳评介说:“记述精详,尤能说明传统艺术特点。”1964年,他与黄宝珍合演《访友》,省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为戏曲舞台艺术纪录片,惜未放映。
文狄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为数十个戏班授艺排戏,培养了二十余对生、且名角。他的演技秘诀在一个“变”字,就是不硬套程式,要看衫、看台做戏。
1967年,文狄逝世,终年72岁。
林景润(1897~1946)
林景润,字琴雨,三江口新浦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父母早逝,由叔婶扶养长大。
宣统二年(1910),景润就学于莆田哲理中学。民国5年(1916),考入福建协和学院政治系。8年,在即将获得学士学位的前半年,他以教会公费留学生身份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9年,补满大学课程,获得文学士学位,同时,也得到奥伯伦学院的硕士学位。9年至16年,他又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深造,获得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聘于协和学院,任政治经济学讲师。17年,任社会科学系主任,不久,升任院长。在这一年里,他争取海内外人士的支持,建成文学院并建造两座学生宿舍。
民国18年秋,教育部通令全国大、中学校实行军训,在校师生对此颇为不满。他就把军训作为学生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列军训教官为教职工的一员,于是,不满的情绪被消除了。当时教育部还命令全国学校开设“党义”课,他就自己担任了这一课程的讲授。
为使学校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景润任院长后,就着手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先取消基督教学系,将基督教课程改为选修课;又按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安排各系课程,终于在民国20年取得教育部批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名称立案。他主张招收女生,22年,将协和学院办成一个男女同校的学院。
民国28年,景润兼任福建临时参议会议员,福建文化建设事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协和学院立案之后,景润又考虑把这个文理学院办成大学。教育部提出要增办农学院,然后合文、理、农三学院成立大学。他于是一面向美国托事部反映学校意见,一面筹备创设农学院。农学院办起来后,民国30年4月,教育部准予将“私立福建协和学院”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提出“博爱、服务、牺牲”六个字作为协大的校训。这六个字,后来还为国内其他三所大学所采用。为提高教学水平,他诚心延聘高水平的本国教师到校任课。在他的努力下,本国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在协大中取得了主要地位。
景润对儿童教育也很关心。他在福州仓前山对湖办一所“琴雨幼稚园”,经费由他自己负担。又捐资在魁岐和牛田二乡各设一所小学,使当地儿童得以就近入学。
景润生活朴素,自俸甚薄,抗日期间,夫妇俩日惟粗蔬淡饭而已。
民国34年4月,协和大学校1董会给予景润循例到美国休假,景润也想借这个机会赴美讲学,并为学校筹集经费,因于9月携家赴美。但抵美不久,发现肝癌,医治无效,于民国35年1月逝世,终年49岁。全家就寓居美国。
郭铿若(1897~1987)
郭铿若,号颐堂,西天尾镇上郭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4岁时,父母把他送给城内书仓巷郭家为子。
光绪三十二年(1906),铿若进砺青小学读书。民国2年(1913),考入省立第十中学。6年,以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从事工程建设工作。14年,评上工程师。
民国19年,福建省政府决定改建福州大桥。当时,铿若任省公路局工务课课长,参加改建设计方案的讨论,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改建的建议,使工程节省资金、缩短工期,受到行家的好评。次年,他接任福州市工务局局长,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大桥的改建工程,并扩建了几条街道。
民国27年,铿若任甘肃省公路工程总队长兼总工程师和定陇甘、洮天、定岷诸路工务所主任工程师。时抗战军兴,他奔走于兰州和陇西各地,检查公路工程的质量、进度,解决施工中的困难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至31年春,公路全面完成了通车任务。同年,他调至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水利部任工程师。不久,又调任永丰渠工程处主任工程师,兼管永丰渠管理处。
民国35年,铿若回兰州,任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工程师,因父丧返里。次年,在莆田东山土木工程学校任教,兼任莆田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测量南、北洋渠道,整修东埔防洪堤,修理洋埕和荔浦两个陡门,设立木兰、泗华两个水文观测站,并协助地方修建多个涵洞。37年,省水利局计划兴修三江口码头,任他为涵江港埠工程处工程师兼主任。
建国后,1949年底,莆田县人民政府特邀铿若为县人民代表。1950~1951年,他历任县建设科副科长、科长、筑路辅导处副主任、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与秘书长等职。1952年10月,抢修莆城至石城的战备公路,他到工地督修和进行技术指导。11月,当选为副县长。在任上,组织群众修复公路,修建海堤,扩建并增设南、北洋的陡门和涵洞。
1953年7月,技术人员归队后,铿若历任福建省建工局、城市建设局、基建局、建委、工交办、计划委员会等机关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和工程师。1955年,赴沪参加华东区定额会议,又晋京参加全国性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议。
1957年,铿若被错划为右派,受监督使用的行政处分。1962年摘帽,筹建民办荔城中学时,他被推选为董事长。同年退休。1978年,彻底平反。
1980年12月,铿若当选为政协莆田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受聘为莆田县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继续为全县土木建筑事业做贡献。1987年,病逝,终年90岁。铿若严于操守,勤于著述。所著有《莆田水利施工规范》、《莆田水利工程建设概要》等。
陈国柱(1898~1969)
陈国柱,又名继周,化名廖华,别号子石,西天尾霞垞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
民国3年(1914),国柱进莆田哲理中学读书。6年,投身于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参加民军,反对北洋军阀。8年,“五四”运动发生,他加入莆田学生反日会,查收日货,宣传反日。民国10年,考进厦门大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次年暑假,在莆田常太区组织学生会,反对盐捐。后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转到上海大夏大学学习。在校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团支部,并开展上海学生运动。14年,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工作,参加郭伯和所领导的军委,当秘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毕业于大夏大学。
民国15年,国柱到莆田哲理中学任教,在学生中建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同年3月,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返莆后,以哲理中学为核心,在城、涵两地各中学普遍发展党、团组织,并负责筹建莆田县农民协会。12月,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成立,他担任书记。次年,国共分裂,共产党组织受到破坏,他赴厦门参加福建临时省委的筹建工作。莆、仙两县分别成立县委后,他和黄经芳研究决定,把两县联合起来,组建中心县委,以便统一领导。
民国17年,国柱离莆到沪,先后担任沪西区秘书长,泉漳中学党团书记。18年,调回法南区委工作,任宣传部长、上海工联会宣传部秘书和《工人小报》编辑。是年底,被捕,关在苏州第三监狱、分驻所等地。20年2月,刑满出狱,回上海任全国互济会组织部长兼党组委员。同年11月,到天津开辟工作,领导反帝大同盟。次年,到沧州发展组织,成立中心县委。22年,任河北省委委员,领导津南特委工作,同年夏,调回北平,任河北省委常委、北方互济会书记兼主任。9月,被捕,押在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
民国2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柱被无条件释放。经审查后,派到鄂豫皖游击队司令部任政治秘书。次年底,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他调到指挥部当秘书,参加前委工作。30年,他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32年,编入延安高级党校第三支部,任副书记,做审查重要干部的工作。34年,离延安到东北。次年春,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36年,兼任中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旅大行政办公署成立,他任民政委员会主任。37年,任关东公署委员兼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
北方大部解放后,国柱随军南下,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委员。1951年,调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办公室主任。1954年,任国务院参事。1969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国柱工诗,曾把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编成《继周诗集》。郭沫若称之为“今之诗史”。
王于洁(1901~1937)
王于洁,原名定青,化名吴梅,号静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仙游榜头前溪村。3岁丧父,家贫,初中毕业后就在蔡亭小学任教。
民国8年(1919),于洁在仙游组织东区学生联合会,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和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0年,考进北京新华大学预科,11年,转考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实习后,14年调至将乐县任警官,不到两个月就弃职回乡。
民国16年,于洁在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引导下,参加地下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仙游临时县委成立,任组织部长,积极发展党员,秘密建立支部。17年,他发动东乡群众开展反鸦片捐斗争,勒令包捐者陈坤生退还浮捐给农民。国民党旅长林寿国下令通缉他,他转到德化、莆田两地,继续活动。工农红军莆田游击队建立后,他任指导员,在莆田广业区领导当地的武装斗争,连战皆捷。31年冬,受命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18年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提出减租废债、抗捐抗税的口号,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职工罢市。19年,任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中共莆属特委和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正式成立,邓子恢任特委书记,他任特委委员兼第二支队政委,在外坑建立闽中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并颁布《土地条例》。12月,国民党军队八百多人围攻外坑,支队遭受严重损失。不久,邓子恢调至连江,他接任特委书记,坚持在莆仙开展地下活动。
民国20年,中共福建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恢复莆田县委,由于洁担任书记。于洁回莆田后,重建县委和红军游击队,并成立工会、农会、互济会、妇女会、童子团、抗日十人团等。21年,县委升为中心县委,他任书记,组织群众痛击何寨民团,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次年,调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执行委员、职工部长兼兵运书记。
民国23年1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于洁任常委。4月,福州中心市委、莆田中心县委相继遭到破坏。他赶回莆田,重建莆田中心县委,任书记。在任上,建立了莆、仙、永边游击根据地,组织游击队,并发动借粮和“四抗”(抗捐、税、租、粮)斗争。24年,中共闽中特委成立,他被推选为书记。根据斗争需要,他将闽中各支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次年,他和在香港的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取得联系后,立即回莆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派委员黄孝敏赴香港向“南委”汇报并请示工作。
民国26年2月,于洁在梧塘洪度村召开特委会议,被捕,押送到福州监狱,坚持不屈。6月,在福州西门外遇害。终年36岁。葬于福州西湖之滨。建国后评为烈士。
宋尚节(1901~1944)
宋尚节,笏石镇坑北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基督教会的牧师家庭。年轻时,先后在教会创办的哲明小学和哲理中学读书,经常参加教会活动。
民国9年(1920),经美国教士蒲鲁士介绍,尚节免费进入美国韦斯理大学学习。三年中修完四年的课程学分,以成绩优异获得理化系奖金和荣誉奖。在取得韦斯理大学理学士学位后,他又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化学,被选为该校国际学生会会长。13年,又以成绩优异获得科学会的金匙奖和化学硕士学位。15年3月,他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成为莆田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为使世人能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他下决心做一个布道人。同年9月,他转至纽约协和神学院研读。在此期间,译有老子《道德经》一册,又写有《英国孤贫院史记》和《耶利米书注释》等书。
民国16年,尚节回到莆田,在哲理中学担任高中化学课程。次年夏,他辞去教职,经常带着《圣经》和赞美诗到县内各村镇,后又到漳州、厦门、泉州、南平、福州、永春、海山等地布道。
民国19年,他开始旅行布道。在哈尔滨,到过俄国人教会和高丽人教会的教堂讲道。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在东北各地布道。北平一位西教士听了他的讲道后,说:“我来中国,本意是要带中国人到基督面前,不料倒是中国人带我进入基督的丰满!”2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在上海难民群中布道。同年夏,加入伯特利环球布道团。
民国24年,他先后访问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缅甸、泰国、越南和香港等地的教会。每场聚会,都座无虚席。台北的长老会(艋舺会)也邀请他往台湾讲道。台北信徒还把原有教堂取名“尚节堂”。27年冬,他结束了对东南亚各地教会的访问,回到上海。次年,又应南洋各埠华侨教会的邀请,到爪哇和泰国等地讲道。
民国29年,他从新加坡返回上海。32年,到北平。33年,病逝,终年43岁。葬于北京附近的香山。
尚节讲道,欢迎不同宗派教会联合聚会,不留情地批评“吃教人”的错误行为,提倡建设中国人“自传、自养、自治、自立”的教会,对中国基督教会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人赖恩融为他写英文传记,JohnSung称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布道家。林景滢(1901~1966)
林景滢,字剑华,城内下务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
民国5年(1916),景滢在福建省立第十中学(今莆田一中)读书。校学生会创办《倍六文艺刊》,他任主编。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16年,在江西南昌任《国民日报》总编辑。公务之外,常以琴、诗、书、画自娱。
民国31年,景滢和郑仲武、林一鹤、蔡友兰等筹办莆田中山中学。次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用密电命令莆田县党部逮捕在中山中学任教的共产党员林汝楠。他当时是县党部书记长,看到电文后,立即交代办事的人说:“通知林汝楠,要他自己考虑决定,尽早离开。”待林汝楠走后,他才虚张声势,下令抓人。省党部书记长李雄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他私通异党,不但给他党内记过处分,还撤销了他的县党部书记长职务。
民国34年,景滢应海疆大学之聘,前往泉州,在该校担任中国文学课程。37年秋,离泉返莆,任中山中学校长。
民国38年1月,共产党莆田地下联络站成立,站址设在景滢家中。当时游击队负责人经常隐蔽在这里。4月,景滢从笏石林俊杰处取得一把卡宾枪,加强了游击队的武器装备。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成立,他出任主任。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在闽中游击司令部授意下,莆田成立防护团,张琴任主任,他任副主任。5月,他从国民党县党部取出一幅全县地图送交共产党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并提供国民党部队在城、涵的兵力分布情况。6月,他辞去校长职务。8月,解放军进驻莆城,向莆田县借粮四干担,要求于一周内完成任务。他带头出借粮食一百担,城区的一千担借粮任务,不出四天就提前超额完成。
1956年,景滢应中国科学院之聘,在北京中央文史馆协助廖华、顾颉刚校点《二十四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景滢被迫离京回莆,在途中因故逝世,终年65岁。
景滢工书法,行、楷“隽逸超脱”,为世所称。
李国英(1901~1970)
李国英,号雄侯,别号半闲,乳名佛,沁后乡沁尾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
国英幼承父兄训诲,读儒家典籍。稍长,随人赴南洋学医。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之类,都能窥其堂奥。回国后,又从江苏名医王慎轩研习医术,所学益进,内、妇科尤为擅长。七年学毕,就涵江万安药房之聘,任坐堂医生,所投辄效。邻村有人患病,群医束手,延他诊治,一剂知,二剂愈,由是医名大噪。
民国23年(1934),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材。陈杰人、张琴、魏显荣等在涵江创办莆田国医专科学校。国英兼任该校教员,对学生循循善诱,要求严格,广泛地受到学生的敬重。
民国28年,抗战军兴,民众生活困苦,国英在西天尾镇设立平民施诊所,免费为群众诊病。又先后在九坎店,林外村行医,对求诊者热情接待,悉心诊治,备受群众欢迎。曾创制中成药“健脾素”,治小儿泄泻,用于临床,效果甚佳;治大人腹泻,也有良效。
建国后,国英负责筹建莆田县第四区联合诊所和第十一区联合诊所,为治病救人,他经常在风雨深夜背保健箱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1955年,他进莆田县医院工作,任中医科主任,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参加中西医会诊,以医德高尚,技术精湛为医界所推重。他的用药,费微效捷,群众誉之为“花小钱治大病”的能手。
1967年,国英困于病,仍坚持学习和应诊。1970年病逝,终年69岁。
国英行医四十余年,“处方简洁,用药轻灵”,卓然自成一家。曾用清水炒薄荷治一人体虚感冒,经说明始知:为的是“取其轻扬宣解之功,而缓其耗散之力”。他的临床妙用,往往类此。他对针灸也十分重视,曾说:“针灸治疗,既简且便,其取效尤神速,节用省费,更不待言。”所著有《中医生理学》、《中医诊断学》、《半闲医验》、《半闲室医抄》、《针灸撷英》、《青草药简编》等,俱散佚,可见者零笺賸墨而已。此外,尚有《凤尾草的功用》、《生石膏合剂治疗夜嗽的初步经验报导》等文,散见于《上海医报》、《苏州国医杂志》、《莆田中医药》等刊物。
余文光(1901~1982)
余文光,城厢人,祖籍宁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14岁时在香港圣·斯特芬学院学习英语。
民国11年(1922),文光以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的学衔毕业于香港大学,并在香港平民医院当一年的外科住院医生。次年,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公共卫生学,获得公共卫生学专业学位。
民国15年,文光任莆田圣·路加医院外科医生和院长。21年,他二度赴英,入爱登堡皇家外科学院攻读,获得E.R.C.S(皇家外科学会院士)学位。次年回莆,仍负责圣·路加医院工作。25年,他把助产、护士两校合并为“莆田私立圣路加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即今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26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他先后设立德化的惠德医院,仙游的协和医院和莆田的广宫、大洋分院为抗日后方医院,并经常带领救护队到各乡镇注射疫苗,开展防疫工作。
民国35年,文光第赴英,在伦敦大学作为时半年的外科学进修,后又仕美国梅耶医院学习六个月,并募款5万元。37年回国,除推广新技术外,还利用募款扩建圣·路加医院。
建国后,文光在杭州广济医院任外科主任。1951年他任浙江医学院(原广济医院)副院长,后又任代院长、院长等职。在此期间,还兼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理事长、外科分会理事长、浙江医科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
1956年,文光参加民主促进会。1978年,任浙江省科委顾问,后又任民进中央委员及民进浙江分会副主任委员。1979年,被选为浙江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1982年12月,他因“右侧颈动脉系统脑动脉栓塞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81岁。著有《胰腺头癌切除术》、《大肠癌流行病学的普查结论》等。
吴德懋(1902~1942)
吴德懋,城郊乡南门村(今属城厢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少年时,曾先后就学于莆田培元学校和哲理中学。
民国8年(1919)年,德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致力于体育专业,刻苦练习田径和篮球,各项运动成绩都进步很快。10年,在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上,他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同年5月,被选进国家田径队,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
民国12年,德懋进入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深造,又被选进国家田径代表队,赴日本东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次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召开,他获得五项全能冠军和十项全能冠军,同时获得铁饼第二名,铁球、标枪第四名,并以二十五分的成绩得到个人总分第一名。
民国14年,德懋以中国田径选手的身份,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以优异成绩夺得大会五项全能第一名,为国家争得了第一项冠军。
民国15年,德懋在东南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应聘任厦门集美中学体育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该校运动成绩显著提高,所培养的运动员,都是田径场上的佼佼者。18年,他到母校东南大学体育科任课,言传身教,又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
民国24年,德懋懋回闽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倡办福建省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暑期讲习班,聘请国内体育界名流到学校讲学,提高了省内各中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技术以及教学水平。次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他随同中国代表团前往参观,并留在德国学习军事体育。两年后回国,在重庆任前中央大学体育科主任。在往返德国期间,曾绕道美国,给美国中学生作几次体育科公开教学,被美国体育界誉为远东体育家。
民国28年春,德懋懋返闽倡办福建省体育童子军干部训练班,使省内各县中学体育师资的力量得到充实。
民国31年初,德懋在一次外出中,因车祸去世,终年40岁。消息传来,福州、莆田相继举行追悼会和举办“德懋塔”篮球比赛以示悼念。
所著《女子篮球训练法》一书,记载他自己多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民国25年间出版,受到国内体育界的重视。
程天泗(1903~1980)
程天泗,仙游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轻时,就读于莆田哲理中学,对体育运动特感兴趣。
民国9年(1920)和10年,连续两次代表学校参加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都取得较高的名次。
民国13年,天泗进入厦门集美高级师范学校体育系学习。第二年,代表学校参加闽南十县运动会,得十项全能冠军,引起全省体育界的瞩目。
民国15年,天泗高师毕业后,应聘在集美农林学校任体育教师,培养出不少体坛健将。16年,改在仙游中学担任体育教师,一学期后,他带领学生到福州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学校联合运动会,篮、排球比赛都获得亚军,使仙游体坛第一次在全省运动会上崭露头角。
民国18年,天泗往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科进修,运动技术更有长足的进步,体育理论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在校期间,曾被选入南京市排球代表队,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次年,他返回莆田,在莆田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兼咸益女子中学体育课。在此期间,造就了不少优秀运动员,使莆田体育运动跻上全国行列,并带动部分体育教师努力探索田径技术。
民国26年,天泗任仙游体育场场长。36年,转至省立仙游师范学校任课,又培养出许多出色的选手。在校时,他对学校工作经常提出中肯的意见,受到学校当局的嘉许。
1953年,召开华东运动会,天泗任福建代表队的田径指导。1956年,调至省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对全省体育教师的进修事宜多所擘划。两年后,返回莆田,任少体校校长,后又兼任县体委副主任。1958年,被选为国家级田径裁判。次年,任福建省政协委员。1978年退休。
1980年,天泗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陈文杞(1904~1941)
陈文杞,常太乡岐尾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城内培元小学,后考入集美师范学校。
民国14年,文杞在广州黄埔军校工兵科受训。15年,在该校教育长邓演达率领下参加了北伐军,编入工兵营第三连。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他就地继续军校学习。16年,毕业,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返回北伐军,在南京任第二十二师少尉排长。龙潭之役,击败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部队,立了功。18年,第二十二师整编为第一师后,他历任该师第一旅第一团连长、营长。因进攻红军受伤住院。出院后,又升任大队长、团长和中校参谋主任。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文杞随第一师参加抗日战争,转战各地,屡立战功。不久,该师因伤亡过重,被调至西安整编。
民国30年,文杞被选派到陆军大学深造。当时,日军大举向豫、晋、陕边界的中条山进犯,他毅然要求重返前线,领兵奔赴黄河防线,守卫中条山,多次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不久,升任第二十七师少将师长。是年5月,日军又大举向中条山进犯,他率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奋勇抵抗。一次,台砦阵地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他亲临前线,鼓励官兵坚守阵地,终因寡不敌众,中弹阵亡。终年37岁。
文杞逝世后,国民政府命令褒扬,并在城厢忠烈祠内立木主牌以示纪念。
陈天章(1906~1930)
陈天章,化名柯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新县乡外坑村。11岁,父母相继病逝,依婶母度日。
民国11年(1922),天章考进莆田哲理中学。当时陈国柱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经常带回革命书刊在莆田各中学散发,他由此接受革命思想,选择了献身革命的道路。陈国柱大学毕业后回莆,在哲理中学任教,15年2月,在学生中建立中国共产党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天章被吸收为首批团员。同年,为了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支部决定举行示威游行。天章按照支部布置,到各学校联络发动。5月30日,城区各校学生2000多人上街游行。他走在队伍前头,沿街散发反帝传单,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抵制洋货”、“打倒军阀”、“废除苛捐杂税”的标语,号召民众起来反对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6月,他转为中共党员。12月,中共莆田特区委成立,他当选为特区委组织委员,被派到福州“党政训练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培养基层党政干部的学校工作)。因写革命标语被迫离开。
民国16年4月3日,国民党右派势力在全省各地捕杀共产党员,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天章深入农村,开展秘密活动。是年底,中共莆田县委成立,他任组织委员,兼管兵运工作。次年,中共莆田县委决定在广业山区建立游击武装。他到东度,夹漈、澳柄一带,发动当地党组织筹集长、短枪17支,吸收队员20多人,创建了闽中第一支工农游击队,并担任队长。游击队建立后,不断打击“缉私队”,拔除民团据点,开展除霸斗争和收缴地霸武器。
民国18年夏,天章领导的山区游击队和陈兆芳领导的沿海游击队合并,成立莆田工农游击队。为加强武装力量,游击队决定从敌人手里夺取枪支来壮大自己。有一天,江口新墩盐场附近演戏,盐兵大部分看戏去。他率领20多名游击队员赶到盐场,解决了岗哨,缴获二十多杆枪支和所有子弹。得手后,又到江口镇上捣毁厘金局,镇压了民愤极大的四名税棍。
民国19年春,莆田红军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二〇七团,天章任政委,11月,中共莆田特委成立,任特委委员。同年,红207团改编为福建工农红军游击队闽中第二支队,他任政治部主任。
同年12月25日,国民党驻闽海军陆战队三个连与莆田县常备队一个连加上广业范少京、白云郑郁等地方民团,共八百多人,围攻外坑苏区。26日晨,天章带领红二支队在芦尾村执行除霸任务时被包围。他率部奋勇作战,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负伤被捕。当天下午,他被押往县城。路经白沙时,当地群众纷纷前来探望,他趁机向他们控诉范少京等人的种种罪恶,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坚持斗争。范少京恼羞成怒,大声嚎叫:“你死在眼前,还敢多嘴!”他冷冷一笑,说:“我死了,还有很多同志会继续奋斗。你们这些人迟早要受到人民的审判。”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在场群众深受感动。当晚,天章被关进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旅部监牢。提审时,旅部军法官问:“陈天章,你部下共产党员是哪些人?”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其他的我都不懂,你们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他们的名字。”军法官又问:“你愿意自新吗?”他回答:“我只知道‘革命’二字。自新,等全国解放了再来谈吧。”军法官无可奈何。旅长林寿国决定杀他,连夜电呈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备案。
12月26日下午4时,天章在城南桥头从容就义,时年24岁。
黄文沣(1907~1989)
黄文沣,城内文献街金桥巷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
民国15年(1926),文沣毕业于私立集美学校水产部。同年4月,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农村省水产讲习所渔捞科学习。
民国34年,福建省教育厅决定把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从安溪迁到莆田。当时,文沣任省渔业管理局局长。教育厅厅长李藜洲和他商量,委派他兼任该校校长。次年,他到集美办理接收手续后,将学校迁到莆田埭头乡。36年暑假,经省教育厅批准,又将学校迁到涵江。每学期,他都在必要时到学校处理一些校务和讲授“水产资源”、“渔捞学”等专业课。38年初,他因参加全国渔业救济物资分配会议和接运渔业救济物资,辞去校长职务。同年5月,渔业管理局奉命裁撤,他在办理结束手续后返回莆田。
建国后,文沣历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副教授、山东大学水产系副教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兼集美水产学校校长。
1983年,文沣被提升为研究员。1986年退休,但仍担任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副主委兼厦门市委主委、中国水产学会顾问及《水产学报》编委、福建省科协荣誉委员、福建海洋湖沼学会顾问及《台湾海峡》编委、福建水产学会顾问及《福建水产》主编。
1989年,文沣在厦门病逝。终年82岁。
文沣著作甚丰,曾就福建省沿海各县渔业作一次调查并写出报告,发表于《中国建设》杂志。还出版过《航海罗盘》、《鱼学概论》等专著,编写过山东大学水产系的《渔捞学》、《渔场论》、《水产资源学》等教材,并参加编辑《英汉水产词典》、《日汉水产词典》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撰写“捕捞业”条目等。
叶焕武(1908~1980)
叶焕武,绰号“小孟尝”,城内半门街(今属梅峰街)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
焕武年轻时,在私立哲理中学肄业,后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精通英语、日语和福州话、闽南话、广州话。曾在涵江中学教过书。壮年赴南洋,在马来西亚怡保埠开设怡和公司,经营自行车出入口业务。当时筹赈会、福建公会、中华商会以至教育界,对他如有所求,他都慨然允诺,极力襄助。
20世纪40年代,焕武与他人合作经营联和公司,曾四处奔走,足迹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地。马来西亚沦陷期间,一个姓林的教师无辜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他为之多方营救,始免于难。民国31年(1942),有一对粤籍新婚夫妇,从新加坡避难至怡保,他挺身而出,承担风险,使这对夫妇得以死里逃生。
焕武晚年,倡建毗叻兴安会馆新会所,被推为名誉会长。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筹集大学贷学基金,他不但自己解囊,还积极向各界募款,被聘为名誉顾问。太平、霹雳兴安会馆筹建新馆厦,他都竭力赞助。霹雳馆聘他为名誉会长,他婉辞谢绝了。
焕武身在异邦,心怀故土,曾多次申请归回祖国,写给亲人的信中,“落叶归根”是经常出现的语词。
1980年,焕武逝世,终年72岁。遗体火化于三宝洞火葬场。
黄季成(1911~1986)
黄季成,涵江仓前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生。
季成少好学,在中学读书时,精于数、理、英语,喜爱游泳、音乐,以成绩优异为师辈所器重。在上海国立商船学校毕业后,任上海招商局“海亨”海轮驾驶。年未三十,就升任远洋级船长,足迹遍及欧、亚、澳各地。
民国26年(1937),抗战开始,季成弃职进入当时海务特别训练科学习。结业后,历任福州、海口、蜂尾、三江口等地海关办事处负责人。抗战胜利后,他重返航业界任远洋船长。
建国初期,季成任“景星”航标舰舰长,在探索礁区和导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他转任交通部天津航道局高级工程师,致力于航标科研事业。1963年,发明“丙烷航标”,获国务院科委奖励。1983年,受交通部委托编写《中国航标史》。
季成在外工作40多年,回莆探亲时,常为家乡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力量。曾参加莆田县文史馆举办的“星图研究会”,对星图提出很有价值的见解;撰写《利用莆田秀屿港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建议》等论著,为开发莆田的沿海港湾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资料。
1986年,季成病逝,终年75岁。
季成著述颇丰,上述《建议》一文外,尚有《扩建三江口刍议》、《中国海域、礁区特点及其航驶》、《礁区航法》、《海上航标操作》等,并译有蒲鲁士《新中国在演进》一书和英文论著多篇。
林汝楠(1914~1974)
林汝楠,东峤乡珠江村人,民国3年(1914)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汝楠念初中时,就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莆田师范毕业后,一度在莆田珠江小学任教,后来转到建阳县教育局当督学。民国27年在南平“福建省战时民众教育师资训练所”学习。2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厦门大学支部宣传委员。在厦门大学的四年中,他经常在群众中进行各种活动,国民政府多次密令逮捕他,都因受到校长萨本栋的保护,被避过了。
民国32年,汝楠毕业于厦门大学,回莆田,在中山中学任语文教员。不久,为摆脱国民党的密捕,他离开中山中学,展转于福州、福清、永春、德化、泉州、莆田、仙游等地,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领导闽中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闽南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中共林、永、闽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调查研究部副部长,闽中地委副书记,闽中人民游击队副政委、代司令员。
民国35年,国民党团长胡季宽派特务王介率兵包围珠江村,搜捕汝楠,不得,抓走他的胞妹汝梅,活埋他的堂弟回兰。他隐蔽在农民家里,一面开荒生产,一面继续发动群众,坚持斗争。36年,在莆田组建地下党城区、涵江总支部,积极为游击队提供情报,募集款项、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
建国后,汝楠先后担任晋江地委常委、专署副专员,永安地委常委、专署专员,福建省统计局局长,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务。
1958年,汝楠被打成“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开除党籍,下放到福建师范学院,任讲师。1963年,得到平反。此后,他又担任华侨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副书记。1965年,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农民一起积肥、挖土、车水、插秧,深受群众的赞扬和尊重。
“文化大革命”期间,汝楠被说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先后关押在南安六六〇八部队和华侨大学的暗室中。对此,他处之泰然,自信地说:“社会和个人的历史需要后人来写……让后代评价吧!”1971年,他从暗室中走出来,任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73年,调任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1974年,因病逝世,终年60岁。
刘松志(1914~1984)
刘松志,原名崇基,白沙乡洋顶村人。民国3年(1914)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就立下献身航海事业的志愿。
民国14年,松志考进厦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在校学习时,对轮船上的规则和部件、仪器的外文名称,都记得很牢。19年,学校课程结束后,先后在渔船和商船上实习,历任三副、二副、大副和船长。长期的海上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和经验。
抗战军兴,轮船停航,松志辞去船长职务,回到内迁安溪的母校——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船艺教师、教务主任和校长,极力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松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美国对我国进行禁运。在这种情况下,松志去香港,在华夏企业公司任总船长,后又任总经理,积极筹建船队,冲破美国的封锁,航行于国内外港口,把军事、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及时和安全地运送到祖国各地。
1959年,松志由香港调回北京,担任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的海运处处长、租船处处长、国外企业处处长和总工程师等重要职务。任职期间,他辛勤工作,重视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并为培养外贸运输人才作了大量工作。他曾多次出国考察,都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中,松志受到迫害,被下放到河南省劳动。由于遭受长期的折磨,疾病丛生,终至造成不治之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回到北京外运总公司工作,重操旧业。尽管年迈有病,他仍然不辞劳苦,经常深入各口岸进行考察,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1984年,松志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雷光熙(1917~1941)
雷光熙,又名雷泽,常太外坑村人,畲族。民国6年(1917)生。父觉苍,当过民军营长。
光熙七岁时,在常太下洋村念私塾。稍长,随父到仙游读书。民国22年,考进莆田砺青初级中学。北伐战争结束后,他的父亲在国民党地方派系斗争中被杀,他也就失学了。
民国23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莆田中心县委相继遭到国民党的严重破坏。9月,市委执行委员王于洁赶回莆田,重建莆田中心县委,并在常太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光熙主动献出家藏的轻机枪、步枪、驳壳枪和子弹、手榴弹,参加游击队,投身于闽中地区的游击斗争。次年,闽中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5年3月,国民党驻军派兵五百多人包围常太根据地。游击队得到情报后,立即组织群众上山隐蔽。驻军放火烧山,光熙毅然指挥游击队和群众进行反击。国民党军队被迫撤退。5月,闽中游击队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刘突军任政委、吴德标任支队长,他和王铁成任副支队长。6月,游击支队袭击国民党驻长岭的保安队和莆田第三区署的警卫队。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7月,国民党派兵再次围攻常太,他和刘突军、吴德标等带领第二支队和基本群众转移到莆永边界的山溪一带开辟新据点。10月,国民党驻军接连两次进犯山溪。第二次进犯时,他带领一小部分战士向常太方向行进,经漈川赴仙游,又折回莆永边界,使驻军摸不清游击队的去向,只得撤兵回去。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遵照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的指示,第二支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光熙任副司令员。8月,闽中工委和国民党莆田县政府进行和谈,双方达成原则协议,第一纵队改编为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刘突军任大队长。下设两个中队,他任第一中队队长。11月,大队开赴泉州驻防,在泉州,他和刘突军等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闽南地区的影响。
民国27年2月,光熙奉命到闽西,向闽、粤、赣省委请求把独立大队编入新四军。3月,国民党第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制造“泉州事变”,秘密杀害刘突军,收缴独立大队的枪械。经新四军出面交涉,大队脱离了第八十师,开赴皖南,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他被调到军部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在军部警卫团某营任教导员。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发生,光熙突围出来,准备转移到苏北盐城军部去。当他坐船到南京瓜洲渡时,被伪军拘留。不久,在狱中遇害。终年24岁。
刘天锡(1917~1979)
刘天锡,白沙乡洋顶村人,民国6年(1917)出生。从小爱好体育活动。中学时,在体育界前辈翁祖烈的指导下,体育技能有很大的长进。中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但不久就放弃了。
民国27年,天锡考上福建省公费生,进入中央大学体育系,专攻体育课程。抗战期间,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夺得多项冠军,径赛成绩尤为突出,被当时报界称为“飞毛腿”。田径之外,他在游泳、跳水、单杠等项目,也有良好成绩。
民国36年,天锡进入美国Iowa大学体育系深造,获得体育博士学位。1952年,天锡离美回国,先后任南京大学、华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兼田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79年,因癌症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2岁。
天锡编著的书有《最新田径运动》、《最近篮球技术》、《排球训练》和《体疗理论》等,还有译文多篇,介绍国外体育动态。
朱榜首(1917~1982)
朱榜首,黄石镇金山村人,民国6年(1917)生。家贫。十三岁,随本村雕刻艺人林荣九学艺。从这时起,他对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和大大小小的平雕、透雕,都潜心观察,刻意摹仿,因而技艺日进,渐臻佳境。
1954年11月,他的作品“砚照花鸟”被选送捷克斯洛伐克展览。1956年,他参与组建城厢雕刻合作社,并协同该合作社将平、透雕技巧应用于刻饰二胡的琴筒、琴杆和木轸。产品送京展出,得奖。
1957年3月起,榜首担任县木雕社副主任兼车间主任,多次被评为县先进生产者,并参与省老艺人代表会议。1958年,省手工业管理局授给他“艺人”称号,同年,他创作了“小女献花”圆雕一件,被行家誉为精品,又创作表现古典山水、人物的插屏一件,它的图片被选入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木雕木画集》。
1960年,榜首在京、沪等地参观象牙雕刻厂,精美的牙雕牵动了他的创作情思,因而也想在莆田开发这种产品。从这以后,他经常用象牙做材料,随势赋形,因材施艺,分别制成许多圆雕、平雕或组雕,行销海外,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古典题材的工艺品停止生产。榜首就制作表现工农兵形象的作品,主要的有圆雕“阿庆嫂”、“白毛女”和“夜诊”。此外,也创作少量的平雕“花鸟挂屏”和博古透雕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榜首在出口创新组期间,协同美术设计人员制作重13.5公斤的大型象牙组雕,题为《史湘云醉酒》。上刻27位姑娘,行、立、坐、卧,无不栩栩如生,各具情态;楼台亭阁,也玲珑剔透,立体感强;栏杆上灯笼、链索,都精巧细致,圆活可转,叫人叹为观止。该作品参加1978年省二届艺代会展览,获优秀作品奖,并以三万元重价由福州雕刻总厂购藏。同年,他和余国平合作制成牙雕一件,刻的是一位骑自行车的女邮递员。他刻车,国平刻人,题为《车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1979年,省手工艺管理局授给他“工艺师”称号。
1982年,榜首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5岁。庄征(1918~1947)
庄征,学名庆基,曾用名赵枫、钱康,西天尾石盘村人,民国7年(1918)年出生于建阳县徐市镇。
民国22年,征小学毕业,考入建瓯培汉初级中学,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他当上学生会主席后,结识了建瓯县地下党负责人张沐,参加地下党活动。
民国25年,征考上南平私立剑津高级中学。在学校里,组织读书会和哲学研究小组,阅读《大众哲学》和唯物论、辩证法等书。抗日战争爆发,他编印剑津中学校刊,演出话剧,介绍进步刊物,出版壁报,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7年夏,中共南平特别支部成立,征负责学生工作。10月到建阳,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先后在黎墩、南槎一带利用学校为秘密交通站,进行地下活动。11月,特别支部改为南平工委,他任青年部长,负责领导学校工作。28年6月,南平工委改为闽江工委,他任宣传部长。29年3月,闽江工委改为闽江特委,他仍任宣传部长兼剑津中学特派员。5月,被派往建松政特委任组织部长。30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闽浙赣边区指挥部调动三个团的兵力,严重摧残建松政根据地。他返回建瓯,继续在建瓯、水吉、青阳一带坚持活动。4月,被委任为特派员前往古田,加强对古田地区抗日救亡的领导。这时,福州共产党组织也派郑君玉、杨瑞玉等到古田,随即将古田区委改为工委,余泽波任书记,他负责全面工作。11月,中共省委调他为政治交通,负责与闽浙赣特派员刘英联系。31年初,他任赣东北特派员,恢复了赣赣东北共产党组织。同年,和杨瑞玉结婚。
民国32年10月,吴友松叛变,征夫妇和张树雄、刘静贞四人被捕,经过机智曲折的周旋,征脱身返回省委机关。
民国34年夏,征到福州,联络地下党,建立据点,发展了一批党员。9月,闽江工委成立,他任书记。民国35年4月,工委在桐口召开会议,会上,他总结了六个月的工作,并布置筹集巨款、开辟外县的任务。7月,工委在螺洲沙洲开会,他作“论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巩固党,提高党”的报告,提出依靠农村、发展城市,又依靠城市、发展农村的方针,要求巩固福州,发展外县,坚持岗位,影响群众。在他的努力下,工委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吸收了大批贫苦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团结了广大群众,并从国民党的情报核心获得了大量情报。
民国35年12月至36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党代会,成立闽浙赣区党委,并决定将闽江工委改为城市工作部,征被选为区党委委员,兼城市工作部部长。次年2月,城市工作部正式成立,在闽侯桐口龙山举行的会议上,他作了“论开辟第二战场”的报告,提出城市工作要为农村服务,对如何开辟第二战场也作了具体阐述。在他的努力下,城工部工作迅速地从福建发展到浙江、江西、台湾、湖南等地,并培养出一支骨干队伍,还先后发动福州“三·二五”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反压迫的示威游行等规模较大的学生运动。
民国36年3月,闽浙赣地下军司令部成立,林白任司令,征任政委,在福州郊区和各县扩大游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征、抗捐、抗租运动。5月,征深入福州中洲国民党水警总队,策动兵变,发动一班水警携带精良武器投向游击区。
同年中秋节,征被错杀,终年29岁。
建国后,经中共党组织落实,给予平反昭雪,并追认为烈士。
黄国璋(1919~1984)
黄国璋,别名吴广,城厢东里人,民国8年(1919)生。
国璋在念小学时即参加反帝大同盟组织。民国20年(1931)8月,考入省立莆田中学,在学校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同学中积极组织“抗日十人团”,开展抗日宣传和抵制日货等活动。22年12月,中共莆田县委决定调派他到沿海忠门地区脱产参加革命工作。33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莆田中心县委书记。26年2月,当选为中共闽中工委委员。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后,国璋先后两次奉命秘密赴香港向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汇报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民国27年1月,中共南委任命他为中共闽中工委书记。同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泉州事件”,他及时向新四军办事处和闽粤赣省委汇报,要求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向国民党当局交涉,使闽中红军游击队顺利归编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同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他奉调到省委学习,后任省委巡视员。29年,调任江西上饶中心县委书记。30年5月,福州及闽中沿海部分地区沦陷,省委派他以省委军事特派员身份到闽中前线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福州等地光复后,他继续留在闽中帮助特委工作。32年2月,改任中共闽中特委书记。33年冬,福州再次沦陷期间,曾任福建人民抗日先遣队闽中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解放战争期间,国璋当选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委员、常委,兼任中共闽中地委书记,直至福建解放。民国36年3月,任闽中人民游击纵队(即戴云纵队)司令员兼政委。38年2月,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国璋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书记。1958年,被打成“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开除党籍,下放工厂劳动。1963年甄别平反后,恢复原职,继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被长期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82年开始住院疗养,至1984年1月病逝。终年65岁。
黄文魁(1928~1982)
黄文魁,涵江镇霞徐人,民国17年(1928)生。少年时,先后就读于私立涵江初级中学和省立莆田中学高中部。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文魁在大学三年级时,选“合成氯霉素”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努力探索,终于研究出合成氯霉素中间体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1951年,他大学毕业,留校任课。同年11月,《解放日报》发表报道,说他的制作氯霉素的方法,“比美国方法所用的原料便宜一半”。由于科研成绩突出,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952年,文魁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配合朱子清教授进行贝母生物碱的研究。1955年,他被调到兰州大学工作,同年,他测出了贝母生物碱的“变形甾体骨架”。这项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化学界的赞誉,并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1956年,文魁创用新法,将国际上合成碘杂环化合物的四步反应简化为一步,十年间,合成了三十多种碘杂环化合物,受到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但原植物的这种含量甚微,亟需人工合成。1972年,文魁率领合成组成员进行这一生物碱的化学合成研究。1973年5月,他们首次人工合成了脱氧三尖杉酯碱。临床经验,证明该产品毒性低,疗效好。不久,他们又合成几种三尖杉酯碱,其中四种是世界首次或首批合成。这项成就又得到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后来,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文魁应卢嘉锡教授的邀请,共同进行固氮酶活性中心模拟化合物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模拟物结晶。测验表明该晶体具有把氮转化为氨的催化活性。这项研究得到1979年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他参加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固氮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
1981年,文魁访问美国,并在康乃尔大学参加人工合成两种“昆虫信息激素”和“冬蛾激素”的研究,在短期内就获得成功。美国科学院梅因瓦尔院士十分称赞,并表示要和他继续合作。
1982年7月,文魁从美国返回兰州。12月,应邀赴广州参加学术活动,因所乘客机在广州白云机场失事,遇难。终年54岁。
文魁在大学毕业后的三十一年中,一直从事有机物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曾兼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编委、甘肃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并完成了30多项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的研究课题,其中四项达国际先进水平,还撰写60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和《化学学报》。
李玉凤(1940~1986)
李玉凤,江口镇新店村人。民国29年(1940)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2年回国。在莆田二中读书时,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迅速地掌握了自行车运动的技能。
1956年,玉凤第一次参加全国自行车比赛,获得了二十公里、二十五公里“公路赛”两项冠军。1958年,被调到福建省体工队自行车队集训。在集训中,她表现了不怕摔,不怕痛,不怕苦的“三不怕”精神。是年,她参加三千米“个人追逐赛”,成绩达到国家运动健将的标准。
1962年,玉凤参加第二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以十三秒的成绩夺得二百米(行进)金牌,创全国纪录。在预赛中,她还创了五百米(行进)三十四秒七的全国纪录。同年,在有西德、日本、蒙古等国参加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中,她的一千米“计时赛”的成绩平全国纪录。
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玉凤带病参加比赛。在平均时速三十多公里的公路自行车比赛中,中途摔倒,受到严重损伤,但她坚持到达终点。回国后,在中国体育代表团评功授奖大会上,被评为三等功。1966年,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亚新会上,她又获得一千米“计时赛”和三千米“追逐赛”两项金牌。
1975年,省自行车队恢复组建,省体委主任李威请玉凤出来当教练兼运动员。这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仍挺身而出,接受这个任务,因而成了福建省唯一的连续参加三届全运会的女运动员。她所训练的运动员,先后有十五人次获全国比赛前三名,一人一队三次打破全国纪录。
1985年,玉凤作了腹部手术,为了迎接第六届全运会,手术后才一个月,就投入紧张的训练。次年(1986)春,又抱病参加拉练,带运动员从福州出发到三百公里外的闽南地区。返回后,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6岁。
周文英(1944~1977)
周文英,北高乡江边村人。民国33年(1944)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建国后,念过小学、初中。不久,在村里担任民兵队长。
1964年,文英应征入伍,成为海军航空兵的机务战士——电气员。这一门业务他是陌生的,在特设师的指导下,他下决心刻苦钻研,不懂就问,就查资料,因而很快地学到了专业技术。一次,他参加航校进修,在新机种改装学习中,因伤住院,坚持病中自学,结业考试时,仍取得了优秀成绩。196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文英被提升为特设师、海军航空兵第五师十五团地勤二中队特设主任。一次,他的妻子带着女儿来队探亲,适值全国三十多架飞机进行双发改装,他起早摸黑地干了一个整月,直到家属离队时,他的孩子对他还象看到生人一样。
1971年,文英升任特设分队长,负责电气设备兼管仪表。他常利用午休、星期日和熄灯前的时间,刻苦学习业务。为熟悉仪表的构造、性能,他在自己床铺周围贴上各类有关图表,细心揣摩,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仪表的内场修理和外场维护的技术。他对机务工作要求严格,对机件数据总要调整到最佳位置,从不放过任何故障疑点。一次,有架飞机收放喷口时,出现发动机工作动态和喷口状态不协调,他仔细地检查所有电气设备,直至确定机械方面毫无故障之后才放心。每次排除故障之后,他都把故障的发生原因、表现状况和排除方法记录下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资料。与此同时,他还和战友们一起制作双发、综合、尾部和起动器等的试验器,有效地提高维护质量。
1977年9月,十五团进行夜航训练,每架飞机起飞之前,文英都认真地做好检查;启动时,又都站在前方注意把好安全关。晚二十二点二十分左右,突然,25号飞机启动后迅速地向左侧不远的一辆电源车滑去,车与飞机之间,中队指导员正扶着站在工作梯上进行作业的电气员刘福林,飞机如再前行,就会出现机毁、车破、人亡的惨象。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冲到机翼前,用肩膀竭力挡着飞机的继续滑动。但是,巨大的机翼把他压向电源车,一推,他身受重伤,昏迷过去。当他苏醒过来,看到战友们熟悉的脸孔和完好的飞机时,露出安然的神色,渐渐闭起双眼。终年33岁。
文英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对集体、对别人有利的事,总是抢在前头,修路、挖沟、砌猪圈、建球场、打扫卫生等,样样带头干。入伍十余年,多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1979年3月,海军党委授文英以“雷锋式机务干部”的荣誉称号。同年5月,中共莆田县委发出《关于向“雷锋式机务干部”周文英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兵和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林春霖(1961~1990)
林春霖,埭头镇汀港村人,1961年生。五岁丧父,家贫,小学一毕业就在该村当通讯员。
春霖当通讯员后,工作之余,经常为村里三个“五保户”送柴、挑水。1978年,他担任村民兵连长,又主动带领民兵上山护林植树。因此,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青年”、“先进民兵”。
1980年,春霖应征入伍,在海军南海部队服役。1982年,他在充电专业学习结束后,要求到南海西沙群岛服役,被分配航空兵独立一大队西沙勤务分队任充电员。西沙生活艰苦,有人劝他调回大陆,他说:“我爱上西沙,舍不得离开。”1984年,他服役期满,考虑到新的充电员尚未培训出来,便主动要求留队。在他任充电员兼安全检查员的时间里,充电保障率和安全率均达百分之百。因此,曾六次受嘉奖并被评为先进军人。1985年,他加入共产党。次年,被批准转为志愿兵。1987年,他代理分队司务长。不仅抽空开荒种菜,还在午休时间,常常站到海滨钓鱼。有菜有鱼,勤务分队的伙食得到了改善。
春霖在西沙服役期间,有一次,路经广州轮渡码头,有母女俩盘缠丢失,无法回到海南岛三亚市橡胶厂。他一路上出钱供她俩的食宿费用,到三亚场站时,又买车票送她俩到达目的地。又一次,他回西沙时遇上台风,船只停驶,只得在场站招待所住下来。他在招待所里,每天都帮炊事员劈柴、洗碗、打扫卫生。临走,他交伙食费给招待所,司务长不肯收,说:“你干了十五天活,换个饭吃总可以吧。”他答:“不能。公家把伙食费给我了,我再不交钱,不是得双份了吗?”
1988年,春霖在家度假,每天都为邻村一个患癌症的老人送汤、喂食,并经常拿钱借给村里有病的困难户,使病人得到及时医治。
1990年6月,春霖回家探亲。一天,他从黄瓜岛乘船回汀港村,突然,兴化湾风雨交作,船触礁下沉。他赶紧组织乘客抱住船板游向海岸。在狂风恶浪中,他听到一个落水少年的呼救声,急忙游过去把手里的船板推给那个少年。这样,遇险的乡亲们得救了,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终年29岁。
同年10月,莆田市、莆田县和南海航空兵党委联合在莆田召开悼念林春霖的大会。12月,解放军海军部队在福州举行命名大会,授予春霖以“爱民英雄”的荣誉称号。
第二章 人物表
收录自唐武德三年至清光绪三十年(620~1904)历代进士1468人(以中考时间先后为序)
第一节 历代进士表
第二节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表
收录已知莆田籍人在本地或外地以及外地籍人在莆田工作获高级技术职务(称)的人员1972人(按职务(称)系列和姓氏笔划为序)。
高级技术职务(称)人员表
一、研究员
二、副研究员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任药师
副主任药师
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教授
副教授
高级讲师
中学高级教师
高级记者
主任记者
译审
副译审
编
审
副编审
高级编辑
主任编辑
高级工程师
高级建筑师
高级实验师
高级农艺师
高级兽医师
高级畜牧师
高级经济师
高级会计师
高级统计师
高级政工师
主教练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一级编剧
二级导演
一级美术师
二级美术师
第三节 先进人物表
收录1955~1990年获省级以上先进人物芳名(以获奖时间先后为序)。
莆田县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名表
第三章 英名录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475人(以牺牲时间先后为序)。
革命烈士英名录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