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态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5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形态特征
分类号: H17
页数: 4
页码: 1020-10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话实词的形态变化和派生词的词头词尾。实词重叠形式包括形容词、名词和动词,重叠后表示程度更高或特殊形象色彩。
关键词: 方言 语法 形态特征

内容

和其他汉语方言一样,莆田话词的形态变化,即形态特征不很丰富。只是实词的多种重叠形式和词头词尾较有特色。以下分述之。
  一、实词重叠
  1.形容词重叠。常见的有单音和双音两类。单音节的重叠形式又分两种,即AA式和A~AA式,它们分别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如:芳(香)→芳芳(很香)→芳~芳芳(很香很香)。寒(冷)→寒寒(很冷)→寒~寒寒(很冷很冷)。
  以上单音形容词比较级重叠式有的与动词重叠式词形相同,在口语中是以语音手段来区别的,凡重叠后第一音节为阴平者是形容词,为阳去者是动词,少有例外。如:
  烧[〓iau1]烧(很暖和)——形容词
  烧
  烧[〓iau5]烧(烧一烧)——动词
  补[p〓u1]补(很有营养)——形容词
  补
  补[p〓u5]补(补一补)——动词
  双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式比较级为AAB,最高级为A~AAB。如:紧关(及时)→紧紧关(很及时)→紧~紧紧关(非常非常及时)。又如:清气(清洁)→清清气(很清洁)→清~清清气(十分十分的清洁)。
  以上最高级的第一音节均须读作阴去声,并有稍微顿歇。如:好好好天(天气非常非常晴朗)读作[ho4、ho2ho2li?1]
  还有一种ABB式重叠式是加重言后缀构成的。也表示比较级。可分为两种。一是原形单音节的,内部结构为A十BB,如:
  定息息(静悄悄)光轰轰(亮堂堂)
  薄丝丝(很薄)咸滴滴(很咸)
  若原形是双音节的,内部结构则是AB十B,如:
  平直直(很平直)乌暗暗(很暗)
  肥白白(丰腴而白皙)厚囤囤(很厚)
  2.名词(包括方位名词)重叠。可重叠的名词其形式与作用同形容词。只是重叠后仍富有名物形象色彩,这点与一般形容词重叠意义不同。不妨把这类词看作是名形兼类词,它不是开放的,即不可类推,如有“刀刀”说法,无“剑剑”说法。单音节的名词重叠式为AA,如:柴柴(谓干瘦如柴)。水水(湿润多水的样子)。卵卵(圆滚滚,胖得可爱的祥子)。双音节的重叠式为AAB,如:酒酒气(带有较浓的酒味)。肉肉味(很有猪肉的香味)。耳耳聋(听力很差)。头头前(很前面)。中中央(最当中)。下下底(最下面)。
  3.有些数词也可重叠,形式作用与形容词也相同,不妨看作是数形兼类词,如:
  四角→四四角(很方正)
  十成→十十成(十全十美)
  五指痕→五五指痕(五指印下的鲜明痕迹)
  双头尖→双双头尖(两头都很尖)
  二百五→二二百五(很傻)
  4.动词重叠。有三种基本形式。
  单音节的重叠式为AA,作用与普通话相仿,但在莆田话中不可以单独作谓语,总要在其前面或后面附带一些别的成份。如:坐坐一下(坐一坐);讲讲看(说说看);行行一出(走走)。爱摕走走(欢喜跑一跑)。
  双音节的重叠式为AAB,表示动作的量少或短暂。如:学习→学学习(学习学习)。商量→商商量(商量一下)。应付→应应付(稍作应付)。休息→休休息(稍事休息)。
  另一种单音动词重叠式中间嵌“阿”,成“A阿A”式,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多量。如:
  〓阿〓(不断地笑)讲阿讲(连续地说)
  流阿流(到处流淌)食阿食(一直吃)
  摇阿摇(不断地摇)行阿行(走的很多)
  5.能愿动词一般也可重叠,表示程度高。如:敢做→敢敢做(很敢干)。会食→会会食(很会吃)。肯讲→肯肯讲(非常肯讲)。愿去→愿愿去(很愿意去)。
  二、派生词的词头词尾
  1.词头“阿”[a1]
  许多南方方言共有的“阿”,可作称谓词或一些特殊称呼的前加成分。如:阿嫂(嫂嫂)、阿弟(弟弟)、阿舅(舅舅)、阿肥(胖子)、阿咪(小孩)、阿戆(呆子)等。“阿”,莆俗又写作“亚”或“吓”,这与“阿”在构词时,莆音多变读为去声或增音为入声有关。
  2.词头“乃”[nai3]
  “乃”当是古汉语的残留词头,多作亲属背称词的前加成分。如:乃兄(其兄)、乃弟(弟弟)、乃团(内弟)、乃侄(侄儿)、乃侄女(侄女)、乃甥(外甥)、乃甥女(外甥女)等。
  3.词尾“头”[tau2]
  (1)加在名词后,有附加意义。如:门头(门槛)、埕头(庭院)、句头(词藻)、根头(把柄)、米头(碾米机)、电头(发动机)、班头(花样)、母头(酵母)。
  (2)仅作构词成份,无词汇意义。如:岁头(年龄)、名头(名字)、性头(脾气)、店头(商店)、位头(座位)、肩头(肩膀)、柴头(木头)、镇头(集镇)、起早头(早上)。
  (3)加在名词后,表示方位或处所。如:海头(海边)、车头(车站)、灶头(灶前)、山头(山上)、〓头(路上)、裤头(裤腰)、齿头(牙根)、水头(上游)、目头(眉头)。
  (4)加在一些名词后,表示“为首的人”。如:乞食头(乞丐头子)、和尚头(住持)、师姑头(女住持)、呆囝头(孩子王)、学生头(学生头头)、妇头(谓妇女组织领导者)。
  (5)加在一些形容词后构成新形容词。如:脆头(干脆)、齐头(整数)、滚头(抢手)、累头(麻烦)、勇头(勇健)、窒头(犹豫)、成头(象样)、顽头(固执)、芳头(浓香)。
  4.词尾“囝”[ky〓3]
  “囝”俗写作“仔”,作词尾主要有以下这些作用(下面用“仔”代“囝”)。
  (1)加在名词语素后作后缀,与普通话“子”相当。如:锯仔、钳仔、锤仔、椅仔、凿仔。
  (2)加在语素后作构词成分。如:爪仔(麻雀)、侬仔(人物画或偶像)、娘仔(蚕)、称仔(杆秤)、笔仔(文笔)、黄仔(黄梅)、〓仔(有齿为镰,无齿为〓)、角仔(零钱)。
  (3)加在一些名词语素后,表示轻、少、稀、薄等意义。如:药仔(第二次熬的药汤)、婶娘仔(少女)、浆仔(稀豆浆)、暝仔(少量的晚饭)、肉仔(少量肉糜)、钱仔(少量的钱)。
  (4)加在名词后,表示“小”的意义。如:牛仔(小牛)、山仔(小山)、竹仔(小竹子)、海仔(小杂海)、雨仔(小雨)、鼎仔(小锅)、车仔(小车、特指自行车)、窟仔(小池塘)。
  (5)加在度量衡单位词后,表示“约近”之意。如:蜀斤仔(接近一斤)、蜀尺仔(大约有一尺)、一称仔(近十斤)、一铺仔(近十里)。
  (6)加在一些词语后,表职业或从事某行当的人,带有轻蔑意味。如:戏仔(演员)、旦仔(旦角)、贼仔(小偷)、客仔(外地人)、讨柴仔(樵子)、番仔(洋人)、福州仔(福州人)。
  5.词尾“阿”[a]
  读轻声,略等于普通话之“的、地、得”,闽南话的“兮”[e],有以下作用。
  (1)加在人名后,表亲昵。如:张三阿、李四阿。
  (2)加在某些语词后,表示从事某行业或具有某特征的人。如:拍铁阿(打铁匠)。度绳阿(木工)、行番阿(华侨)、撑船阿(船夫)、坐车阿(乘车的人)、耳聋阿(聋子)、弯腰阿(驼背的人)、青盲阿(瞎子)。
  6.词尾“公”[k〓1]
  称专事某行业的人和某些神〓。如:师公(作道场的道士)、厨公(厨师)、宫公(宫庙中掌香火之人)、塗公(专事殡葬的人)、安乐公(阔佬)、灶公(灶神)、雷公(雷神)、土地公(土地神)。词尾“公”不可类推。
  7.词尾“仙”[〓ε?2]
  称有特殊嗜好,外貌或职业的人,加“仙”后带轻蔑或诙谐意味,与闽南话的“仙”大体相通。如“酒仙(酒鬼)、缴仙(赌棍)、鸦片仙(鸦片鬼)、目镜仙(带眼镜的人)、枯骹仙(拐脚先生)、看命仙(相命的)、风水仙(旧称地理先生)。还可加在一般男性人名后。
  8,词尾“鬼”[kui3]
  有“干、小”之意,多含贬义。如“虱母鬼(虮子)、卵鬼(小蛋)、塍豆核鬼(炒蚕豆)、鱼仔鬼(小鱼)、龙眼鬼(干小少肉的龙眼)。
  9.词尾“古”[k〓u3]
  加在名词成分后,表示“长不大、老的、旧的”等意义。如:人古(小大人)、猪古(养不大的猪)、茄古(长不大的茄子)、民工古(老民工)、壮丁古(老壮丁)、学生古(老留级的学生)、〓古(旧棉袄)、戏古(老戏迷)。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