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5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3
页码: 976-9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道教情况。其中包括元妙观、北辰宫、东岳观等。
关键词: 莆田县 宗教 道教

内容

道教,为东汉张陵(一称张道陵)所创立,崇奉太上老君李耳为教祖。唐贞观二年(628)、莆田始建有道观。龙华教又名龙华会,系道教支流,其礼拜仪式和道教相似,此教在莆田影响甚广。民国34年(1145)全县有龙华教道室。
  在清代前,官设道统司,选有真修的道士充任,管理道教事务。后来逐渐衰落,只有少数正一派(道教中一个派别)道士(俗称师公)为施主建醮做道场法事以谋生。如元宵行傩,社庙神诞,小孩满月做北斗戏,老人寿庆做延生醮,为死者超度为死者家庭“洒净”,为非在家死亡者引魂,为火灾户做火醮,为缢死者家属送凶,为瘟疫流行村落送瘟神,为富有大户谢恩、拜忏,都是道士法师的差事,“三人一鼓”,“五人一鼓”,直至“十一人一鼓”,场面大小不等,视施主贫富及意愿确定排场。
  民国时,境内有宫观社庙500座以上,但这些神宫社庙,无常住道士,
  建国后,道教活动大为减少,宫观社庙多损坏不修,并移作他用。只有住在自家的道士86人。“文化大革命”中,师公刻印符篆的工具、经书、法器,被收缴焚毁。1978年以后,境内神宫社庙多自发筹建修葺1990年,境内有宫、观、堂、社庙10多个,少数庙宇才有专职“看香火”的人,较大的宫庙都由当地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主持节日事务等。有些地方出现“游神”活动,个别神棍借道教名义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其道统不明,已不再真正是正一派道士。
  一、元妙观
  址宋代兴化军城东北门外(今城厢壮河边路莆四中校园内),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敕名天庆观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元元贞二年(1296)改名玄妙观;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以避康熙御讳“玄烨”,始改称今名。元妙观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整齐,占地24亩。整个建筑群排列以朝南中轴线为中心,纵列为三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横列,与三清殿并排东为五帝庙、东岳殿,西为五显庙、西岳殿,跟玉皇殿并排的东为林蕴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1956年10月,中央文化部拨款修缮三清殿。1961年该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再次拨款整修。1990年,存有三清殿、三门及东岳殿、西岳殿。
  二、北辰宫
  北辰宫在黄石镇登瀛村。占地面积12亩,朝南,三门外有围墙,设东西辕门,内前后2殿,两旁有配殿。正殿歇山顶一脊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3间,抬梁式结构,前檐一对盘龙石柱雕刻精细。这座现存建筑还是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并扩建的。正殿祀玄天上帝,后殿祀玄帝之父母:净乐天君明真大帝、善胜太后琼真上仙,东配殿祀南斗星君,西配殿祀三官,两廊祀十殿阎王,东辕门外灵官殿祀王灵官。
  50年代北辰宫废为粮食仓库,1980年华侨捐资修复,1987年竣工。尚存有明末民族英雄大学士朱继祚书的“文峰胜地”、“题名书社”石匾和明代万历间名画家吴彬壁)画的《玄帝出郊图》。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岳观
  东岳观在江口镇福厦公路西侧。元至元二年(1336)创建,初名“佑圣观”,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修,后圮。万历三十七年(1609),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始为今名。
  该观主祀东岳泰山之神,清封东岳天齐仁圣注生大帝,民间简称东岳注生大帝,或只称岳帝爷,故名东岳观。观中其他建筑物有太子殿、地藏殿、观音殿、慈航殿、报功祠、中军府等。1989年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李文成和北京白云观张继禹道长曾此参观,对该观修建工程设计以及侨务工作,颇为赞赏。1989年10月25日,举行开光大典,参加的有不少旅居海外善信人士。
  莆田的龙华教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堂有:一源堂(在涵江哆前村),为清雍正年间(1723~1735)长乐人罗普栋来莆田传教时创建的;金德堂(在今哆头),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教徒李树标、李树福兄弟捐地创建;以及紫林堂(在今涵江扬芳村),贤德堂(在今涵江宫下街)、义信堂(在今城厢十字街)、仁德堂(在今涵江楼下街)等。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元妙观
相关专题
北辰宫
相关专题
东岳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