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9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宗教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8
页码: 974-9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宗教的情况。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其他教派等。
关键词: 莆田县 宗教

内容

第一节 佛教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邑人郑露舍宅建金仙庵,为见于记载的莆田第一座佛教活动之所。经隋、唐、五代至宋,寺、院、庵、迅速发展,宋置兴化军时,莆田县就有寺院246所。至建国前夕,有寺院737所,僧尼2255人。其中,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梅峰光孝寺、鼓峰涌源寺,为莆田5大丛林。有不少旅外侨僧,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48个廨院。
  建国后,部分僧尼还俗。海外侨僧经常汇款寄物支援祖寺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人被逐,寺院被拆改。“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寺院重新开放,海外侨僧更加踊跃修建拓建祖寺,诸名寺面貌焕然一新。1990年全县有寺、院、庵417个,住僧尼1370人。
  一、南山广化寺
  广化寺在城厢左南湖(今凤凰山,故亦名南山寺,俗称南寺),历史上为莆田十八丛林、后来的四大丛林之首。今福建的四大禅林,亦以此寺的历史最为悠久。
  寺创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初名金仙庵,后升为院,隋开皇九年(589),升为寺,唐景云二年(711)改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始名广化寺。
  宋代南山有寺2、院10庵120所,僧众达数千人。宋乾道元年(1165)前建成的释迦文佛石塔,精美绝伦,为全国名塔之一。治平二年(1065)的石经幢,亦为极高学术价值的文物。
  1949年有住寺僧众60人。1965年有僧众57人,寺区内有山林100多亩,种果树300多株,种香蕉500多株。“文化大革命”中,寺宇毁坏。佛像被砸烂,藏经被作践,僧众多离寺还俗。1980年2月6日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广化寺对外开放,同年3月26日,成立广化寺修建委员会,负责修复事宜。1981年春节期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莆田视察广化寺修复工作。
  修复工程得到海外侨僧、侨胞、华人的大力支持,于1984年农历闰十月十五日告竣,隆重举行开光法会,参加的有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
  广化寺经过修复、扩建,总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于坐西朝东的中轴线上排列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上层藏经楼)、祖堂(上层卧佛殿)。两翼廊庑,左自卧佛殿旁功德堂起,接溪声阁,历圆通、水云乡(通观音阁)而下为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后香积)至天王殿;右自卧佛殿旁般若堂起,接着山楼、方丈、经烟霞窟(通如意堂、地藏殿)而下为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至天王殿。钟鼓楼移建于放生池两侧,高13米,三层四方形,相毗连的为新建的五百罗汉堂。该寺交通便利,环境清幽,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
  1981年,设佛经流通处。1983年,设有福建佛学院男众预科班。1986年开办南山广化寺僧众培训班。1990年住僧200多人,是年10月25日,赵朴初第二次来视察时,对广化寺不卖门票,不搞经检,僧众生活安定朴素等大加赞赏,对所发行的佛教道德教育书籍给予肯定。是年,中国佛协表彰了家寺庙为全国样板,广化寺名列第一。
  二、龟山福清寺
  福清寺在华亭镇龟山上,唐长庆二年(822),名僧无了以“六眸神龟”的导引,来此开山,与徒弟慧忠,日以野菜为粮,辟茶园建庵,因名龟洋。武宗灭佛后重建成为名刹,有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僧众500多人。后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
  民国3年(1914)僧平章南渡马来西亚,主持马六甲青云亭。之后,龟山僧人不断南渡,寄归侨汇修建祖寺。民国18年,僧香霖继主青云亭,更大力支持祖寺的复兴。自民国10~21年,该寺先后修建禅堂、客堂、斋堂、法堂、方丈、库房、钟鼓楼、东西庑,又改建天王殿,翻盖大雄殿,整修历代灵塔。1950~1958年间,又先后修砌六眸池,设置自来水管道,建造储水池,新建念佛堂,重修地藏殿、天王殿,塑天王像,修塑大雄殿金像。“文化大革命”中,上列刚修建的建筑物悉遭破坏,僧众离寺还俗。
  1978年后。海外侨僧支援修寺。至1988年已修复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六眸池、大雄殿、法堂、方丈、斋堂、禅堂、客堂、念佛堂等,还重建七宝塔,增建学戒堂和招待所,耗资250多万元全寺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87年从山门起,新辟一条直通华亭镇的登山公路,全长7公里,耗资15万元。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六眸胜迹”匾,高悬于天王殿后檐。1990年住僧41人。
  龟山寺在群山中有一片百多亩平洋,岚雾浓重,宜于繁育名茶。宋绍熙《莆阳志》记戴:“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今龟山茶场的“炒绿”茶叶最为著名,除供寺僧饮用及招待施主外,还运到海外侨地寺供佛待客。
  三、囊山慈寿寺
  慈寿寺在江口镇囊山上。囊山横卧于福厦公路的石庭~涵江段西侧,遥望像古代人席地而坐所凭的“隐囊”,故名,寺在其南麓,为唐名僧涅梁(赐封妙应圆智大师)的道场,光启二年(886)赐名慈寿寺,人们习惯称为囊山寺。
  唐代,囊山寺僧众达千人。时福建的琅邪王王审知,拨给太平、霞塘、南隐等处田以供僧粮。景祐初年,殿堂楼阁才全部完备,建有放目亭、云涛亭、苍霞亭、蘸绿亭、石屏轩、松风阁、云卧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寿堂、西来室、幻如室、净居室、放光室等。宋代,寺为福州至兴化驿路上的宿站,寺僧还负责招待过往官员。15世纪初,寺里僧人有300多人,至“文化大革命”前还有3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宇佛象和山上风景树石多被毁坏,僧众多离寺还俗。1976年后,僧人陆续返寺。1981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开放寺院。1982年旅居马来西亚的侨僧悟丹、马来西亚佛协副会长寂晃、旅居印尼的侨僧海涵,汇回捐款援助全面修复。1990年,全寺总面积1.86万平方米,住僧38人。
  四、梅峰光孝寺
  光孝寺在城厢胜利路中段,宋代此地名梅子岗,崇宁二年(1103)赐“梅林佛国”匾,以此称梅峰寺。
  唐江安王后裔莆田白塘(今涵江区洋尾村)人李泮,与妻黄氏,于这满山梅树中的一座观音亭祈生贵子,果于宋元丰八年(1085)生下一男,命名李富。夫妇俩遂舍梅子岗山地100多亩,扩建观音亭为佛宇。崇宁三年(1104)敕赐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才改为今名。这时李富捐资扩建,成为著名的“城市山林”。
  “文化大革命”期间,梅峰寺被占改他用。1979年后,侨僧支持重建祖寺。于山巅海拔55米处的古望海亭故址建一座高15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中塑一尊高13米的观世音坐像,前砌广庭、高台、围栏,以供登眺;又于望海亭左侧,扩建大雄殿,成为面阔、进深各5间,三重檐歇山顶的宏伟建筑,并撤民居建天王殿。今大雄殿和天王殿的后檐角柱均保存一对宋代瓜楞柱,明代建的瞻拜亭移前立于两殿之间,其左右为新建的3层钟鼓楼,并以长廊接连成为宫廷式结局;两廊侧分布有客堂、斋堂、禅堂、僧房等配套建筑物;又于天王殿前建一座高10米多,开3个拱券的石牌坊。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了寺名。是年,全寺总面积0.7万平方米,住僧40多人。
  第二节 道教
  道教,为东汉张陵(一称张道陵)所创立,崇奉太上老君李耳为教祖。唐贞观二年(628)、莆田始建有道观。龙华教又名龙华会,系道教支流,其礼拜仪式和道教相似,此教在莆田影响甚广。民国34年(1145)全县有龙华教道室。
  在清代前,官设道统司,选有真修的道士充任,管理道教事务。后来逐渐衰落,只有少数正一派(道教中一个派别)道士(俗称师公)为施主建醮做道场法事以谋生。如元宵行傩,社庙神诞,小孩满月做北斗戏,老人寿庆做延生醮,为死者超度为死者家庭“洒净”,为非在家死亡者引魂,为火灾户做火醮,为缢死者家属送凶,为瘟疫流行村落送瘟神,为富有大户谢恩、拜忏,都是道士法师的差事,“三人一鼓”,“五人一鼓”,直至“十一人一鼓”,场面大小不等,视施主贫富及意愿确定排场。
  民国时,境内有宫观社庙500座以上,但这些神宫社庙,无常住道士,
  建国后,道教活动大为减少,宫观社庙多损坏不修,并移作他用。只有住在自家的道士86人。“文化大革命”中,师公刻印符篆的工具、经书、法器,被收缴焚毁。1978年以后,境内神宫社庙多自发筹建修葺1990年,境内有宫、观、堂、社庙10多个,少数庙宇才有专职“看香火”的人,较大的宫庙都由当地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主持节日事务等。有些地方出现“游神”活动,个别神棍借道教名义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其道统不明,已不再真正是正一派道士。
  一、元妙观
  址宋代兴化军城东北门外(今城厢壮河边路莆四中校园内),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敕名天庆观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元元贞二年(1296)改名玄妙观;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以避康熙御讳“玄烨”,始改称今名。元妙观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整齐,占地24亩。整个建筑群排列以朝南中轴线为中心,纵列为三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横列,与三清殿并排东为五帝庙、东岳殿,西为五显庙、西岳殿,跟玉皇殿并排的东为林蕴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1956年10月,中央文化部拨款修缮三清殿。1961年该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再次拨款整修。1990年,存有三清殿、三门及东岳殿、西岳殿。
  二、北辰宫
  北辰宫在黄石镇登瀛村。占地面积12亩,朝南,三门外有围墙,设东西辕门,内前后2殿,两旁有配殿。正殿歇山顶一脊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3间,抬梁式结构,前檐一对盘龙石柱雕刻精细。这座现存建筑还是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并扩建的。正殿祀玄天上帝,后殿祀玄帝之父母:净乐天君明真大帝、善胜太后琼真上仙,东配殿祀南斗星君,西配殿祀三官,两廊祀十殿阎王,东辕门外灵官殿祀王灵官。
  50年代北辰宫废为粮食仓库,1980年华侨捐资修复,1987年竣工。尚存有明末民族英雄大学士朱继祚书的“文峰胜地”、“题名书社”石匾和明代万历间名画家吴彬壁)画的《玄帝出郊图》。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岳观
  东岳观在江口镇福厦公路西侧。元至元二年(1336)创建,初名“佑圣观”,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修,后圮。万历三十七年(1609),莆田县知县何南金重建,始为今名。
  该观主祀东岳泰山之神,清封东岳天齐仁圣注生大帝,民间简称东岳注生大帝,或只称岳帝爷,故名东岳观。观中其他建筑物有太子殿、地藏殿、观音殿、慈航殿、报功祠、中军府等。1989年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李文成和北京白云观张继禹道长曾此参观,对该观修建工程设计以及侨务工作,颇为赞赏。1989年10月25日,举行开光大典,参加的有不少旅居海外善信人士。
  莆田的龙华教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堂有:一源堂(在涵江哆前村),为清雍正年间(1723~1735)长乐人罗普栋来莆田传教时创建的;金德堂(在今哆头),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教徒李树标、李树福兄弟捐地创建;以及紫林堂(在今涵江扬芳村),贤德堂(在今涵江宫下街)、义信堂(在今城厢十字街)、仁德堂(在今涵江楼下街)等。
  第三节 基督教
  莆田基督教种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二个教派:
  一、天主教
  明崇祯八年(1635),天主教传入莆田,当时有领洗信徒107人。清康熙年间,湖南人陈某,在平海卫城西门外一里(今平海乡东美村)定居,他和子孙皆为天主教徒。于该村建立湖南堂。为县内第一座天主教堂。之后,境内陆续建起天主教堂、点。清道光十年(1830),建谢厝堂(在今平海乡东美村谢厝),十九年(1839),建平海堂(在平海卫城),二十六年(1846),建南日堂(在今南日乡岩下村),二十九年(1849),建涵江堂(在今涵江塘北山)、设西江边和蔡埭两个教点(今涵江埭里村的西江边、蔡埭)、咸丰元年(1851)建莆田堂(原名若瑟堂,在今城关十字街),光绪十四年(1888)设莒溪教点(在今常太乡莒溪)、溪边教点(在今平海乡溪边),十六年(1890)建上店堂(在今平海乡上店村)、汀岐堂(在今埭头镇汀岐村)、刘厝堂(在今埭头镇潘宅村刘厝)、樟林堂(在今埭头镇樟林村),十八年(1892),建石狮堂(在今平海乡上店村石狮),二十二年(1896),建草湖堂(在今南日乡三墩村草湖),二十五年(1899),建东洋堂(在今黄石镇东源村邹曾徐)、北高堂(在今北高镇北高村),二十七年(1901),设沟下教点(在今平海乡后林)和曾厝教点(在今埭头潘宅村曾厝)。民国19年(1930),增设筶杯教点(在今埭头镇筶杯)。
  由于天主教堂、点的增多,传教范围扩大,教徒也不断增加,至1949年,全县有教徒13204人。
  建国后,莆田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活动。1978年后,境内22个堂点先后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1983年成立莆田县天主教爱国会。至1990年全县有教徒13500多人。
  二、基督教新教
  鸦片战争(1840~1842)前后,基督教新教传入莆田,先后设立的教会有来自美国的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来自英国的中华圣公会,来自美国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民国初年还有华人创办的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耶稣自立会等。
  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美以美会由美国传入中国,称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同治四年(1866),南日岛草湖村建立第一座卫理公会教堂。1949年,兴化卫理公会年议会管辖4个教区37个牧区,有牧师、传道100多人,教徒2000多人,听道友和慕道友不计,1990年,境用有信徒1万多人。
  清末至民国初期,卫理公会在莆田兴办一些公益事业。先后创办“培元书院”、“福音书院”、“西学斋”(后改名哲理中学)、“内女学”、“美以美会高等女子学堂”、(后改名咸益女子中学)、培元小学、“农工学校”、“美育小学”、“育德女子小学”、“化石小学”、“育贤小学”、“振声小学”等10多所西学堂;开设罗马文、中文铅字印刷的“奋兴报”,创设“美兴印书局”、“美兴书局”;引进生产机器,创办“美兴纺纱织布局”、“兴化面粉厂”、“涵江电报局”;设立“妇幼医院”、“兴仁医院”、“仁济医院”和“利百加孤子院”、盲人学校等。
  中华圣公会 清同治元年(1862)英籍传教士宋恩来莆田传道。光绪二年(1876)英教士胡约翰、罗为霖,在莆田成立圣公会莆田支区。至1949年,圣公会在莆田建教堂69座,男女教牧人员52人,正式教徒和听道友共3678人,遍于全县各地。1990年,境内有信徒数百人。
  圣公会为传教布道,在莆田兴办一些公益事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办圣教医院(后改名圣路加医院),又先后于涵江、江口、笏石、梧塘、广宫、和德化设立分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兴化双凤医学校,民国元年(1912),创办“圣教医院附设助产士训练班及护士训练班”,(今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还先后开办培德女子小学、哲元小学、培贞学等。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这些教会在莆田也广有影响,参加教会的人也不少。
  基督教所有各种教会,都信奉上帝,以耶稣为教主,以《圣经》为信条,以办教堂、学校、医院、慈善事业为传教手段。宗教活动仪式基本相同,教徒平时各自读《圣经》、做祈祷,星期六或星期日集中教堂做礼拜,唱赞美诗,讲读《圣经》。教徒家庭婚丧喜庆时,要请牧师行祝福祈祷仪式。解放后,外籍传教士被遣送回国,教会断绝与外国教会的关系,开展自传、自治、自养的爱国革新运动,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活动停止,1978年后逐步恢复。全县共有51个堂、点被批准开放为基督教活动场所。
  第四节 其他教派
  一、三一教
  三一教,亦名夏教,明嘉靖三十年(1551)邑人哲学家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所创立。至17世纪中叶渐致完备。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全盛时流行于福建、浙江、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南京、北京等地,至清康熙末年和乾隆年间,两次遭清廷的禁止而衰落。近代三一教随海外移民的足迹,从台湾、东南亚传入欧美。
  三一教以儒家纲常伦理为“立本”,以道家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释家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主张用儒术治世,道术治身,释术治心,融三教于一体。
  信徒入教,称为“入门”,必须履行入教仪式。由老教徒3人介绍,入教者须是“伦纪无亏品行端正”而有恒业(士、农、工、商)者,经掌教师认可后,呈“誓戒启章”,检讨自己“心病”,然后斋戒沐浴,在教主像前焚化“入门启章”和“誓戒启章”。掌教师宣读“入门规则”,并授以“艮背心法”。入门者履行上述仪式,并交纳少量“贽仪”(教费),即为教徒。
  入门教徒必须严守教规“明训”:(1)以三纲五常为日用;(2)以入孝出悌为实履;(3)以士农工商为常业;(4)明义利之辨;(5)戒饮过量之酒;(6)戒斗气之勇;(7)戒淫邪之行;(8)日搜己过,痛自忏悔;(9)每日素食一餐。女教徒诫条同,惟其(2)为“以三从四德为实履”;其(3)为“以勤治纺织为常业”。
  由于三一教反对道、释二教的出世观和修行法,提出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传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要求教徒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明代倭祸中,三一教为被害群众收尸二万多具就是一例),所以,当时广为群众所信仰。
  1949年,县境内有三一教堂祠523所,教徒11820人。
  建国后,教徒多在家修身。“文化大革命”中堂祠被毁,一切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恢复。近年来台湾省和海外的三一教徒很多来莆田东山祖祠和“先生墓”(在华亭镇后角村)朝拜。1989年4月24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市政协、东山祖祠联合主办“林龙江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福州、厦门、泉州和美国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共同讨论并交流了中国、美国、西德、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学者研究三一教的成果,同时成立了“林龙江研究会”。1990年全县有堂祠490所,教徒148488人。
  二、摩尼教·明教
  13世纪时,摩尼教曾流行于泉州与莆田,现在世界上已经绝迹。摩尼把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早于基督教的希腊、罗马世界性的秘传宗教)和琐罗亚斯德教(伊朗的国教)的思想揉合成为新的教派。教的主神称摩尼光佛,旧译为光明使者,全称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摩尼在唐武宗灭佛时期,同外来宗教一道被厉禁之后没有得到恢复。此时洪州、越州的摩尼师逃难进入福建隐蔽下来,当时这些阴阳人以佛教为掩护,摇身一变成了法师,保存了许多摩尼教经典,以合法宗教的面目吸收教徒,称为“明教”。
  1987年,涵江扩展公路,发现有块半截碑石,二行文字为;“大力智慧”和“真”字约三分之一,还有“摩尼光佛”四字。1990年,又从涵江区政府礼堂前发现盖水涵的一块略呈三角形的残石,有“清净光”3个完整的字和“明”字的上半,断处恰好与前者吻合。碑的主文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它说明摩尼教后身的明教到明代还在莆田涵江地方流行。
  三、金堂教
  明天启二年(1622),金堂教由邑人蔡文举和陈直斋传入兴化府。
  清初,金堂教流行于境内。莆田民间以其教门法事活动一向是关门举行,俗称为关门教其在莆田的传教祖姓蔡,俗称蔡阿公教;以其入教终身吃斋,称它为斋教,也称菜教。教堂中男的称菜公,女的称菜婆。建国前,莆田有金堂教斋堂130处。在一个村里斋堂最多的是黄石龙华(今黄石镇桥兜村龙华),不大的村子,有斋堂10多所,全村老幼男女都是吃斋教徒。解放后,金堂教逐渐消失。
  四、先天教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境内出现青莲教,其创始人,系康熙年间(1662~1722)江西省饶州府人黄德辉。由其教徒莆田县西门外安福村人,欧阳德元传入兴化。所奉教义和经典大都是道教的东西。其教自称来自禅宗,奉达摩为初祖。张琴的《莆田县志稿》载:“其教(指先天教)介在道、释之间,本奉达摩初祖,达摩东来后,参中国道教之旨创为禅宗,遂为道、释会流之始。先天二字,道家言也”。
  先天教在莆田极盛时,有教堂42处,教徒数千人。斋堂祀观世音菩萨,教徒皆在家修行,守素食,神职人员禁婚娶,已婚嫁的另室别居。经济收入除自给之外,有余则舍之教中为公财。境内现存先天教的斋堂已甚少,秀屿镇尚存6处。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