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8
页码: 933-9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古建筑的情况。其中包括古桥、古塔、古寺观宫庙、古亭、祠堂、居宅、教堂、戏台、古坊、古井等。
关键词: 莆田县 历史文物 古建筑

内容

一、古桥
  熙宁桥 位于城厢阔口村。宋熙宁时(1068~1077)。于原白湖渡建浮桥,靖康元年(1126),改建石梁桥,联接南北二洋,长110米,宽5米。筏形墩7座,高10米许,气势雄伟。原有石栏柱,柱头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造型粗犷。又桥北建有方形石雕佛塔,均不存。今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寿桥 位于城厢延寿村。创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石构,宽4米、长91米,筏形墩12座,高11米。桥南有坊门。两侧置石扶栏。南堍桥名碣为宋书法家陈宓所书“延寿桥”3大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澳柄桥 位于白沙镇澳东村、澳柄宫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石梁,长30米,宽3米,盘形墩6座,高11米,分水7门,门跨径4.2米。两侧有扶栏,望柱头刻狮子。桥头刻有“绍兴十三年四月”等字。桥北岸有石碑,已断为2段,刻字模糊不能认。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濑溪桥 位于华亭镇濑溪村。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始建浮桥于莆阳渡。乾道三年(1167)兴化知府钟离松曾在其下游建桥不成,淳熙十年(1183)丞相陈俊卿、同知林之仲移建今址。长15丈4尺、宽1丈4尺、13墩,高3丈9尺。清康熙三年(1664)、三十九年、五十五年3次重修。雍正十年(1732)又重修。民国改为公路桥。
  五府桥 又名“五官店桥”。位于渠桥乡下横山村。宋代建,清雍正元年(1723)、乾隆十六年(1751)均有重修。石构,平梁式,长52.6米,以引桥“溢流平堤”(长29.4米,宽、高各2米),堤道(长6.8米、7级)和桥梁连成整体。桥梁部分净长23.4米,面宽2米,3墩、高4米,筏形,分水4门,门跨径3.45~5.35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桥 位于江口镇,为莆田、福清2县接界点。为福莆交通要道。古名龙津桥、尚阳桥。始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民国改为公路桥。
  宁海桥 位于黄石镇桥兜村,又名“东际桥”。古为“宁海渡”,为木兰溪流入海处。元元统二年(1334)始建石桥,曾六建六毁,第七次修建始于清雍正十年(1732),至乾隆十一年(1746)建成,历时15年。仿泉州洛阳桥造,为石梁式,长245.7米、宽6米,有高12米的船形墩14座分15孔,净跨径8.8~13米,桥面用75根巨石铺设,每孔5块,每块长10~13米,厚、宽各1米,桥两端立明代雕造“护桥将军”石像各2尊,高3米。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迎漈桥 位于常太乡莒溪。元代创建,石构拱桥,有3座船形桥墩,分水4门,跨径6~10米,长35米,宽2.5米,两侧置石板护栏。今保存完整。
  萩芦溪桥 位于萩芦乡崇圣村。清雍正三年(1725)创。石桥。今存桥为民国17年(1928)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船形5座,分水为6门、跨距14.4~15.7米,全长100.5米、宽5.3米,两侧置板形扶栏,两端各建八角形亭1座,有护桥武士雕像2尊,桥南建一座方形塔,桥中心南侧栏板间建3座空心塔,皆混凝土构造,保存完整。
  二、古塔
  东岩山塔 位于城厢东岩山报恩东岩教寺内,创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石构、三级、八角。基座浮雕狮子36只,形态各异,底层4面开拱式门,两旁均有浮雕金刚力士像,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均系北宋原物塔室中空,内壁嵌石梯可登上2层,塔檐翘起,塔刹用8根铁链固定檐脊上。据《莆田县志》载:塔上刻有“劝首朝奉郎云骑尉赐绯鱼袋致仕林伸,劝首住持文侄李璋,施主黄三十一娘“题记”,今已不见。保存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室岩塔 位于城厢乡下磨村石室岩上。《莆田县志》“石室岩精舍”条载:“宋绍圣年间(1094~1097)建,宁五年(1106)赐额妙应寺。有石浮图五级,后圮。”今存砖塔创建年代无考。7级四方形,用巨砖砌叠,中留通心孔,天井状,各级亦有窗口状空格,外围原有木构塔檐。20世纪初,高层处尚有遗留残木片。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释迦文佛塔 位于城厢广化寺放生池旁。创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前,八角、空心、五级仿木构楼阁式建造;有浮雕千多处画面和题字,层檐翘举薄而长,艺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 位于平海乡卓东村芹山。宋代建造,石构,台座式,实心三级方形,边长80厘米,通高200厘米,上为覆盆形刹顶,四面均有浮雕佛像,线条粗犷,镌刻多已风化。今塔身保存完好。
  塔仔屿塔 位于北高镇汀江村赤屿上(建塔后称塔仔屿)。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兆恩命其弟子节推陈绅和林玉峰主持工程,朱有开捐资助建并督造。石构仿楼阁式,五级方形。边长4.6米、通高15米,塔刹已毁。空心,底层朝东开门,门高148厘米、宽78厘米。西、南二面置石阶梯,塔墙三层各有洞眼,可对外瞭望。外墙各层面均设佛龛,内供佛像。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吴塔 位于忠门镇梯吴村东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石构仿木楼阁式,七级八角,边长2米,高30米。底层正门朝东,各层对错开门,门旁雕刻武士像,每面设龛置佛像。石额刻“海天清梵”、“海天鳌峰”和六字真言,还有建塔纪年刻字。塔基须弥座浮雕鸟兽,图案精美。除塔刹和四层、五层的檐柱、围柱有损坏外,其余保存尚好。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寺观宫庙
  广化寺 位于城西南2公里许的凤凰山麓(一名南山,古称南湖),是福建省四大名刹之一。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初名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扩为寺。唐景云二年(711),赐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5)始名广化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1979年起,大规模整修、扩建,占地总面积33多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中轴以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上为藏经楼)、祖堂(上为卧佛殿)等组成。左厢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钟楼,右厢有般若堂、看山楼、方丈室、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钟鼓楼位于放生池侧,其左右各建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左翼复建观音阁,右翼新建地藏殿。中轴线两侧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大雄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高22米,面积837平方米,雄伟庄严,为福建诸名刹之冠。殿内盘坐释迦佛、药师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两侧台座排列十八罗汉。天王殿前,有宋治平二年(1065)建造的五层八角形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两座。其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兴化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天王殿东西两厢,有“四大金刚”塑像。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 位于城厢北河兼济桥(观桥)北岸,为唐贞观二年(628)创建的道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改称元妙观。原建筑群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庙、东岳殿、五显庙、西岳殿等,规模宏大。今存山门、三清殿、东岳殿和西岳殿。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造。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建。原面宽五间,明末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的大柱,其基本构架保存北宋原貌,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江南古建之花。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龟山寺 位于华亭镇龟山(古名龟洋),山形隆起如龟,故名。唐长庆二年(822)名僧无了来此开山。咸通十一年(870)建寺院九座,僧徒千余人。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命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今存建筑物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有天王殿、大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等。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室岩寺 位于城西2公里许,因有古人穴居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唐大中六年(852)名僧妙应在此建寺时,称此山为伏虎岩。现存近年改建的大雄宝殿和明建的方形砖塔1座。
  慈寿寺 位于江口镇囊山,唐中和元年(881)创建,名延福院。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改名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增建斋房300多间。嘉靖年间,倭寇毁寺。今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重建。
  黄石文庙 位于黄石镇水南村,是境内至今仅存的一座文庙。创建唐代,称红泉宫。明正德七年(1512)改为文庙,称水南书院,倭乱被毁。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木构,斗拱承托,六扇格子门两侧为圆形纹饰的瓦窗格,檐柱六根。中间的两根浮雕盘龙,柱础覆盆式。殿前设用丹墀,置有雕龙拜石,泮池上架三孔四档石拱桥,再前有照墙、正学门(已废)。庙内尚存2块高1.7米、宽0.3米的石下马牌,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 位于江口镇石狮村石牌后。唐代创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近年按原式重建,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大雄殿内存明崇祯五年(1632)铸的铁钟1口;附近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咸丰十年(1860)依次建的比丘塔和间香泉井。伏魔洞内有石佛1尊,放生池中产有无尾螺。有妙高峰、试剑石、枪旗迹、箫月台、石门楼、九仙岩等古迹。今保存完整。
  浦口宫 位于黄石镇江东村,北宋年间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宫殿式建筑,大门上高悬九龙八凤刻饰。书直匾“浦口宫”。正殿高4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计有木柱100根,木构件垂莲、雀替、驼峰等雕饰精美,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湄洲妈祖祖庙 位于湄洲乡宫下村,建于宋熙宁四年(987),初仅数橼,名为神女祠。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三次扩建,有正殿、寝殿等。1982年起扩建,以正殿为中轴,按旧制建圣母殿、钟鼓楼、中军殿,牌坊、山门、323石级,朝天阁、升天阁。山顶峰竖立1尊高14.5米的石雕妈祖像。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港里天后祠 位于忠门镇港里村,亦称贤良港天后祖祠。创建于宋代,为林氏宗祠,妈祖诞生于此村,故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朝廷派遣内官整修。清初截界内迁,康熙二十年(1681)复界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建于今址。1984年于原址按原式重建,占地面积614.6平方米。1991年于祠前新建石牌坊1座。祠内存有宋代木雕妈祖像,清乾隆林清标撰立的《重建天后祠记》、《历朝褒封徽号》碑石,附近有妈祖故居遗址。“受符井”旁有“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进”石刻和宋代航标塔、古码头和宋代瓜楞柱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岩山报恩寺 位于城内东岩山。宋淳化元年(990)建。寺前南侧有一株1600多年的古樟一株,高15米,胸围13.80米。古樟前是麟山祖祠,祀林兆恩。
  平海天后宫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宋咸平二年(999)创建。清康熙统一台湾后,靖海将军施琅扩建,乾隆十五年(1750)、光绪年间(1875~1908)先后重修,占地面积1064平方米。全座用木柱100根,俗称百柱宫。大门内左壁嵌有施琅撰的《师泉井记》,右壁嵌有喀尔吉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碑师泉井即在大门外左侧。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宫 位于渠桥乡青垞村香山。宋代长乐钱四娘来莆田筑陂,陂成后被溪洪冲毁,愤而投水殉身,尸漂至下游沟口,被人捞起,礼葬于此山,异香均不散,故名香山,后人建香山宫祀她。80年代起,按原址原式重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重建挖基时,曾发现有古墓砖,传为钱四娘墓穴之位,待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梅峰寺 位于城厢梅峰之麓,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占地百余亩。崇宁二年(1103)赐额“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绍兴七年(1137)赐名报恩光孝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犯莆,寺被焚毁,万历年间重建。80年代开始,大规模扩建,以山门、石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殿、法堂、大悲殿等为中轴,两旁以长廊和僧房、鼓楼连成整体。拜亭尚完整保存明代原式。钟楼第三层原悬有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造铜钟一口,声音洪亮,可传音20公里远,惜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火毁。今钟为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大悲咒》和《钟咒》文543字,今保存完好。
  鼓峰寺 位于江口镇官庄村。前身为宋建炎年间(1127~1130)创建的观音亭。清咸丰九年(1859)改建为寺,名鼓峰涌源寺。占地面积6048平方米。中轴从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殿至法堂,两侧钟鼓楼,左右廊有迦蓝殿、祖师堂、僧房、斋厨等。今保存完整。
  莆禧天妃宫 传于忠门镇莆禧村,古莆禧城内城墙边。宋代创建,明初建城时圈入城内。现存建筑物为明代修建。保存完整。宫内还保存明、清时代匾额和一尊艺术很高的妈祖木雕像。保存完整。
  玉湖宫 位于秀屿镇石马村公路旁,创建年代无考。今存建筑物为清代修建。占地面积243平方米。大门与前、后殿均隔以天井。正殿单檐悬山造,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补间铺作一斗三升连拱,后殿存有莲花瓣和素盆柱础。保存较好。
  东岳观 位于江口镇福厦公路西侧。元至元二年(1336)创建,原名佑圣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改名东岳观。清嘉庆十二年(1807)、民国十二年(1923)均有重修。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存有明礼部尚书曾楚卿书“东皇司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五岳独尊”匾额。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浦灵慈宫 位于黄石镇清后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历代均有重修。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悬山顶,抬梁式结构,采用减柱法及转角斜袱,保留元代建筑法式。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府城隍庙 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明洪武二年(1369)创建,现残存正殿一座。
  万灵宫 位于北高乡东风村后积。门匾为“永兴社”,俗称后积大王庙。明初创建,嘉靖间守卫澄口将官山东人孔兆熙因御倭殉国,乡民在永兴社中祀之,故名万灵宫。民国30年(1941)重修,现保存完整。
  平海卫城隍庙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原卫城西门内。明洪武二十年(1387)创建,清康熙时复界后重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保存完整。狮子岩寺位于东峤乡赤岐村。明代创建。正梁题有“时正统二年(1437)岁丁已住山道舍石匠外作”等字。景泰二年(1451)扩建。弘治十八年(1505)增建观音阁。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
  凌云殿 位于渠桥乡大坂村、壶公山南面山腰。占地面积3068平方米,明代创建。初名灵云殿,嘉靖六年(1527)改称凌云殿。现有建筑物为清代构造,前檐下有透雕盘龙八仙石柱1对。保存完整。
  麟山宫 位于湄洲岛下山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1)重建。占地面积320平方米。正殿中悬有“圣迹益彰”金字匾一块。上款“道光岁次乙酉十月谷旦”,下款“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敬书”。保存完好,为闽台政区关系的实物证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宫 位于灵川镇东沙村。其右配殿祀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亦称端明殿,创建年代不详。今存建筑物为清代重建,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音宫 位于庄边乡西音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物为清嘉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北辰宫 位于黄石镇登瀛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创建,现存建筑物为清初重建。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80年代修葺一新。前檐下有1对清代石雕龙柱,廊壁有清初壁画《武当进香图》。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 位于黄石镇水南村莆笏公路北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今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隍庙位于忠门镇莆禧村,原名鲤江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莆禧千户所城,二十四年为所城隍隍庙。清康熙年间沿海复界后重建,占地面积310平方米。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亭 祠堂 居宅 教堂 戏台
  薛公池、咏归亭 位于城内太平街府前巷原莆田县学(今莆田县供电所大院内)。北宋咸平三年(1000)大理寺丞薛奎知莆田县,重修衙署,增辟堂宇,取土于此,以供版筑,因其凹坎蓄水成池,建亭花木。离任后,民思其德政,号为薛公池。宣和四年(1122)莆田县知县吕之材,以故亭址建思贤堂,又建亭于池南,名鉴亭,并建简肃坊(以薛奎官至参知政事,谥简肃)。元至顺二年(1331)迁建莆田县学于池畔,以池为泮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莆田县知县任益,筑台池中,建亭台上,名曰“咏归亭”。弘治五年(1492)兴化府知府王弼作石板桥,南北跨池亭。后台风毁亭,兴化府知府冯驯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邑人御史黄巩撰《莆田县学重建咏归亭碑》竖于棂星门前。原县学建筑群于60年代拆除,只存薛公池和咏归亭。石板桥南段改成拱桥,北段保存明代原物。亭方形双层檐攒尖项,亭两侧内外柱间置鹅颈椅,今保存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祠 位于城郊乡东坡村蔡宅。宋代蔡襄(1012~1067)官福建路转运使时,迁来兴化军城南门外水亭定居(故居即今之忠惠祠)。明成化元年(1470)重建,弘治七年(1494)扩建。今尚存明弘治石碑,字多已风化难辨。原有大门额书“庆历名臣”,已毁。今存正厅。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祠 位于城内英龙街东里巷。原名东里黄氏大宗祠。元大德八年(1304)创建正厅思敬堂,天顺年间(1457~1464)建下厅。两厅以两衍连成整体。中有天井,右衍开大门,大门外两侧建下马台,不设下马石。柱础素盆形,梁架结构,保存明代法式。80年代重修,保存完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俞钊故宅 位于西天尾镇澄渚村俞里。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建。现存第一进大厅堂1座,面积60平方米,保存完整。
  林坦祠 位于渠桥乡洋埕村。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建。占地面积582平方米。大门额书“按察使林公祠”6大字。落款小字为“正德十二年进士出身通议大夫贵州按察使致仕朴庵林公坦嫡孙溥等重立”、“进士出身四川右布政使致仕累阶荣禄大夫八十八翁姻友周瑛书”,其背面有“赉我思成”四字,亦为周瑛(1430~1518)所书。
  修史堂 位于城内梅峰街胜利路乌石尾。明景泰状元柯潜从侄孙柯英,由灵川柯山(今柯朱)迁城居此,因名小柯山。正德年间(1506~1521)建柯氏宗祠,柯英之子柯维骐(1497~1574),号希斋,嘉靖二年(1523)进士,丁忧辞官,于此研究史学,积20年之力,修成《宋史新编》200卷,故名修史堂。原有修史堂匾,“柯谷”石刻和石床、假山等文物,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今存修史堂和围墙、大门,保存明代结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林氏宗祠 位于渠桥乡洋埕村。宋绍兴年间(1031~1062)林应之由义门迁居于此,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宗祠,明天启六年(1626)、崇祯三年(1630)、清顺治九年(1652)、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六年(1761)先后5次修建扩建,规模宏大。现存1座大门,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其中存有明宗室襄庄王朱厚颖手书的“乌露祯祥”4字大匾,上款2行“皇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岁九月望日”、“襄府养心殿书”,下款2行“赐本府护卫经历林三才二十四世祖”、“唐贞元旌表孝子福唐尉林欑之祠”,中嵌1方篆文“襄国图书”的大印。匾心高88厘米、宽284厘米,大字径80厘米。保存完整。
  洪珠故宅 位于黄石镇林墩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占地面积487平方米。下厅屏门上有洪珠手录的嘉靖帝谕旨木匾1块。附近有一座砖木坊,额书“申锡龙章”4字。保存完整。按:洪珠,字玉方,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书法家,杭州岳飞墓上“尽忠报国”4大字系其手书。
  畲族住宅 位于庄边乡赤石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土木结构。由大门、天并、正厅、两厢房组成,占地168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穿斗式结构,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厅上神帐龛供祖先木主牌,其中有明万历时1个、清代3个。今聚居畲族雷氏家族几十人。保存完整。
  冬卿旧第 位于城内英龙街东里巷,俗称洗马埕。为明代官太子洗马、工部侍郎黄廷用的居宅。故大门额题为“冬卿旧第”,明嘉靖四十年(1561)前建成。其规模和营造手法,为当时建筑物所仅见。椽皆用圆木、厅用减柱法,横枋净跨径长11米。今仅存正厅一座,第二进阁楼一座,余均残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宗伯第 位于城厢长寿街庙前路、俗称铁树里。为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故名大宗伯第。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52),按明制建造,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件结构,以大厅为主轴线成对称,加上门房、护厝、共有大小房屋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现除最后两进的御书楼、拱廊和后花园被拆改外,尚存完整的大门和前三进主房及两旁护厝,为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大型第宅建筑之一。大门立于偏左8米处,上置“大宗伯第”4字匾,系明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手书。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天主堂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清道光十九年(1839)天主教传来此村时建堂。光绪元年(1875)起盖,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土木结构,保存完整。
  南日天主堂 位于南日岛南日乡岩下村。天主教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传到南日岛,次年西班牙籍主教来此开教。同治元年(1862)起盖。民国21年(1932)、26年续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土木结构,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祖庙戏台 位于城厢北门外头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8)建。固定式戏台,单据歇山顶,亭阁式,前台方形16平方米,后台中为乐座,深3米,宽4.5米,相连的左右厢各3米见方,为化妆室。顶棚、藻井、斗拱、棚面、风火门皆木雕刻。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温戏台 位于秀屿镇西温村。清建,土木结构,歇山顶,后台庑殿造带两披,木构件雕刻精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坊
  正学门 位于涵江宫下街。明成化元年(1465)建,称正学门庭。清代重修,改称正学门。木构、瓦檐,面阔3间,斗拱垂莲,保存完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进士坊 位于平海镇平海村西门。明代里人黄杭于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次年地方官为其建立坊表。坊石为仿木单檐歇山式,通高5.7米,面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中檐下的上层有直匾刻“圣旨”2字,下层横刻“进士”2大字,左、右2块刻小字“福建监察御史王以旂、徐州,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僉事吴昂”,“兴化府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官朱卿,莆田县知县赵叶。为嘉靖癸未科进士黄杭立”。前后两面题刻一样。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井
  登瀛井 位于黄石镇登瀛村。以原有明建“学士登瀛”坊而得名。明代建造。石构,井栏8角形,井盖浮雕双龙、蝙蝠;井栏各面浮雕各种图案。工艺精细,保存完整。
  师泉井 位于平海乡平海天后宫大门前左侧。深10米,井栏方形,边长80厘米,用108块石砌筑,井上竖石碣高108厘米、宽57厘米、厚16厘米,刻“师泉”2大字,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施琅率征台大军3万人驻此用水留下的实物见证。大门内左壁还有施琅所撰的《师泉井记》碑石。均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七、古水利工程
  镇海堤 亦称东角海堤。位于黄石镇东甲至遮浪,堤长3.4公里,石砌,建于唐元和年间(800~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拆堤石筑平海、莆禧两城,剩下土堤一道。三十年(1397)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公山麓。尔后屡修屡坏,至清道光六年(1826),邑人陈池养重修石堤。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泗华陂 原名使华。位于延寿溪下游、城厢泗华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米,中央设一缺口,宽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分南北两渠,南渠灌田100亩;北渠灌田3000多亩。陂建筑年代无考。《兴化府志》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
  苏洋陂 位于新县乡〓溪村码头。创建于北宋时期,叠石截溪引水,灌溉霞溪村田地。陂首长40米,宽2米,距陂道30米处,有石构小颛祠1座,其中石刻“倡筑苏洋苏公神位”,左刻“同筑陂苏大母之神位”右刻“重修郑国器先生神位”3行。郑国器即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之父。该陂保存完整,现修葺一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陂 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镇石狮村泗坝。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刘玭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陂长342米、高1.5米,左侧置进水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地面积7000亩,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陂 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乡崇林村莲花石下。弘治《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中(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两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 位于木兰溪下游溪道上,城郊乡木兰村木兰山下。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在将军岩首次创建,陂成后被洪水冲毁;后同邑进士林从世在温泉口再次兴筑,又水海潮吞没。熙宁八年(1075)李宏应诏来莆继筑,得僧人冯智日帮助,定址于此,历时8年,于元丰六年(1083)1成。是一座具有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功能的古水利工程。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雄伟壮观。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百多条,分布南、北两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延寿桥
相关作品
澳柄桥
相关作品
濑溪桥
相关作品
五府桥
相关作品
迎漈桥
相关作品
萩芦溪桥
相关作品
东岩山塔
相关作品
石室岩塔
相关作品
释迦文佛塔
相关作品
镇风塔
相关作品
塔仔屿塔
相关作品
东吴塔
相关作品
广化寺
相关作品
三清殿
相关作品
龟山寺
相关作品
石室岩寺
相关作品
慈寿寺
相关作品
黄石文庙
相关作品
香山寺
相关作品
浦口宫
相关作品
湄洲妈祖祖庙
相关作品
港里天后祠
相关作品
东岩山报恩寺
相关作品
平海天后宫
相关作品
香山宫
相关作品
梅峰寺
相关作品
鼓峰寺
相关作品
莆禧天妃宫
相关作品
东岳观
相关作品
清浦灵慈宫
相关作品
兴化府城隍庙
相关作品
万灵宫
相关作品
平海卫城隍庙
相关作品
凌云殿
相关作品
麟山宫
相关作品
金沙宫
相关作品
西音宫
相关作品
谷城宫
相关作品
莆禧城隍庙
相关作品
玉湖宫
相关作品
狮子岩寺
相关作品
北辰宫
相关作品
薛公池、咏归亭
相关作品
蔡襄祠
相关作品
黄滔祠
相关作品
林坦祠
相关作品
修史堂
相关作品
阳城林氏宗祠
相关作品
平海天主堂
相关作品
南日天主堂
相关作品
俞钊故宅
相关作品
洪珠故宅
相关作品
畲族住宅
相关作品
冬卿旧第
相关作品
大宗伯第
相关作品
瑞云祖庙戏台
相关作品
前温戏台
相关作品
正学门
相关作品
平海进士坊
相关作品
登瀛井
相关作品
师泉井
相关作品
镇海堤
相关作品
泗华陂
相关作品
苏洋陂
相关作品
南安陂
相关作品
太平陂
相关作品
木兰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