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篇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63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五篇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28
页码: 928-9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历史文物、
关键词: 莆田县 文物

内容

莆田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已有人类居住,从事各种活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境内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据1987年文物普查,全县发现有古文化遗址27处,采集有石刀、石斧、石箭簇、青铜锛等古遗物和一千多片陶片。
  建国前,莆田无文物保护机构。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普查、考察,一经发现有价值的文物即予保护。“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遭受破坏,损失不少。1985年后,县人民政府贯彻《文物保护法》,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6年,设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征集、收藏、陈列展览和研究工作。境内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释迦文佛塔2处,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宁海桥、古谯楼、郑樵墓、林兆恩墓、贤良港天后祖祠、湄洲妈祖祖庙7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74处。此外,有许多馆藏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
  第一章 历史文物
  第一节 古遗址
  一、文化遗址
  鲎尾寨半山坡遗址 位处埭头镇后壁利村及红旗水库北面。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石刀和敲打器、贝壳以及较多的灰、红硬陶、彩陶等陶片228片。纹饰有:绳纹、叶脉纹、曲折纹、圈点纹、方格纹、弦纹等种。
  鹧鸪墩遗址 位于庄边乡前埔村溪南,分布范围约2500平方米。1987年6月采集到少量黑、灰、红夹砂陶、灰泥质陶碎片。纹饰有:波浪纹、篮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岭埔头遗址 位于白沙镇广山村广山小学东侧,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残石戈,残石〓和少量灰夹砂陶、灰泥质陶碎片。纹饰有:云雷纹、席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长头埔遗址 位于常太乡溪北村莒溪后坑新厝西北200米处,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1件,砺石1件和灰、红、黑夹砂陶74片、灰印纹硬陶片21片。纹饰有:席纹、网纹、条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乌宫山遗址 位于常太乡五上村,常太中学西南200米处,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还有部份遗址被东圳水库库水所淹没。1987年采集到红夹砂陶11片、灰硬陶碎片11片。纹饰有:方格纹、刻划纹、素面弦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下上郑遗址 位于常太乡洋边村东圳水库东10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00平方米,还有部分被水库库水所淹没。在东北面山坡上有块面积300平方米、厚2~3厘米的灰土夹炭渣烧土、碎陶片堆积层。1987年采集到石〓和红、灰、黑夹砂陶14片、灰泥质陶3片、灰硬陶碎片4片。纹饰有:篮纹、绘纹、锥刺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亚民山遗址 位于渠桥镇青垞村西2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环和零星灰夹砂陶(曲折纹)、素面硬陶碎片。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后兰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后兰村西北3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和少量灰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经鉴定为商周时期古遗址。
  红土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柳园村南500米处,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6月采集到零星灰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纹饰有:回纹、条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营寨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埔柳村埔头西北400米处。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完整的石戈、石〓和少量灰、红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纹饰有:席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云雷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天云洞遗址 位于埭头镇温李村北、群策水库西南的天云洞山,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石球和少量灰、红印纹夹砂陶、红陶、硬陶碎片。纹饰有:网纹、弦纹、方格纹、刻划纹、戳点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乱石山遗址 位于南日岛上南日乡海山、后坑两村间、海山水库西南。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在山坡东侧石缝中有厚60厘米的文化堆积层;山坡西南侧被雨水冲刷裸露,采集到石环1件、石球2件、红砂陶纺轮1件,灰砂陶片及灰印纹硬陶片136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圆点纹、弦纹、直篮纹、曲折纹、刻划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二、窑址
  许山窑址 位于灵川镇海头村许山南麓。瓷片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3~7米。采集到影青白瓷碗、碟、盏、瓶等生活用品,及支圈、垫饼等生产工具。纹饰有:印花纹、刻划纹,多数为素纹。经鉴定为宋代古窑址,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垅窑址 位于庄边乡〓洋村瓦窑垅、莆永公路段西侧山头。瓷片散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部分堆积层厚达2~8米。采集到碗、盘、洗、碟、瓶、壶、盖罐、三足炉、高足杯等青瓷片。分印花素面和刻划花间篦点纹二大类型。经鉴定为宋、元时代古窑址,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过洋山窑址位于新县乡文笔村。瓷片散布范围约7500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于断面处发现一座窑基残址,长25米、底宽2.85米、高1.8米,烟囱顶宽15厘米。采集到残缺窑具垫座、匣钵和罐、壶、盆、盒、碗等青瓷残品。经鉴定为宋、元时代古窑址。
  碗洋窑址 位于西天尾镇碗洋村小学校周围。瓷片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2米。采集到碗、盆、碟、盘、杯等残片。经鉴定为宋、元时期古窑址。
  青蛙山窑址 位于灵川镇利角村北1000米处。瓷片散布范围约8250平方米,部份地段堆积层厚达1米。采集到匣钵、垫座、支圈等窑具和碗、盆、杯、洗、碟等。纹饰有:篦纹、刻划纹、条线纹、荷花瓣纹等种,器形平底内凹实足芒口,施釉不到底。经鉴定为宋代古窑址。
  东汾笼口山窑址位于灵川镇东进村东汾笼口山。瓷片散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采集到小口瓶、罐、杯、匣钵、碗等。残存窑形似笼子。经鉴定为明代陶窑址。
  三、古谯楼 城址
  谯楼 位于县城中心。宋太平兴国八年(893),知军段鹏建,为兴化军治子城的城门楼。绍兴六年(1136)火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乱,又毁。隆庆五年(1571)重建,匾为“壶兰雄镇”。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整体建筑物为三层,底层基台保存宋代城阙形制,券门上嵌(马夔陛书)“古谯门”石额,有100根木柱,用材保存明末清初原物。是福建省仅存一座谯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 位于忠门镇莆禧村。地处莆禧半岛南俯海最高处,东、南、北三面临海,与湄洲岛相望。明洪武二十年(1387),于此置守御千户所,驻兵1000名,隶平海卫辖。时拆镇海石堤筑平海卫城和莆禧千户所城。城原周长590丈、基厚1丈2尺、城墙高1丈3尺;子城高6尺;建垛1049个、警铺24个;开城门4个,上筑城楼,并筑月城;城外西面凿山为旱壕,宽2丈、深8尺、长210丈,三面与海吻合。民国28年(1939),县政府奉命拆毁莆禧城,现仅残存城墙1000米,东北2座城门及月城。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寨址
  越王台遗址 位于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西汉时(公元前138年)东越王余善叛汉,武帝派会稽太守朱买臣率兵讨伐,东越王在此筑台据守顽抗抗,现尚存石台基础10余层,旁有“三燧峰”,传为东越王举烽火报警之所。
  五斗寨 位于庄边乡庄边五斗山。元末兵乱,乡民为自卫而建。寨踞山巅,圈地3300平方米,周长1800米,夯土墙,外砌石块,高2.5米,宽1米,今石块多崩坏,土墙外露。开2个寨门,今均毁坏。整体保存尚完整。
  新兴寨 又名樟江寨,位于新县乡仙安村。建于海拔598米顶峰。南明唐王时为抗清义士所建的据点,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现存残段长3000米,高5米,顶宽1.3米,基宽2.5米。东西南北四面开门,北门有石横刻“新兴寨”3字,其下8直行文为“天干十五丈五尺,地干十三丈五尺,人干十五丈,通共四十四丈,太岁乙酉闰六月十一日,信士林瑞宗,黄汉发等众同立石”,石高140厘米,宽50厘米。保存较完整。
  清芳寨 位于新县乡䂬溪村夹漈山上,距夹漈草堂北1000米。寨门额刻“山色清芳”4字,故名,俗称书亭寨。踞峰顶,西、北2面临悬崖,周长1000米,椭圆形,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高7~8米,宽1米,内侧筑有附阶,可通行。朝南开门,石条搭架,高2.4米,宽1.2米。今保存较完整。
  朝天寨 位于白沙镇长兴村山上,踞海拔613米顶峰。明代建造,依险构筑,形如花瓣。圈地6600平方米,周长1500米,巨石筑墙,高2.5米,宽1米。南、北各开1门,已毁废,墙亦多处严重崩坏。今存有石臼等。
  鹭峰寨 位于东峤乡百叶村鹭峰山上。南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建,为抗清据点。今残存石寨墙长2000米,高4.5~5米,宽1米。有东、南、北3门,圈地5000平方米。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鹭峰岩精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今保存较完整。
  崎头寨 位于埭头镇鹅头村,俗称“鹅头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民为防倭倭寇而建。嘉靖四十三(1563)年被倭倭寇攻陷。万历二年(1574)重建时圈入小高地,杂石砌墙,今残存长2000米,高0.5~2米,宽1.5米。寨内存有房屋基址、古井、街道遗迹。原有一处崖刻“钓鳌处”被采石所毁,现只存一处摹米芾书的“第一山”3字。
  九龙寨 位于南日岛港南村西户,俗称“薛刚寨”。明代建。椭圆形,圈地约2800平方米,块石砌墙。今残存高1米、厚70厘米。朝南开一门,残坏严重。
  吉了寨 位于忠门镇梯吴村吉了。宋代地名“系蓼”,熙宁四年(1071)创建,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于此设吉了巡检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铺8个,开城门、建门楼2座。清初划界废毁,现只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古墓葬
  郑姓祖墓 晋永嘉之乱,荥阳郑昭携族渡江。后入闽过泉之莆口,因爱其风土,迁葬祖坟于南山,地名十二丘,即今城厢南山广化寺侧。
  郑露墓 梁陈时人,墓在壶山宝胜院东后郑山,即今渠桥乡宝胜村。有墓碑刻“唐太府卿南湖郑先生墓”
  林茂墓 闽林始祖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为林姓入莆始祖。林茂和十一世孝宝、十二世文济、十三世国都坟墓均在北螺村上丘山。即今西天尾镇紫霄山下,有古墓24丘。
  黄岸墓 唐代朝人,墓在涵江黄霞村黄巷山。
  林披墓 唐时(733~802)人,墓在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与其兄韬、弟昌3墓并列。
  林九牧墓 唐代人,墓在西天尾镇林峰村福平山。九丘并列,长十七丈。
  林攒墓 唐代人,墓在城厢城郊乡林桥村甘露山,世称“唐甘露林”。宋陈宓书墓碣“唐旌表教会道林公墓”。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詹 墓唐代人,墓在城厢广化寺后西平洋山。存有墓碣刻“唐国子四门助教欧阳行周先生墓”。
  林旻墓 唐代人,墓在埭头镇潘垞村大蚶山花溪仔。墓圆形,石构,占地200平方米,封丘高大,墓门雄伟。为莆田县现存形制最完整的唐墓。
  翁何墓 唐代人,墓在壶公山石泉院后。翁何官检校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其子大理司直翁则附葬,有碑刻“司直翁公碑记”6大字尚清晰可辨,为翁氏入莆始祖墓。
  黄滔墓 唐代人,墓在城厢莆二中校门右侧。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余镐墓 唐代人,墓在渠桥乡善乡村翠峰寺侧。为余姓入莆始祖墓。
  徐寅基 唐代人,墓在常太乡北神山。
  方廷范 墓唐代人,墓在常太乡南芹山。为莆田六桂方氏始祖墓。
  吴祭墓 唐代人,墓在黄石镇。吴祭为莆田吴姓始祖。
  翁乾度墓 北宋初人,墓在合浦里五侯山(在今东峤乡东哨村),墓尚较完整。上刻“宋补阙郎中翁乾度公墓。”
  陈仁墓 宋代人,墓在城厢广化寺前山。为玉湖陈姓第一代基。
  李宏墓 宋代人,墓在黄石镇东山村。基后岩石上刻有“宋木兰陂惠济侯李公墓”。
  李富墓 宋代人,墓在常太乡松峰村松岭山。石构,规模宏大。有墓道碑刻在南溪岭。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樵墓 南宋人,墓在白沙镇尖尾山。初葬越王山(宝阳村),孝宗乾道三年(1167)邑人丞相陈俊卿迁葬之于今址,墓丘后壁嵌墓碣刻“宋枢密院编修夹漈郑先生之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大鼐墓 南宋人,墓在涵江苍林村苍口山,存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等。
  刘克庄墓 南宋人,墓在城厢城郊乡延寿村马坑山。存墓碣刻“宋工部尚书赠少师谥文定后村刘公墓,“上疑”万历戊子冬”、下疑“裔孙元桂重修”。
  彭韶墓 明代人,墓在华亭镇下皋村从吾亭。尚存石翁仲等。
  黄仲昭墓 明代人,墓位于华亭镇云峰村。有墓碣刻“明理学名臣未轩黄先生佳城”。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用墓 明代人,墓在江口镇顶埔头村。王大用官至刑部右侍郎,嘉清时赐等。存有石翁仲、石马等。
  康大和墓 明代人,墓在华亭镇云峰村。万历六年(1578)赐葬。存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等。
  邹守愚墓 明代人,墓在黄石镇东山村烟台山,尚存石虎、石羊等。
  林兆恩墓 明代人,墓在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墓碣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龙江林公墓”。离墓东约100米处,有其祖父明两广总制林富墓,有林达书“省吾”2字石刻,石翁仲残存一个头。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卓迈墓 明代人,墓在华亭镇埔柳村柳园石狮山。有石马、石虎、石羊、石坊各1对。保存完整。
  彭鹏墓 清代人,墓在华亭镇云峰村。康熙四十三年(1704)赐葬。存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
  郭尚先墓 清代人,墓在西天尾镇后卓村石磨上郭山。有神道碑刻“皇清赐进士出身诰授贤政大夫大理寺卿加二级崇祀四川名宦祠半石郭公基道”。
  第三节 古建筑
  一、古桥
  熙宁桥 位于城厢阔口村。宋熙宁时(1068~1077)。于原白湖渡建浮桥,靖康元年(1126),改建石梁桥,联接南北二洋,长110米,宽5米。筏形墩7座,高10米许,气势雄伟。原有石栏柱,柱头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造型粗犷。又桥北建有方形石雕佛塔,均不存。今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寿桥 位于城厢延寿村。创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石构,宽4米、长91米,筏形墩12座,高11米。桥南有坊门。两侧置石扶栏。南堍桥名碣为宋书法家陈宓所书“延寿桥”3大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澳柄桥 位于白沙镇澳东村、澳柄宫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石梁,长30米,宽3米,盘形墩6座,高11米,分水7门,门跨径4.2米。两侧有扶栏,望柱头刻狮子。桥头刻有“绍兴十三年四月”等字。桥北岸有石碑,已断为2段,刻字模糊不能认。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濑溪桥 位于华亭镇濑溪村。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始建浮桥于莆阳渡。乾道三年(1167)兴化知府钟离松曾在其下游建桥不成,淳熙十年(1183)丞相陈俊卿、同知林之仲移建今址。长15丈4尺、宽1丈4尺、13墩,高3丈9尺。清康熙三年(1664)、三十九年、五十五年3次重修。雍正十年(1732)又重修。民国改为公路桥。
  五府桥 又名“五官店桥”。位于渠桥乡下横山村。宋代建,清雍正元年(1723)、乾隆十六年(1751)均有重修。石构,平梁式,长52.6米,以引桥“溢流平堤”(长29.4米,宽、高各2米),堤道(长6.8米、7级)和桥梁连成整体。桥梁部分净长23.4米,面宽2米,3墩、高4米,筏形,分水4门,门跨径3.45~5.35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桥 位于江口镇,为莆田、福清2县接界点。为福莆交通要道。古名龙津桥、尚阳桥。始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民国改为公路桥。
  宁海桥 位于黄石镇桥兜村,又名“东际桥”。古为“宁海渡”,为木兰溪流入海处。元元统二年(1334)始建石桥,曾六建六毁,第七次修建始于清雍正十年(1732),至乾隆十一年(1746)建成,历时15年。仿泉州洛阳桥造,为石梁式,长245.7米、宽6米,有高12米的船形墩14座分15孔,净跨径8.8~13米,桥面用75根巨石铺设,每孔5块,每块长10~13米,厚、宽各1米,桥两端立明代雕造“护桥将军”石像各2尊,高3米。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迎漈桥 位于常太乡莒溪。元代创建,石构拱桥,有3座船形桥墩,分水4门,跨径6~10米,长35米,宽2.5米,两侧置石板护栏。今保存完整。
  萩芦溪桥 位于萩芦乡崇圣村。清雍正三年(1725)创。石桥。今存桥为民国17年(1928)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船形5座,分水为6门、跨距14.4~15.7米,全长100.5米、宽5.3米,两侧置板形扶栏,两端各建八角形亭1座,有护桥武士雕像2尊,桥南建一座方形塔,桥中心南侧栏板间建3座空心塔,皆混凝土构造,保存完整。
  二、古塔
  东岩山塔 位于城厢东岩山报恩东岩教寺内,创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石构、三级、八角。基座浮雕狮子36只,形态各异,底层4面开拱式门,两旁均有浮雕金刚力士像,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均系北宋原物塔室中空,内壁嵌石梯可登上2层,塔檐翘起,塔刹用8根铁链固定檐脊上。据《莆田县志》载:塔上刻有“劝首朝奉郎云骑尉赐绯鱼袋致仕林伸,劝首住持文侄李璋,施主黄三十一娘“题记”,今已不见。保存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室岩塔 位于城厢乡下磨村石室岩上。《莆田县志》“石室岩精舍”条载:“宋绍圣年间(1094~1097)建,宁五年(1106)赐额妙应寺。有石浮图五级,后圮。”今存砖塔创建年代无考。7级四方形,用巨砖砌叠,中留通心孔,天井状,各级亦有窗口状空格,外围原有木构塔檐。20世纪初,高层处尚有遗留残木片。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释迦文佛塔 位于城厢广化寺放生池旁。创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前,八角、空心、五级仿木构楼阁式建造;有浮雕千多处画面和题字,层檐翘举薄而长,艺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 位于平海乡卓东村芹山。宋代建造,石构,台座式,实心三级方形,边长80厘米,通高200厘米,上为覆盆形刹顶,四面均有浮雕佛像,线条粗犷,镌刻多已风化。今塔身保存完好。
  塔仔屿塔 位于北高镇汀江村赤屿上(建塔后称塔仔屿)。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兆恩命其弟子节推陈绅和林玉峰主持工程,朱有开捐资助建并督造。石构仿楼阁式,五级方形。边长4.6米、通高15米,塔刹已毁。空心,底层朝东开门,门高148厘米、宽78厘米。西、南二面置石阶梯,塔墙三层各有洞眼,可对外瞭望。外墙各层面均设佛龛,内供佛像。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吴塔 位于忠门镇梯吴村东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石构仿木楼阁式,七级八角,边长2米,高30米。底层正门朝东,各层对错开门,门旁雕刻武士像,每面设龛置佛像。石额刻“海天清梵”、“海天鳌峰”和六字真言,还有建塔纪年刻字。塔基须弥座浮雕鸟兽,图案精美。除塔刹和四层、五层的檐柱、围柱有损坏外,其余保存尚好。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寺观宫庙
  广化寺 位于城西南2公里许的凤凰山麓(一名南山,古称南湖),是福建省四大名刹之一。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初名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扩为寺。唐景云二年(711),赐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5)始名广化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1979年起,大规模整修、扩建,占地总面积33多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中轴以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上为藏经楼)、祖堂(上为卧佛殿)等组成。左厢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钟楼,右厢有般若堂、看山楼、方丈室、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钟鼓楼位于放生池侧,其左右各建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左翼复建观音阁,右翼新建地藏殿。中轴线两侧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大雄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高22米,面积837平方米,雄伟庄严,为福建诸名刹之冠。殿内盘坐释迦佛、药师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两侧台座排列十八罗汉。天王殿前,有宋治平二年(1065)建造的五层八角形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两座。其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兴化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天王殿东西两厢,有“四大金刚”塑像。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 位于城厢北河兼济桥(观桥)北岸,为唐贞观二年(628)创建的道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改称元妙观。原建筑群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庙、东岳殿、五显庙、西岳殿等,规模宏大。今存山门、三清殿、东岳殿和西岳殿。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造。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建。原面宽五间,明末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的大柱,其基本构架保存北宋原貌,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江南古建之花。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龟山寺 位于华亭镇龟山(古名龟洋),山形隆起如龟,故名。唐长庆二年(822)名僧无了来此开山。咸通十一年(870)建寺院九座,僧徒千余人。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命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今存建筑物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有天王殿、大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等。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室岩寺 位于城西2公里许,因有古人穴居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唐大中六年(852)名僧妙应在此建寺时,称此山为伏虎岩。现存近年改建的大雄宝殿和明建的方形砖塔1座。
  慈寿寺 位于江口镇囊山,唐中和元年(881)创建,名延福院。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改名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增建斋房300多间。嘉靖年间,倭寇毁寺。今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重建。
  黄石文庙 位于黄石镇水南村,是境内至今仅存的一座文庙。创建唐代,称红泉宫。明正德七年(1512)改为文庙,称水南书院,倭乱被毁。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木构,斗拱承托,六扇格子门两侧为圆形纹饰的瓦窗格,檐柱六根。中间的两根浮雕盘龙,柱础覆盆式。殿前设用丹墀,置有雕龙拜石,泮池上架三孔四档石拱桥,再前有照墙、正学门(已废)。庙内尚存2块高1.7米、宽0.3米的石下马牌,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 位于江口镇石狮村石牌后。唐代创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近年按原式重建,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大雄殿内存明崇祯五年(1632)铸的铁钟1口;附近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咸丰十年(1860)依次建的比丘塔和间香泉井。伏魔洞内有石佛1尊,放生池中产有无尾螺。有妙高峰、试剑石、枪旗迹、箫月台、石门楼、九仙岩等古迹。今保存完整。
  浦口宫 位于黄石镇江东村,北宋年间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宫殿式建筑,大门上高悬九龙八凤刻饰。书直匾“浦口宫”。正殿高4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计有木柱100根,木构件垂莲、雀替、驼峰等雕饰精美,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湄洲妈祖祖庙 位于湄洲乡宫下村,建于宋熙宁四年(987),初仅数橼,名为神女祠。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三次扩建,有正殿、寝殿等。1982年起扩建,以正殿为中轴,按旧制建圣母殿、钟鼓楼、中军殿,牌坊、山门、323石级,朝天阁、升天阁。山顶峰竖立1尊高14.5米的石雕妈祖像。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港里天后祠 位于忠门镇港里村,亦称贤良港天后祖祠。创建于宋代,为林氏宗祠,妈祖诞生于此村,故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朝廷派遣内官整修。清初截界内迁,康熙二十年(1681)复界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建于今址。1984年于原址按原式重建,占地面积614.6平方米。1991年于祠前新建石牌坊1座。祠内存有宋代木雕妈祖像,清乾隆林清标撰立的《重建天后祠记》、《历朝褒封徽号》碑石,附近有妈祖故居遗址。“受符井”旁有“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进”石刻和宋代航标塔、古码头和宋代瓜楞柱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岩山报恩寺 位于城内东岩山。宋淳化元年(990)建。寺前南侧有一株1600多年的古樟一株,高15米,胸围13.80米。古樟前是麟山祖祠,祀林兆恩。
  平海天后宫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宋咸平二年(999)创建。清康熙统一台湾后,靖海将军施琅扩建,乾隆十五年(1750)、光绪年间(1875~1908)先后重修,占地面积1064平方米。全座用木柱100根,俗称百柱宫。大门内左壁嵌有施琅撰的《师泉井记》,右壁嵌有喀尔吉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碑师泉井即在大门外左侧。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宫 位于渠桥乡青垞村香山。宋代长乐钱四娘来莆田筑陂,陂成后被溪洪冲毁,愤而投水殉身,尸漂至下游沟口,被人捞起,礼葬于此山,异香均不散,故名香山,后人建香山宫祀她。80年代起,按原址原式重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重建挖基时,曾发现有古墓砖,传为钱四娘墓穴之位,待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梅峰寺 位于城厢梅峰之麓,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占地百余亩。崇宁二年(1103)赐额“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绍兴七年(1137)赐名报恩光孝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犯莆,寺被焚毁,万历年间重建。80年代开始,大规模扩建,以山门、石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殿、法堂、大悲殿等为中轴,两旁以长廊和僧房、鼓楼连成整体。拜亭尚完整保存明代原式。钟楼第三层原悬有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造铜钟一口,声音洪亮,可传音20公里远,惜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火毁。今钟为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大悲咒》和《钟咒》文543字,今保存完好。
  鼓峰寺 位于江口镇官庄村。前身为宋建炎年间(1127~1130)创建的观音亭。清咸丰九年(1859)改建为寺,名鼓峰涌源寺。占地面积6048平方米。中轴从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殿至法堂,两侧钟鼓楼,左右廊有迦蓝殿、祖师堂、僧房、斋厨等。今保存完整。
  莆禧天妃宫 传于忠门镇莆禧村,古莆禧城内城墙边。宋代创建,明初建城时圈入城内。现存建筑物为明代修建。保存完整。宫内还保存明、清时代匾额和一尊艺术很高的妈祖木雕像。保存完整。
  玉湖宫 位于秀屿镇石马村公路旁,创建年代无考。今存建筑物为清代修建。占地面积243平方米。大门与前、后殿均隔以天井。正殿单檐悬山造,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补间铺作一斗三升连拱,后殿存有莲花瓣和素盆柱础。保存较好。
  东岳观 位于江口镇福厦公路西侧。元至元二年(1336)创建,原名佑圣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改名东岳观。清嘉庆十二年(1807)、民国十二年(1923)均有重修。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存有明礼部尚书曾楚卿书“东皇司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五岳独尊”匾额。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浦灵慈宫 位于黄石镇清后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历代均有重修。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悬山顶,抬梁式结构,采用减柱法及转角斜袱,保留元代建筑法式。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府城隍庙 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明洪武二年(1369)创建,现残存正殿一座。
  万灵宫 位于北高乡东风村后积。门匾为“永兴社”,俗称后积大王庙。明初创建,嘉靖间守卫澄口将官山东人孔兆熙因御倭殉国,乡民在永兴社中祀之,故名万灵宫。民国30年(1941)重修,现保存完整。
  平海卫城隍庙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原卫城西门内。明洪武二十年(1387)创建,清康熙时复界后重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保存完整。狮子岩寺位于东峤乡赤岐村。明代创建。正梁题有“时正统二年(1437)岁丁已住山道舍石匠外作”等字。景泰二年(1451)扩建。弘治十八年(1505)增建观音阁。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
  凌云殿 位于渠桥乡大坂村、壶公山南面山腰。占地面积3068平方米,明代创建。初名灵云殿,嘉靖六年(1527)改称凌云殿。现有建筑物为清代构造,前檐下有透雕盘龙八仙石柱1对。保存完整。
  麟山宫 位于湄洲岛下山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1)重建。占地面积320平方米。正殿中悬有“圣迹益彰”金字匾一块。上款“道光岁次乙酉十月谷旦”,下款“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敬书”。保存完好,为闽台政区关系的实物证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宫 位于灵川镇东沙村。其右配殿祀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亦称端明殿,创建年代不详。今存建筑物为清代重建,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音宫 位于庄边乡西音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物为清嘉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北辰宫 位于黄石镇登瀛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创建,现存建筑物为清初重建。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80年代修葺一新。前檐下有1对清代石雕龙柱,廊壁有清初壁画《武当进香图》。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 位于黄石镇水南村莆笏公路北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今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隍庙位于忠门镇莆禧村,原名鲤江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莆禧千户所城,二十四年为所城隍隍庙。清康熙年间沿海复界后重建,占地面积310平方米。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亭 祠堂 居宅 教堂 戏台
  薛公池、咏归亭 位于城内太平街府前巷原莆田县学(今莆田县供电所大院内)。北宋咸平三年(1000)大理寺丞薛奎知莆田县,重修衙署,增辟堂宇,取土于此,以供版筑,因其凹坎蓄水成池,建亭花木。离任后,民思其德政,号为薛公池。宣和四年(1122)莆田县知县吕之材,以故亭址建思贤堂,又建亭于池南,名鉴亭,并建简肃坊(以薛奎官至参知政事,谥简肃)。元至顺二年(1331)迁建莆田县学于池畔,以池为泮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莆田县知县任益,筑台池中,建亭台上,名曰“咏归亭”。弘治五年(1492)兴化府知府王弼作石板桥,南北跨池亭。后台风毁亭,兴化府知府冯驯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邑人御史黄巩撰《莆田县学重建咏归亭碑》竖于棂星门前。原县学建筑群于60年代拆除,只存薛公池和咏归亭。石板桥南段改成拱桥,北段保存明代原物。亭方形双层檐攒尖项,亭两侧内外柱间置鹅颈椅,今保存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祠 位于城郊乡东坡村蔡宅。宋代蔡襄(1012~1067)官福建路转运使时,迁来兴化军城南门外水亭定居(故居即今之忠惠祠)。明成化元年(1470)重建,弘治七年(1494)扩建。今尚存明弘治石碑,字多已风化难辨。原有大门额书“庆历名臣”,已毁。今存正厅。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祠 位于城内英龙街东里巷。原名东里黄氏大宗祠。元大德八年(1304)创建正厅思敬堂,天顺年间(1457~1464)建下厅。两厅以两衍连成整体。中有天井,右衍开大门,大门外两侧建下马台,不设下马石。柱础素盆形,梁架结构,保存明代法式。80年代重修,保存完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俞钊故宅 位于西天尾镇澄渚村俞里。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建。现存第一进大厅堂1座,面积60平方米,保存完整。
  林坦祠 位于渠桥乡洋埕村。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建。占地面积582平方米。大门额书“按察使林公祠”6大字。落款小字为“正德十二年进士出身通议大夫贵州按察使致仕朴庵林公坦嫡孙溥等重立”、“进士出身四川右布政使致仕累阶荣禄大夫八十八翁姻友周瑛书”,其背面有“赉我思成”四字,亦为周瑛(1430~1518)所书。
  修史堂 位于城内梅峰街胜利路乌石尾。明景泰状元柯潜从侄孙柯英,由灵川柯山(今柯朱)迁城居此,因名小柯山。正德年间(1506~1521)建柯氏宗祠,柯英之子柯维骐(1497~1574),号希斋,嘉靖二年(1523)进士,丁忧辞官,于此研究史学,积20年之力,修成《宋史新编》200卷,故名修史堂。原有修史堂匾,“柯谷”石刻和石床、假山等文物,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今存修史堂和围墙、大门,保存明代结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林氏宗祠 位于渠桥乡洋埕村。宋绍兴年间(1031~1062)林应之由义门迁居于此,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宗祠,明天启六年(1626)、崇祯三年(1630)、清顺治九年(1652)、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六年(1761)先后5次修建扩建,规模宏大。现存1座大门,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其中存有明宗室襄庄王朱厚颖手书的“乌露祯祥”4字大匾,上款2行“皇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岁九月望日”、“襄府养心殿书”,下款2行“赐本府护卫经历林三才二十四世祖”、“唐贞元旌表孝子福唐尉林欑之祠”,中嵌1方篆文“襄国图书”的大印。匾心高88厘米、宽284厘米,大字径80厘米。保存完整。
  洪珠故宅 位于黄石镇林墩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占地面积487平方米。下厅屏门上有洪珠手录的嘉靖帝谕旨木匾1块。附近有一座砖木坊,额书“申锡龙章”4字。保存完整。按:洪珠,字玉方,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书法家,杭州岳飞墓上“尽忠报国”4大字系其手书。
  畲族住宅 位于庄边乡赤石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土木结构。由大门、天并、正厅、两厢房组成,占地168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穿斗式结构,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厅上神帐龛供祖先木主牌,其中有明万历时1个、清代3个。今聚居畲族雷氏家族几十人。保存完整。
  冬卿旧第 位于城内英龙街东里巷,俗称洗马埕。为明代官太子洗马、工部侍郎黄廷用的居宅。故大门额题为“冬卿旧第”,明嘉靖四十年(1561)前建成。其规模和营造手法,为当时建筑物所仅见。椽皆用圆木、厅用减柱法,横枋净跨径长11米。今仅存正厅一座,第二进阁楼一座,余均残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宗伯第 位于城厢长寿街庙前路、俗称铁树里。为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故名大宗伯第。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52),按明制建造,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件结构,以大厅为主轴线成对称,加上门房、护厝、共有大小房屋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现除最后两进的御书楼、拱廊和后花园被拆改外,尚存完整的大门和前三进主房及两旁护厝,为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大型第宅建筑之一。大门立于偏左8米处,上置“大宗伯第”4字匾,系明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手书。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天主堂 位于平海乡平海村。清道光十九年(1839)天主教传来此村时建堂。光绪元年(1875)起盖,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土木结构,保存完整。
  南日天主堂 位于南日岛南日乡岩下村。天主教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传到南日岛,次年西班牙籍主教来此开教。同治元年(1862)起盖。民国21年(1932)、26年续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土木结构,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祖庙戏台 位于城厢北门外头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8)建。固定式戏台,单据歇山顶,亭阁式,前台方形16平方米,后台中为乐座,深3米,宽4.5米,相连的左右厢各3米见方,为化妆室。顶棚、藻井、斗拱、棚面、风火门皆木雕刻。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温戏台 位于秀屿镇西温村。清建,土木结构,歇山顶,后台庑殿造带两披,木构件雕刻精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坊
  正学门 位于涵江宫下街。明成化元年(1465)建,称正学门庭。清代重修,改称正学门。木构、瓦檐,面阔3间,斗拱垂莲,保存完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进士坊 位于平海镇平海村西门。明代里人黄杭于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次年地方官为其建立坊表。坊石为仿木单檐歇山式,通高5.7米,面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中檐下的上层有直匾刻“圣旨”2字,下层横刻“进士”2大字,左、右2块刻小字“福建监察御史王以旂、徐州,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僉事吴昂”,“兴化府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官朱卿,莆田县知县赵叶。为嘉靖癸未科进士黄杭立”。前后两面题刻一样。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井
  登瀛井 位于黄石镇登瀛村。以原有明建“学士登瀛”坊而得名。明代建造。石构,井栏8角形,井盖浮雕双龙、蝙蝠;井栏各面浮雕各种图案。工艺精细,保存完整。
  师泉井 位于平海乡平海天后宫大门前左侧。深10米,井栏方形,边长80厘米,用108块石砌筑,井上竖石碣高108厘米、宽57厘米、厚16厘米,刻“师泉”2大字,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施琅率征台大军3万人驻此用水留下的实物见证。大门内左壁还有施琅所撰的《师泉井记》碑石。均保存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七、古水利工程
  镇海堤 亦称东角海堤。位于黄石镇东甲至遮浪,堤长3.4公里,石砌,建于唐元和年间(800~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拆堤石筑平海、莆禧两城,剩下土堤一道。三十年(1397)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公山麓。尔后屡修屡坏,至清道光六年(1826),邑人陈池养重修石堤。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泗华陂 原名使华。位于延寿溪下游、城厢泗华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米,中央设一缺口,宽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分南北两渠,南渠灌田100亩;北渠灌田3000多亩。陂建筑年代无考。《兴化府志》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
  苏洋陂 位于新县乡〓溪村码头。创建于北宋时期,叠石截溪引水,灌溉霞溪村田地。陂首长40米,宽2米,距陂道30米处,有石构小颛祠1座,其中石刻“倡筑苏洋苏公神位”,左刻“同筑陂苏大母之神位”右刻“重修郑国器先生神位”3行。郑国器即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之父。该陂保存完整,现修葺一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陂 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镇石狮村泗坝。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刘玭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陂长342米、高1.5米,左侧置进水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地面积7000亩,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陂 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乡崇林村莲花石下。弘治《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中(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两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 位于木兰溪下游溪道上,城郊乡木兰村木兰山下。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在将军岩首次创建,陂成后被洪水冲毁;后同邑进士林从世在温泉口再次兴筑,又水海潮吞没。熙宁八年(1075)李宏应诏来莆继筑,得僧人冯智日帮助,定址于此,历时8年,于元丰六年(1083)1成。是一座具有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功能的古水利工程。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雄伟壮观。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百多条,分布南、北两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石刻
  一、碑碣
  颖川府君墓碣 于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陈靖请著名大文豪王禹〓,撰其父陈仁璧墓碣铭,陈靖又撰跋文附于铭后,由进士翁允成书,进士钱勋篆额,郑舜镌字。为县内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碣。今存三清殿碑园。
  神霄玉清万寿宫碑 额“御笔手诏”4大字行楷,蔡脩书,碑文为宋徽宗亲笔(瘦金体)。另末二行“宣和元年八月十三日奉圣旨立石”,左右插刻小字奉旨题额、摹勒立石等官员职衔姓名多人,其下花边正中下侧有卧刻“取日”2字。碑文除首行“神霄玉清”外,以下字缺4字,其余文字全部完好。今存三清殿碑园。
  六桂坊:分上下层。上刻“六桂”二字,下刻宋代翁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六兄弟分别于宋建隆元年、开宝六年、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及官职。坊始建于宋景德二年,今存黄石清江六桂祠内。
  祥应庙记方略撰文,方昭书并隶额,为12世纪福建民间对外贸易史料纪实。今存三清殿碑园。
  赐陈少傅札(并陈俊卿谢表) 刻分三层,上层为碑额,划方框篆书“皇帝御书”4字;中层为孝宗御书札,行书;下层为陈俊卿谢表,小楷。今存三清殿碑园内。
  陈坝斗门之记 碑立于宋绍熙二年(1191),额隶书“陈坝斗门之记”(前二字已缺),仙游傅淇撰文。全文楷书。损坏严重,今存涵江正学门碑廊。
  摩尼光佛残碑 有二石,一在北高后积,一在涵江,均残。为宋元遗物,为世界仅知现存的二块摩尼教碑。
  永乐重修木兰陂记 碑立于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由林圭撰文,黄谦篆额,林庭芳书丹。现存木兰陂纪念馆。
  品树连阴图记 碑文为明著名文学家李时勉撰文,高岩书丹,韩志刻字,立石于正统十二年(1447)五月。今存城厢东里黄滔祠。
  重修兴化府庙学记 碑立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十二月,由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兼经筵官卢陵人钱习礼撰文,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兼修国史充经筵官莆田人林文书丹,赐进士太仆寺丞前中书舍人莆田谷城人李庭修篆额。今存莆一中校园。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 碑立于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由邑人彭韶撰文,莱阳人周文通书丹,豫章人王琎篆额。今存涵江白塘李氏祠。
  重建忠惠祠记 碑立于明弘治年间,年久字迹风化,多难以辨认,为林俊篆额。今存城厢蔡宅蔡襄祠。
  俞氏世家碣 在西天尾镇澄渚村俞里。明理学家、书法家广东白沙先生书“俞书世家”4大字,下款“陈献章书”。
  兴化府重修城隍庙碑 碑立于明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由致仕刑部尚书邑人章江彭韶韶撰文,进士翰林院国史编修邑人乌山黄穆书丹,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邑人清江周进隆篆额,林璧勒石。今存城厢庙前路府城隍庙。
  二忠祠记 碑立于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由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慈溪人姚镆撰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邑人风山林俊书丹,河南道监察御史邑人梅峰陈茂烈篆额。今存城厢城厢庙前路二忠祠。
  修杭口堤梁颂记 碑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后款“正德十四年已卯六月既望,凤山见素林俊书于云庄青野”,为林俊撰文并书。今存城厢木兰陂纪念馆。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洪君墓志铭 明成化元年(1465)立石。洪君名瞻,洪珠之父,由林俊撰文,郑岳篆额。全文为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征明隶书、吴人家简甫刻。今存黄石镇林墩村。
  方氏世忠祠碑 碑为明嘉靖五年(1526)二月,兴化府同知高安傅朝立石,福建按察司副使视学仁和邵锐撰文。今存城厢后塘方家。
  东阳陈氏庭训 立于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款题“思斋俨题”。今存城厢东阳村陈宅。
  林氏族范 碑为林俊撰,由其子林达篆书,文后有小字跋隶书。嘉靖十五年(1536)立石。今存三清殿碑园。
  乌石公基碑 靖十九年(1540),立此碑于东岩山乌山公墓上,方献夫撰文,叙修墓过程甚详。今存城厢后塘方家。
  重修兴化城隍庙记 碑立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由知兴化府钱顺德撰文,今存城厢庙前路城隍庙。
  世忠祠重建记 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由方万有撰文。今存城内后塘方家。
  重建正学纯忠祠记 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海陵陈应艺撰文,蓟门马思恭书丹,白下人何湛之篆额。今存三清殿碑园。
  水南鼎建文昌祠记 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卢廷撰文。今存黄石镇中心小学。
  重修木兰陂南北送水堤并钱李二庙记 碑立于明末,由黄鸣俊撰文。今存木兰陂纪念馆。
  重建城隍庙附记 明末兴化府城隍庙道士杨大琯、郭稷全面重修城隍庙,请尚书陈经邦孙陈钟岱撰记,并书丹。现存城厢庙前路府城隍庙。
  重修木兰陂新筑横山堤并修李侯钱妃冯禅师三庙碑 碑立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由邑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彭鹏撰文。今存城厢木兰陂纪念馆。
  重修木兰陂冯公堤记 碑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由邑人太仆寺卿林源撰文。今存木兰陂纪念馆内。
  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 清乾隆十五年(1750)立,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撰文。今存平海镇天后宫。
  东瓯香灯会碑 清乾隆十五年(1750)立,林侃撰,为研究清代地方经济、交通、贸易史的实物资料。今存涵江正学门碑廊。
  重修木兰陂记 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由邑人浙江道监察御史廖必琦撰文。今存木兰陂纪念馆。重修洪口堤记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由邑人廖必琦撰文。今存城厢木兰陂纪念馆。
  兴安会馆香灯会碑记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黄维乔撰文,宋中岳篆额。今存涵江正学门碑廊。
  颂德碑 碑立石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由许吴铺霞梧墩士民为莆田县知县王润(号楚生、苏州人)颂德。今存西天尾镇粮站内。
  重建天后祠记 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由邑人惠安县学教谕林清标撰文。今存忠门镇港里村天后祖祠。
  重1修天一楼 记清嘉庆八年(1803)立石,由兴化府知府马夔陛撰文。今存县博物馆。
  兴安古谯楼记 碑立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汪惠生撰书,俞恒润作跋。今存县博物馆。
  重修兴化府水关记 于清道光二年(1822)立石,款书“道光二年六月史官郭尚先记并书”。今存县博物馆。
  醴泉里象山书院碑记 碑撰书人为里人郭尚先。今存秀屿镇象山。
  重修镜仔宫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立,福莆南日县丞张德静撰文。今存南日岛镜仔村天后宫。
  兴化府示禁碑 于清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立石。今存江口镇东岳观。
  重修乌石林氏祖墓祠记 碑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林钟铸等镌石。今存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莆林澄渚祖祠。
  重修兴安会馆碑记 清光绪二年(1876)立,郭篯龄撰,卢显扬书。今存涵江正学门碑廊。
  重修石室岩佛殿记 于清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立石,由刘尚文撰文,张寿祺书丹。今存石室岩寺。
  重修湄洲天后宫碑记 于清光绪六年(1880)九月立石,由闽浙总督何璟璟撰文,邑人柯玉树书丹,莆田县知县时永新督镌。今存湄洲妈祖祖庙。
  创建萩芦溪大桥碑 于民国22年(1933)八月立石,由清翰林张琴撰文并书。今存萩芦溪大桥南侧。
  二、墓志
  处士刘公孺人方氏圹志 宋庆元六年(1200年)陶版刻。刘名昌国,文为其侄刘榘(累官尚书)撰。今存县博物馆。
  黄安人墓志铭 宋咸淳十年(1274年)刻,黄安人为林显龙妻,由黄镛撰文,陈文龙书丹,卓得庆篆额。今存陈暮禅家。
  处士林君朝夫墓志铭 明正统三年(1438)刻,由林岩撰文,王凯书丹。今存县博物馆。
  明奉政大夫广东雷州府同知东洲朱公扩志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刻,朱名子宣,文为马明衡撰。今存黄石镇朱成淦家。
  明联桂尚义澹轩林公配王孺人墓志铭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林名傅,林俊季弟,由林大辂撰文,柯维熊书丹,柯维骐篆盖。今存涵江陈香墀家。
  明中奉大夫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考联蜂府君圹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联峰名章,其子林埙、林陛撰文。今存县博物馆。
  明乡进士赠奉直大夫心玄府君圹志 明崇祯七年(1634)刻,心玄名翰臣,父尚书陈经邦,由其子陈钟岱撰。今存县博物馆。
  南山灵岩寺二胜和尚宝塔志铭 清康熙四年(1665)刻,黄担撰并书。今存县博物馆。
  提督吴英墓志铭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由安溪县湖头人李光地撰文,莆田林麟焻书(原2块只存1块)。今存县博物馆。
  皇清敕封承德郎翰林院编修加二级赠奉直大夫附贡生仲伊府君墓志铭 清道光元年(1821)刻,仲伊名捷南,郭尚先之父。由钱塘戚人镜撰并书。今存书仓郭家。
  三、神道碑
  宋祠部郎中补阙翁公神道 宋绍兴十七年(1147)立,碑上刻:“有宋祠部郎中补阙翁公神道”,翁公名乾度,子6人,皆进士弟,世称“六桂翁”。碑今存东峤乡珠川村东哨大路侧。
  宋太师沂国陈公墓道 陈公名仁,宋乾道宰相陈俊卿的曾祖,玉湖陈九代八太师的第一代。碑今存城厢广化寺前九跳山。
  宋枢密院编修夹墓道 郑先生之墓(道)郑先生名樵。碑上款“乾道三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立”下款“嘉庆二十二年兴化府知府俞恒润莆田县知县王廷葵重立”。碑今存白沙镇白沙旧街。
  宋檀樾陆公墓道 陆公名秀夫,在崖山负少帝跳海殉国的噩耗传至兴化,在枫亭的其妻蔡荔娘葬其别时衣冠于其生前曾扈跸宿嵩山护国院的驻地旁,立神道碑称檀樾,以掩蒙元耳目。今存秀屿镇象山嵩山寺前。
  宋两举贡元林公墓道 林公名国华。碑为其裔孙明状元林环立,由当时名书法家解缙书。碑今存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
  明赠兵部尚书王公墓道 王公为王家彦祖父。为明大学士张肯堂书,今存东峤乡。
  四、石额
  登瀛阁 直匾原为楷书,宋高宗于绍兴八年(1138)手书赐状元莆田人黄公度读书处。明崇祯十六年(1643)以木匾字摹勒于石。今存涵江岩■。
  南山樾荫 楷书,上款“宝祐四年为南湖郑先生书”,下款“后学文天祥”。原在广化寺郑祠,今存城内三清殿碑园内。
  新有 下款“文天祥书”。原为木匾,在涵江龙港新有社,城厢太平社摹刻于石。今存城厢东岩山报恩寺前。
  文峰胜地、题名书社、壶公与秀(三额) 明朱继祚书。今存黄石镇谷城宫。
  古白湖、长虹锁钥 明朱继祚书。今存城厢三清殿碑园。
  水云乡 明郑凤来书。今存城厢南山广化寺左廊。
  迎仙寨 上款“崇祯乙亥仲秋之吉”下款“川曾冠淮重修”。今存江口镇锦江中学。
  静观自得 款“比玉”2字。今存城厢金桥巷郑家。
  半臂云泉 八分书,无款,传宋珏书。今存城厢赤柱巷林家。
  天衢云路 款只草书“斋”字。今存西天尾镇九华山顶云端殿侧。
  作万人敌 楷书,清康熙帝手书赐吴英。有小字为吴英书。今存黄石镇定庄村。
  古谯门 马夔陛楷书。今存城厢文献路古谯门上。
  烟霞窟 江春霖书。今存城厢广化寺右廊。
  镇海门、迎和门 楷书,原兴化府城东门、南门的门额。今存城厢烈士陵园。
  来凤门、拱辰门 楷书,原兴化府城西门、北门的门额。今存城厢三清殿碑园。
  五、石幢
  广化寺石幢 宋治平二年(1065)立石经幢二座,八角形,其一无文字,其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并附启请真言、福德真言以及捐造男女姓名等。楷书。今存城厢广化寺、天王殿前。
  白塘塔桥石幢 宋代,以整块石雕刻,四方形,于佛像下方刻有经文,风化严重,今存涵江洋尾村塔桥头。
  六、摩崖题刻
  九华山崖刻 位于西天尾镇九华山上。旧有仙篆石和上天梯等多处崖刻。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崖刻 位于江口镇院里村。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于此创建佛刹,名报恩院,何时毁废无考。现存石槽刻宋至道年号(995~997)。寺址后山崖石上有题刻多处,保存完整。
  紫霄洞崖刻 位于忠门镇东仙村。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创建紫霄洞观于此。“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物尽毁,1980年重建。上洞祀鲤湖九仙,为人祈梦;下洞祀八仙。山上崖石有赏春台等题刻多处,保存完整。
  象山崖刻 位于秀屿镇象山。山顶崖石上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兴化府知府金陵人丁镛刻诗一首。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唐其章刻诗一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的石刻“南无阿弥陀佛”。
  智泉崖刻 位于城厢北磨村智泉溪中,崖石上有陈伯献、何南金和当时名人诗文题刻,保存完好。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秀屿山崖刻 位于秀屿镇盐业码头(一名鳌城山,俗称狮子头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游氏于此建造园亭,每一块石头都有题刻,今多已风化。有署名可考的有佘翔、林焜2处;摹刻有“天风海涛”“超然台”等;有刻画“吕仙醉酒”,画面高230厘米、宽140厘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崖刻 宋淳熙林宽夫泉上诗刻;三丰书“漱玉鸣金”以及“牧云玄居”等处。今存城厢广化寺后。
  囊山崖刻 位于囊山寺山上,有宋熙宁、绍定、嘉熙题刻多处及明林有恒“山间明月”等题刻。
  紫霄山崖刻 位于西天尾镇紫霄山上。有宋蔡襄、明俞钊、黄朋石等刻字。
  壶公山崖刻 位于渠桥镇壶公山上,有宋陆秀夫书,明岳正书及“桃花峪”、“极高明”等处字刻。
  莆禧紫霄洞刻石 有“赏春台”、“望仙门”、“洞天”等多处。
  奉谷里崖刻 位于埭头镇石塔村,有宋文天祥书“演屿圣迹”4字。
  石室岩崖刻 位于城厢石室岩山上,有宋嘉定方左钺篆书“伏虎岩”和明刻“西岩石室”、“海印洞”以及清刻篆书纪游题名等。
  西淙崖刻 位于华亭镇后角村漈下有宋刻“西综”楷书,“雷谏”楷书(字大约二米)、“雪壁”篆书。
  东方事崖刻 位于新县镇广宫村东方亭山路旁,有元至正六年(1346)刻“去思”文34字。下款为“兴化县耆老社长同立石”。另有“祝圣放生池”,石刻在湘溪西岸夹漈山麓放生池旁。
  碧濑崖刻 位于常太乡东圳水库坝头下溢洪道中,有明何南金、柯宪世等题刻多处。
  湄洲山崖刻 位于湄洲下山,有明秦邦锜、陈少鹤题刻,以及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林散之题刻。
  七、桥刻
  澳柄桥刻 位于白沙镇澳东村、北临澳柄宫。桥南刻有“绍兴十三年四月”等字,桥北有断碑二块,所刻年号为大顺(或天顺),已风化不清,应为修桥纪年。
  延寿桥刻 位于城厢延寿村。桥南西侧有石碣宋刻“延寿桥”三大字,上款“郡守林清之立”,下款“郡人陈宓书”,下有小字跋11行,行6字,桥头坊门额有明刻延寿桥铭,石梁每根亦刻有捐施人姓名。
  熙宁桥刻 位于城厢阔口村,桥北公路东侧有石碣刻“熙宁桥”三大字,下款“林靖之书”。
  宁海桥刻 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桥创于元统二年(1334),每根石梁特大,均题刻捐施人姓名。
  清乐桥刻 位于新县乡新县村,桥南立有石碣,刻“清乐桥”三大字,上款“至正壬辰夏建缘,祺山祖意永宁口立”,下款“从仕郎兴化县兼劝农事常瓒书”。
  迥澜桥刻 位于城厢木兰陂南迥澜桥侧,石碣刻“迥澜桥”三大字,上款“永乐甲午二月吉日立”,下款“承直郎兴化府通判董彬书”。
  八、地名标识
  乌山 在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林九牧祠,有石刻“乌山”2大字,两旁刻小字五绝一首。下空处补刻“端州书”3个小字。背面有“种槐”2字。祠前有古井,旁有石刻“砚泉”2字,款亦作“端州书”。
  甘露山 在城厢林桥村甘露山。3大字,无款。
  水村游 石刻原为四字隶书“水村游钓”,末一字缺,上款“邻舍翁后村刘(下缺应为克庄书),下款“前郡守竹溪”(下缺)。原在城南门外棠坡村水亭沥〓山,今存县博物馆。
  周家巷 在黄石镇清江村周家巷口。无款。
  小西湖 明岳正书3大字,西旁行书五律诗一首,上款“成化四年八月”,下款“蒙泉居士戏题”。右下小角已缺。原立石小西湖桥北侧,今存城厢三清殿碑园。
  澄渚 位于西天尾镇澄渚村庙前桥头。石刻2大字,下款“榕原书”。榕原为俞钊号。
  古柳桥 一在城厢柳桥桥侧,一在城厢三清殿碑园。二碣“古柳桥”3大字隶书、跋文行书均同,惟字句稍有不同,当为后来修改再刻立石,而前石并存(即碑园石)。款题“崇祯改元岸圃主人彭汝楠书”。
  第五节 石窟寺 壁画 海滩岩
  永兴岩石窟 位于大洋乡院埔村。岩骨裸露,为一巨大岩体,腹部有天然石窟,其门状上楣正中有天然圆形脸谱状,玲珑剔透,宛如岩徽,故称“鬼岩”。后祀神佛为今名。石窟内面积364平方米。存石梁柱构架,高4米,柱础复莲形。梁架上刻有元至正十二年(1352)题记和捐施者题名。又有元至正二年(1342)碑记、明洪武二年(1369)佛座题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碑及石雕神佛像5尊,大的高120厘米,小的仅30厘米,外加金饰彩绘。内有2坎1米四方、深10厘米的石坎,石缝涌泉、泉水甘洌,不涸不溢。保持完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兰事寺壁画 位于华亭镇埔柳村柳园。今存建筑物为清代构筑,壁画高168厘米,宽110厘米,为观世音像,工细传神,有唐吴道子笔意,未发现题款。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海滩岩 位于平海乡石井村后石井海岸。海拔35.5米,距涨潮线200米,范围3000平方米。经鉴定形成年代在3000年前,为中国东南海滩岩最高地貌,在世界亦属少见,可为研究海面升降和地壳运动提供依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 馆藏文物
  县博物馆藏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木雕、牙雕和石刻、拓片、字画等各种文物千件,有代表性的如:
  一、铜器
  西周铜锛长21.5厘米,上宽10.7厘米,下宽9厘米。体略呈弧形,窄弧刃,椭圆形銎,靠近銎部有两圈弦纹。正面弦纹下有两对称的圆圈,状似兽眼,背略拱,有两条突起脊,空心。
  北宋铜钟高34.7厘米,口径20.1厘米,厚1。4厘米,身高29厘米,螭龙钮高5.7厘米。呈褐绿色,葵口。上腹双凸弦纹,闸以五组竖三隔成五方格。下腹纹饰相同。其中相邻两格刻有铭文。
  二、木器
  清代硬木金漆透雕果盒 果盒顶部为一圈透雕并蒂双莲,插有人物雕像和凤凰。身为八幅柜式透雕三国故事人物,背底为透雕几何纹图案,腰呈束腰“工”字形,并雕有各种图案。台座上错立8尊侍卫和8尊骑马大将,外置美人靠。脚座为八只前立后跪的昂首狮子。
  清代硬木金漆透雕桌灯 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梯形,漏斗盖(内壁包一层铁皮),外围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中部为长方形空心嵌透雕图案活动板,其中对称两面为透雕故事人物。另两面为透雕梅雀等花卉图案。四角另外四根透雕盘龙柱,中部的最上层为相叠的两层。上下层外边一周雕刻孔雀等各种花鸟。上层四角立着四尊骑兽的形状各异的人物雕像。中部底座向外伸,边周为四块状似美人靠的栏沿,雕刻着精细的人物花鸟图案。中下部之间呈“工”字束腰。束腰部有六块雕刻各种花鸟的图案。转角处,雕四尊半跪用手和头托着上部底座的侏儒。下部4转角处各雕一只尖嘴利爪的动物为座脚,两脚间连以一整块透雕花卉。
  三、瓷器
  明代釉白色花卉三足炉 高8.5厘米,口径16厘米,敛口,钵体,内施白釉,内底有芝麻点,釉质纯厚,有明显的火焰纹。
  明代青花云龙狮钮盖双耳三兽足炉 高17.5厘米,口径9厘米,圆口、束颈、曲耳、鼓腹,腹部有明显接痕。狮钮两旁饰博古纹,盖沿饰菊瓣纹一周。颈部开光,内饰花卉,腹部雕饰双龙戏珠,近底处绘一周海浪纹。平底无釉,塑贴三兽足。
  明代青花花鸟炉炉 高14厘米、口径15.5厘米,板沿口,微内敛,深腹,内底无釉,板沿两弦纹间绘缠枝花卉,腹部开光,内绘流云,飞鹤图案。两旁饰仰莲、几何纹。上腹饰栉齿纹、博古纹、几何纹。近底处粘贴三兽足,平底无釉,腹壁有明显衔接痕迹。胎迹洁白细腻,胎体厚重。
  明代花云龙人物寿字葫芦 瓶高34厘米,口径4.30厘米,通体呈葫芦形,口微撇,细长颈,束腰,上下腹半圆、矮圈足,稍内敛。上腹肩部及颈部饰花瓣纹。腹部4个开光人物图衬以青花、寿字。下腹上下分别饰以缠枝花卉纹和仰莲瓣纹。腹部饰云龙戏珠纹。
  清康熙冬青地青花釉红梅雀炉 高11.6厘米,口径24厘米,侈口、浅粗颈、鼓腹、圈足。腹部绘梅、雀图案。圈足内有双圈轴和康熙时期特有的芝麻点,内壁施白釉,釉质肥润,胎体厚重。
  四、字画
  古代绘画 明代彩绘《天文图》,经专家鉴定:可补我国古代星图之缺环。
  现代字画 清代彩绘《天后圣迹图》,作者芡峡,原为大中堂4幅,今存3幅。
  30年代涵江火灾捐赠的字画作品2千多幅。其中有何香凝、徐悲鸿、张善子等人的画,有章太炎、柳亚子、杨杏佛和徐世昌、吴佩孚、郑孝胥、张人杰等人的书迹。
  五、出土文物
  1979~1986年,境内出土文物,除了上缴省文物部门收藏的以外,存县馆的有81件。
  第二章 革命文物
  第一节 革命旧址
  一、辛亥革命活动旧址
  辛亥革命时期,涵江霞徐黄宅,曾作为崇实中学校址,莆田辛亥革命者在此秘密集会。
  二、中共莆田党组织诞生地旧址
  在城厢仓后路,原哲理中学校园内的钟楼(今市政府机关宿舍区)。红砖砌五层老式洋楼,底层为4米见方骑楼式门道,以上3层为当时教员宿舍,平顶阳台,周围作城堞式垛子,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为作息报时之用。1926年初,中共中央委派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亦名廖华)回莆,以教员为公开身份,住此楼第2层教师宿舍,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同年2月,创建中共莆田第一个党组织。点燃闽中革命的火种。同年12月至1927年4月。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设此。今建筑物保存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县农协筹备会会址旧址
  大革命时期,县农协在城厢古谯楼召开莆田县农民协会筹备会,发动全县农民组织起来,投身到大革命的行列中去。
  四、中共莆田特区委特别支部旧址
  1927年下半年,中共莆田特区委在莆田县城隍庙(今市政府机关图书馆)设立特别支部,开展活动。
  五、列宁小、学旧址
  1928年,中共莆田县委在白沙东泉村创办第一所列宁小学,吸收贫苦农民、红军游击队员和农会成员的子女30多人入学,分初、中、高级3个班,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接班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驻地旧址
  在白沙镇澳东村澳柄宫。1930年8~9月间,中共福建省委派黄琬来莆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改编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黄琬担任团长,陈天章任政委,团部设在澳柄宫。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七、福建省总行委扩大会议旧址
  1930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邓子恢来莆,在渠桥中和寺主持召开总行委扩大会议,传达省总行委有关指示和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
  八、地下交通站旧址
  1930年,原省三小学(今莆田县沁后小学),为中共闽中特委地下交通站之一。邓子恢、吴梅、黄国璋等曾在此活动。1985年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该校题写校名。
  九、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0年12月9日,中共闽中特委在新县外坑村宣德宫正式成立莆田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为闽中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宣德宫系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的建筑物,占地面积625平方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十、前沁盐场盐民学校旧址
  1932~1933年,中共闽中地下党组织在东峤镇前沁村普应亭创办前沁盐场盐民学校,由许或青任校长,组织盐民抗捐抗税,进行游击活动。普应亭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十一、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训练驻地旧址
  1937年6月,中共闽中工委执行中共中央“联蒋抗日”的方针,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同年8月,国共谈判达成协议。该部开到庄边尚书桥赤石宫驻扎训练。赤石宫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84平方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特别大队驻地旧址
  城厢南山广化寺,今后塔内壁尚存有墨书大字标语。1936年,闽中义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特别大队,为大队部驻地。
  十三、闽南特委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
  1940年,闽南特委在庄边宁里窑洞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
  十四、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1949年,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部,由永泰县大化山迁驻莆田县大洋度口村。旧址经改建为平面凹字形层楼,辟为闽中革命史迹陈列室,前面建一座5角形碑亭,中竖一块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手书的纪念碑。
  十五、闽中支队司令部兵工厂旧址
  1949年4月,闽中支队司令部在大洋瑶山贵峰岩洞创立兵工厂,修理枪械,制造地雷。
  第二节 文件票证
  一、哲理中学《同志互助会序》
  1925年5月上旬,共产党人吴梦泽在莆田哲理中学进步同学中发起组织“同志互助会”时撰写,共33页。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
  1931年底,中共莆田县委油印,共4张14条。
  三、《为春荒斗争告农友书》
  1934年5月1日中共莆田县委印发,1张。
  四、《纪念“五三”惨案标语》
  1934年5月3日共青团莆田县委印发,1张。标语内容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于1928年5月3日在山东济南屠杀中国人民、制造流血惨案的罪行。
  五《时论》和《抗敌知识》
  1937年12月3日,中共闽中工委在涵江组织“时事研究会”。出版抗日救亡刊物《时论》(旬刊)、《抗敌知识》。今存《时论》1937年出版的第一期,1938年出版的第三期至第七期。《抗敌知识》1938年出版的第一期至第四期。均为十六开纸6张12页铅印件。
  六、闽中支队司令部布告
  1949年3月12日,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印发,油印件1张。
  七、《闽中工委会紧急号召》
  1949年8月10日,中共闽中工委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向各级党委发出筹备粮秣的《闽中工委会紧急号召》,油印件1张。
  八、《闽中人民游击支队政治部、司令部临时供给标准》
  1949年8月14日颁发,油印件1张。
  九、募捐借粮(空白)条
  1949年油印的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募捐借粮条空白(上盖关防),1张。
  十、通行证
  1949年印发《闽中支队司令部通行证》,1张。
  十一、《党员登记表》
  1949年,闽中支队司令部油印,1张。
  十二、《怎样分析阶级》和《革命歌曲汇集》
  1949年闽中游击队司令部红星社油印的小册子《怎样分析阶级》和《革命歌曲汇集》两本。
  十三、《游洋乡人民政府民国三十八年实行减租减息办法》
  1949年7月,游洋乡人民政府制订的《游洋乡人民政府民国三十八年实行减租减息办法》共2页4面。
  十四、闽中支队部钞票(1角券)。
  民国38年5~6月,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大洋)发行,以银元为单位的纸币,面值1角。今存省档案馆。
  第三节 革命纪念建筑
  一、烈士陵园
  位于城厢筱塘村龙脊山顶峰。1959年,中共莆田县委员会、莆田县人民委员会为永远纪念中国共产党于1926年2月在莆田建立党组织开始至1949年8月21日莆田县解放为止22年问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而建的莆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定名为烈士陵园。纪念碑主体坐北朝南,用“华亭青”石材建造,碑底座方形,身高16米,正面仿刻毛泽东主席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他3面分别镌刻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的题字,碑座正面镌刻中共莆田县委和莆田县人委写的碑文。东、西、北三面刻领导题字和嵌着5块地下斗争重大事件图画浮雕。碑台分两层,各置围栏。正面以110级石阶经甬道直通大门。大门上嵌一块石匾刻“烈士陵园”4字,为1964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来莆时手书。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南日岛烈士纪念碑
  位于南日乡海山村尖山。为纪念1951年、1952年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骚扰而光荣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1964年春,中共莆田县委员会、莆田县人民委员会立建。碑体各层内埋葬烈士忠骸。碑身正面镌刻原中共福建省书记叶飞的题字:“烈士英灵永镇海疆”8个大字。
  第三章 文物保护管理
  第一节 文物普查与考古发掘
  1956~1957年县文化馆在12个乡镇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县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43处,1987年在全县又进行古文化遗址普查,发现了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27处,采集到残石■、残石刀、石球、夹砂黑陶、灰砂陶、红陶、印文硬陶碎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圆点纹、弦文、直篮纹、曲折纹、刻划纹等多种多样。同年,县文化馆还根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的线索,组织人员在沿海的东汾、海头、利角;平原的西天尾和山区的庄边、新县普查,发现陶瓷古窑址6处(即灵川东汾、海头、许山、利角、庄边瓦窑垅、新县过洋山和西天尾碗洋)。采集标本有碗、碟、盆、盘杯等生活动用品和匣钵、垫饼等生产工具。经鉴定为宋至元时期的古窑址。
  1986年,在进行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西天尾镇林山村发现许多僧家用物和碑刻。(1991年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管会派出考古队来莆考古发掘。共挖深方53个,总面积1325平方米,深度60~195厘米,探明林泉院规模达2万平方米,有唐、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时期殿基结构,出土大量古建筑构件、陶瓷器皿残片、铜钱、残碑和后唐长兴四年(933)的陶吻、石水槽等文物,为研究南少林寺遗址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节 文物管护
  建国初至80年代文物管护工作,由县文化馆主管。50年代和80年代初,主要进行县内文物的普查、征集、收藏工作,并建立文字、照片、图表、拓片资料档案。同时,选出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呈报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管理工作被忽视,一些文物被视为“封、资、修”,惨遭破坏。
  1982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强了全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85年3月4日成立莆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1986年11月,成立莆田县博物馆,负责全县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陈列展览工作。1987年,莆田县博物馆与县文化馆办理文物移接工作。1989年对馆址谯楼进行全面整修。1987年3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选定一批文物义务保护员,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逐步完善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有记录档案、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专兼人管理)。
  1988年,县人民政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3月22日颁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告》,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系列宣传。提高广大干群保护文物意识,打击进行文物走私活动的不法分子,追回文物近3000件。同年,县公安局荣获“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10月1日,莆田县博物馆正式挂牌开馆。同年底,在福建省文物鉴定组的指导下,对馆藏文物作了全面的鉴定,并分档设置保管,添置保险柜、报警器等保安设施,达到“三铁一器”的防护要求。
  至1990年底,县博物馆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66场次,其中有打击文物走私成果展、妈祖文献资料展、莆田革命斗争史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宣传教育效果良好,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1992年县博物馆先后2次获省文博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前,未见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国后,于1956年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和征集工作,开始对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尔后,于1980年、1982年、1987年再进行3次文物普查,经呈报批准,分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莆田市、县文物保护单位74处。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莆田县广化寺释迦文佛石塔、木兰陂2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61年5月公布木兰陂、广化寺石塔、三清殿、多宁海桥4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11日公布古谯楼、郑樵墓2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木兰陂、释迦文佛石塔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申报贤良港天后祖祠、湄洲妈祖祖庙、林兆恩墓3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20日正式公布)。
  三、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4月24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以下20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文物原哲理中学钟楼、莆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杨持平烈士墓。
  古建筑薛公池(咏归亭)、黄滔祠、蔡襄祠、正学门、修史堂、冬卿旧第、大宗伯第、广化寺、东岩山石塔、石室岩砖塔、熙宁桥、延寿桥、瑞云祖庙戏台;
  石刻智泉石刻群;
  古植物 “宋家香”荔枝树;
  古墓葬 唐甘露林(林攒墓)、黄滔墓。
  四、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县人民政府分别于1981年10月、1984年8月、1986年4月公布了3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已升格为省级保护和由市保护的外,18个乡镇总计54处:
  大洋乡永兴岩石窟;
  庄边乡 瓦窑垅古窑址、西音宫石雕、赤石宫闽中抗日联军训练旧址;
  新县乡 夹漈草堂、东方亭崖刻、宣德宫;芗林寺修史堂(一名“三间流水屋”)。
  白沙镇 郑樵墓碑亭、澳柄桥、东泉列宁小学、澳柄宫红军团部;
  萩芦乡 太平陂;
  常太乡 李富墓;
  江口镇 南安陂、囊山寺、东岳观、圣寿寺石刻;
  西天尾镇 九华山崖刻、紫霄山崖刻;
  华事镇 龟山寺、兰亭寺壁画、黄仲昭墓;
  渠桥乡 五府桥、荔枝王、香山宫;
  黄石镇 北辰宫、清浦灵慈宫、桂苑祠、太湖祠、谷城宫、镇海堤、定庄堡、浦口宫、黄石文庙。
  北高乡 塔仔塔;
  灵川镇 许山古窑址、端明殿(金沙宫);
  秀屿镇 嵩山崖刻、秀屿山崖刻、西温戏台;
  平海乡 进士坊、平海天后宫、师泉井、龙虎山海滩岩;
  忠门镇 东吴塔、莆禧城、吉了寨、鲤江庙(莆禧城隍庙);
  湄洲乡 下山宫、妈祖山崖刻;
  南日乡 南日教堂。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