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建设家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家乡
分类号:
D634
页数:
4
页码:
898-9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华侨建设家乡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教育事业、卫生事业、农业、公益事业、文化福利事业等。
关键词:
华侨
莆田县
爱国爱乡
内容
侨胞身居异邦,心系故园。他们对家乡的各项事业,无不热情襄助。
一、教育事业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侨乡各地纷纷改“私塾”为“学堂”。多由海外侨胞集资扶持。如,“澄波学堂”。由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共同组成董事会负责校务;除国文课仍用老塾师外,重金延聘新学教师,开设算术、音乐、美术各科;用侨胞闲置房屋为教室,收全乡及龄学子;经费由海外统筹捐助。
民国7年(1918),侨胞姚先生捐资在江口创办东源初级小学。民国16年,陈先生资助兴建涵江公立中学(今莆田六中)一座校舍。民国33年,程先生在溪口村独资创办私立蒲江小学。旅居印尼吧城的侨胞集资创办莆田锦江中学。民国36年,陈先生又捐款为涵江中学建教学楼一座。程先生又独资在涵江中学创设高级普通商业职业科。林先生、陈先生、何先生等募款给锦江中学兴建礼堂、教室和宿舍楼,占地面积3.82亩。
建国前夕,旅居泰国的林氏族人捐献黄金给家乡兴建私立顶墩小学。因战事延宕,1952年始动工,1954年落成,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至1973年收为公立止,学校一切办学费用统由侨胞支付。1984年,因地层断裂,该校校舍成为危屋,海外侨胞林先生等再捐40万元港币,建造800平方米校舍一座,并设立教育基金,奖教奖学。
1952年程先生又捐款给涵江中学建“和平楼”,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53年,侨胞集资再在涵江中学建“民主楼”,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1954年,石庭华侨集资建石庭小学。1957年,石庭侨胞黄先生等集资创建石庭中级文化学校(即今石庭华侨中学).1962年,旅居印尼的侨胞吴先生捐款创建江口五星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虽被践踏,莆田县侨胞仍捐资102.65万元,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其中,侨胞李女士独资60万元捐建“海星小学”。
1978年,江口镇侨胞李王老太独资在新墩村兴建可收500名学生的小学。1979年,她和儿子李先生又捐资创建莆田华侨中学,建筑面积12660平方米。1985~1986年,李先生又为华侨中学添置教学设备和奖教奖学捐资累计达13万元。
1980~1988年,侨胞捐资锦江中学达298万元,兴建九华、广华、富玛、凤腾、承光等教学楼及春梅阁。
1983年,东庄侨僧,捐款为大丘小学建一座教学楼。1986年捐款修缮东庄小学校舍;1988年捐款重建塘边小学。
1985年,石庭侨胞成立石庭华侨中学董事会。先后捐资为石庭华侨中学兴建教室、礼堂、科学楼等。
1986年,侨胞任先生捐款为家乡兴建溪西小学。同年,忠门乡梯吴村侨胞捐资在家乡兴建“莆田忠门梯吴华侨学校”。
1980~1989年,江口镇华侨为该镇捐资办学金额达846万元,修建扩建全镇32所小学的设施。
1950至1990年,全县侨胞捐资在家乡办学的总金额达7138万元,共资助兴建2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5所附中和63所小学。至1990年,全县有5所中学、21所小学分别成立海外董事会,并设立教学基金会。侨胞捐助的教学基金总额达250多万元,全县师生受过该奖学、奖教的有1千多人。
广大侨胞热心办学,得到人民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高度赞扬。1984年,全县有10个捐资办学的华侨团体(或个人)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中获金质奖章的3个,银质奖章的7个。1986年,有8个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1988年,有18个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其中获金质奖章的10个,银质奖章的26个。
二、卫生事业
1950年,江口侨胞林先生,受海外侨胞委托,回乡创办江口平民医院,后又创建“莆田平民医院扶贫奖医基金会”,基金近50万元人民币。
1981年,石庭侨胞集资创建石庭华侨医院。从国外进口一批先进医疗设备。1988年,医院改称莆田华侨医院。同年,侨僧捐建东庄卫生院门诊大楼一座。
1989年,侨胞李先生捐赠百万元的医疗设备给平民医院。1985~1990年,该医院共集侨资400万元,建12医用和住宿大楼,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
1990年末,华侨筹资400多万元港币,捐建莆田县医院门诊大楼,建筑面积10072平方米,是目前全省县级医院最大的门诊大楼。
三、农业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旅外侨胞多次捐款,购买化肥支援家乡农业。三年共提供化肥4131.5多吨,捐赠包菜籽5000磅,有的侨胞坯捐赠水稻良种及先进的农业机械。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四、公益事业
50年代初期,南洋各地华侨捐款1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莆田县侨联会办公楼。
1983年,海外侨胞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兴建涵江侨联分会。1984年,海外侨胞集资80多万元人民币,捐建江口侨联分会。1985年,海外侨胞捐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莆田县侨联大厦。1986年,侨胞筹款30万元人民币给市侨务部门建办公大楼。1987年,侨胞捐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梧塘侨联分会
1989年,侨胞李先生捐款100万港元建设江口华正自来水厂。1985~1990年,由侨胞、归侨、侨眷集资717.95万元,在江口镇修建村路33条,全长计56.25公里。由侨胞捐资为各自家乡敷设的自来水管道、供电系统总额384万元。
五、文化福利事业
清宣统元年(1909)10月,飓风成灾,旅居新加坡的同盟会人士组织“泛爱班剧社”,在新舞台剧院连续公演两天,募款救灾。
建国后,侨胞先后捐建影剧院、文化宫、少年宫、敬老院和体育馆等多处。侨僧捐款800万元修建广化寺、龟山寺、囊山寺、梅峰寺、鼓峰寺五大禅林。
六、兴办企业
清同治十年至民国38年(1871~1949),全县侨办企业10户,投资额占全省华侨投资总额的0.41%。
建国后的1952~1963年,侨胞投资莆田电厂14.98万元,莆田玻璃厂32.95万元,江口侨光电厂2万元,侨声电影院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有关部门多渠道引进“侨资”,促进经济发展。1984年,马来西亚祥控股份有限公司与莆田橡胶厂合作创办福祥塑胶有限公司,总投资额25万美元,其中外资额占50%。同年,侨胞方先生投资10万美元与江口镇合作创办莆田市江口水产捕捞养殖有限公司。侨胞郭先生等投资41万美元与江口镇合资创办莆田市江口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1985年,华侨总投资40.2万美元创办合资企业。1988年华侨投资611.1万美元创办合资企业。至1990年底,全县的三资企业总投资额1381.8万美元,其中外资6322万美元。
七、侨汇
19世纪20~30年代,全县侨眷有80%左右依靠侨汇维持生活。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大多数侨眷生活极为困难。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保护和照顾华侨的政策,侨汇受到国家保护。“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被破坏,侨胞、归侨、侨眷的利益受到害。1976年后,落实党的侨务政策,侨眷同海外亲人的联系得到鼓励和保护,侨汇恢复正常。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