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出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出国
分类号: D634
页数: 2
页码: 890-891
摘要: 本文描述了县里自南宋起就有游商海贾、移民海外的历史记录,包括元、明、清、民国和建国后的出国情况。
关键词: 出国 莆田县 侨乡

内容

南宋以前,县里就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者”的记载(方略《兴化军祥应庙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仁德里台谏坊(今西天尾镇俞里村)大俞良甫,避乱东渡日本,在嵯峨从事雕版工作二十年。
  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元年(1368~1403),县内陈、林、黄、柯、蔡、许、李、王等姓均有人先后移居东南亚各地,宣德六年(1431),郑和出使西洋,船经湄洲,各卫水手多随之远航海外。天启四年(1624),洪陞跟海澄人颜思齐前往日本经商。此后,县内有不少商人、水手、小手工业者、农民,沿着这条航线到东南亚各地谋生或定居。
  明末清初,天灾、兵乱频仍,不少人被迫漂洋过海谋生。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不堪忍受各种压迫的国人大量流向海外,而西方殖民主义者又在福建沿海地区招收“契约华工”,时称为“猪仔”。许多穷苦百姓迫于生计,不得不卖身以往。溪顶(今华亭)人王某就是当时有名的充当贩卖乡人为苦力的“猪仔”客。当时流行有:“猪仔过番(出洋),无一生还”之说。
  清咸丰三年(1853),永春林俊起义失败,参加义军的部分莆籍人士便逃亡海外。
  辛亥革命后,林师肇、杨持平、邹去病等讨袁志士皆被迫逃往南洋。民国元年(1912),美国传教土蒲鲁士在兴化“劝募”教徒劳工,当年有卢锦枝等101人由方家明、陈秉忠带领到沙捞越诗巫建立“兴化芭”垦区。次年,陈秉忠又带领“劳工”40人到诗巫。同年黄濂起义失败,部分义军也逃亡出海。民国8年10月30日,南洋柔佛树乳工业所在兴化《奋兴报》刊登广告“招工”、“出番”,11月7日,南洋〓杞公司也刊登通告公开“招股”。有不少生活困苦者应“招”出国。民国13~23年,全县每年有5000人左右渡海谋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时期,民众逃避国民党政府抓壮丁打内战而逃亡海外的也为数不少。民国30年,《福建省战时限制人民出国暂行办法》规定:“年满16岁至50岁人民限制出洋”。此后,出国的新客多属妇孺,但因逃壮丁而出洋的青壮年仍然不少。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业门路不断拓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改善,基本上消除了劳动人民出国谋生的因素,加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先后限制华人入境,出国的人便越来越少,此时出国的主要是同亲人团聚或去继承财产。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