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9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
页数:
3
页码:
846-8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1982年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妇幼卫生示范县之一。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现状调查,并举办了多期培训班。1985年迎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考评验收,工作得到了肯定。
关键词:
莆田县
医药卫生
妇幼保健
内容
1949年8月,莆田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积极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1982年12月,莆田县被确定为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全国十个妇幼卫生示范县之一。同月成立莆田县妇幼卫生示范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使用全国统一的表、簿、卡,建立情报资料网,开展妇幼卫生示范县各项工作,组织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对示范县行动方案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现状调查。1982年12月至1983年1月,选择江口公社丰山、五星、东大、上后大队为孕产妇、儿童两个系统管理试点村,1983年2月后全面铺开。1982~1985年,共举办妇幼保健人员培训班23期1446人次,对象涉及卫生院及村卫生所的妇幼保健人员、村接生员、托幼人员、新婚夫妇等。
1985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1985年定为我县妇幼保健年》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做好工作,迎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考评验收。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顾问苏珊·科尔金和卡尔·依·泰勒博士来莆田县审评,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表示满意。
第一节 孕产妇保健
一、新法接生
建国前,在民间一向是由产婆土法接生,造成妇婴疾病多、死亡率高。西医传入莆田后,西医院开始用新法接生,但并未普及。建国后,1951年开始举办接生员轮训班,普遍在农村推行新法接生。至1985年,共培训32期1066人(包括旧产婆350人),复训9期203人。通过培训、复训,接生员基本能掌握产前检查、临产接生、产后护理、新生儿窒息急救等医护技术,部分接生员还能掌握计划生育的上环、取环技术。1985年,基本上实现每村有1~2名接生员。1990年,全县农村接生员有540人,其中由农村医生兼任的110人,合格卫生员兼任的91人。
1951~1955年,全县共组建接生站20个、接生组21个,每站配备2~5名助产士或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1956~1960年,全县建立23所中心产院,一般设床位5~10张。主要任务是:收容产妇住院接生;辅导接生员、旧产婆;定期召开例会、消毒产包、进行孕产妇登记、产前检查、产后随访等。随着住院分娩人数增加和新法接生率提高,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据1986年统计,产妇死亡率为5.4/万。1990年,该项指标为3.92/万。
二、孕产妇系统管理
1983年,全县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至1990年底,全县有404个行政村实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占全县总村数的82.67%,管理孕产妇12050人,管理率61.9%,合格率66.2%。实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后,围产儿死亡率由1982年27.66‰下降至1984年的17.65‰,早产儿由3.17%下降至1.96。新生儿死亡原因,1982年以窒息、早产占首位,1983~1984年以先天畸形为主。1986年统计:婴儿死亡率26.3‰,新生儿死亡率13.35‰,围产儿死亡率23.06‰1990年,以上3项指标分别为20.03‰、10.34‰、20.12‰。
第二节 妇女卫生保健
建国前,妇女疾病多,多数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抱病终身。建国后,逐步推行妇女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卫生宣传和保健工作。1973年8月至1978年6月,对全县城乡198100名已婚至55岁妇女进行妇科检查,共发现妇科病13种49112例次,患病率24.79。13种妇科病中以子宫颈炎、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痛经、盆腔炎、阴道霉菌等6种为常见。患病率农村为24.82%,城镇为22.12%。在连续5年的普查中,普查队采用免费治疗、介绍诊疗技术等方法进行普治。妇科肿瘤患者免费进行病理检查及手术。1979年,对全县“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患者进行全面复查,查出子宫脱垂病人1077例,至1982年上半年,共施行手术516例,子宫上托环390例。1980年、1982年两次随访手术治疗后的病人,手术总有效率达94.75,上托总有效率88.4.1984年6月,对全县中小学1071名已婚女教师进行以子宫颈癌为主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共发现妇科病17种483人,639人次,其中以子宫颈炎、宫颈肥大、阴道炎、宫颈腺体肿居多,都给予及时治疗。全县尿瘘病人9例,手术治疗8例,拒治1例。随访结果痊愈5例,好转3例。
第三节 儿童保健
建国前,没有儿童保健专门机构。农村有用旧法种痘的土医生,俗叫“珠生”,民国时期他们开始用进口牛疫苗接种,但在社会上也并不普遍。民国9年(1920),县内天花大流行,儿童死亡成千。民国23~25年,脑膜炎流行,染疫儿童死亡无数。民国24年、30年,儿童因天花、白喉致死的不少。
建国后,1950~1952年,全县儿童种牛痘。1953年6月15日,成立县妇幼保健站,负责全县儿童保健工作。1955年,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莆田医院与省中医研究所合作,采取中西结合办法,研制出乙脑合剂,效果较好。同年夏,对全县450多个村的保健员进行业务培训。
1973~1981年,每年对0~7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对查出的砂眼、麦粒肿、中耳炎、外耳道炎、鼻炎、鼻前庭炎、肠道寄生虫病等实行免费治疗。1983~1985年,每年“六一”节都通过健康体检评出“健、优、美”儿童。
1981年始,县卫生、教育部门以省编的《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工作》为教材,联办幼师培训班。通过培训,初步掌握幼儿体检、婴幼儿饮食、体格锻练、幼儿常见病防治、一般护理知识及外科消毒方法、保健箱配备各项药械的应用等。1990年,全县入园儿童人人享有保健待遇。县实验幼儿园,每班都配备保健箱、痰盂,儿童定期体验,实行一人“一巾、一杯、一卡”制,坚持晨检制度。
1982年,对儿童死亡进行回顾调查,得出结论:肺炎、腹泻是儿童死亡主要原因,流脑、乙脑、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1986年,县妇幼所统计分析:上感、腹泻、支气管炎、肺炎是儿童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983年起,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内容包括胎儿、健康儿、体弱儿管理以及传染病、托幼机构儿童管理。至1990年,实行儿童系统管理的行政村达404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0.6%,管理儿童80095人,管理率95.80%。据统计,抽查45个管理村儿童体格发育达均值以上,1984年为36.4%,1986年为49.50;基本控制白喉、流脑、乙脑、小儿麻痹症的发生和流行。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