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篇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63
颗粒名称: 第三十篇 科技
分类号: G322.7
页数: 20
页码: 816-8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活动经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活动也逐渐扩大到群众,形式多样。莆田县成立各类科研机构,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咨询、推广等活动,形成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科技兴县”活动。
关键词: 莆田县 科技 活动

内容

莆田人民开展科技活动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便有烧制印花刻纹陶器。唐以前栽培果、茶。唐宋时,建四大陂,开发水利,推广种粮;创“日晒法”制盐技术;蔡襄撰写《荔枝谱》、《茶录》;郑樵研究天文地理、草木虫鱼,反对五行灾异的科学观点。元代,陈绍叔制造“天球仪”观测天体,并撰写《历代纪年》、《竟辰》、《择日》等书。元末明初,名医方炯编著《杏林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医书,流传至今。科技推进了生产发展,县内陶瓷、制糖、丝织和茶果加工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民国时期,在县农林场开展稻作比较试验、小麦种子地方比较试验、绿肥作物示范试验,以及水稻南特号育种、棉花育苗、蔬菜育种、甘薯栽培、新树育苗等试验。部分成果曾向群众推广。
  建国后,科技发展较快。县先后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各专业、学科的协会、学会、研究会亦相继成立。科技活动从科技界扩大到群众。新式农具推广、技术革新、品种改良等广为群众所接受。“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活动处于低潮。1978年后,“科学的春天”到来,科技活动迈出低谷,各科研机构相继恢复和成立,活动内容也从简单的技术革新、品种改良,发展到具有国内外水平的科研项目。此外,科技活动逐渐延伸到青少年一代,全县各中学、部分小学建立起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1979~1990年,全县科研项目272个,获国家(部)级、省(厅)级、市(局)级的各类科技进步奖达150个。科技促进莆田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莆田人民的共识。1990年全县有科技人员1237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9.9,中级占30%,初级占45%,科技网络初步形成。是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莆田县为全省第一个科技示范县,下拨经费500万元,制定12个科研项目。为实施“科技兴县”的战略计划,县科技部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技术推广与运用等活动,一个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科技兴县”活动,正在各行各业蓬勃展开。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一节 机构
  一、县科委县科协
  科学技术委员会1960年3月,莆田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县科委)成立,与县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县科协)合署办公。1963年6月,县科委撤销,1978年1月恢复。同年8月与县科协合署,1989年9月独立办公。1990年,县科委下设办公室、科研管理科下辖海洋管理办公室、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兴县办公室,有干部、职工29人。
  科学技术协会1951年6月,福建省科普协会在莆田吸收科普会员,10月成立莆田县科普小组。1956年5月,莆田县科学普及协会成立,1958年1月改名科学技术协会。1960年3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1963年6月,与县农技站合署,并入县农业科,保留县科协牌子。1978年8月,与县科委合署,1989年9月,独立办公。1990年,县科协下设办公室、学会部、普及部、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有干部、职工11人。
  二、学会 协会 研究会 科普协会
  学会1956年县科普协会成立后,按专业分类组建农业生物、医药卫生、技术工程和理科4个学组。1958年11月,4个学组改为学会。1964年理科学会扩为9个学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学会停止活动。1979年后,学会恢复活动,又陆续成立一些学会。1990年末,全县共有29个县级学会(组),会员总数3269人。
  协会 1958年4月,莆田县养蜂协会成立,为莆田县较早诞生的一个全县性科技协会。1979年11月后,县科普创作协会等相继成立,其中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在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中都设有协会分会。至1990年末,全县共成立8个县级专业科技协会,会员1926人。
  研究会 1979年11月,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率先成立,尔后,各个研究会相继成立,其中小学教育研究会队伍较大,会员153人。1990年末,全县共组建科技专业研究会9个,会员603人。
  乡、镇科普协会 1961年10月,笏石、江口、城郊、涵江、渠桥、黄石、北高、梧塘、埭头9个公社科学普及协会相继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协会停止活动。1983~1984年,全县24个公社先后恢复或新成立科普协会。1984年末,公社科普协会改称乡、镇科普协会,同时城郊、涵江两个乡科普协会随行政区划变更,分别划归城厢、涵江两区管辖。1988年,湄洲乡科普协会划归莆田市管辖。1990年末,全县共有21个乡、镇科普协会,会员1817人。
  厂矿企业科普协会 1984年4月至1985年底,县通用机器厂、县罐头厂、莆田糖厂、县内燃机配件厂、莆田盐场、县酒厂、县玻璃厂、县印刷厂、县合成氨厂、县鞋革厂、东圳水电站、商业冷冻厂、电力公司、县造纸厂14个企业,先后建立科学普及协会。至1990年末,会员951人。
  三、研究所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0年1月,在黄石农场建立莆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县农科所),配备研究人员3名,向农场租用水田10亩,进行科研活动。下半年,县农科所迁往黄石塘头村,向当地农民租用田地20亩,配备所长1人,干部5人,雇用工人10人。1961年,县农科所迁回黄石农场,向农场租用田地20亩,1963年,因经济困难停办。1973年3月,在莆田县九华农场重建县农科所,从农场划出水田40亩、旱地10亩、龙眼果园10亩归农科所,配备所长1人及干部若干人,开展稻、麦、薯、豆、油料作物、果树等品种示范、试验和高产栽培技术等科研活动。1977年,该所用水稻“广六矮”与“红梅”杂交育成“广红”良种,在境内和福清山区大面积推广。1986年在所内建立龙眼果树良种繁育场。1989年开始,向社会提供优质龙眼、枇杷嫁接苗。
  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79年11月成立莆田县科学技术情报所(以下简称县科技情报所),设所长1人,工作人员若干人,从事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开发。
  县医学研究所 1973年成立莆田县医学研究所(在莆田县医院内),设所长1人,工作人员5人,是年在灵川公社进行肿瘤调查研究。1974年迁往县人民体育场附近,租用民宅办公,开展中草药研制、恶性肿瘤病因调查考察等研究。1982年该机构撤销。
  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978年5月,成立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编制人员10名,负责引进推广和研制新式农机具。1979年引进ZYD—40型喷灌器,并由县农业机械厂生产。1980年,引进推广龙江—120型联合收割机5台;引进推广工农—36型和东风—18型背负式机动喷务器。1981年研制成功莆农机—300单人脚踏脱谷机,适应农村承包责任户的需求。1982年,研制成功8MB—18型手动膜式泵,为农村提供新型提水灌溉工具。投入小批量生产后,产品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2年后,为赤港华侨农场引进日本井官早苗机动插秧机,并配套编织袋工厂化育秧技术,使用效果较好。1989~1990年,先后引进推广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85系列犁、水旱两用小型水田耕整机、2BC—6A型稻麦条播机、IKSH—25型开沟机,在县内推广使用,使部分稻麦田的耕作、播种、收割由手工操作逐步向机械化过渡。
  第二节 队伍
  民国32年(1943),全县科技队伍有大学毕业生619人。建国后,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733人,其中党政群部门50人,工程部门14人,农业部门45人,卫生部门52人,教育部门556人,体育部门16人。1979年,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957人,其中在职的2593人。
  1981年,开展技术干部职称套改工作。年底,全县有中、高级科技人员169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1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艺师8人、农艺师13人、畜牧兽医师4人、工程师52人、主治(管)医师53人、四级以上教师27人。
  1986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2514人。1989年,国家统计局规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一律按科技人员统计,当年全县有科技人员12232人,其中教学人员8389人,占全县科技人员总人数的68.5%。
  第二章 科学普及
  第一节 科普宣传
  建国前,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以民间流传为主,没有专门的科普宣传机构。
  建国后,1951年10月成立县科普小组,县科普小组运用演讲、印发科普资料、放映幻灯、办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卫生防疫知识和破除迷信等,面向广大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1956年后,县科协内设科技普及部,配专人负责科普宣传工作,宣传形式多样,规模逐步扩大。“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宣传活动停止。
  1977年后,科普宣传恢复,举办科学讲座、科技展览、有线广播、编印科技材料等宣传活动。1980年后,县陆续配备科普宣传车、放像机、电影机、三用录音机和照相机等现代音像设备,利用音像设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科教影、像到各乡、镇巡回放映,内容有《水稻栽培技术及防治》、《淡水养鱼》、《食用菌栽培技术与防治》、《发展养猪事业》、《果树栽培及嫁接技术》等,至1990年底,观众达50万人次以上。
  1983年5月,创办《莆田科普》宣传专刊(铅印8开4版),每月1期,每期印发2至3千份,至1990年底已刊出92期,共印发26.6万份。主要内容有宣传科学思想,传递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研成果和科技新产品,交流工作经验等等。刊物发至各科技协会、学会会员、农村重点专业户、科技户,以及对外交流单位等。
  第二节 技术培训
  一、专业技术培训
  1951年后,县科普小组、科协、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基层科普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举办各学科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帮助会员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乡(公社)、村(大队)建立科技夜校,传授农业科技知识。1990年末,全县农村共有科技夜校109所,学员3300多人。
  1981年起,县科协、学会和乡镇(公社)科普协会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1985年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用专题讲座、专业培训、现场示范、集中培训、各类职业学校常年培训、县广播站每周专题广播讲座等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至1990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133期,学员12.65万人次。
  1986年莆田县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县”。1988~1990年,连续3年被评为福建省、莆田市的“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县”。
  1990年12月,成立福建省农村致富函授大学莆田县辅导站(后改为分校),设种植、养殖、乡镇企业等8个学科,学制一年,第一期招生481人。
  二、青少年科技活动
  1950年起,县内各中学和学区由科普会员小组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举办各种科学讲座、科技展览、科学竞赛、科学晚会、科技游园和评选青少年科技作品活动,培养科技后备力量。“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少年科技活动停止。1978年后,恢复各种科技活动,并重点开展“三小”(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竞赛、科技兴趣小组和科技夏令营活动。1982年11月,建立莆田县青少年科普阅览室,陈列各种科普图书、资料、报刊等,供青少年科技爱好者阅读。
  “三小”竞赛 1978年后,每年都由县理科各学会举办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竞赛。每隔两年开展一次“三小”竞赛。至1990年底,共征集各种作品500多件、学术论文500多篇,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次。其间曾组织青少年参加三届(1981、1983、198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竞赛。城厢实验小学陈枋同学试制成功的“视觉暂留”幻灯投影件项目,在1981年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中获3等奖。1983年征集推荐12篇小论文参加全省评选,有3篇获优秀论文奖。
  科技兴趣小组 1983年起,在县、学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指导下,完全中学和部分中心小学建立科技兴趣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科技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1988年12月,县农业职业中学参加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星火杯比赛,荣获先进集体奖。至1990年,全县中、小学共有科技兴趣小组22个。
  科技夏令营 暑假期间,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1985年7月20~29日,县举行首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有400多位同学分别参加地球生物分营、水利电力分营、军事体育分营活动。1986年7月26~30日第二届夏令营,有200多位同学分别参加科普营、化学营、果树营活动。1987年8月3~9日有80位同学参加地名学夏令营活动。至1990年,全县举办12次中、小学生夏令营,计有千余人参加。
  第三节 咨询服务
  建国后,科技咨询服务由各有关管理部门结合业务工作进行。1984年初,成立县农学会、理科教研、水产学会、机械工程等咨询服务部,组织会员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同年5月成立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至1990年底,共组织科技人员5800多人次,参加345项科技服务项目。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5亿元。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与县二轻工业协会、县机械工程学会共同负责开展科技服务的Z85—001型/FP电视机生产流水线技术咨询项目,于1988年2月由县传动机械厂和轻工设备厂研制出国产第一条全铝型材彩色黑白兼容电视机生产流水线,同年9月正式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确认为国内首创,处于领先水平,被评为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被第二届中国科协评“为一万个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金牛奖”先进集体。
  1985年3月,县医学会创办医疗咨询门诊部,至1990年底,共接诊45万多人次,创收入46万余元(纯利润30多万元),共积累发展资金15万多元。
  1986年9月,县科协成立莆田县科技咨询服务站,配专职干部3人,加强对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组织、业务和财务管理。至1990年底,全县共建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40个,其中分支机构27个、网络机构13个,拥有科技咨询骨干队伍600多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400多人。县水电学会先后受湄洲、南日两岛跨海输变电工程筹备处委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分别于1987年10月31日、1990年10月1日完成两岛的输变电工程,该工程被评为莆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受黄石、渠桥、笏石3个乡镇委托,承担南洋供水工程的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该工程于1989年10月建成,日供水量1.62万吨,受益23万多人口。
  第四节 科技推广
  建国前,主要进行农作物,果、茶树,蔬菜等良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建国后,50年代,工业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农业推广水稻、蔬菜、大小麦、果树良种。60年代初期,科研经费较少,推广有价值的成果不多。70年代科研成果开始回升,至1979年末,全县共评出科技成果奖52项,并进行推广。
  1980年,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的有:白煤粉化铁新工艺,20吨/蒸汽锅炉给水自动调节装置,无触点夜间电子射击闪光器,电动立铣头,革新罐头马口铁裁剪法,粉末冶金导电钢圈,革新改造精浆机转子和定子,改进切肉机、自动加料机,利用当地长石熔制日用玻璃,SDIZ型纸箱双斜订机,利用木焦油代替脂油生产油芯,双季稻杂优与矮秆常规品种布局大面积稳产高产技术,甘蔗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木麻黄木毒蛾白僵菌株的分离和应用,蘑菇堆肥简易二次发酵法,早稻杂交高产(亩产839.5公斤)技术,高压龙眼幼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黄麻高产栽培技术,中熟强优势组合V20(或珍山97)X圭630,山岗红壤地上创百亩万斤薯,龙眼、枇杷嫁接新技术,新垦红壤当年造田种稻夺高产及加速改良试验,选育早稻优良品种一R4白,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天敌关系的探讨,连作稻区杂交双季稻高产技术初探,杂色蛤仔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用小牡蛎壳吊养紫菜丝状体,紫菜养殖的新型筏架——定脚浮筏(DF筏)的设计和试验,海带渡夏苗培育和种带渡夏技术,高位胃溃疡手术方法,双联诊断血清(抗■AG)研制,莆田中药加工炮制技术经验,花生水溶法提取油及蛋白质,大米草引种育苗试验,“三合一”沼气池的设计及推广,涵坝水闸钢闸门防锈技术等共37项。
  1981年后,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有:枇杷良种繁育,水稻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蔗田栽培蘑菇,龙眼老树复壮,河蚌育珠技术,红毛藻人工养殖,琼脂研制,牛角弯旋风除尘器,甘薯丛枝病综合防治,农用三轮摩托车,糖蜜提取核酸酵母,龙眼幼树速生快长早产高产技术,龙眼育苗技术,57—单核苷酸研制,精密模锻直锥齿轮研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龙眼、枇杷苗木繁殖,龙眼良种扩建品种园,荔枝、龙眼蝽蟓的综合防治,花生蛴螬综合防治,心脑导管术及造影术,阻抗复式消声器,“三无”蚊香,香蕉花诱治吸果夜蛾,核酸质量攻关,冠蚌人工育苗技术,香菇烘干机,夏橙幼树套种香蕉集约栽培,海湾扇贝人工养殖,蛋鸭配套系选育,引种广东糯米糍荔枝研究,电视机生产流水线,PQH—Z制鞋成型生产流水线,夏橙常温保鲜试验,松凤本晚熟优质龙眼品种资源开发,甘蔗综合丰产技术,甘蔗新品种推广,甘蔗喷施稀土推广,成龄荔枝丰产技术示范,忠门旱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综合研究,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试验,提高番鸭受精蛋孵化率试验,大沿塑料安全帽,菜篮子工程研究,电镀金刚石锯片研制,枇杷高接换种试验,半番鸭繁殖技术开发,仔猪早期断奶生产性能观测研究,海滩地甘蔗高产试验示范及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至1990年全县共推广应用的成果94个,占同期成果总数的67.7%,促进经济建设不断发展。
  第三章 科研活动
  第一节 科技情报
  一、情报工作
  建国初至1960年,科技情报工作,主要是收集外来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资料,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1960年后,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动态,发展情况进行搜集、整理、汇总、编写成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情报工作停止。
  1976年后,科技情报工作主要是对引进的外来先进科技项目进行研究、消化和推广;调查研究本地先进技术经验,将其用于实际生产;了解厂矿技术革新、改造情况,为技术人员提供德、英、日文翻译服务;建立科技情报资料档案,与全国510个单位进行科技信息协作交流;开展决策咨询、科技情报服务、项目引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适用技术的应用试验和推广,开展为新上项目的调研论证工作。1987年,从南京大学引进消化HIPS塑料涂料制造技术。1988年为莆田鞋革厂调查鞋用粘合剂的资料,为从天津引进的鞋用PYC塑料改进机提供有关资料;1989年与厦门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进行西番莲果实应用中试,其产品果汁饮料及果酱填补了莆田天然饮料项目的空白,中试生产的10吨西番莲果酱通过省级鉴定,果酱质量和保鲜技术达福建省先进水平,在自然条件下存放3年不变质、变色;1990年对日用化工、各种饲料添加剂、多种食品配方和精细化工进行调查分析。
  二、科技资料室 阅览室
  1978年县创办科技资料室、阅览室,整理存放每年积累的杂志、报刊、科技图书、汇编资料以及同省内外科技单位交流的科技情报等资料。至1984年底,藏书量达14050册,有工业、农业、医学、外语、政治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和检索工具书等。1986年起每年订购的科技杂志有26种12320册,科技工具书98种150册,科技丛书513种675册。1990年底,藏书量达75475册。
  阅览室每年都订购报纸、杂志、画报、图书、小说、文选等,涉及工业、农业、医学、文学、外语、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1986~1989年每年都保持有23种报纸、56种杂志,总数达202册。1990年共订报刊105种、252册。阅览室分少年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两组。科技资料室、阅览室的科技刊物年流动量在7000册以上,少儿读物年阅读数在5000册以上。
  第二节 行业科研
  很早以前,县内各行业就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展科研活动。唐代修水利,宋代研果茶,元代究天文,明代探医学,直至民国建农林场。但因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小,成果甚微。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只是对水稻、大小麦、黄麻、甘蔗、甘薯、大豆、豌豆、蚕豆、花生等作物进行比较观察,选育繁育良种,栽培蔬菜、果、茶,封山育林造林,以及研究与推广制茶等技术。
  建国初至1965年前的科研活动,也只是零星分散地进行,且偏重于农业。主要研究项目有引进和推广稻、麦、甘蔗、黄麻等良种,甘薯高产试验与推广,蔬菜良种和新品种的引种、推广,化肥的生产、沼气池的建造,油压榨油机的设计、生产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活动极少。
  1978年后,科研活动逐步恢复。1979年分三批下达科研项目54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项、归口项目3项、地区级重点项目8项、县级项目41项。1981~1990年共安排科研项目185个,分别由各专业科研机构、科技团体和工农业、卫生等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至1990年末,项目成功率达75.5%,当年完成鉴定的达80%。
  一、主要科研项目
  农业福建省农业资源与区划,土壤普查及应用,坡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规划研究,浅海滩涂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麦稻稻三熟三高产,龙眼幼树速生快长早产稳产试验,蔗田蘑菇栽培研究及其示范推广,甘薯丛枝病综合防治,花生蛴螬综合防治,甘薯高产栽培研究,甘蔗喷施稀土试验示范,河蚌育珠技术研究,红毛藻人工育苗养殖试验和大面积推广,紫菜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推广,末水紫菜提取琼脂研究及其中试,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研究和花蛤增殖技术开发,松毛虫白僵菌防治,荔枝蝽生物防治,紫菜养殖新型筏架——定浮脚筏(DF筏)的设计和试验及其养殖法推广,农业机械化区划,蘑菇半地下室塑料菇房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龙眼枇杷快速育苗技术推广,仔猪早期断奶试验示范,忠门旱地生态农业示范综合研究,8MB—28型手动膜式泵,瘦肉型商品猪的推广和增产应用技术等。
  工业糖蜜连续发酵制取核糖核酸和脱核酵母,FT—XZD型除尘器,异步电动机电子节能器,摩托车用制动器蹄块及摩托车刹车蹄块铝合金表面纯化工艺,铁基粉末冶金导电钢圈,Z85—001型/FP电视机(彩色黑白兼容)生产流水线,竹编无味漆器盘,KDB—35系列开关电源变压器骨架,采用进口纸箱生产高瓦楞纸工艺研究,XT8F1/W—01型胶粘鞋类成型生产流水线,ZFY—1050型自动复式圆刀剪板机,无触点夜间电子射击闪光器,白煤粉化铁新工艺,花生水溶法提取油及蛋白质,可编程控电子设备装配生产线等。
  医药卫生高位胃溃疡手术方法,双联诊断血清(抗〓〓)研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试用卖麻藤盐肤术治疗慢性气管炎,莆田市流行性出血热的首次发现与调查,中国小儿急性腹泻病防治研究,胃癌病因和流行规律研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小儿麻痹症矫正术综合慢滤池净化效果与反流洗沙的探讨等。
  其他莆田县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效果初析,莆田南部海岸线三千多年以来的升降运动,七千年以来莆田海岸演变的初步探讨,莆田地名分类研究,应用正交试验法探讨铵盐无氰镀锌钝化膜变色的原因,长引水电站无阀无井试验研究等。
  二、考察监测
  林业资源调查 1957、1972年12月至1974年3月和1978年3月,先后三次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山林普查。(详见本志《林业》篇)
  土壤普查 1958~1960年,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对全县土壤资源、土壤分类、改良利用、作物分布分类等进行调查。编制“一书四图”(土壤报告书,土壤分布图、作物耕作图、土壤改良利用图、土地规划图)。1979~1980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基本摸清全县土地资源与类型,编写《莆田土壤》一书,绘制酸碱度与地下水分布图,1∶20万地质图,以及土壤普查表。
  水资源调查 1979年6~12月,莆田县为福建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和土壤普查工作试点,由省水电厅、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及莆田县水电局有关人员12人组成水利专业组,对全县河流、降雨量、蒸发量、河流径流量及其特征进行调查。以枯水、平水、丰水三种典型年度,计算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从地下水资源的类型分析,对全县地下水资源补给量、调节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作估算,按1980年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占有地表水源100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数。地下水资源贫乏,每年可开采量约0.84亿立方米。延寿溪、芦溪的水质较好。木兰溪主河道及南北洋沟网水质恶劣,其混浊度、有毒物质含量及细菌含量超过标准数倍至数百倍。地下水除涵江、后卓附近含铅量较高,不宜作饮用水外,其他各处一般可以作饮用。在对水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水资源丰歉程度为主,地貌类型、降雨量等为次的原则作了水文区划:分为西北部山区丰水区,中部平原丘陵补水区,沿海丘陵低山、海岛缺水区等3个水文区域。
  水文、气象观测 1950~1984年,先后成立的地方水文测站;华亭濑溪水文测站、木兰陂水文测站、东圳坝头水文测站、常太渡里水文测站、庄边吉宦水文测站,对所辖区域内的水位、水温、水量、雨量、流量、泥沙、水质、蒸发量等进行测报,以及进行防汛、抗旱的预、测报工作。1959年建立莆田县气候观测站,观测、记录常年气候。1963年改称气象站,并发布莆田县短期气象预报。1985年该站并入莆田市气象台,成为其下属的地面气象观测组,为莆田县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果树发展、盐业生产、农业气候区划等提供气象服务。
  环境保护监测 1982年,县环境保护科学学会对木兰溪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1984年10月后,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和排污监理所,对全县工业、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监督管理。1986~1990年,主要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烟尘以及有噪音污染的85家工厂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并征收超标排污费,对县罐头厂的污水、县糖厂的废水等重点项目进行治理,同时依法监督管理控制新污染源。
  农业区划调查 1972年8月,进行农业区划试点工作。由福建省、莆田地区和县直各有关部门,以及福建省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计400多人,分13个专业组,经过7个多月的调查,基本上查清全县农业自然资源情况,提出42份报告,绘制54幅图表。
  科技兴县规划调研 1990年9月,进行科技兴县规划调研,由厦门大学、福建省系统工程学会组成的课题组,经过一个月的调研,编写了“对莆田县科技兴县规划的思考”材料一份。
  地震测报 1972年后,开始地震测报,开展防震活动,至1977年全县健全四级地震测报网,县级7个基干点,公社级35个综合点,大队级488个宏观点,生产队级有545名宏观员。至1984年保留7个测报组(均设在中学校里),配置井水位自动记录仪、土地磁自动记录仪、水平摆记录仪、土地电观测仪、地应力仪、植物电观测仪等仪器设备,并饲养乌龟、金鱼、白鼠、蛇、鸡、鸭、白兔、猪、鳗鱼等动物。每天进行定时观测、记录,并按时向县、地区(市)和省地震有关部门汇报。至1990年全县报准并获地区(市)地震办(局)承认的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有78次,论文获得市级优秀论文一等奖的2篇、二等奖的1篇。县级一等奖的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性刊物的2篇,全国性刊物的6篇,省级刊物的40篇。
  第三节 获奖成果
  1974年,莆田玻璃厂《瓷土普通日用玻璃》获福建省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7~1979年全县共评出科技成果奖52个,其中一等奖13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19个。
  1978年8月,笏石油厂《水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获省科技大会成果奖,1981年又获商业部粮油科技奖。1979年,莆田县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莆田糖厂《研装700吨/时锅炉给水自动调节装置》获莆田地区专署1975~1979年科技成果奖。
  1980~1990年,全县共有153个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推广应用成果奖和星火科技奖,其中国家(部)级的10个、省(厅)级的84个、市(局)级的59个。获奖成果中,农业43个,占28.10%;工业48个,占31.4%;水产(养殖)22个,占14.4%;医学12个,占7.8%;农业机械3个,占1.9%;畜牧17个,占11.1%;食品加工2个,占1.3%;林业6个,占3.9%。
  第四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规划管理
  1960年起由县科委负责科研项目规划管理,1963年,由县科协管理,1973年起由县计划委员会管理科技规划工作。1978年后,县科委设立科研科,配专职干部负责规划管理工作。
  科技项目规划管理,一般按照各个时期或年度的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省、市下达的项目,结合全县实际情况,以把科技引向农村、引向中小企业,以振兴经济服务为前提,根据需要性、创造性、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原则,进行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
  50~60年代,主要进行工业技改和农业推广项目的规划和管理。70年代,进行以推广科研成果项目主的规划和管理,至1980年共推广应用37项
  1978~1983年,主要抓粮食生产项目的规划和管理。1984年后,既抓粮食又抓多种经营,特别注意发展开发性项目和创汇项目。1986年后,根据国家、省、市和县的“星火计划”进行项目规划和管理。1989年起,围绕运用科技振兴企业、农业和企业管理,进行科技兴县项目的规划和管理。1990年,县下达12个项目。
  1981~1990年,全县共安排实施科技项目185项(省下达项目20个,市下达项目45个),其中农业112个,工业46个,其他27个。1986~1990年安排实施“星火计划”项目33个(含国家7个、省9个、市9个),其中农业21个、工业9个,其他3个。
  第二节 成果管理
  建国后,一些科技成果由其主管部门自行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1976年后,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1980年,县组织专家及有关人员对1977~1979年度在工农业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的科技成果进行评奖,评出一等奖1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9项,分别颁发奖状、奖金。
  1984年2月后,实施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上报、归档等管理工作。
  一、成果鉴定
  鉴定工作由下达科研任务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指定主持鉴定的技术负责人,提交鉴定的有关资料必须齐全,数据准确无误。鉴定时,要对该成果的新颖性、技术的指标性能及水平的先进性、推广应用范围及经济社会效益的显著性等方面作出确切的评估,指出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方向,为示范推广,批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果登记
  1989年5月莆田市颁发《关于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实行市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通知》后,科技成果报送市科委,按“申报在先,相同不重复登记”的原则进行登记。凡正式登记后的科研成果,都定期在《莆田科技》上公布。
  三、成果上报
  科技成果一般按其完成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上报,报送的每项科研成果,要附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技术鉴定证书》或《评审证书》、研究试验报告或调查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科学论著)等有关技术资料,以及成果应用、推广方案和《莆田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拟文单)》。
  四、成果归档
  科研项目完成,经验收、鉴定、登记后的材料,都要收存。1986年,县科委发出《关于检查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后,县科技管理部门把以前零散存放的各种科研材料分类归档,建立科研档案161个,分为工业、粮油、林业、牧医、水果、水产、医疗卫生、肥料、经作、食用菌、教育、软科学、综合等13类存档。
  第三节 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经费随科研项目下达,1980年以前“三项经费”(科研经费、中间试验费、新产品试制费)都是无偿使用,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任务完成后,填写经济收支核算报表上报县科技管理部门报销冲帐。
  1988年起,除省、市科委下拨“三项费用”(切块经费)外,县财政对等投资,每年县财政支出1%用于科技。
  1989年,莆田县被福建省科委确定为福建省第一个科技兴县试点县,共投资经费500万元(1990年200万元,1991、1992年各150万元)。1990年县下达科技兴县科研“三项费用”86.4万元,计划回收64万元。
  1990年起,县财政每年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50%用于农业科技开发,从国营工业企业年上交利润中提取3%建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金,按全县总人口每人4分钱的比例安排科普宣传活动经费;乡镇财政按上年财政支出的1%安排科技费用,按各乡镇总人口每人5分钱的比例安排科普宣传活动经费;各生产性盈利企业,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前提下,按销售收入总额的3%提取技术开发费并计入成本。县财政拨给部门的经费,要有50%用于科技开发。各乡、镇超计划增收留成部分,要有50%用于科技开发。
  当项目经过论证选题立项后,下达单位和承担单位双方协商,签订《科技三项费用专项合同》书。合同主要内容:明确技术路线关键措施,预测预期效果应达技术指标,经费物资概算,进度指标,经费偿还比例等。
  1981~1990年,共签订196个科技三项费用专项合同,有114个按规定完成合同有关条款要求特定内容,其中履行较好的有27个合同,按合同应回收资金的71个,已回收63个,占总数的88.7%,合同中途停止的有11个。
  第四节 人才管理
  建国后,科技人员由县组织人事部门管理。1978年县科委机构复设后,即负责科技人员的管理工作。1988年10月,县人事局设科技干部股,科技人员的管理工作又归人事部门管理。
  一、职称评定、职务聘任
  1977年前,对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只按业务系统自行开展。
  1983年起,根据福建省关于技术职称评定暂行规定,全面开展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工资套改晋升工作。当年3月,县第一届工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成员由科技专家组成,改变过去由党政领导审批的办法。至1985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共评定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称1680人。
  1986年起,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县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1987年8月,全县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全面铺开,截至1990年底,共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4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485名,初级专业技术术职务9677名。
  二、人才流动
  建国后,科技人才由国家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配。1978年后,科技人才流动改变过去单一的国家统一调配做法,也可以由用人单位招聘和个人选择,允许并鼓励科技人才流动。
  1985年上半年,县召开首次人才交流会,从福州、漳州、宁德等地引进人才20名,其中医务5人、农业技术5人、工程技术6人、财会2人、教师2人。
  1988年4月,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放宽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暂行规定》,允许、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流动。当年福建省农科院在莆田县设立21项课题,先后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31人来莆进行科研试验及咨询服务。至1990年底,全县先后有1555名科技人员采用重点技术支援、定点技术指导、巡回技术咨询服务、调入企业承包合营等形式,参加经济建设,共兴办民办科研机构185个,承包乡镇企业18个,农业技术项目40个,获效益5700多万元。
  1989年4月,成立莆田县人才市场服务中心,负责开展人才贮存、人才培训、职业介绍、智力流动等工作,至1990年底,全县共引进外地专业人才177人,输向外县147人,流向“三资”企业190人;县内交流250人。
  1990年,县人民政府制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6条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流动。当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厦门)等12个高等校、院、所有20个专业先后在莆田县开展科技活动。忠门旱地生态农业综合示范点,由省农学院、农科院11个系16位专家和科技人员长期驻点指导。
  三、专业技术干部待遇
  建国后,专业技术干部享受国家干部的待遇,1980年后,比国家干部优惠的待遇主要有:
  1980年起,给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千部和外地引进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配偶、子女(在15周岁以下,在学不超过18周岁)“农转非”(由农村的农业户粮转为城镇非农业户粮),至1990年底,全县给专业技术干部配偶、子女“农转非”的共有2588户,8033人。
  1983年实施国务院规定在县以下(不含县级)工作的农、林、水科技人员在原工资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级工资,作为岗位津贴,八年后固定,八年内离开岗位的取消浮动工资。1990年底全县享受浮动岗位津贴的有703人,月增资计5975.50元,人均8.50元。
  1984年起,凡分配到乡镇企业、城厢、涵江以外的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从报到之月起享受定级工资待遇。
  1987年首次对专业技术干部职务评聘后的职务工资给予及时兑现,至1990年底,兑现职务工资的有4082人,月增资41789元,人均增资10.23元。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