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成人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4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成人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6
页码:
790-795
摘要:
本章介绍了莆田县的成人业余教育情况。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农民业余教育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包括农民识字班和农民妇女识字班的设立以及课程内容。第二节介绍了职工业余教育的情况,包括职工夜校的设立和学习内容。第三节介绍了干部业余教育,包括干部学校和培训班的设立。第四节介绍了自学考试的情况,包括考试专业和人数成绩。最后一节介绍了宗教学校的情况。
关键词:
莆田县
成人
业余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24年(1935)学校奉命在农村设农民识字班。以《千字课文》为教材。党义、卫生常识以口授为主。民国26年按中国社会教育社编印《文盲测验课文》(共单字50个),对农民文化状况进行调查,以识30字为脱盲标准。县内非文盲人数为185752人,占人口总数的30%。民国29年县内48乡(镇)设农民妇女识字班48班,农民成人识字班48班,计96班,附设在当地小学内。同年实施“强迫识字教育”,规定:识1000字、能写简短书信,视为脱盲。课程设公民、识字、珠算、社会常识、军事训练等。民国32年境内有农民识字班440班,在学农民16647人。
1950年贯彻中央政务院关于倡办冬学的指示。同年3月,全县设冬学227所,在学农民34670人。冬学以识字为主,兼口授政治和时事常识。
1951年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区、乡(街)设民校委员会,民校设政治、语文、算术、音乐、卫生常识等科目,以《农民识字课本》、《农民算术课本》、《农民业余高小课本》、《农民业余算术课本》为教材。1952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成立,配设专职工农业余教育干部35人,推广速成识字教学。同年,设农民高小班27班、初小班3740班,计3767班,在学农民151866人。1954年冬学运动结束,识字运动委员会改称扫除文盲(下简称扫盲)办公室,全县有常年民校1801所,在学农民75076人,民校增用《农民速成识字阅读课本》。1955年县编《农民识字课本》作为补充教材。1956年,哆头乡、沁园乡农民业余初中班成立。次年,扫盲办公室改为县教育科工农教育股。民校自编乡土教材,以方言俚语、谜语、新闻快板、农事谚语、简短文章为补充教材。
1958年成立县扫盲指挥部,设农民业余初小410所、业余高小342所、业余初中22所,计4000多个学班,在学农民20万人。同年,推行农民实用技术教育,民校增授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自编教材。全县创办农民业余红专学校51所,在学农民13926人,扫除文盲9万余人。1959年推行汉语拼音教学,注重民校教育质量,开展“铁民校”(即符合省颁标准的农民学校)运动。全县有省级“铁民校”24所,专区级“铁民校”3所,县级“铁民校”55所,公社级“铁民校”515所。同年,举行“铁民校”学员8000人毕业会考。1965年全县有民校619所,在学农民64910人。
1963年后,采用省编《农民识字课本》、《农民业余小学课本》、《汉语拼音课本》、《拼音识字课本》、《农民拼音识字课本》为民校教材。
1966年民校停办。1969年莆田卫校、莆田医院及个别中学举办农民“赤脚医生”培训班,授以农村卫生及西医学临床知识。1974年民校复设,称农民政治夜校,学习《毛泽东著作》(乙种本),以县编《识字课本》为补充教材。1976年在学农民71783人。1977年农民夜校举行千字听写竞赛、作业竞赛、出勤竞赛。同年,设莆田县农业机械驾驶培训班于城厢六城门。1978年农民夜校在学农民63607人。
1979年成立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县长任主任。1980年26名工农业余教育专职干部兼任中心小学副校长。1981年举办农民“赤脚医生”技术培训班,受训农民700人。1984年成立县农村实用技术教育领导小组,推行以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教育。同时学习省编《速成识字》、地区编《速成识字课本》、县编《扫盲课本》,兼授政治时事。1985年县工农业余教育办公室改称成人教育办公室,县农业机械驾驶培训班扩办为县农业机械驾驶培训学校。同年,照《福建省基本扫除文盲县(区)的要求和验收办法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县人民政府对22个乡镇扫盲教育进行验收。次年,22个乡镇获县颁“基本无文盲单位”证书。1986年成立县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22个乡镇设农村文化技术学校(文化技校),皆以乡镇地名为校名。文化技校设扫盲班、高小班、技术培训班3类。扫盲班、高小班以村为单位设置,技术培训班以技术行业设置。1987年照省颁《乡镇文化技术学校暂行办法》,全县22所文化技校登记立案。1990年,全县有各类农民业余学校23所,举办农村实用文化技术培训班219期,教学设有文化课、政治课及实用技术课。在学农民26254人。是年,15~40岁少青壮年中,非文盲率为92.4。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民国25年(1936)实施劳工教育。城厢、涵江两镇设民众夜校,主要吸收店员、商贩、手工工人入学。
建国后,职工入冬学,以识字为主,兼学政治、时事。1950年,设莆田县职工业余学校于城厢,在学职工135人,分扫盲班和业余高小班。扫盲班教材与农民夜校同,高小班教材采用《工人课本》.1951年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并增设政治班和会计班。学员以店员、搬运工人、手工工人为主,在学职工401人。1952年设涵江职工业余学校,设职工业余速成识字实验班于城厢(后改称城厢职工业余学校)。同年,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并入县识字运动委员会。1953年黄石职工业余学校、石职工业余学校成立,学员多为店员。是年在学职工1403人。1955年县手工业联社职工业余学校成立,收职工269人入学。城厢职工业余学校设初中班,教材采用普通初中课本。是年在学职工1536人。1956年哆头乡职工业余学校、沁园乡职工业余学校分别成立。1957年手工业联社职工业余学校添设初中班。是年,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7所,在校职工计3746人,其中初中班职工990人。
1958年有职工业余初中65班、业余高中4班、业余大学1所,计在学职工6162人。1959年复设县职工教育委员会。1963年采用省编《职工识字课本》、《干部职工业余初中教材》、《汉语拼音课本》、《拼音识字课本》。初中数学、地理、历史、常识多为自选教材。1965年有职工业余学校7所,在学职工2795人。
1966年职工业余学校停办。1975年县印刷厂、县邮电局、县农机通用机械厂各设“七·二一”工人大学。次年停办。
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分别设莆田县职工业余中学、莆田县卫生职工进修学校于城厢,在学职工649人。1982年莆田县职工文化补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规定:凡1947年1月1日后出生,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而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均应进行文化补课,补课科目为语文、数学2科,教材为部编《工农业余初中教材》,成绩合格者,发给《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
1984年成立莆田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附设于莆田县总工会。基层企业单位,由行政负责人(或工会主席)管理职工教育。大、中型企业设职工教育专职机构,小型企业由专人主管职工教育事宜。
1987年经省教委批准,县职工业余中学、县卫生职工进修学校分别改称莆田市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设莆田县总工会)、莆田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设城厢使度岭)。同年,企业职工始实施岗位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实际技能诸方面。以企业作业组长、生产或业务骨干、关键岗位负责人、门店经理(主任)、柜台长为重点培训对象。1988年实施企业职工教育专职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至1990年,全县有职工业余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员421人。先后设财会、电工、医士、护士等专业,修业年限3年。学员毕业后,回原单位从业。
第三节 干部业余教育
清宣统二年(1910)兴化府设兴化巡察讲习所于城厢通判废署。
民国25年(1936)设莆田县保教政训干部讲习所于城厢梅峰寺。民国28年中共闽南特委设抗日干部训练班于庄边乡宁里村。
建国初,中共莆田县委及莆田县人民政府设行政、财务干部短期训练班于城厢,吸收社会知识青年入学。训练班以培养基层政权干部为教育目标。1951年成立莆田县机关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校址在城厢,分设高小班和初小班。在学的有干部、公安队员及勤杂人员106人。课程为政治、文化2科,教学用《工人课本》。次年设干部业余速成识字实验班。1953年,中共莆田县委干部训练班(简称干训班)成立。1955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设干部业余初中班,学员25人。课程为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常识5科,采用普通中学初中课本。同年,举办非脱产干部文化学习班,以识字为主,兼授政治、时事、政策,每班学习时间3个月,至1956年,共举办4期,在学学员400人。同年,干训班改为中共莆田县委党校,训练党员干部。
1958年莆田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主持在职教师思想教育、业务训练。1960年6月全县四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扩大会议期间,5000名干部每日会余学习拼音识字1小时,对全民开展注音识字运动起了推动作用。1962年福建函授广播学校莆田县分校成立,下设公社函授辅导站。课程有高中语文、农业科技常识、外语,学员多为小学教师及科技、医务、工矿、部队的干部,教学方式以讲义自学、听广播课为主,辅以巡回面授。1963年结合政治运动,按系统举办学习班,以毛泽东著作及政治文件为讲授内容。1965年,全县有干部业余学校4所,在校学员625人。1966年干部业余学校停办。
1980年县直机关业余夜校读书班成立,有学员90人。1981年复设莆田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简称县机关干校),设初中、高中补习班,英语班,写作班,有学员266人。1984年举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1987年县机关干校增设文书秘书专业。同年,22个乡镇设中共党校,培训党员干部3300人。1989年县机关干部学校增设财会专业。1990年全县有干部学校24所,其中中共党校22所,机关干部业余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此外,各机关单位还按部门业务,举办短期干部培训班,选送干部由全日制专业技术学校“代培”。
第四节 自学考试
一、机构
1986年12月27日莆田县高等与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县自考办),隶于莆田市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审查报考人资格,办理报考手续,协助管理自学考试事务和考生学籍档案。鉴于自学考试的考生年龄悬殊,学历不一,县自考办定期举办辅导讲授站。
二、考试专业
1984年12月开考高等专业3个:汉语言文学、英语和党政干部基础。1985年新增专业9个:法律、财政、农村金融、会计、教育、金融、统计、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农业经济管理。1986年新增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工业管理工程、价格学4个专业。同年12月,护士、金融2个中等专业自学考试开考。1987年新增高等专业人口学。1988年护士专业停设。新增公安管理、海关管理2个高等专业和医士、工商行政管理、物资经营管理3个中等专业。1990年又新增中医、行政管理2个高等专业和统计中等专业。至此,考试专业达22个,其中高等专业本科2个、专科15个,中等专业5个。
三、考试人数和成绩
1984~1990年,全县报考人数5060人、11044人次,单科结业2772人,毕业123人,单科结业率54.8%,毕业率2.4%。
第五节 其他教育
一、宗教学校
以培养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从教人员为目标。清光绪五年(1879)基督教设培元书院于城厢坊巷。同年,又设兴化滋益妇女培道所于城厢坊巷,学生8人,教读罗马文《圣经》,1年毕业。光绪十八年(1802)基督教设福音书院于城关坊巷,学生12人,教读《圣经》、“四书”、教会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基督教设学习斋于城厢北门街,学生10人,教读《圣经》、《圣经》歌,兼授“四书”、《左传》,修业年限半年至2年不等。
民国3年(1914)福音书院改称兴化道学校(1933年并入福州协和道学校)。同年,学习斋并入福州协和神学院。民国8年,基督教设培贞妇女学校于城厢田尾巷,课程有圣经、国文、尺牍、算术、地理。同年,设妇女传习所于城厢,招不识字妇女25名入学。民国11年涵江、黄石、平海、南日、笏石、北高、埭头各设妇女传习所1处。民国31年,传习所停办。民国25年滋益妇女培道所改称莆田妇女服务训练所。民国32年培贞妇女学校停办。这段时间,佛教囊山寺设佛教传教班,学员40人,不久停办。
1950年莆田妇女服务训练所改称滋益妇女手艺所,设纺织、缝纫2部。1951年停办。
1984年福建佛学院于广化寺设男众预科班,面向国内外招生,招学员30人入学,修业年限2年。其后,佛教有设于广化寺的“福建佛学院男众预科班”、“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僧众训班”,设于江口普陀庵的“福建佛学院女众预科班”。天主教于平海教堂,基督教于梅峰教堂、何寨教堂,相继举办教徒培训班。至1990年,计有学员226人。
二、补习学校
民国7年,设国学专修馆于城厢兴贤里,收失学者入馆补习,历4年停办。民国18年设县立妇女工读学校于城南门经天书院(旧址)。6年后,改称县立妇女职业补习学校,设缝纫、刺绣、染织3科,女学员80人。旋迁址驿前。民国33年因未准立案停办。民国35年设城厢暑期高中补习学校于县社会服务处。次年改称城厢补习学校。民国37年设涵江暑期补习学校。上述两校以指导升学和就业为教育目标,计有学生100余人,民国38年停办。
建国后,补习学校以指导升学为教育目标。1952年设私立培英初中毕业生补习学校,设数学、物理、化学3课。同年,城厢、梅峰、英龙小学办有小学毕业生补习班。1955年设莆田县中小学补习学校于城厢育英小学旧址,有高小班、初中班计4班,学生200人,翌年停办。1957年经县人委批准,石庭、后卓、园头诸小学添设侨办中级文化补习学校,1958年停办。
1985年县政协设莆田县文化补习学校于城厢南河路,收高中毕业生50人入学,教员皆聘用兼职。1990年,全县有补习学校1所,学生37人。
三、特殊学校
清光绪十五年(1889)天主教于涵江、平海设育婴堂各1处,收养幼儿90人。光绪二十二年(1846)基督教设善育孤子院于涵江,设盲人院于城厢。光绪二十八年(1902)善育孤子院迁址城厢亚美巷。
民国5年善育孤子院迁址黄石桂岭,改称善育堂,收残疾儿童入学。民国7年平海育婴堂并入涵江育婴堂,改称仁慈堂,收容幼儿100人。民国15年蒲星氏设盲人学校于黄石、涵江、塘头各1处,教习盲文、吹奏西洋乐器。
1951年县人民政府接办仁慈堂、善育堂,依次改称涵江残老教养院、莆田县生产教养院,归县民政科管理。1958年县生产教养院(迁址城厢坑边)设盲童文化教学班,收盲童46名人学,授以盲文课本。1963年,学生增至60人。1978年盲童班迁址涵江残老教养院,有6年制教学班4班学生50人。旋即停办。
四、家长学校
1981年4月城厢镇太平街家长学校成立,设在太平街居委会内,以全日制小学学生家长为招收对象。教学内容有家庭教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儿童心理学,以口授为主,酌用讲义。教学形式多为座谈会、讲座会、经验交流会,辅以参观、咨询。接着城、涵2镇居民街道委员会亦办有家长学校。
1986年中共莆田县委宣传部颁发《关于在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校普遍倡办家长学校的意见》,同年,县实验幼儿园、麟峰小学及各所中心小学(学区)相继设学生家长学校。1990年,全县有家长学校23所,在学学员2000余人。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