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
分类号: G639.2
页数: 6
页码: 781-7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市中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设置以及教学情况。
关键词: 莆田县 普通教育 中学

内容

一、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基督教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设培元学堂于城厢仓后街,收培元书院及福音书院优等生19人入学。美国传教士蒲星氏任监督(光绪三十三年培元学堂改称哲理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邑人黄绶、陈杰人倡设公立崇实中学堂于涵江霞徐村。因未立案,2年后停办。光绪三十年美以美女义学改办为咸益高等女子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兴化府设官立兴郡中学堂于擢英书院,收莆田、仙游两县学生80人(其中有些是清痒生)入学。宣统三年(1911),共有中学堂3所。
  民国6年(1917),咸益高等女子学堂改称咸益女子中学,同年设农工学校于黄石桂岭(民国17年改称私立蒲星初级中学,民国23年停办)。民国11年官立砺青小学增办初中班,民国13年该初中班立案,定名私立砺青初级中学。同年设涵江私立中学于青璜山瑶岛祠。同年设莆田公学堂于城厢驿前,并附设小学部,民国17年立案,改称私立莆田初级中学(民国24年停办,民国31年改设私立中山初级中学)。民国16年省立高级师范学校改办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在府学旧址,2年后,改称省立莆田高级中学。民国18年设私立华星女子中学于南门旧右营公厅。民国19年,于私立涵江中学划一部分校舍办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分校。民国22年,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停办。民国24年华星女子初级中学停办。民国31年设私立广山初级中学于新县广宫村。民国33年设私立锦江初级中学于江口。民国34年设私立莆青初级中学于凤山寺(民国33年迁址黄石,民国37年停办)。同年,设私立南塘初级中学于黄石井边村。民国38年,全县有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4231人。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接办省立莆田中学(1952年改为莆田一中)和私立哲理中学(1952年改为莆田二中)、私立广山初级中学(1954年改为莆田三中)、私立砺青中学(1956年改为莆田四中)、私立中山中学(1956年改为莆田五中)、私立涵江中学(1956年改为莆田六中)、私立博文中学(1956年改为莆田七中)、私立南塘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莆田八中)、私立咸益女子中学(1952年改为莆田女中,1956年改为莆田九中,1969年停办)等9所中学。1956年后,以小学“晋级加冠”办法,创办笏石附中、埭头附中。1957年办华亭附中、柳坑附中、县少年体育业余学校。私立锦江中学改为侨办。1958年设西天尾附中、延宁附中、北高附中。同年,笏石、埭头附中分别改为第十、第十一中学。1959年设何寨附中、东照附中、庄边附中、江东附中;并改华亭、柳坑附中分别为第十二、第十三中学。1960年,增办附中26所。同时,改延宁、西天尾、北高、庄边、何寨附中依次为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中学。1962年民办荔城、涵江、东峤中学,侨办石庭、园头、蒲江、霞皋中学相继成立。1963年莆田一中列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莆田二中、莆田六中列为省重点中学。同年,江东、东照、南日、湄洲、大洋附中依次改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中学;添办民办东风、九峰、南坛、松坂、莆阳、嵌头诸初级中学。1964年第二十二中学改办莆田水产学校。同年,部分中学改办为农业中学。1965年,全县有普通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19所,在校学生21242人。
  1972年初级中学多增办高中班。1974年初级中学多改为完全中学,农村小学多兼办初中班。同年石码小学兼办高中班。1975年部分小学附属初中班调整撤并。
  1977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3所,初级中学1所,194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学生76889人。
  1979年莆田一中划归莆田地区教育局管理,增设涵江镇中学、城厢镇中学。同时,设华侨中学于江口,莆籍华人李王十二妹女士捐人民币200万元建立校舍。1981年莆田一中仍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莆田二中、四中、六中列为省重点中学。1981年后,部分中学改为职业中学。1984年莆田第一中学改由莆田市教育局办理,莆田华侨中学列为省重点侨办中学。同年,城厢区(辖城厢镇、城郊公社)、涵江区(辖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直属莆田市管辖,所属中学由两区各自办理。1986年添设笏石镇初级中学、黄石镇初级中学。1988年完全中学调整为11所,其余中学高中部改设职业高中班。
  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34所,44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学生47707人(高中6402人,初中41305人;男生29952人,女生17755人)。是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数10476人,升入普通高中的2381人,升入职业高中的1200人,合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为34.2%。高中毕业生1824人,升入大、中专的有1059人,升学率为58%。
  1990年县内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有:海星、沙堤、东洋、清江、西洪、新度、锦墩、郑坂、蒲柳、园头、走马亭、云峰、南湖、郊尾、兴沙、南坛、柯朱、岭美、丙仑、苏塘、度田、埕头、前沁、铁炉、渚林、珠江、下屿、许厝、前云、石码、月塘、东埔、西埔、梯吴、黄瓜、樟林、土头、武盛、石城、西柯、山星、东湖、石塘、南日等小学。
  二、教学
  清末,以作官、从事实业及升学准备为教学宗旨。培元学堂分上学、中学、小学3组授课。光绪二十二年(1906)中学堂改行班级授课制。课程为修身、经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生物、体操、格致等12科。教会中学堂增圣经为必修科。学生每周上课36小时。
  民国元年,停设格致、生物课,算学改称数学。民国5年理化分为物理、化学。民国8年废止读经讲经,增设图画、音乐,体操改称体育。民国11年高中部采用选科制,咸益女中增家事科。民国14年博物科分为植物、动物,不久又合设生物,增生理卫生。民国16年修身改为党义,圣经科改为选修科。民国18年以“礼、义、廉、耻”为校训,注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国民道德教育。民国23年党义改为公民,初中部增童子军训练,高中部增军事训练。民国25年职业科改为普通科,废止选科制,实行级任导师制,注重健康教育。
  建国后,废止公民课、军事训练、童子军训练课程及其相应的训育制度。1950年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智、德、体、美育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注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课程为政治、国语、历史、地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外国语、自然、体育、图画、音乐,高中部增制图。1952年贯彻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以“为升入高等学校和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为中学培养任务。1954年实施综合技术劳动教教育。初中停设外国语,高中始由英语课逐步改为俄语课。1956年国语分设汉语、文学2科。
  1957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汉语与文学合并,改称语文,初三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高中各年级外语课改授俄语。1960年,初中复设英语课。1962年高中俄语、英语并存,由学生选修;初中史地课增用《莆田历史》、《莆田地理》乡土教材。至1966年除停设制图课外,课程基本不变。
  “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农业基础知识与工业基础知识课程,体育改为军事体育,音乐、图画合称革命文艺,政治专学毛泽东著作,史地一度取消。1974年复设历史课,1975年复设地理课,强调学科实用教学。
  1978年贯彻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件(试行草案)》,复设物理、化学课,停设工业、农业基础知识课。1981年初三增设生理卫生课。其后,课程设置与“文化大革命”前基本相同。1990年,初中历史课增用《莆田历史》乡土教材。
  三、学校选介
  莆田第一中学 今址在城厢东大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初名官立兴郡中学堂,址在擢英书院旧址(今莆田市实验小学)。张琴首任监督(校长)。第一届招收莆、仙籍学生80名(其中莆田籍学生占70%),学制五年,分2班授课。民国元年,改称官立兴化中学校,民国6年改称福建省立第十中学校,学制为四年。民国18年改称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民国21年改称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并添办高中普通科。民国26年8月校址迁今址,改称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高中部归并省立福州中学。民国28年抗战时,校迁广宫,民国29年迁下郑。民国31年春迁回今址,复称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再设高中部。1952年10月,更名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1955~1965年的10年间,历年高考,有95%以上的毕业生被高等院校录取。1949~1965年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4000多名大学新生,曾被誉为福建省高考红旗单位。1969年8月改称莆田县城厢“五七”中学,学制为“二二制”(高、初中各二年)。1972年11月,改称福建省莆田县第一中学。1973年3月复称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1979年、1983年,先后荣获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授予“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称号。1979年划归莆田地区教育局管辖。1984年改归莆田市教育局管辖。1988年被国家体委确定为“全面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1990年,学校占地总面积60亩,建筑总面积25169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实验楼3030平方米,图书馆880平方米,礼堂1844平方米,运动场6969平方米,教工住宅7000平方米,学生宿舍1177平方米,校办工厂1400平方米,食堂800平方米),有教职员工179人,高中、初中2部36班,学生1989人,图书43998册,配有现代化设备的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莆田第二中学 今址城厢杨梅岭。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立,初名兴化培元学堂,址在城厢仓后街(今莆田市人民政府宿舍区)。系由培元书院拓充成立。美教士蒲星氏首任监督(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称哲理中学堂。民国17年,由教育部(南京)立案,改称私立哲理中学。设有普通高中、初中及师范科3部。1952年10月,改称莆田第二中学。1969年停办。1973年复办,迁杨梅岭今址,仍称莆田第二中学。1984年后,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全国活跃的中学生生活先进学校”称号,被福州军区、南京军区二次评为“军民共建文明校”先进单位。1990年,校占地7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附属电镀厂、服装厂。有教职员工200人,高中、初中2部44班,学生2600人。图书3.7万册,教学设备总值37.69万元。设有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仪器室、理科各科实验室、体育室、体操场及环形3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莆田第四中学 今址在城厢北河路。民国11年成立,初为官立砺青小学初中部,址城厢凤山寺。民国13年奉准立案,定名私立砺青初级中学。张景棠首任校长。民国31年,由凤山寺迁至今址。民国36年改称私立砺青中学。1956年改称莆田第四中学。1958年改办为莆田师范学校。1963年复称今名。1969年易称城郊“五七”中学,1973年复称今校名。1985年后,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福建省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校占地46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180人,初中、高中2部42班,学生2200人,图书4万册,教学设备总值35万元。设有电脑室、电教室、仪器室、理科各科实验室、语音室、体育室及体操场,兼办有教学仪器厂。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莆田华侨中学 在江口鲤鱼山。1979年成立,定为今校名。校舍系莆籍华人李王十二妹女士捐赠人民币200万元建立。1985年成立校董事会,试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管理体制。1990年,校占地112亩,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110人,高中、初中2部22班,学生1300人,图书8000册,教学设备总值23万元,设有电脑室、电教室、理科各科实验室、体育室、仪器室、体操场及田径运动场,配备小轿车1辆。为福建省重点侨办中学。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莆田第一中学
相关机构
莆田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莆田第四中学
相关机构
莆田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