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
分类号: G527
页数: 5
页码: G62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市小学的历史沿革、教学情况以及一些小学的选介。
关键词: 莆田县 普通教育 小学

内容

一、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莆田县官立小学堂于城厢凤山寺,聘邑绅张寿祺任监督,收童生40人入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公立砺青(在城厢顶务巷)、普通(在城厢庙前)、荔东(在城厢东里)、正本(在城厢十字街天主教堂)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立小学堂与公立砺青小学堂合并,称官立砺青小学堂(在城厢凤山寺),公立普通与公立荔东小学堂合并,称公立普东小学堂(在城厢庙前)。同年,增设公立通德(在城厢驿前)、进群(在城厢洞桥)、湖山(在城厢北河路)、柳桥(在城郊柳桥)、开文(在黄石屏南村)、铸新(在涵江楼下街)、红泉(在黄石水南书院)、培育(在江口观顶街)、文新(在华亭坡)、笏石(在笏石观音亭街)、美育(在涵江顶铺街)诸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设私立培德女子两等小学堂(在城厢桃巷)。宣统元年(1909)增设公立东阳小学堂(在城郊东阳)、私立育德女子小学堂(在涵江)。宣统二年增设公立麟峰(在城厢塔兜)、育英(在城厢后塘)、城东(在城厢仓后街)、湘溪(在新县湘溪书院)、省三(在梧塘沁后村)、义务(在府学明伦堂)、集码(在涵江)等小学堂及私立培元小学堂于城厢北门街。另有哲理中学堂附属小学部,咸益女子学堂附属小学部。是年,共有小学堂27所。
  民国初,初等小学堂改称国民学校。民国4年(1915)设城南小学(在兴化府学内)、培原小学(在涵江观顶坡)、松山小学(在松山村)、清源小学(在清源书院)和商业小学(在城厢驿前)。民国6年,设育德小学(在涵江紫璜山)。民国7年设清江小学(在黄石清江村)。民国9年,设振声小学(在华亭坡顶)。民国10年,设私立化石小学(在笏石南埔)。民国11年,设城北小学(在城厢双池)和江夏小学(在城厢东里)。民国12年,城南小学改为福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部(民国18年改称省立莆田高级中学附属小学,民国25年改称省立莆田小学)。民国14年设颖川小学(在城厢后塘)、莆田小学(在城厢驿前四贤祠)、珠江小学(在东峤珠江村)、园头小学(在华亭园头村)和莒溪小学(在常太莒溪村)。其间,乡村私塾经改良训练,多改办为小学校。民国15年全县有小学262所,其中教会办的162所。民国17年创办省立莆田实验小学(今涵江实验小学)。并设城厢、涵江、笏石商业小学3所。民国24年,城外四门各设简易小学1所。次年,增设简易小学46所。民国26年,全县有小学263所,在校学生28791人。民国38年全县有小学287所,其中完全小学47所,初级小学240所。在校学生30052人。
  1950年2月,县立小学由县人民政府接办。同年,农村始设民办小学。1951年增设民办初级小学134所,并接办私立砺青小学,改称文献小学。1952年132所民办小学转为县办小学。同年,接办私立铸明、育涵、化石、哲元、华星、塔江小学,依次改称县立凤山、顶铺、文明、梅峰、太平、塔林小学。1953年18所初级小学设立高级班,并以城厢、涵江、文明、善东小学为实验小学。1957年城厢小学、涵江小学分别改称城厢实验小学、涵江实验小学。1958年初级小学多改为完全小学。1963年城厢实小、涵江实小、梅峰中心小学、延宁中心小学、麟峰小学、荔城小学列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1964年增办半耕半读小学15所。1956年15所半耕半读小学转为全日制小学。同年,全县小学515所,其中:县办389所,民办与侨办126所,完全小学331所,初级小学184所。在校学生138040人。
  1979年全县小学584所,在校学生221162人。1980年城厢实小列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涵江实小、麟峰小学列为省重点小学。1984年城厢区、涵江区所属小学从莆田县析出。
  1990年县内小学计535所(含完全小学517所),巡回教学点79处,在校学生159173人(男生85216人,女生73957人)。是年,县内7~11岁儿童总数131719人,已入学128833人,入学率97.8,其中女儿童入学率97.04%。在校学生学年巩固率98.27%。校外12~15岁儿童达小学毕业的比率为96.5,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比率为65。
  二、教学
  清末,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增强国民之体魄”为教育目标。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教育成效。光绪二十六年(1900)莆田县官立小学堂设汉文、英文、算学、修身、国术诸学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行班级授课制。教学注重“讲解”和“循循善诱”之法,强调废除体罚。必修课程有修身、经书、中国文学、算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高级小学堂增图画。随意科有手工、商业、农业。学生每周在校上课30~36小时。
  民国8年废读经讲经,实行男女同校。注重手工业和美术科,算学改称算术,兼授珠算。民国21年实施教育部《小学组织法》,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儿童民族意识、国民道德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为教育目标,课程有公民、国文、常识、算术、工作、唱游;高级班常识分为社会、自然;工作分为劳作、美术;唱游分为体育、音乐。学生每周上课17~23小时,课外集体活动2~3小时。民国29年每周上课时间改为15~22小时,并实施幼童军训练法,每周增精神训练、体魄训练、技能训练和生活训练共7~10小时。直至民国38年未变。
  建国后,废止公民课及幼童军训练法。1950年贯彻《莆田县当前小学教育实施暂行办法草案》,培养学生智、德、体、美全面发展,实行“教导合一”和“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程有政治、常识、国语、算术、体育、图画、音乐,高级班增设常识课。1952年实施教育部《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及《四·二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图画改称美工,常识分为自然、历史、地理3科,四年级以上添作文课,兼授珠算。规定每年级在下午写20分钟毛笔字,每周上课24~29小时,集体活动5~8小时。1953年美工复称图画。1954年增设劳动课,县办小学兼办民办班及夜学班。1955年实施《小学生守则》教育,推行少年广播操。同时,精简语文、算术、历史教材,每学期上课周数由19周减为14周,复习、考试4周。
  1957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注重道德品质和时事政策教育。高级班增设农业常识课。1959年语文、算术定为主要课程。1964年精简各科教材。
  “文化大革命”初,语文改授《毛主席语录》,除算术外,其余课程停设。1971年复设政治(毛泽东思想教育课),增设革命艺体课。1974年农业常识改称常识,算术改称数学,艺体分为体育(军事体育)、音乐、图画,三年级起增设作文课。
  1978年课程为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劳动,三年级起增设常识课。学生在校每周活动总量为36课时(45分钟为1课时),其中课堂教学28~30课时,班队活动、自习、文体活动计6~8课时,每学期上课20周(含复习、考试)。1981年,政治课改称思想品德课,四、五年级增历史、地理课。1989年麟峰小学及诸中心小学始设英语课。迄1990年,上述教育目标及课程设置基本未变。
  三、学校选介
  莆田县麟峰小学 址城厢塔兜。宣统三年(1910年)成立,初名公立麟峰小学堂。民国18年改称县立石幢小学。民国29年改称私立麟峰小学。1958年改称莆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4年复称麟峰小学。次年,改称麟峰中心小学。1966年改称红卫中心小学。1979年改称今名。同年,荔城幼儿园并归该校。1984年设中共麟峰小学支部委员会。其后,成为全县示范性小学。1990年,校占地10亩,校舍建筑面积4218平方米。有小学、幼儿园二部,共29班,学生1497人,教职员工67人。图书1万册,教学设备总值20万元。
  笏石中心小学 址笏石南埔,民国10年成立。初名私立化石小学,系基督教卫理公会笏(石)平(海)教区创办。1952年改称县立笏石文明小学。1957年改称笏石第二中心小学。同年易称笏石中心小学。1968年改称北埔小学。1978年复称今校名。1981年成立中共笏石中心小学支部委员会。1988、1990年二度由共青团中央少工部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90年,校占地12亩,校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有教职员工54人,小学、幼儿园二部26班,学生1198人,全年教育经费30.72万元。现有图书8000册,教学设备总值10.3万元,其中,电教设备4万元,文体设备1.5万元,其他教学设备4.8万元。
  新县中心小学 今址在新县石牌村。宣统二年(1910)成立,初名公立湘溪高初两小学堂,设于新县湘溪书院旧址。民国6年改称区立游洋小学。民国18年迁今址,改称县立新县小学。民国29年改称县立新县国民学校。民国31年改称新县中心小学。民国33年改称县立游洋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改称县立新县中心小学。1955年改称新县小学。1959年复称新县中心小学。1968年改称新县小学。1979年改称今校名。1988年成为福建省勤工俭学典型学校,次年,列为福建省“燎原计划”实施示范学校。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莆田县麟峰小学
相关机构
笏石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新县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