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宫 学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宫 学祠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页码: 770-771
摘要: 本部分介绍了莆田县学、兴化军学、府学、平海卫学等学宫和学祠的历史沿革,包括县学、府学、医学、阴阳学和蒙古字学的设立,以及名宦祠、乡贤祠、合志祠、林公祠、文昌祠等学祠的建立。同时,还介绍了射圃的建立和变迁。
关键词: 莆田县 古代教育 学宫

内容

一、县学 府学 卫学
  莆田县学 唐开元年间(713~741),初设县学于城南隅,有张九龄(678~740)书夫子庙额。大历间,始行祭孔,以教化民俗。宋绍兴十九年(1149)改附军学内,有显道式榖2斋。元至顺二年(1331)徙县学建于今城厢薛公池上。东庙西学如路学制。有讲堂及斋舍2橺。明洪武十六年(1383)建神厨、神库及宰牲房以供祭礼。洪武二十九年(1396)建进修堂及米廪。景泰元年(1450)移民房建教谕、训导两宅。弘治五年(1492)竖绰木坊于路口,匾曰“儒林”,并建泮桥、敬一亭于薛公池上。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乱,县学毁于寇。4年后复建,有学舍23间。万历三十九年(1611)置学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县学毁于火灾,遂以兴安书院为学址。嘉庆间,移址擢英书院。光绪间,县学废。
  兴化军学、路学、府学 址在郡治东南隅。宋设兴化军学,咸平元年(998),诸生方仪、陈诩倡捐钱30万,首建夫子庙。翌年,建三礼堂、御书阁。六年全部建成。绍兴十九年(1149)教授徐士龙改作东庙西学制,有学舍480间。大成殿及门额皆御书。淳熙四年(1177)重修,改讲堂称道化堂。绍熙二年(1191)置学田,并建忠恕堂、经史库、祭器库,扩建书斋十室。
  元代,改称兴化路学。筑杏坛,并建尊德、尚贤二堂,以祀先贤。
  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兴化府学。道化堂改称明伦堂,并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建会馔堂、米廪、神厨、宰牲所。永乐四年(1406)知府孙旼立进士题名碑。景泰元年(1450)建教谕、训导2宅。嘉靖十年(1531)大成殿改称先师殿,并建启圣祠,祀孔子父启圣公。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毁府学。嘉靖四十三年(1564)郡人御史林润奏请朝廷拨银3万两重建,有学舍40间、会文楼1座。清康熙二十年(1681)立圣域、贤关两木坊于戟门东西。光绪末,诏罢科举兴学堂,府学遂废。
  平海卫学 在平海卫城内。明正统八年(1443)指挥王茂以平海卫离郡县学路远为由,奏请建卫学,选该卫军户子弟入学,置学官。成化九年(1473)建明伦堂,修殿庑、戟门。成化十二年(1476)邑人宋叔昭奏请朝廷让平海卫邻近民户子弟就近入学,卫学生员因而剧增。正德十四年(1519)建泮池、米廪及会馔堂。嘉靖间,倭乱,卫学毁。万历二年(1574)重建,三十一年(1603)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下令截界,迁址县谯楼西侧。康熙三年(1664)就城新建卫学以明宗书院为学址。十八年(1679)裁卫学教职,生员并入莆田县学。
  附;兴化县学 宋熙宁二年(1069)始建,址在今仙游游洋。元皇庆二年(1313),迁广业里湘溪(今新县乡),教谕徐述重建。明正统十三年(1448)革撤兴化县建制,县学并废,生员附兴化府学。
  二、医学 阴阳学 蒙古字学
  医学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诏依兴化路学设置医学。学设教谕、学正各1人,讲习《素间》、《难经》、《脉诀》。明代沿袭。兴化府学附设医学正科。莆田县学附设训科,宫品未入流。清乾隆后废。
  阴阳学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诏依兴化路学内设置阴阳学。明代沿袭。兴化府学附设正术,莆田县学附设训术。肄习天文、历算、周易、算学诸课。清乾隆后废。
  蒙古字学 元至元六年(1269),奉诏依兴化路学设置蒙古字学。收官家子弟2名、民间子弟25名入学。大德五年(1301)改定生员20人,生员免一身杂役。肄习蒙文《通鉴节要》。设学正掌教,官划田租为生员食廪。高等生员参加翰林考试,用为学官、译史。元亡而废。
  三、学祠
  名宦祠 在府学、县学门外东侧各一,明正德时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清道光时,府学名宦祠祀131人,县学名宦祠祀146人。清末废。
  乡贤祠 在府学、县学门外西侧各一,明正德时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清道光时,府学乡贤祠祀乡贤名儒287人。清末废。
  合志祠 设于府学名宦祠左侧。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祀宋著作郎方仪、元直学林槐应、明知县戴原性。
  林公祠 设于府学乡贤祠右侧,明嘉靖间建。祀郡人御史林润。
  文昌祠 祀朱熹。初设于府学内。明成化间,督学使周孟中以“文昌非学中所宜有”为由,遂移神位于土神祠。万历间,府学改指南所为文昌祠,县学改食膳堂为文昌祠。
  附:射圃
  府学射圃 宋代始建于望海门外,后地为居民所侵。明洪武二十年(1387),别建于府学北。明正统八年(1443)佥事李在复修,并建观德亭。成化间,知府岳正徙于迎仙门之右。弘治四年(1491)迁于城西洞桥。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府李大钦于其地建明宗书院,犹标“射圃”之名于书院西侧(今莆糖一厂地)。
  县学射圃 址在迎仙门内原府学射圃处,弘治四年(1491)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建为号房21间,以宿学者,匾曰“文会所”。清乾隆间,废为旷地。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九龄
相关人物
徐士龙
相关人物
林润
相关人物
宋叔昭
相关人物
李大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莆田县学
相关机构
平海卫学
相关机构
兴化县学
相关机构
名宦祠
相关机构
乡贤祠
相关机构
合志祠
相关机构
林公祠
相关机构
文昌祠
相关机构
府学射圃
相关机构
县学射圃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