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档案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2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档案工作
分类号:
G279.275.7
页数:
4
页码:
764-7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县档案馆的收存和管理情况,包括民国时期、中共地下斗争史料档案、解放后文书档案和其他档案的收存,以及档案的管理方式、人员配备和利用情况。
关键词:
莆田县档案馆
管理
民国档案
内容
第一节 收存
民国时期,设有档案室收藏机关档案材料。建国后,莆田县成立档案室(1958年改设档案馆),接收、征集、整理、保管县内档案资料,并提供馆藏资料,为社会各个部门服务。现存档案资料有:
一、民国时期机关档案
馆藏1938至1949年的民国档案11个全宗3800卷。按党、政、军、警等8个部门组合,分11个目录。这部分档案收存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三青团、警察局、盐场、学校、医院的机构设置、法令、法规、训令、条例、规则、组织规程、人事任免、职员名册、薪俸、奖惩、政府财政决算、施政报告、案件审理、区域划分、参议员选举办法、保甲长制度、各种组织名册、职员贪渎、田赋壮丁以及各种统计等历史资料,反映莆田县在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宗教等基本情况。
二、中共地下斗争史料档案
馆藏1926~1949年莆田县革命农运活动的回忆录及原件等。这部分档案收存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中共莆田支部、中共莆田特区委、中共莆田县委、莆田总行委、中共莆属(闽中)特委、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中共莆仙永边区工委、中共莆永县委等政权组织以及地方武装组织、群团组织的各种规则、干部名单、农会章程、征粮办法、减租条例、农村党支部制度、苏维埃政府印鉴、通行证、分田分稻和收款通知、宣传提纲、标语、信函、革命烈士笔记、照片、胸章等历史资料,反映解放前中共莆田县委和闽中特委的活动情况。
三、解放后文书档案
馆藏1949~1985年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县革命委员会等党政领导机关及其所属部、办、委、局以及撤销机构的档案和专门档案,共88个全宗,22个全宗群,计28427卷。档案反映莆田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包括土地改革、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社、审干、肃反、大跃进、三反五反、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落实政策、整党建党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四、其他
馆藏明《万历府志》、《兴化府志》,清《乾隆县志》、《莆田县志》(1960年编辑的小册子)、《莆田文史资料》,蔡、郑、林氏族谱,民国时期地方性报刊(10多种),1921年以来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国务院、华东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颁布的政策、法令、法规汇编,省、地(市)、县各种统计汇编、经济年鉴、工业普查、农业区划、人口普查、工农业等科技资料和解放后的《莆田报》等。
此外,还存有莆仙戏科介、地方性唱腔词调、海防斗争照片、革命烈士照片、“抗日时期日本士兵在中国”画册、莆田历代名人书画、遗作及解放后县属各部门内刊资料计6500多册。
第二节 管理
清代以前未考。
民国时期,县政府秘书室下设档案室。机关各科室档案材料,均由政府收发室登记,经秘书室处理后,移交档案室点收、分类、归档管理。
1949年9月,县公安局全面接管民国时期政府机关的档案、资料、报刊等。同月,县人民政府设置档案室,负责机关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1950年8月,县委秘书室和县府办公室各设档案室,配备档案员2人,管理机关档案工作。
1958年12月,设立莆田县档案馆,收集整理全县机关、企事业、乡镇、文教、卫生等部门解放以后的所有档案材料。同年,各人民公社设立档案馆,大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建档案室,配备档案干部,档案按部门单位分级管理。1961年,精简机构,全县保留文书档案室34个,技术档案室15个,有专兼职干部99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资料转移至庄边后方档案库。基层档案室按业务系统挂靠,向下属站、店、所、社、场等分散转移。1968年8月,县档案馆由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接管,档案从庄边运回机关,由政治组代管。次年7月,设立县革命委员会档案组。1971年9月,并入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同月,档案资料又转移至庄边后方档案库。1976年10月,党政主要档案迁回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分7处保管。
1978年3月8日,恢复县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1983年1月25日,成立莆田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4年10月,档案局撤销,档案馆并入县政府办公室。次年始,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目标要求,政府办公室在全县创建一个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管理科学的档案组织体系,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1986年4月恢复县档案局。同年,庄边后方档案库档案全部撤回,档案资料储藏于城厢区梅峰街西门外的县档案馆。其后,又陆续接收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1985年前现行文书档案和农业、工业、科技、人口普查、落实政策、整党建党等及民国时期的档案,并借助报刊、电台、电视广泛宣传馆藏征集范围,征集有关档案史料。
1987年起,改革档案馆管理办法,建立档案借阅调阅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等6个规章制度,对档案实行有效的管理利用。同年9月,贯彻《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全县档案工作进入依法治档的轨道。
1990年,对部分尚未整理的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当年,整理70多个单位的档案2万多卷。
第三节 利用
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后,曾为1.2万人次提供档案资料,利用档案为经济建设、史志编纂和落实政策工作服务。
一、为经济建设服务
1958年,为县农业部门编写农事活动、丰产经验、莆田三大名果谱,林业部门编制绿化经验、病虫害防治,工业部门编制《莆田矿产情况分布图》,莆田医院、涵江医院编写中医秘方、医学论文等提供技术资料。
1959年,举行档案资料展览,展出县邮电、农林水、文教、卫生、财贸、金融等部门的生产经验、技术革新及新人新事图表450件,照片1442张,档案899卷。
1990年8~9月,连续4次台风暴雨,东圳水库水位急剧上升。档案馆为市、县领导提供水文、气象、调度等原始资料,帮助有关部门作出抗洪决策。
二、为史志工作服务
1958~1960年,为县志办编纂《莆田县志》提供文献资料8300卷次。
1963年,为社教展览会提供村史和革命烈士事迹照片。并为烈士陵园撰写碑文和编写革命斗争史等提供档案资料4140卷次。1981年,为福建省党史资料编写提供莆田县地下党、闽中党组织发展变化与活动的情况调查108件、13万字。
1983年,为县委组织部撰写《中共莆田县地下党组织沿革》提供原始档案,澄清部分争议不决和回忆不一致的事件。1985年始,为编写新《莆田县志》和部门志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
三、为其他工作服务1980年后,为莆籍华侨寻根问祖提供档案资料1863卷次、222人次。
1982~1984年,为落实政策工作提供凭证,其中有落实政策2274人、复查不纯分子405人、改正右派成份65人、复职被精简下放人员500人。
1989年,巴拿马货船在平海乡触礁冲滩,船上柴油污染海水,致沿海渔民的捕捞、养殖业严重减产。档案馆为事件调查组提供油污观察记录和海、渔作业区减产统计数据,向船方索赔经济损失。
1990年,又为考证“南少林遗址”提供明清时期历史资料,为莆田盐场提供历年生产原始记录和气象档案资料。
此外,档案馆还为房产地界纠纷、干部职工学历、工龄、职称、晋升、调资等出具证明材料。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