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图书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1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图书 报刊
分类号: G259.27
页数: 7
页码: 753-7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图书的收藏和借阅情况的历史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的收藏机构、藏书规模、藏书质量、借阅方式等。
关键词: 图书 报刊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图书
  一、收藏
  梁陈间,邑儒郑露设书堂于今城南凤凰山,庋藏诗书。唐代书堂6处,多藏儒家典籍。宋咸平二年(999),兴化军学建御书阁,藏五经、御书、诰文、史著。绍兴二年(1191),改建经史库。宋代,莆田有书堂、书院2处,书斋13处,藏书甚多,著名的有:方万的一经堂,方子容的万卷楼,郑樵的修史堂,李氏的藏六堂,方渐的富文书室,郑寅的衍极堂等。邑儒吴叔告设书楼于东沙(今灵川镇),藏天文、历算之书。宝庆三年(1227),通判陈振孙搜集莆田各家藏书51000多卷带往浙江。景炎二年(1278),元军陷兴化,城中图书多毁于战火。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兴化府添建会文楼。清雍正二年(1724),府学火灾,经史库、会文楼被火毁,藏书多散入民间。明、清著名的藏书家更多。
  民国8年(1919),康爵在涵江镇后坡创办私立涵江图书馆,设藏书事务室,多藏莆田先贤著作抄本。民国22年,邑人张琴创办私立莆阳图书馆(今城南十八张厝),馆内分设善本室、集古室、抱残室、寄藏室4部分藏书,多有故家所藏善本。民国23年,县教育科设县立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在城厢古谯楼)。民国30年,改称县立图书馆。馆藏《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和艺文图书报刊。民国35年,涵江商人在涵江顶铺街筹建涵江社会图书馆,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等丛书。至民国38年,县内共有图书馆2处,学校图书室13处,计藏图书9万多册。
  建国后,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图书馆,1951年3月,改称县人民文化馆。次年4月县文化馆接办私立涵江社会图书馆为涵江分馆。1953年,莆田一中、二中两校均建图书馆楼,各收藏图书2万余册。同年,县文化馆与涵江分馆分别改为县第一、第二文化馆。1955年,全县有农村俱乐部图书室58处。
  1956年6月,县图书馆在城厢古谯楼上成立,藏书29329册。是年,县内有图书馆17处、农村图书室108处,馆(室)共藏图书15万册。至1960年,县内馆(室)藏图书达143万册。
  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俱乐部图书室相继停办,藏书尽散入私人手里。1965年,县内有图书馆8处,图书室58处,馆(室)藏图书30万册。
  “文化大革命”初期,图书馆(室)被抄封。1970年,学校图书馆(室)逐渐恢复。县图书馆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室,不久,并入县文化馆图书室。
  1979年,恢复县图书馆,馆址仍旧。馆藏图书4万册。工厂、乡镇、机关也相继复设图书室。1989年,馆址迁至新市区建设路新馆楼。至1990年,馆内藏书12万册,其中,古籍收藏质量和数量均居省内县级图书馆首位。是年,学校图书馆(室)561处,藏书134.5万册,乡镇文化站图书室22处,藏书近10万册,工厂图书室12处,藏书近5万册,民间私人藏书10万多册。
  二、借阅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公立砺青小学堂于城厢凤山寺设阅报处,以当时刊行的报刊杂志供知识界人士阅览,旨在开通民智,传播民主思想。宣统二年(1910),莆田县教育会在城厢射圃旧址设阅报所。
  民国时期,县内先后设阅览室9处,备有报刊杂志和古书籍,阅览对象多为知识界、工商界人士。中小学亦设有阅览室陈列书刊,供教师、学生阅览。
  建国初期,图书馆(室)面向工农大众。县文化馆、区文化站置图书目录册,使用图书外借证,供读者检索借阅,同时兼办图书展览读书会,吸引工农大众阅览新书报。1951年,县文化馆设农村图书流通站5处,巡迥阅览室2处。次年,农村图书流通站增至32处。1953年,莆田一中、莆田二中、中山中学、涵江中学、咸益女中、砺青中学等校发放图书外借证5000余张。县总工会所属城厢、涵江工人俱乐部图书室向基层工会供应流动图书箱,为职工服务。1956年,县图书馆建立后,编制书本式的公务目录和读者用的卡片目录各一套,并印制图书外借证,设报刊阅览厅,为读者提供借阅方便。同年,农村增设俱乐部图书阅览室108处。并有个体书店出租图书,按册数收取租金。至1959年,全县城乡计有图书阅览室3999处,图书流通站34处,个体出租书店百余家。
  1961年,农村阅览室、图书流通站因经费困难多数停办。1965年,城乡复设有图书阅览室433处。
  “文化大革命”初期,阅览室全部关闭。1970年,邮电局、学校、政府机关恢复报刊阅览,设有报刊阅读栏、阅读架等。
  1979年,县图书馆恢复,设报刊组、外借组、综合阅览厅、少儿阅览室,并开展社会读书评书活动和阅览信息咨询。同年,农村文化站相继复设图书报刊阅览室,学校复设教工阅览室,开展读书读报及评选读书积极分子活动。
  1985年,县图书馆设图书、报刊、少儿读物外借出纳台3处。1989年,设第一外借厅、第二外借厅、中文古籍阅览厅、工具书参考室、妈祖文献阅览室、读者期刊交流社、读者活动厅、读者服务部,并在白沙文化站、西天尾文化站、麟峰小学图书室、江口老年人活动中心添设4处图书阅览流动点。
  1990年,县内图书馆(室)发放图书外借证1.5万张,其中:县图书馆2300张,学校图书馆1万张,工人图书馆5000张,机关图书馆200张,乡镇文化站图书室200张。全年图书外借量65万册次。
  三、印刷发行
  清光绪三十二年(1893),兴化卫理公会在城厢创设美兴印书局,以罗马文铅字机器印行图书。
  民国16年(1927),戴爱东、郑子明、阮桧在城厢创设新民印书局。其后,一些商绅相继在城厢开设莆阳、复兴、光明、黎明、竞新等印书局和力行印刷所、正大印刷厂,在涵江开设涵江、涵兴、同文、文化、友联等印书局和春城印刷所、《福建新报》印刷厂、《莆田日报》印刷厂,国民党县党部也分别在城涵设立文化服务社印刷所,经营图书报刊印刷,兼营图书发行。当时,书籍买卖、中小学教科书发行大都由私营印书局、文具店兼营。
  1949年1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设莆田文化供应站,经售省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次年,省新华书店在城厢设立支店,在涵江设立门市部,计发行图书153300册;1951年县新华书店发行图书788500册。1952年,开始推行信用预订制,学校课本纳入计划发行轨道。同年,县新华书店预约发行《毛泽东选集》。
  1953年,全县24个区供销社附设图书门市部。1955年,全县图书发行数由1953年的943500册,增至1378600册。
  1956年,执行省文化局、省供销社联合指示,县供销社及农村、基层供销社正式设立图书门市部或图书专柜,负责农村图书发行。同年,县新华书店图书门市部分别在笏石、江口、梧塘诸地设立图书巡迥供应点。
  1958年,全县12个人民公社成立公社书店。是年,全县图书发行2827400册,比1949年增加11倍。1959年,县新华书店设黄石、笏石、白沙图书门市部3处。1965年,全县共有农村发行网点89处,图书的发行册数和销售金额分别占全县图书销售的79%和75%。
  “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店主要发行毛泽东著作、语录和政治学习文件及革命样板戏剧本、歌曲等。科技艺文类图书发行量锐减。1972年,成立莆田地区新华书店,负责向地区内机关、学校和驻军供应紧俏的图书及内部发行的书刊。1980年底,县召开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会议,恢复农村供销社发行网点,对新华书店的门市部进行全面整顿,增加图书品种,扩大营业范围。同年,《莆田文史资料》创刊,每辑发行500至600册。
  1984年9月1日,莆田县新华书店并入莆田市新华书店。为方便读者选购图书,门市部实行开架售书。至1984年底,全店图书销售额为189.9万元,比1978年增长1.3倍。1986年后,随着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图书门市部扩大图书门类和品种。1990年,县内有新华书店图书门市部4处,图书发行部1处,县供销社、乡镇基层社图书门市部或专柜23处,莆田市邮电局及乡镇邮电所报刊门市部24处,个体户图书发行店4处,发行销售图书641万册。
  第二节 报刊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兴化卫理公会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创办的罗文版《奋兴报》半月刊,用机器铅字印刷,8开装订同现在刊物的形式,罗文拼兴化方言供不识汉字的妇女教徒阅读,为当时全县唯一的一家报纸。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办汉字版周刊,后来改成对开张报纸形式。除原发行莆田、仙游各个教堂之外,还扩大到全省各卫理公会教堂,并销售到欧美和南洋的莆田旅外同乡手中。此后,到民国38年(1949),在莆田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报纸有60多种,刊物10多种。(详附表)
  1949年8月,莆田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接收《正报》社(系三青团创办的报纸),创办《莆田电讯》(日报),每期发行800份左右。
  1950年起,全国报纸刊物由邮局统一办理发行。1953年发行量为报纸26077份,杂志27620份。1958年发行量报纸30586份,杂志33901份。1983年报纸,杂志发行量共167000份。
  1978年创办《莆田战报》,次年3月更名为《莆田报》,每期发行量为8000~10000份。1984年10月由中共莆田市委接办,1985年1月改名《兴化报》,后又改《湄洲报》。
  1983年,原由县侨联创办的《莆田乡讯》复刊(月报4开版)。每期发行量3800份,发行到全国15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国外26个国家莆仙籍华侨、华人手里。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