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0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艺术
分类号: J12
页数: 6
页码: 732-737
摘要: 莆田民间艺术在音乐舞蹈、书画、雕刻和摄影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特色,展现了莆田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关键词: 音乐舞蹈 书画 雕刻

内容

第一节 音乐舞蹈
  晋时,中原士族南迁,随之俱来的音乐舞蹈,经历代艺人的综合改作,逐渐形成今天具有地方色彩的莆田民间艺术。
  一、音乐
  (一)民歌
  船歌 渔民出海时唱的歌。只有“吭唷唷嗓”和“奚啰嗓”等几个声调。为原始的“劳歌”型式遗留。
  山歌 歌词一般以四句七言诗构成,可以独唱、对唱、轮唱或合唱。伴奏乐器为竹笛,有时也吹树叶伴唱。
  俚歌 形式与山歌同,段数较多,调子较严谨,伴奏乐器只用梆鼓和竹板。
  儿歌 句子长短不一,拍手数板。没有其他伴奏,大多数可以循环连唱。
  (二)锣鼓曲
  伡鼓 乐器为“钹锣大鼓”。基本音色为“嗏、咚、啌、宽”,一般按“嗤咚、咚嗤、嗤咚宽”的调式反复敲击。
  龙鼓 舞龙时用的打击乐。乐器为小鼓、钹锣。龙身徐徐摇动时,敲击调式和“钹锣鼓”的打法一样;高低滚动时,锣鼓钹一齐鸣奏;愈滚愈快时,锣鼓 也随之越打越急。
  狮鼓 节奏比龙鼓急促,其调有“嗤嗤、咚咚、嗤嗤、咚咚、咚嗤、嗤咚、宽”数种。一般是狮子抢球、打滚、吐雾时声高调急,戏子、舐毛时音响沉缓。
  九鲤鼓 打法比较丰富多样,有时锣鼓齐鸣,像戏曲上的大闹台;有时只敲击锣鼓,反复打着“嗤咚、嗤咚、嗤”或“嗤咚咚、嗤”的调子。
  棕轿鼓 跳棕轿时,锣鼓齐鸣,没有固定调式。摆棕轿时,锣鼓连续发出“咚咚——啌啌——咚咚——啌啌”的声音,直到舞停始止。
  龙船鼓 龙船单只划行时,锣一声,鼓一声,只有“宽—咚—宽—咚”两个声色;两船竞进时,锣鼓齐鸣,宽咚的节奏急促。
  (三)十音、八乐
  十音 一名十番。分文、武两种,全队10人,以演奏为主。文十音所用乐器有丹皮、檀板、云锣、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苏笛10种,其旋律缓慢,音色低沉古雅。武十音所用乐器有云锣、横笛、碗胡、四胡、尺胡、贡胡、三弦、八角琴等,音响洪大,音色尖锐。
  八乐 有男八乐和女八乐之分,队列5~9人,用打击乐器,以歌唱为主,又配有8人组成的管弦乐伴奏。所用乐器有横笛、尺胡、四胡、贡胡、三弦、八角琴等。
  (四)戏曲音乐参见第三章《戏剧》。
  (五)典礼音乐
  八乐吹 全队8人,1人掌鼓,其他7人轮流兼掌丹皮、大小锣、大小钹、唢呐、横笛、板胡、三弦、八角琴等乐器。演唱曲牌与莆仙戏同。
  马上吹 8人骑马行进奏乐,乐器有长喇叭、大海笛、堂鼓、云锣、凸面锣、小钹等。为古代军中乐的遗制。
  金鼓 全队4人,1人司唱,3人掌乐器。乐器有鼓、钹和大海笛。演唱曲牌与莆仙戏同。唱腔纯朴、清泼,别具一格。
  通鼓 全队3人,1人掌锣鼓兼帮唱,2人吹大海笛。演唱起来,具有热烈奔放的气氛。为古代三通鼓遗制。
  闹声 用2人或4人,主要乐器用大海笛、唢呐,伴和鼓、钹等。宴席上多吹奏《水晶龙》等曲牌,曲调庄严和缓,席终送客时敲起锣、钱,增强热闹气氛。
  (六)法事音乐
  僧侣音乐 分“香花”和“丛林”两派。乐队少者3人,多者达49人以上,常见的是7人、9人或13人,俗称“×人一鼓”。乐器除了大鼓之外有磬、笛、锣、钹、琴、胡、木鱼等。香花派多用装饰音,调子活泼清爽;丛林派调子淳朴浑厚。
  道士音乐 乐队人数、演唱形式、乐器与僧侣乐队基本相同。采用曲牌与莆仙戏《四生曲》相同,特点是旋律缓慢,唱腔软,单调而低沉,在法事音乐中自成一派。
  经师音乐 所用乐器、曲牌、唱腔等基本上和僧侣音乐中的丛林派无甚差别,兼擅僧道乐之长。二、舞蹈
  莆田民间舞蹈主要有:
  棕轿舞 有“跳”和“摆”两种,在广场中烧起火堆,敲锣打鼓。摆时,2人抬轿绕着火堆边摆边舞;跳时,工人抬轿跃过火堆。一般要闹至火堆熄灭锣鼓声歇才停止。
  龙舞 龙身用竹扎骨,外蒙纱布彩绘,内燃牛油,常为11~13段,首尾之间长4丈左右。舞时,每人各举一段,作抢珠、戏珠、吐须、叠龙等系列表演。
  狮舞 大狮1只,小狮1~2只。舞时,1人耍球兼指挥,大狮由两个人合演,其中1人戴狮头舞具,一人藏在布制的狮身舞具内,协同作抢球、吐雾、舔毛、玩小狮和跳桌子等动作。演小狮的1人披戴小形狮舞具,配合大狮表演。
  九灯舞 用竹扎纸糊的龙、鳌、鳜、鲈、鳓、鲤、鲫、花鱼、金鱼形状的9只有柄的笼灯和1只龙珠形的小笼灯作舞具。表演时每人各持笼灯而舞,龙灯居前,余灯继之,金鱼灯殿后。动作一般有游水、觅珠、抢珠、围珠和跳龙门5种。
  花鼓舞 舞者一男一女。男穿“武缚身”服装,打腰鼓;女穿“通身绻”服装,敲锣。表演时,载歌载舞,穿插道白。曲牌一般为《春色娇》和《螃蟹歌》两阕。
  游船舞 一名“春江游船”。女演员2人,一扮船女,一扮船婆,工人腰间联着一条薄绸,虚拟渔船。表演时,用八乐队为前导,船女在船头边歌边舞,卖弄风骚,船婆在船尾摇桨咿呀和唱。
  弄八仙 有“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2种。弄大八仙有4场戏,第1场,八仙聚会;第2场,八仙过海;第3场,蟠桃宴;第4场,三仙醉酒。弄小八仙以演唱为主,动作简单少变化。
  跳加官 有“单加官”和“双加官”2种。单加官由男演员持朝笏,樸头、红袍戴面具上场;双加官加女演员持拂尘,不戴面具,一同上场,动作程式化来源极古。
  寒山拾得 演员2人扮寒山者手持芭蕉叶,作捉蜻蜓舞;扮拾得者,手持扫帚,作捉螃蟹舞。先独舞,次对舞,最后两人拥抱而舞。诙谐有趣,亦源于唐代宫廷杂剧。
  莲花灯舞 俗称“穿九莲”为香花派法事舞蹈。全队少者7人,多者20~30人。1人执纸幡领队,余各持一盏碗口大的纸糊、中点蜡烛的莲花灯。边穿跑花阵,边舞动莲灯,上下左右团团滚滚,光影闪闪烁烁,十分精采。
  建国后,为发掘整理民间艺术,1951年,县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次年,组织剧团和八乐队会演。1956年底,改进棕轿舞,并将“弄大八仙”中的《韩湘子钓金蟾》整理为单人舞蹈的《戏蟾蜍》。1957年,经过整理加工的节目,主要有:
  双莲灯 表演时,九个少女双手各持1盏莲灯,旋转飞舞,时如长虹卧波,时如云海翻浪,变化倏忽,灵巧多姿。
  伞舞 表演用女的,人数不限。舞时作旋伞、吹伞、飞伞、滚伞和登山涉水等动作,情景迫肖。
  龙灯舞 综合“弄龙”和“采茶灯”的动作,融汇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气氛热烈,舞姿优美。
  铃鼓舞 表演时摇铃打鼓。一鼓一铃,载歌载舞,表现出兴高采烈的心情。
  扇蝶舞 综合提炼戏剧中的舞扇法和扑蝶动作而成。舞蹈配合音乐节奏作赏花扑蝶种种动作,飘忽轻巧,色彩缤纷。
  剑舞 融会戏剧表演中的剑功和体育中的剑术,配合音乐节拍加以提炼美化,表现莆田妇女的尚武精神。
  出海歌 描写渔家父女俩放舟出海,分别表演父女摇橹撒网的动作。音乐配以传统曲牌《夜行船》、《入娘家》、《胜春会》等。
  《双莲灯》和《伞舞》,曾参加全省文艺会演(莲灯舞选送参加1957年全国会演获奖)。《伞舞》经加工后(改名《走雨》,1959年晋京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并被拍成电影放映。
  1960年,有《烧土舞》、《庆丰收》、《龙灯舞》、《山歌唱阿强》等,晋京汇报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统统被禁止。1973年,县有关部门将业余文艺会演的新节目——《织网舞》、《飞舟传情》等编印成书,供公社文艺代表队参考。
  1978年,县文化部门搜集并选印曲艺唱词。1980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的梆鼓唱被选晋京表演,轰动国内曲坛。1985年,参加省武夷音乐舞蹈节演出,民乐队获一等奖,文枕琴独奏获3等奖。次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器乐曲决赛中,文枕琴演奏获得二等奖。1987年,《捉蟹舞》晋京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尔后,表演唱《一个鱼篓》、俚歌表演唱《春游乐》、山歌表演唱《荔乡新赞》等节目,先后参加全省会演,均获得好评。
  莆田民间音乐遗产丰富,曾经搜集整理,编成《民间器乐曲集成》。
  第二节 书画
  自唐代以来,莆田书画名家灿若繁星。其尤著者有:
  唐 林藻,工行书,其书法“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宣和书谱》录有《深慰帖》传世。
  宋 蔡襄,真、行、草俱佳,楷书凝重浑厚,行书淳淡姽美,草书道劲秀逸,散草飞腾轻快,并工绘画。
  明 李在,以画供奉宫廷,山水墨气淋漓,极烟云罨霭之趣,人物笔意苍古。当时日本画家多从他习画。曾鲸,肖像画“以形写神”,强调墨色渲染,创“凹凸法”,当时称“波臣派”。宋珏,善画工书法。
  清 杨舟,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成就均高,尤善画鹿。姚云,工仕女,善写照,自成一家,被称为畅山姚氏法。郭尚先,工书法,善画兰石,饶有逸气,名重天下。
  清末民国时期 江春霖,书法瘦硬清劲,名重于时。张琴,能四体,尤工行书。李国华,善榜书,端庄道劲,莆田各大寺院匾额、楹联,多出其手。
  近现代 苏师颖,擅山水花鸟。许英三,工人物,以仕女画擅名,陈鹤。字画俱佳,尤善画虎。朱成淦,书画气势奔放,所创狂草书画独具一格。
  1951年县成立美术工作小组,同年底,扩大为美术协会,又成立文学艺术联合会。次年,县文化馆与县美术协会举办大规模美术展览会。1954年,县美术协会改为美术小组,次年,美术小组成员创作连环画10多套,参加晋江专区首届美术展览会。1956年,美术小组创作新国画20多幅,迎接省第四届美术展览会。1957年,县举办今昔对比展览会,美术工作者绘制漫画和连环画100多幅参加展出。1958年,中共莆田县委宣传部组织全县美术工作者绘制宣传画、连环画和出版漫画刊物。同年又举办“大跃进”画展和“六一”儿童画展,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大跃进”画展和省业余文艺创作评奖,其中,黄愧群、陈鹤和望江农民集体创作的10多幅国画、水彩画获奖。
  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县组织美术工作者绘制国画、油画画、水彩画等70多幅,参加省第五届美术展览会;并在城厢、涵江、黄石等地举办画展。
  1963年县文化部门举行联席会议,确定每年组织美术创作展览一次。是年,全县创作美术作品数百幅,其中有26幅被推荐付印。1973年,举办“红五月”美术展览。
  1986年县获得省新春书画展览组织奖和民间美术展览组织奖,同年,有两幅美术作品参加全国长安青年金牌大奖赛,分别获得金牌奖和铜牌奖。
  1987年县选送美术作品参加省首届民间美术展览。次年,又参加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在北京联办的福建民间美术展览。
  1989年选送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展览,有1幅作品获全国书法邀请赛2等奖,同年,莆田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0年,选送民间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有6幅获创作奖。同年5月,选送5件纸札作品参加新加坡“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览会”。6月选送5幅绘画作品参加全国画乡作品展览,其中《庙会》获二等奖,《水车》获三等奖。
  第三节 雕刻
  一、篆刻
  宋代,兴化的刻书已很著名,所刻书籍销于四方。
  莆田篆刻艺术,至明代开始盛行,从明至清,名手甚多,其尤著者有:
  明 黄巩,作品质朴,所遗“累心处都尽”一印,落落大方,迥异常蹊。魏植,刀法稳健。曾在洮河绿玉砚的四旁刻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堪称精品,遗印“礼乐攻吾短,痛饮读离骚”一方,浑穆朴茂,人多摹之。黄升,治印不拘一格,有时大刀阔斧雄杰果断,有时矩步规行不失尺寸,所刻“岸圃大观”、“大块文库”诸印,堂皇古朴,疏密有致,为世所重。宋珏,善于分朱布白,首创以八分书入印,“作品清丽雅典”,世称“莆田派”。
  清 林皋,篆刻功力深厚,布白繁简适宜,刀法道劲到满,与汪关、沈世和合称“扬州派”,别称“林派”。郭慎行,擅篆刻,所作大者雄奇道劲,小者工巧不伤雅,刀法有力,布白疏密得当,可与西冷八家媲美。
  近现代篆刻家中,朱锋颇擅时名,有《警予印存》传世。游定远,治印以魏植为宗,搜集前代邑人遗印,编《莆田印人传》,简介“莆田派”的后继情况。孔令怀治石以汉印为法,朱文劲挺洗练,白文雄健古朴,布局疏密有法,尤以边款见称。
  二、雕板
  莆田雕板始见于唐末、五代,现能考知的当时已有刊本8部,83卷。至宋时刻书技艺已著声名,刻有《唐开元天宝遗事》等60部,871卷。元代有刊本7部,162卷。元、明之际,刻书艺人俞良甫还将莆田雕板艺术传到日本,至今“俞良甫版”(或称“博多版”)极为日本人所珍视。明代刊本有128部,1538卷。清代刊本有93部,691卷。
  三、木雕
  莆田木雕在唐、宋两代已相当发达,寺庙的建筑雕饰和神佛雕像还遗存很多。元代以后,注重家具、乐器、摆设、玩具的雕刻。明代所刻刘海像、苍鹰木雕等欣赏品,按木料的天然结构加工,随物赋形,神态逼真,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
  清末,廖熙兄弟2人,创作的木雕人物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县选送圆雕、浮雕、透雕等作品23件至北京陈列,其中名老艺人朱榜首、黄丹桂等集体雕刻“三打祝家庄”砚照和立柱龙凤灯,糅合透雕、深雕和浮雕的镂空技巧,用径寸的木头,刻复杂细致的画面,纤毫毕现。
  近年来,莆田木雕艺术走上新的发展阶段。雕件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地展出得到好评,产品远销海外各地。
  四、石刻 泥塑
  唐代,莆田已有摩崖石刻。宋代,广化寺释迦文佛塔石刻浮雕艺术为我省现存宋塔第一。泥塑多为寺庙的神佛像艺术均极高超。
  第四节 摄影
  清末,摄影术传来莆田,民国时期,莆田民间通称摄影为“照相”,城、涵等地街市上均开设照相馆。摄影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建国后,摄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受到重视。1978年后,摄影创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985年,全县选送23幅摄影作品参加全省摄影作品展,有两幅分获二、三等奖,两幅参加广州、福建等五省市联展。1986年《龙的故乡》和《老戏迷》两幅作品分获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一等奖和三等奖;《老戏迷》并被选入《国际和平年摄影艺术展览》,同年,《海滩的图案》和《走错了队伍》被选参加全国十四届影展。
  1988年,有24幅摄影作品参加省首届农村摄影大奖赛,获金杯奖3个,佳作奖1个。次年,《阳光下的堤坝》、《新村一角》被选参加全国“可爱的中华”摄影艺术展览,《豪华也是一种需要》参加国际住房年摄影展览。
  1990年《春雨潇潇山色新》等7幅作品参加省14届摄影展览,《拚搏》等3幅作品参加闽台摄影展览,《中国一日》参加全国17届摄影展,《妈祖庙的风姿》和《沙滩的游客》被选参加第3届“可爱的中华”摄影展。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