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25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主要活动
分类号: E287
页数: 2
页码: 672-673
摘要: 本节详细描述了莆田地区在建国初期的一些主要活动,包括剿匪、反击敌特武装袭扰、军民共建海防等。
关键词: 民兵 活动 莆田县

内容

一、剿匪
  建国初期,民兵配合解放军剿匪。至1950年4月,全县共俘获匪徒298名,击毙匪徒97名,227名匪徒自新,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164支。1956年底,基本肃清境内的残匪潜敌。
  二、反击敌特武装袭扰建国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小股武装对沿海地区进行骚犹破坏。沿海民兵配合部队,击退国民党“永嘉”号兵舰和多艘汽艇的袭扰,歼敌30多名。1950年6月,灵川东沙民兵配合公安部队捕获国民党保密局潜入的特务24人;1952年1月23日,民兵与驻莆禧解放军阻击3000余名国民党军对湄洲岛的进犯,打死打伤来犯之敌60余人。1963年10月莆坂、官庄、凤迹等地民兵配合部队,全歼偷渡登陆的武装特务。10月24日,铁灶公社民兵又围歼偷渡登陆的一股武装特务。
  三、军民共建海防
  军民联防 建国初期,在匪患严重的沿海地区,联防网络星罗棋布。1952年9月,沿海10个区,设立联防基点39个。1956年,驻南日岛石盘村的公安38团5连与民兵联防的经验,在全军政工会议上获高度评价,《解放军报》为此发表了社论。1958年,县人武部、公安局与海防部队建立对敌斗争的“四道防线”:第一道,以渔民为基础,配合海军、海上武工队,开展海上对敌斗争;第二道,以守备部队为骨干,民兵为主体,共守海防;第三道,发动民兵,监视反、坏分子,控制可能下海投敌的危险分子;第四道,以公安机关为主,加强民兵侦察,打击潜敌活动。南日岛实行军政、军民统一领导,当地民兵与驻岛部队密切配合,共同守岛,1960年9月14日国务院授予南日岛军民“全国军民联防联建标兵”的称号。1960~1964年3月,全县民兵配合公安机关侦破匪特案46起、下海投敌案9起,擒获案犯45名;侦破反革命集团案7起,擒获集犯48人;侦破其他案13起,擒获案犯52人。1963年,对联防组织作了两次调整,全县有军民联防组织4个,民兵联防组织37个,县与县联防组织4个。1971年8月19~22日,组织民兵进行参战支前、抗小股匪特登陆和反敌空降演习。1976年后,调整和整顿联防组织。1984年3月,县成立军警民联防领导小组,沿海各乡、镇分别成立联防机构。
  建哨值勤 建国初期,沿海10个区79个乡、镇,逐步建立区武装民兵组织和民兵海防哨所。1953年上半年,全县有各类海防哨所148处(不含南日岛)。同年12月,沿海建立民兵固定哨所和港口检查站。1954年,全县有民兵海防固定哨42个,港口检查站38个。1956年6月,沿海第一线有民兵固定哨66个,主要港口检查站34个。在南日、五屿、黄瓜等15个乡,由民兵、渔民编成15个组,进行海上巡逻活动。1958年9月,贯彻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共组建民兵岗哨251个,执勤民兵达3539人,其中:固定哨125个,执勤民兵2118人;巡逻哨79个,执勤民兵1348人;反空降哨6个,执勤民兵36人;护桥哨5个,执勤民兵40人。1961年11月,调整民兵岗哨为79个,其中固定哨43个,巡逻哨30个,护桥哨2个,对空监视哨4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有五分之一的哨所中断执勤。1972年后对民兵岗哨作了调整。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