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22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篇 军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2
页码: 656-686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的军事设施、兵役制度、驻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文章涵盖了古代到现代的莆田县军事情况,包括城堡、寨堡、军事训练场等军事设施,募兵制征兵制、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等兵役制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驻军和地方武装等。
关键词: 军事史 莆田县

内容

自西汉以后,莆田辖地兵连祸结,战乱不已。东越王余善反叛汉王朝,汉武帝派会稽郡守朱买臣率兵讨伐,余善兵败,退守境内北部广业里山区,在古院山筑台顽抗。现有“三燧峰”遗址,是福建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烽火墩台。南朝陈天嘉五年(564),陈宝应割据建安、晋安二郡,十一月,陈文帝派遣章昭达讨伐;陈宝应兵败,逃至莆田被执。宋建隆元年(960),陈洪进带领泉南兵马辖莆。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修建城垣后,莆田县城做为闽中军事重镇,历代均有驻军防守。
  元至正年间(1357~1366),波斯亦思法杭戍兵在泉州叛乱,蹂躏莆田前后达十年之久。明永乐八年(1410),寇自平海登陆骚扰莆田。明嘉靖二十三年至四十二年(1544~1563)的二十年中,莆田县境先后遭倭寇侵掠达16次之多,人民深受其害。清顺治五年(1648),郑成功部将杨耿与朱继祚等联合抗清,收复兴化城。后清军大举反攻,城陷,军民被杀戮不少。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国21年(1932)年,由地方军阀受编的省防军第三旅旅长何显祖在东沙乡(今灵川镇东沙村)制造震惊省内外的东沙惨案。民国中、后期,莆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游击队,发动武装斗争;国民党驻莆军队多次“围剿”革命根据地,惨杀革命者。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多次滥炸县城和涵江,制造流血事件。
  建国前,莆田人民饱受各种压迫和战争苦难,因而富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传统。莆田人民曾多次爆发反对外来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影响较大的有:宋初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宋末陈文龙、陈瓒领导的抗元斗争;元末陈君信、黄信一领导的农民起义;明嘉靖年间,广大军民的抗倭战斗,明末郑成功部将杨耿的抗清斗争;民国初年黄濂的反军阀斗争,杨持平等和黄濂起义军部下组织民军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6年,中共莆田地方组织成立,1928年3月在澳柄建立莆田第一支人民武装。从此,莆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常太、广业山区开辟游击根据地,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清剿”,迎来莆田的解放,跨进历史新纪元。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驻莆部队和民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完成解放沿海岛屿,剿匪镇反,反击窜犯,保卫海防等任务。同时开展“军民联防”“军民共建”活动,“拥军爱民”形成风气,军民齐心协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 军事设施
  第一节 城堡
  一、莆田城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从游洋移设莆田,内筑子城,以护卫官署衙门;外筑土城,以护卫城区居民。
  明洪武十二年(1379),为防御倭寇侵犯,城内驻军日增,把城墙增长加高,全部用石砌筑,并加建堞2962垛,警铺49座,敌楼27座。新设两水关、东关(遗址在今水关头)可通舟船,西关(遗址在今雷山)只供排水。明万历九年(1581),因城腰墙过高,立守不便,在堞下筑建副阶,以便防御。明万历九年(1581),吸取“壬戌之变”(1562)倭寇攻城的教训,把乌石山(即东岩山)高处围入城内,拓建西北城墙,增建敌楼一座,警铺2个,垛182个,史谓“重城”。
  民国17年(1928),修建福(州)厦(门)公路经城厢,拆南北两外城墙,设两城门(第五城门、第六城门)以通车。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频繁,城厢居民疏散出城不便。民国28年奉命拆除莆田城。
  二、明代卫城、所城、司城
  明代,为防倭寇入侵,在沿海要冲设置卫城、所城各一座,巡检司城6处。由兴化卫指挥吕谦监建。为镇压山区农民起义,在广业里设大洋巡检司城,由周柔监建。
  第二节 寨堡
  一、汉代古堡——龙穿城
  龙穿城,又名蛇湾城,位于今仙游的游洋乡里洋村云顶岩,该城堡由山上天然巨石构成的石城,方圆3公里,地势险要,是个易守难攻的堡寨。西汉武帝时,大将朱买臣南征入闽,东越王余善兵败,曾在此筑石城为营地,并筑点兵台,至今遗迹尚存。据《福建通志》载,与龙穿城相距不远,又有彭城和旧鸡子城,传为越王无诸所筑。
  二、宋代古堡——迎仙寨
  位于府城东北待贤里的鼓楼山上(今江口锦江中学内)。建于宋熙宁四年(1071),置巡检司。清末至民国,因拆寨石修海堤、建学校而被毁。
  三、宋代桥堡
  位于江口旧桥与尚阳桥间,今称“寨仔里”处,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古时是军事上的桥头堡。
  四、崎头城堡
  位于府东奉谷里(今埭头镇附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民为防倭而建,清乾隆年问拆除。
  五、界墙和新寨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截界,将界外沿海居民迁于内地,把明代为防倭而设的城—律拆毁砌筑界墙。沿着新界线,按一定距离,选择要冲地点,另建新寨。康熙元年(1662),共筑十余处。每五里筑一座石寨。康熙八年,离界十五里,再筑三座大寨、四座小寨。康熙二十年(1683)复界后,界墙、寨台逐渐废圯,但至今许多地方仍留有遗迹。
  第三节 军事训练场
  一、教场
  宋宣和四年(1122)知军张穆监筑兴化军教场于府治贡院之南。明兴化府教场有二处:一处在府城内乌石山(即东岩山)下,周长1里零5步,宽235步,俗称教场坡;另一处在府城北4里远的使华桥北,周长2里零130步,宽350步。自明初起,操练军兵都在城内教场。
  平海卫教场,位于平海卫城西门外,周长四里,宽1里,建有演武亭及将台各1座。
  莆禧千户所教场,在所城北门外,周长3里,也建有演武亭及将台各1座。明末,由于武备松弛,教场久不用,大都废圯。清代,兴化府、平海卫、莆禧所各教场先后毁废。清末至民国初,因现代兵器的普遍使用,这些古教场皆已失去作用,或为官府拆除,或筑民居,踪迹难寻。
  二、射击场
  射圃 明代置射圃于兴化府城南门内谯楼西边,设有专供武科跑马、射箭的比武场所。
  演炮亭 清乾隆七年(1742),协镇张良弼在郡治西边的州峰山顶上,建演炮亭1座,作为枪炮打靶的场所。后因太近郡城,震撼严重,协镇马龙图把演炮亭迁于北门城外空地。
  靶场 1986年,置靶场于西天尾户岭院,供民兵集训用。
  三、战术训练场
  1986年设战术训练场于西天尾鹰井里,构筑堑壕、交通壕、防坦克壕、荫蔽部、盖沟、铁丝网、土堆、土坎、弹坑和水泥盖面结构的土坦克一辆、伪装型碉堡一座,可进行班战术攻防综合演练。
  四、专业技术训练场
  1986年建于西天尾户岭院,场上设有机枪、火炮射击靶台等,可供民兵进行各类专业兵种训练。
  第四节 其他
  一、墩台
  古代,在要害处设有墩台,夜举火,日举烟,传递军事情报,以互相策应。位于白沙、庄边交界的古院山上的越王台,汉武帝初年(公元前138年左右)。东越王余善反汉中央王朝兵败,退守此山而筑此台据守,今山上遗留多层石台的部分基础。台旁尚有“三燧烽”三字,这是福建省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烽火墩台。明代,为防御倭寇,设墩台更多,县境东南一路有27个,正东一路有26个,东北一路有6个。万历末,全县剩墩台17个。
  二、驿铺
  驿铺源于春秋,用于传递军事信息和官府文书,接待往来官员。
  宋代,全县共有3驿5铺,明代,共设有1驿16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裁革驿铺,驿归县属,驿铺遂渐废圯。
  三、防空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莆田始建防空工程。建国后,防空工程有所增加,有地道、防空壕、防空洞、地下室和其他防空建筑物等。
  四、哨所
  建国后,1953年全县建有各类海防哨所148处。1956年沿海第一线有民兵固定哨所66个,1957年调整为17个。1958年“大办民兵师”,全县民兵哨所达251个。1961年调整为79个,1972年后又作调整。1990年民兵海防哨所作了调整。
  第二章 兵役制度
  第一节 募兵制征兵制
  民国21年(1932)以前,多实行募兵制,县设招兵处,根据需要募集雇佣兵员,没有统一章程。
  民国22年,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民国25年,颁布《征兵令》,规定凡年满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的壮丁,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当年,县设兵役股,掌理征兵工作。全县按“二丁抽一”的原则,抽签确定应征对象。当时群众不愿应征。民国28年,国民政府采取“一买、二抓、三拉”办法充实兵员。征兵部门和乡、保人员肆意增派名额,乘机敲诈勒索。有钱者以钱抵役,或买“壮丁”顶替;无钱者被抓捕(俗称“抓壮丁”)。其时逃避兵役的现象不断发生。
  民国35年10月10日,按国民政府修正的《兵役法》,对壮丁进行调查统计,由乡镇造册送县,兵役机关依年龄分甲、乙两级排列签号,征集时,以签号为序,分批送至新兵征集所,进行短期训练后,押解、遣送部队。民国36年,政府准许“价购壮丁”,符合应征条件者,缴纳“价购款”,当年可以缓征。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建国初期,实行志愿兵役制。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参军审查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设征兵办公室。根据上级分配名额,由适龄青年自愿报名,征兵办公室组织体检,进行挑选,最后由审查委员会审查确定。参军条件:年龄18~28岁,家庭成份好,身体好,历史清白,身高1.54米以上。
  1950年7月下旬,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12月间,全县两次掀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报考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高潮,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干”。单“莆田中学”(后称“莆田第一中学”),就有180多名学生报名“参干”。1951年10月,全县3000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4年,全县共征集志愿兵7262人。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年限:陆军三年,海军四年,空军五年。,当年3月,全县首征义务兵2086名。
  1956年,开展应征公民兵役登记工作。1959年,县成立飞行员征集办公室,从当年度高、初中毕业生中精选8人送空军航校学习。1967年,停止兵员征集。1968年恢复征集,是年3月,全县征集兵员2627人。1971年又停止征兵工作,1972年冬恢复,1975年又停征,1976年春季和冬季各征兵一次。1978年,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义务兵服役期限:陆军三年,海军、空军四年。对应征适龄青年文化水平要求;城镇户籍的要求高中文化程度,农村户籍的要求初中文化程度。
  1985年始,制定征兵工作承包责任制,统一军属优待金标准,实行义务兵养老保险。1986~1990年全县共征兵3630人,每年都完成任务,连续四年无退兵,被福建省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第四节 预备役
  1955年,实行预备役制度。预备役分预备役军官和预备役军士。同年,对1954年检查退回的报名应征青年8283人进行审查登记,其中合格的2014人,分类编入预备役。1956年5月进行第一次预备役登记,在55550名适龄公民中,登记了预备役军官773人(合格283人),第一类预备役军士2150人,第二类预备役军士42740人,占全县适龄公民的80.9%。年底,举办预备役训练班,教练员参训76人,预备役军士参训1855人。
  1957年9月,停止对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1958年4月,实行预备役与民兵相结合的制度,预备役人员编入基干民兵,全县共有基于民兵328702人。1962年,对1950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0日期间转业、复员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和1955年1月1日至1962年8月期间转业、复员准尉以上军衔的干部,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1965年起,预备役登记工作取消,1980年恢复。
  1984年后,每年在接收退伍士兵的同时,进行预备役士兵登记并组织训练。
  第三章 驻军
  第一节 宋代驻军
  一、禁军
  宋之正规军,除防守京师外,轮番调戍各地。驻扎兴化军的禁军称“威果指挥营”,嘉祐四年(1059)置。初定“毋得过四百人”,元丰四年(1081)增为510人。专责捕盗,不许他役。二、厢军
  为宋诸州之镇兵,归地方政府指挥,粮、饷较禁军为低,兴化军所属的厢军有:
  广节指挥营 熙宁三年(1070)置,初为教阅厢军,后改为广节指挥,元丰三年(1080),升为下禁军。定额为350人。
  保节指挥营 为不教阅厢军。元丰四年(1081)分作二十四及二十五两指挥营。二十四指挥营184人,二十五指挥营150人。
  壮城指挥营 共50人,绍兴十二年(1142)置。
  牢城指挥营 有210人。
  剩员指挥营 由老病军员组成,管173人。
  宁节指挥营 绍兴十一年(1141)置。由老病军员组成。乾道五年(1169),改名宁节指挥使,管24人。
  第二节 元代驻军
  元代有镇戍军营,兵制不详。旧志载:“大德四年(1300)定例,兴化路只令千户镇守,毫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分镇,一年一更”。
  第三节 明代驻军
  一、卫、所、巡检司驻兵
  洪武元年(1368)设兴化卫。洪武二十年(1387)设平海卫和莆禧守御千户所专为防御倭寇。
  兴化、平海卫二卫各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及守御千户所六所。兴化卫有兵6189名,内操屯旗军5039人,出海旗军1150名。平海卫有兵5516人,内派驻南日岛900人,守城旗军4616人。
  莆禧守御千户所 隶于平海卫,原额旗军1221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平海卫与镇海卫兵员对调;莆禧千户所与铜山千户所兵员对调。
  巡检司 明洪武初,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于卫、所之间设迎仙寨、冲沁寨、嵌头寨、青山寨、吉了寨五个寨堡,每寨置巡检司一员,弓兵100人守御。弘治十四年(1501)减为80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莆田知县孙继有为了镇压广业人民的起义,奏请增设大洋巡检司。
  墩台 明洪武年间,于五寨之间添设墩台,共59所,司报警、传递消息之事。至万历末,墩台仅存17所,每墩台拨军士5名防守。
  二、客兵
  “嘉靖间倭患严重,始设参游,带领各处客兵至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专设中路守备一员,辖福州、兴化、泉州、永宁各卫、所军队并兴化、泉州二府陆路客兵。守备衙门设在兴化府。县城内驻扎客兵二营。
  明隆庆六年(1572),戚继光置营望仙门(莆田城南门)外,计官兵602员。
  明万历十九年(1591),添设兴泉营,屯莆田城北门外,第二年改称兴化新营。万历二十五年(1597),又设右营,屯莆田城北门外西庚地方。以驻望仙门外旧营为前营,兴化新营为左营,裁守备,设游击领之。万历三十一年(1603),右营调守平海;前营、左营仍驻府城,后因饷缺,每营官兵定额450名。
  三、水兵
  明初,兴化府设南日山水寨,后因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于景泰间移新安里吉了澳。
  南日山水寨水兵由兴化、平海、泉州三卫拨旗军充当:兴化卫拨甲军405名,分驾官快哨船9艘;平海卫拨甲军770名,分驾官快哨船10艘;泉州卫拨甲军335名,分驾官快哨船10艘。
  此外,尚有南北海洋哨拨甲军269名,分驾官快哨船6艘;守备双屿甲军218名,分驾官快哨船7艘。
  第四节 清代驻军
  一、陆师
  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清军都督张应元带马步兵二千余名进驻莆田城。顺治五年(1648)七月,清军将领佟国鼐等议设左、右两协驻守兴化:副将满进忠带兵一千,为左协城守,驻扎在兴化府教场;副将沈灿带兵一千,为右协城守,驻扎城南一带。八年(1651)春,右协归并左协副将满进忠管辖,下设左右两营,分布莆、仙二县水陆各汛巡防。康熙六年(1667),兴化左协改为镇标(清代各地总兵亲辖之绿营兵),设总兵官一员,领中、左、右三营,每营战守兵1000人。另添设城守一营,专门负责守城事务,守兵1000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朝统一台湾后,裁城守一营,拨赴台湾镇守。康熙三十六年(1697),调兴化中营兵1000名,增防汀州。兴化协标只设左右二营,兵2000名。康熙三十七年(1698),协镇副将董大功划定左右二营防区:兼济河以北及西,由左营游击调度巡防;兼济河以南及东,由右营游击调度巡防,每年由千总、把总轮换带兵汛守。康熙五十一年(1712),右营游击领兵240名,改驻仙游县城。
  清嘉庆十三年(1808),裁左营守备一员,改设在台湾扈尾(今台湾淡水港),调左右两营各150名兵戍守艋舺(今台北市)。道光六年(1826)调整驻莆兵,兴协副将1人,驻扎府城,标下左右二营。
  清同治年间,左右两营互为调防,调湘军一营为擢胜营,驻扎东岩山,专事训练。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擢胜营调去泉州,调达字营驻东岩山,后改为福锐营。三十二年(1906)只存马步战守兵300余人。二、水师
  清康熙七年(1668),调同安杜永和带水师二营移镇兴化府,泊三江口。每营大小战船40艘。继而,总兵黄翼代之入城镇守。并裁撤兴化原协中左二营,右营改拨为城守营,原城守营改拨为镇标右营。同安调来的两营官兵一为中营,随镇防城;一为左营,驻防涵江,操练船兵。康熙十六年(1677),在兴化湾湾外面的海潭岛(今平潭)设水师镇营,三江口属其汛地。以上皆为古代水师。近代海军始于同治年间,时左宗棠督闽,设水师协一营于湄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裁去水师协,以海军浅水舰游弋洋面。
  三、塘汛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对台湾进行军事封锁,在莆田设许多军事小据点,名曰塘汛,大曰寨,小曰墩。
  兴化城守左营辖地
  宁海寨:驻把总1员,兵80名,辖4墩。
  百美寨:驻把总1员,兵75名,辖3墩。
  岸寻寨:驻百总1员,兵40名。
  江口大寨(并桥中水寨):驻把总1员,兵60名。辖1墩1寨5塘。
  黄石汛:驻千总1员,兵50名,兼辖3寨。
  兴化城守右营辖地
  濑溪寨:驻把总1员,兵76名,兼辖长岭寨及4塘。每塘守兵5名。
  清康熙十八年(1679)复界后,添设汛地2处:忠门汛,驻把总1员,兵112名,兼辖3汛;平海汛,驻千总1员,兵89名,兼辖嵌头寨。
  清乾隆年间,对左右营分防汛地作了调整。
  左营分防汛地
  府城汛:驻马步兵340名,随防千总1名,外委1名。
  江口汛:驻步兵86名(含分防各塘、墩之兵),千把1名,外委1名。
  涵江汛:驻步兵142名,千把1名,外委1名。
  黄石汛:驻步兵40名,轮防千把1名,辖天马汛。
  青山汛:驻步兵35名,派防外委1名。
  百美汛:驻步兵36名,轮防千把1名,外委1名,辖三江口汛岸胜寨。
  美澜汛:驻步兵42名,派防外委1名。
  宁海汛:驻步兵61名,派防外委1名。
  右营分防汛地
  府城汛:马步兵260名,随防千总1名,外委1名。
  濑溪汛:马步兵335名。轮防千总或把总1名,外委1名,兼辖4塘。
  忠门汛:马步兵42名,轮防千总或把总1名,外委1名,辖莆禧等3汛。
  平海汛:马步兵89名,轮防干总1名,外委1名,辖嵌头汛。
  四、水汛
  南日汛:领兵70名,配坐战船二艘巡防。
  三江口汛:领兵30名,配坐战船一艘巡防。
  湄洲汛:领兵70名,配坐战船二艘巡防。
  平海汛;领兵30名,配坐战船一艘巡防。
  三江口涂尾山顶;添设千总或把总1名,外委1名,领兵5名,查验船只出入。
  以上在光绪年间均废。
  五、巡检司
  清初,将明朝的6个巡检司改为涵江、迎仙、凌厝、大洋4个巡检司,每司弓兵数名。
  第五节 民国时期驻军
  一、北洋军阀驻军
  民国元年(1912),前清驻东岩山的福锐营,改为陆军调往福州。同年,因黄濂起义,福建督军派新军第十一师旅长孙葆容带兵三营来莆镇压。民国2年,江涛营驻莆田,参与镇压黄濂起义军。
  民国7年,护法之役,福建督军李厚基(属北洋军阀,也称北军)派马督彪营来莆与江涛营协防。马部怀疑江部,迫其离城。江涛营转向粤军(南军)许崇智,与民军合攻莆城,北洋军阀段祺瑞派“模范团”耿锡龄来莆协守,以装备齐全的梁彦章营驻守莆田城。次年,北军耿团离莆,省派北军王献臣团驻莆。
  民国11年,广州护法军政府东路“讨贼军”逐走北洋军阀李厚基,缴王献臣部军械,派刘志达部驻莆。次年,刘部随许崇智回粤,王永泉部的王永彝团驻莆。
  民国13年,北洋军阀阀孙传芳、周荫人派董胜标旅驻莆。
  二、民国政府驻军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部入闽,董胜标旅部退往浙江,旋被消灭,何派独立第四师叶定国团(收编的本省民军)驻莆。次年10月,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旅长林寿国击败叶定国,进驻莆田,民国20年他调。
  民国20年,省防军第三旅驻莆田。旅长何显祖(即何子扬)为福建第八防区莆仙剿匪指挥官,派梁富儒任团长,驻涵江一带。、
  民国21年,十九路军派谭启秀旅驻莆。一个月后他调,以保安队萧叔萱旅继之。9月,谭又率兵驻莆,旋又调离。第3师区寿年部的教导队驻莆,10月,区寿年师移防莆田。
  民国23年,国民党中央军第36师宋希濂部驻莆。时省警察大队王宝和部驻扎涵江、常太、新县,进剿、洽编股匪郭楼古部下。
  民国25年,国民革命军第9师第49团夏得贵部驻莆。
  民国26年至27年,中央军80师239旅钱东亮部与宪兵第四团之宪兵连驻莆田。
  民国28年至29年,省保安第6团王成章部驻莆。民国30年至31年,省保安第3团来莆换防。32年至33年,省保安第6团接防。
  民国34年至36年,省保安第1团胡季宽部驻莆。
  民国38年5月,溃退至莆的国民党部队有325师陈维金部、国防部青年救国团3811TW部十二分队指挥部和交警四旅。
  第六节 建国后驻军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1949年9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九军进驻莆田,参加解放南日岛、湄洲岛战斗。1950年10月16日奉令撤销该军军部。
  1969年7月1日,重建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九军,军部于1969年11月移驻莆田。1985年9月,军队精简整编时,该军被整编。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八军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进驻莆田。不久,该师赴闽北匪。1950年3月,陆军第二十八军驻福建沿海,1953年3月,该军军部及八十三师进驻莆田。1969年11月,调离。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四四三部队
  198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四四三部队移驻莆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四〇四部队建制。下辖四支部队。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八二八部队
  1952年7月,该部队进驻南日岛及埭头石城,后调往晋江、南安一带。1953年3月5日调回莆田。五、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八二五部队195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八二五部队从福州马尾移驻莆田。
  第四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一、民国政府地方武装
  警备队 民国7年(1918),县政府设警备队40人。民国11年以后,渐扩至100人。民国21年,扩为三队,共270人。民国23年,改称常备队,增至400余人。民国29年改称保安队,扩充至500余人,民国32年改称保警队。
  常备队 民国21年设,队员80人,在各区设后备队。
  保安队(自卫队) 民国23年设,共200多人。民国33年改称自卫队。民国35年自卫队改称保安警察队,不久复名自卫队。
  壮丁常备大队 民国26年成立,民国28年改称保警大队,辖3个中队。民国29年,保警队扩为5个保安中队。
  抗敌自卫团 民国26年成立,原自卫大队改为抗敌自卫大队,各区设区队,由区长兼任区队长,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并入自卫团,团长由县长兼任。
  国民兵团 民国33年,以自卫队为基础成立国民兵团,共2个中队。
  县自卫总团部 民国35年成立,自卫队扩为3个中队。民国37年,县长李登俊任县自卫总团团长,辖5个中队。
  突击队 民国38年2月成立,为国民党莆田县政府特秘室直接指挥的一支便衣武装,4月间参与“围剿”大洋山区的闽中游击司令部。莆田解放前夕,突击队解散。主要骨干分子跟随陈文照撤至南日,成立“南日行政公署”。同年9月,南日解放,队长郑东辉潜返华亭组织反共武装,后被人民政府剿灭。
  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莆田游击队 民国17年(1928)3月,中共莆田党组织在澳柄建立第一支革命武装一莆田游击队,队长陈天章(兼),指导员黄经芳(兼)、王于洁。主要活动在莆田的广业、常太山区和莆仙边界。民国18年8月后,先后组建莆田广业工农自卫队、莆田江口游击队和莆田沿海游击队。民国19年4月,三支游击队合并成立莆田工农游击队。同年8月,省委派黄琬到莆田领导武装斗争,莆田各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不久,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12月底,该支队在外坑遭“围剿”后解散,,民国21年5月重建游击队。民国24年10月改编为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并组建常太游击队为下辖武装队伍。民国26年9月,编为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民国27年3月归新四军编制。开往皖南前线抗日。
  闽中海上游击队 莆田队民国27年4月,闽中工农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之后,莆田留下少数武装人员编为特委警卫队。民国31年5月后,县委书记张伯庭根据特委指示,陆续从莆田各地抽调100多人的武装骨干,打入乌丘岛“和平救国军”第二大队中隐蔽,部队番号内部称“闽中海上游击队莆田队”。队长张凤、张国强。民国32年8月,与闽中海上海击队福清队合并为一个中队,属闽中特委领导。民国34年6月发生“东吴事变”,部队领导人被残杀,队伍解散。
  闽中游击纵队(戴云纵队) 民国36年3月,福清暴动未果。4月,黄国璋等率领闽中游击队,从海上脱险转移到莆田,与罗迎祥、杨光辉组织的莆田游击队在忠门西亭会师,成立“闽中游击纵队”(又称戴云纵队)。纵队共100多人。莆田参加会师的共60多人。黄国璋为纵队司令兼政委,陈享源为副司令,林汝楠为副政委,罗迎祥为参谋长。下设大队、中队、分队。游击纵队活动于仙游、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地区。7月,遭国民党军队包围,战斗失利,中共闽中党组织决定分散隐蔽。
  莆田县人民游击队(原称人民除暴队) 民国36年2月,罗迎祥、杨光辉在莆田沿海组建人民游击队。4月并入闽中游击纵队(戴云纵队)。民国37年7月,莆田县工委按照闽中地委关于打击叛徒、特务、恶霸的决议,建立莆田县人民除暴队,负责人康金树。之后,北洋、南洋、忠门、北高、江口等地先后成立区游击队(或武工队)。民国38年3月,除暴队改编为莆田县人民游击队,队长张坤,指导员林汝梁。同年5月,奉命改编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莆田大队。
  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莆田大队 民国37年6月初,闽中地委在闽侯、永泰边区的大化山召开扩大会议,总结游击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黄国璋为司令员兼政委,陈享源为副司令,林汝楠为副政委,祝增华为政治部主任。会议结束后,派康金树、林汝梁、张坤等返回莆田,贯彻依靠贫雇农的阶级路线,开展除恶、反霸、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同时组织“莆田人民除暴队”,镇压了一些特务恶霸分子,群众迅速发动起来。1949年2月,中共闽中地委迁到莆田大洋,闽中支队司令部也在大洋成立。5月,莆田县人民游击队和各区游击队整编为莆田大队,广泛开展游击斗争,袭击国民党乡(镇)公所,镇压反动地霸,攻打敌人粮仓,扰乱敌人后方,参加解放战争。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武装
  一、县警备大队
  1949年9月,根据福建军区第五军分区(后改称晋江军分区)指示,将原闽中游击队莆田大队改编为莆田县警备大队。下辖2个县中队和13个区中队(排建制)。1951年6月撤编,部分骨干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县人民武装部。
  二、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莆田县边防大队
  1962年7月,县公安局所属的东沙、莆禧、湄洲、上林、平海、石城、南日、江口、三江口等9个沿海派出所和县公安中队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莆田县边防大队(营建制),干部、战士共204名。8月,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福建省莆田县边防大队,各边防派出所改为边防哨所。1964年9月撤销。
  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莆田县大队
  1980年9月,把公安局边防股和沿海8个派出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莆田县边防大队。1983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莆田县大队,下设县中队、县消防中队和9个边防派出所。四、县人民武装部
  1949年9月,设立莆田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为县委的职能部门,统辖全县地方武装力量和兵员征集工作,下设组训、审查、宣教三个股及征兵办公室,武委会主任由县委书记兼任。次年4月底撤销武委会。1962年2月复设。“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委会停止活动。1979年5月19日恢复。
  1950年1月,设莆田县人民武装部,全县各区也相继成立人民武装部,1951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编入军队序列,营级编制。1953年2月,县人民武装部由营升团,下设军事科、政治科。1954年10月10日改称兵役局,1960年又改为人民武装部。1986年7月1日,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为副县级单位。
  第五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莆田解放前夕,中共莆田县委建立民兵和基干队。民国37年底,山区的大洋、瑞云、琼峰、大所、白伏等地成立民兵组织,计143人。
  建国初,全县有12个区建立民兵组织,人数共6139人。
  1951年,统一民兵编制:县建团,区建营,乡、街设民兵队部,各村视民兵人数组建分队或小队。并按年龄、性别和任务,分为民兵队和自卫队。1951年9月,取消自卫队,把年满18至40岁的男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除年满18至25岁,政治纯洁,身体强壮,家庭劳力充足的编为基干民兵外,其余编为普通民兵。是年全县有民兵19000人。1953年全县,民兵总数达51966人,其中基干队民兵10808人,编为43个中队。1958年,按照《兵役法》规定,把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合二为一,在全县进行预备役登记、工作。预备役人员编入基干民兵。
  1958年9月“大办民兵师”,全县掀起全民皆兵运动。除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和残疾人外,凡年满16至50周岁,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均为民兵。其中16至30周岁身体健康、政治纯洁的男性公民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至1958年底,全县民兵增至362403人,占总人口的42.7%,编成12个师,68个团,395个营,2740个连,9836个排。
  1961年12月,根据《民兵工作条例》,民兵组织分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三种类型。1962年8月,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连58个,计7127人。1965年,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1个营、315连、2383个排。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公社两级人武部干部奉命介入地方,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基层民兵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69年4月,恢复一年一度的民兵整组工作。9月,组建省属武装民兵团1个,县属武装民兵团1个,独立营1个,共7205人。1974年,在26个武装基干连中又分别组建通信、侦察、打坦克等技术分队;在城郊下磨大队组建一个通信连,计356人。1975年8月,全县全面开展民兵组织整顿工作,建立各级民兵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1976年7月,全县有民兵400138人,其中基干民兵245276人,武装基干民兵12605人。
  1980年,全县有民兵410555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43338人,编为26个营,342个连。1982年将基层民兵的三种类型,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取消县编师、公社编团的硬性规定。在农村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编连、营,在城市以厂矿、企事业为单位,按人数多少分别编排、连、营。男公民参加民兵年龄为16至35岁;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全县民兵总数145778人,其中基干民兵43759人,编为372个基干连,1267个基干排。
  1985年,以“减少数量组织,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为指针,制定基干民兵组、装、训五年计划,并开始实施。
  第二节 民兵训练
  1952年,举行首期民兵冬季训练,受训民兵16539人,其中基干民兵3600人。同时,举办首期民兵干部集训,参加训练的民兵干部217人。1955年11月,开办沿海民兵冬训教员训练班,进行射击、投弹、攻防战术、侦察等项目的训练,时间5天,人数325人。1956年在梧塘、忠门、埭头3个区20个乡推行预备役士兵的训练,训练预备役教员76人,预备役士兵1855人。1957年,分期分批开展海岛基干民兵军事训练,首批训练南日岛民兵350人。1959年,第一次开展重机枪及各种炮的训练和以基干民兵为骨干的全民练兵活动。5月,第一批民兵干部教员开训,986人受训。1960年军事训练以民兵干部、技术兵为重点,共参训83604人,其中炮兵、工程兵、通讯兵、卫生兵等专业技术兵11934人,排以上干部10050人。是年组织59596名民兵参加军事野营活动。
  1961年后,开展小型、就地、分散训练。1962年6月,全县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民兵军事训练的重点转到沿海岛屿和反空降地区。至8月10日,全县共训练武装基干民兵58个连,7198人,其中排以上干部722人。1963年6月普遍开展军事野营活动。1964年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0月全县举行民兵尖子班比武大会,386人参加比武。1969年,重点组训独立团、营民兵。全县训练民兵19563人,其中专业兵2005人,民兵干部8445人。1971年,26个公社(镇)、122个大队民兵营(连)10476名民兵参加支前、抗小股特务登陆和反空降演练。1973年至1975年,重点抓专职武装干部、民兵连(营)长和武装基干民兵的技术、战术训练。同时集训重火器和通信、侦察、卫生等技术兵。1977年9月,举行民兵射击、队列、刺杀、投弹、通讯、救护、五公里越野等项目的军体比赛,全县有27个公社(镇)代表队计820人参加。
  1978年后,为了适应现代战争、提高训练质量、减轻群众负担,改革民兵军事训练。1979年始,专职武装干部由军分区组织集训;民兵骨干由县、社结合培训11。基干民兵由社、队集中训练为主。
  1982年试行“二改一”(即把两年训练30天的训练任务改为一年训练30天),全县共训练基干民兵749人,其中步兵558人。经考核合格率达100%。1986年后,民兵年度训练人数都保持在一定数量,突出参训率、合格率和合格储备率。
  第三节 武器装备
  莆田县民兵武器装备主要来源于解放军。建国初期一部分武器是在剿匪反霸斗争中缴获来的。
  1948年底,县民兵组织有枪枝140支,子弹521发。莆田解放后,民兵武器装备得到改善:50年代,主要是汉阳造79步枪、日造三八式65步枪。1952年冬统计,全县民兵有步(马)枪3055支,手提机枪6挺,短枪2035支,刺刀69把,战刀99把,矛子84支,土枪5662支,土炮15门,枪榴筒5具,手榴弹2792枚,枪榴弹17发,各种子弹46248发。50年代后期,淘汰部分旧式武器,配备53式步骑枪、仿苏53式轻机枪、美式汤姆生冲锋枪、马克沁重机枪和各种轻便火炮等。1961年,全县民兵配有短枪114支,步骑枪3789支,冲锋枪72支,轻机枪126挺,重机枪30挺,高射机枪8挺,60迫击炮18门,82迫击炮12门,57无后座力炮12门,手榴弹6042枚,各种子弹173152发,各种炮弹3601发。1972年起,莆田县民兵武器装备开始更新换代。1980年,全县民兵武器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制式化。主要有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60迫击炮,53式82迫击炮和57式82无后座力炮等。民兵通讯配有线电话、步话机和电台等。
  第四节 主要活动
  一、剿匪
  建国初期,民兵配合解放军剿匪。至1950年4月,全县共俘获匪徒298名,击毙匪徒97名,227名匪徒自新,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164支。1956年底,基本肃清境内的残匪潜敌。
  二、反击敌特武装袭扰建国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小股武装对沿海地区进行骚犹破坏。沿海民兵配合部队,击退国民党“永嘉”号兵舰和多艘汽艇的袭扰,歼敌30多名。1950年6月,灵川东沙民兵配合公安部队捕获国民党保密局潜入的特务24人;1952年1月23日,民兵与驻莆禧解放军阻击3000余名国民党军对湄洲岛的进犯,打死打伤来犯之敌60余人。1963年10月莆坂、官庄、凤迹等地民兵配合部队,全歼偷渡登陆的武装特务。10月24日,铁灶公社民兵又围歼偷渡登陆的一股武装特务。
  三、军民共建海防
  军民联防 建国初期,在匪患严重的沿海地区,联防网络星罗棋布。1952年9月,沿海10个区,设立联防基点39个。1956年,驻南日岛石盘村的公安38团5连与民兵联防的经验,在全军政工会议上获高度评价,《解放军报》为此发表了社论。1958年,县人武部、公安局与海防部队建立对敌斗争的“四道防线”:第一道,以渔民为基础,配合海军、海上武工队,开展海上对敌斗争;第二道,以守备部队为骨干,民兵为主体,共守海防;第三道,发动民兵,监视反、坏分子,控制可能下海投敌的危险分子;第四道,以公安机关为主,加强民兵侦察,打击潜敌活动。南日岛实行军政、军民统一领导,当地民兵与驻岛部队密切配合,共同守岛,1960年9月14日国务院授予南日岛军民“全国军民联防联建标兵”的称号。1960~1964年3月,全县民兵配合公安机关侦破匪特案46起、下海投敌案9起,擒获案犯45名;侦破反革命集团案7起,擒获集犯48人;侦破其他案13起,擒获案犯52人。1963年,对联防组织作了两次调整,全县有军民联防组织4个,民兵联防组织37个,县与县联防组织4个。1971年8月19~22日,组织民兵进行参战支前、抗小股匪特登陆和反敌空降演习。1976年后,调整和整顿联防组织。1984年3月,县成立军警民联防领导小组,沿海各乡、镇分别成立联防机构。
  建哨值勤 建国初期,沿海10个区79个乡、镇,逐步建立区武装民兵组织和民兵海防哨所。1953年上半年,全县有各类海防哨所148处(不含南日岛)。同年12月,沿海建立民兵固定哨所和港口检查站。1954年,全县有民兵海防固定哨42个,港口检查站38个。1956年6月,沿海第一线有民兵固定哨66个,主要港口检查站34个。在南日、五屿、黄瓜等15个乡,由民兵、渔民编成15个组,进行海上巡逻活动。1958年9月,贯彻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共组建民兵岗哨251个,执勤民兵达3539人,其中:固定哨125个,执勤民兵2118人;巡逻哨79个,执勤民兵1348人;反空降哨6个,执勤民兵36人;护桥哨5个,执勤民兵40人。1961年11月,调整民兵岗哨为79个,其中固定哨43个,巡逻哨30个,护桥哨2个,对空监视哨4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有五分之一的哨所中断执勤。1972年后对民兵岗哨作了调整。
  第五节 民兵代表大会
  从1956~1988年全县召开8次民兵代表大会。
  第六章 兵事纪略
  第一节 古代兵事
  一、林居裔起义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林居裔(游洋古邑村人)在百丈崖起义聚众,自号西平王,反抗苛捐杂税,涵江陈应功自请为先锋,引兵镇压起义军,战死在桃花洞。百丈起义军进攻泉州城,莆田县令黄禹锡、大官僚陈靖向漕使杨克让乞师。浙西南路转运使冯翊与杨克让率兵从福州南下,援救泉州城。不久,起义军被监军王继升等镇压,林居裔被杀,起义失败。
  二、抗元斗争
  宋景炎元年(1276)端宗以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十一月,元将阿刺罕陷福州,福州知府王刚中投降。端宗奔广州,以文龙守兴化。文龙尽散家财,募兵守土。十二月,元军令王刚中遣使劝降,文龙怒斩正使,遣副使持书责王刚中负国。在囊山寺前设伏,连挫元军。元军见多次劝降不成,遂在宋降将林华的引导下攻兴化城,通判曹澄孙开城门投降。文龙力尽被捕,坚强不屈,于次年绝食饿死在杭州岳王庙中。
  景炎二年(1277)二月,陈文龙族叔陈瓒率义军抗元,三月收复兴化城,杀死叛将林华等人。朝廷任陈瓒为通判,守卫兴化。陈瓒一面派兵支援张世杰进攻泉州;一面在元军重围中坚守兴化城,但因孤立无援,10月15日城破。陈瓒率所部500人,和元兵展开巷战,力尽被捕,拒不降元,被车裂而死。元兵在兴化城屠城三个时辰,军民死亡达三万多人,“血流有声”。
  三、兴化路农民起义
  元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仙游陈君信率众起义,攻下仙游城后,乘胜进攻兴化路城,莆田黄信一聚众响应。至正十四年(1354)9月,江西王善率红巾军由福安南下,与安溪、南安农民军会合,组成“赣泉军”,并由刘广仁率部进入莆田,进取兴化城,与陈君信部遥相呼应。福建行省严令经历高本祖、万户成三宝和兴化路地方武装分别进剿陈君信部与“赣泉军”,刘广仁部被迫退往仙游,陈君信因内奸告密被俘遇害,农民军终被镇压。
  四、亦思法杭兵叛乱
  元朝末年,原波斯(今伊朗)亦思法杭商人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因镇压农民起义,被元朝廷封为“义兵万户”,他们所带的客兵也被称为“亦思法杭兵”。元至正十七年(1357)赛甫丁和阿迷里了割据泉州,当时,兴化地方官争夺权利、互相攻杀,给亦思法杭兵以可乘之机。
  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阿迷里丁起兵攻陷兴化城,驱逐兴化路分省参政安童,擒分省平章三旦八,据城一个月,四处骚扰,莆田民众群起反抗,阿迷里丁逃回泉州。
  至正二十年(1360),兴化路推官林德隆(莆禧人)在黄石集合地方武装攻入路城,驱逐兴化路判官柳伯祥(仙游人),自称兴化路总管。不久,兴化路同知陈从仁(惠安人)和分省右丞藏思丁合兵杀林德隆。林德隆次子林瑛逃到泉州向阿迷里丁求援,阿迷里丁让林瑛回兴化集合武装,自己出兵惠安,牵制陈从仁的弟弟陈同。至正二十一年(1361)四月,藏思丁屈服于亦思法杭兵,诱杀陈从仁。六月,陈同从漳州回惠安,会合柳伯祥的弟弟柳伯顺率兵北攻枫亭,击败林瑛,柳伯顺乘机穷追到吴山(今属忠门)、下林(今属笏石),任意杀人放火。又于七月攻入路城,自称兴化府判。阿迷里丁部下扶信增援林瑛,攻入路城,柳伯顺逃往永福(今永泰县),扶信据路城自称元帅,以林德隆长子林琪为总管。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泉州市舶司提举、亦思法杭舶商阿巫那(一译“那兀纳”)杀阿迷里丁而统率了亦思法杭兵。扶信惧祸,逃往福州,柳伯顺乘机从永泰攻陷兴化县,并两次进攻路城,不克,退往仙游。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亦思法杭兵攻陷兴化路城,次年十一月又再次攻陷路城,并北掠至涵江、江口直至福清的渔溪、宏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月,博拜、大阔攻陷兴化、仙游两县城,所到之地,杀掠殆尽。在亦思法杭兵的进逼下林琪和柳柏顺化敌为友。二月,柳伯顺攻入兴化路城,擒杀阿巫那的部下哈散。博拜倾巢而出,直逼莆田吴山,林琪坚守砺前寨,林瑛以水军接应,在海上遭亦思法杭水军袭击,全军复没,林瑛只身逃脱,沿海一带被亦思法杭兵杀掠一空。亦思法杭兵进而围攻路城。四月,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奉兵部命令,率军自路城东北“宁真门”入城,第二天突然从西、南二门杀出,博拜、大阔等数千亦思法杭兵于城下被歼灭,溃逃的残兵也被附近农民用锄头、扁担击毙。七月,陈友定率军攻入泉州擒阿巫那。至此,长达十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叛乱遂告平息。莆田人民在这次兵乱中被杀2万多人,房屋被焚毁的有324万家。
  五、抗倭战争
  十四世纪,日本在内战中失败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海盗队伍(史称“倭寇”),一再侵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1563)的20年中,兴化府先后16次遭其侵掠,沿海群众深受其害,兴化军民奋勇抗击倭寇。
  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派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来闽修筑工事抗。
  明永乐八年(1410)十月廿六日,2000多倭寇驾船23艘,在平海登陆,平海卫指挥同知王茂率军奋击,倭寇溃逃。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分巡姚凤翔率水师挫败倭寇的袭击,俘倭寇14人。翌年十一月中旬,倭寇从福清海口袭来,白仁率兵在江口侨尾立阵阻击,傍晚寇至,见明军严阵以待,不敢妄动。当晚4名倭探被白仁擒杀。翌日晨,倭寇乘白仁部在东狱庙口早餐时,突然袭击,明军在众寡悬殊,腹背受敌,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浴血奋战,白仁战死,士兵大都阵亡。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平海卫左所千户叶巨卿率水师与驾驶几十艘船来犯的倭寇鏖战,俘倭100余人;同时,泉州卫右所百户张养正也在莆田巡守时击退入侵的倭船,翌日,又登陆,张部奋力抗击,因孤立无援,张养正战死。
  嘉靖三十四年(1555)3月,倭船船100余艘乘夜雾企图潜登吉了澳,水寨参将黎鹏命令炮击;并率水寨哨舟与100余艘商船、渔船迎击,击沉倭船3艘,斩倭100余人,俘倭87人,不少倭寇坠海溺死。同年十一月,倭船几十艘袭击莆田沿海,被平海卫千户邱珍率兵击败。倭寇转向白湖,焚舟登陆,进犯涵江。邱珍率百余轻骑迎击,追至东岳山,不幸坠马被杀。兴化卫指挥佥事丁桐,在海上先后共杀倭5人,俘擒倭寇362人,缴获敌船、铠仗无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初十,倭寇1000余人自福清直趋三江口登陆,焚掠涵江,进迫兴化府城。是时,府城无兵可用,邑人林兆恩等筹资2000两,请过境的千名湖南麻阳兵(客兵)击退倭寇,保住府城。
  嘉靖四十年(1561)自夏至冬,倭寇三次进犯兴化府城周围地区,守将侯熙通倭。倭寇屠荔浦村,血染沟水为赤。都司白震带傜兵来莆,却与本地兵互相仇杀。乡民奋起抗倭自卫。
  嘉靖四十一年六月,倭寇由三江口登陆,屯扎蔡垞、杭头等村。蔡垞、杭头诸村的千余户船民奋起抗倭,歼敌一百余人。当时,华亭有数百猎户(虎匠)正在伏击溃逃去白杜的残倭,侯兵向倭敌报信,致使虎匠反中伏击,死伤100余人。七月初,戚继光奉命率部入闽抗倭。戚继光于九月二十日从囊山小道抵兴化府城,半夜,队伍经洋城、青埔,至达西洪,天亮时倭寇踞桥抵抗。由于向导通倭,让倭寇从大道逃退,却引戚军从沟渠四布、桥多道窄的西洪攻敌,致使戚军追击艰难,“三进三出”,泅水夺渡,前哨官周能等90多人牺牲,戚军的后援遭敌截击后退,戚继光怒斩逃阵的哨长刘武等14人,后续部队拼死前进,挫败阻敌。戚军冲进巢与寇拼杀,打败寇,直追残寇于窑兜乡。林墩一役共毙倭2023人,俘其一部分,救出被掳的群众2114人。10月25日,戚继光班师回浙。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乘戚军回浙之机,再次兵分两路进犯福建。从福清入侵的一路在海口登陆直迫兴化府城。知府陈瑞龙指挥所部与居民各界固守,不少群众自动出击杀敌,倭寇屡攻不下。后因知府猝亡,加上城内粮缺,瘟疫流行,城防虚弱。广东总兵刘显奉命来援,至江口派健卒8名从小道进城联系,不幸健卒被擒,犯敌以8名倭寇顶替健卒混进城内作为内应,夜间杀死守城士兵。倭寇从城西北角东岩山(古称乌石山)高处用云梯爬上城垛,兴化城遂于11月29日陷落。摄郡守奚世亮、训导卢尧佐战死。倭寇放火烧掠,杀害军民5000多人,其中包括19名进士,53名举人,356名庠生。兴化府城失陷,御史李邦珍上疏告急,朝廷命谭纶抚闽,征召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前来破倭。次年(1563)正月,俞从江西昼夜兼程赶来,府城已陷二个月,刘显、俞大猷各距倭50里外驻营,待戚军兵来。倭寇占城后因城中断粮,饿尸遍地,弃城进踞崎头为巢。都指挥欧阳深率兵入城抚慰难民后,移营东萧。二月,由于轻敌,被倭伏击,欧阳深及所部数百人皆阵亡。倭乘胜进攻平海卫。此时,俞、刘移师秀山、明山,距倭营5里左右列栅坚守,并催促戚军南下。戚奉诏后,由于兵力少,在义乌募兵16天,得万余人,派胡守仁率兵先行,四月初,戚继光率部到了福州,十三日抵达宏路。倭获悉,买通明水师把总许朝光,载财物脱逃出海,剩下3000名黠倭移兵渚林以南许家村结巢。戚继光军趋烽头,经黄石,十九日抵东亭,二十日,参加谭纶、汪道昆召集的军事会议。当夜四鼓,戚军分三路进五党岭侧岭,凌晨逼向倭巢,激战一个时辰,倭寇惨败,退入许厝大巢,后被官军包围。戚军顺风火攻,化倭营为焦土,此役共歼倭寇2300多人,缴获器械3900多件,救出被掳邑民3000多人,二十三日明军凯旋入兴化府城。同年四月与十月,俞、刘、戚军又先后两次痛歼从三江口登陆企图进犯平海的倭军。
  六、柯守岳起义
  柯守岳,广业里下溪人,与曾建邦联合畲民雷五等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揭竿而起,十二月廿三日起义军自新县涂糜坑至白沙,包围百户高泰住宅,见其有备,遂至西坞。万历十七年(1589)正月十六日,起义军至院埔大户赖先家,次日杀掉地霸郑志宏。树旗书曰“游天王,镇江山、救万民”。不久起义军开赴永福县五都,打击地方土豪。永福县县令一日三次飞檄福建巡抚周采。周采派把总王子龙带兵征剿。二月初在大洋大战,知县孙继有率军配合围攻。因众寡悬殊,起义军失利,柯守岳、陈文章、雷五等一百多人被杀害,起义被镇压。
  七、抗清斗争
  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兴化府,明知府刘永祚自杀。顺治四年九月,常太里潘仲勤、仙游王士玉与郑成功部将杨耿合兵围攻兴化府城,明遗臣东阁大学士朱继祚与余凤、李朝伟、刘元会、林尚奎等起兵响应。清总兵张应元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十一月十七日,清分守道彭遇■带兵到达兴化。十九日,清军出城反攻,抗清义军在太平山和马峰两次受挫,府城围解,清军在莘郊、黄石等地大肆杀掠,死亡3000多人,米谷被掠一空。顺治五年(1648)正月,朱继祚与杨耿合兵再围府城,邑绅黄鸣俊、林嵋等起兵响应,三月,彭遇■等开城东门引入明军,张应元逃往仙游,明军光复兴化城。五月,抗清义军内部发生分裂,潘仲勤被杨耿所杀。七月,清总督陈锟、靖南将军陈泰等率军反攻,明军退出兴化城。朱继祚在赤岐(今属东峤)被捕,于次年遇害。
  顺治六年(1649),莆田抗清义军再次集合攻克兴化府城,杀清知府黎树声,但不久城又被清军攻陷。顺治八年,郑成功部攻克平海卫。郭尔隆在寨碉山起兵响应。顺治十年,郑成功遣部将王大振率军驻三江口、涵江,郭尔隆驻黄石、塘下。顺治十二年正月初五,郑军攻克仙游,于十三日移兵攻兴化,次日撤退。顺治十四年七月十二日,郑军至三江口、涵江、黄石等地征粮。顺治十七年又进至黄石一带。
  第二节 近代兵事
  一、响应林俊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俊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众数千人在永春起义,攻下永春、德化、大田等县,但这些县城不久又被清军攻陷。林俊起义军攻克仙游后,立即进军莆田。九月初,林俊在华亭调解莆田乌白旗群众间的争执,劝他们停止械斗,一致对付清兵,得到群众的拥护。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和乌白旗群众会师于华亭霞皋,人数达到五千多人。初九日,林俊率军围攻兴化府城,不克,退回仙游。九月廿三日,林俊又率领起义军攻打兴化府城,围城三天,未能攻下,从常太里山区往仙游退回永春。
  二、莆田小、刀会起义
  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莆田的小刀会以常太莒溪为根据地,抵抗官军。闽浙总督左宗棠于次年正月派提督骆大春,参将简某到莆田镇压,官军围攻莒溪,遭到小刀会义军的顽强抵抗,连续两个月攻不下。后官军增派援军,由仙岭、何岭和御史岭三路包围莒溪,起义军200多人被杀,起义失败。
  三、莆仙农民起义
  民国元年(1912)六月十九日,黄濂(灵川硋灶人)领导农民在壶山三十六乡起义,发表宣言,抗捐抗税。八月二十九日打败兴化府知事佘文藻组织的“围剿”,沿海的群众纷纷响应。福建都督府派孙葆瑢团和楚观舰,水陆并进,赶到莆田,孙葆瑢率部进攻三十六乡。起义军在黄石、笏石农民群众的声援下,在新塘、沟尾与孙军激战约两小时,虽因武器悬殊,损失了四、五十人,但农民军声势浩大,英勇顽强,击退了孙军的进攻。起义军乘孙赴省之机,进攻莆田城,当晚,大队经元丰桥在霞林集结,然后分两路到达浙江庙与梅花亭。此时,提前一天返莆田的孙葆瑢与部下从醉梦中惊醒,仓皇失措,黄濂战前在浙江庙进香,错过了战机。双方激战两小时后,起义军向渠桥退却。
  同年,起义军聚集兵力攻进仙游城,释狱囚,杀恶绅,冲教堂,济贫民,振奋军威。之后,便主动撤出。8天后,攻进笏石,并与政府军夜战于北埔寺。由于有人倒戈,起义军潘沐部在突围中受创,伤亡百人。政府军占领大仑,大肆杀掠。
  民国二年(1913)春,起义军再攻笏石,因官兵增援而未能攻下,同年五月五日,起义军再度攻占仙游城。五月十六日,政府军开炮攻城,并以竹梯从南门攻上城垣,农民军撤离仙游回莆田。因病黄濂转移外地治疗,民国三年(1914)11月病逝,起义军解体。
  四、莆田南北军战争
  民国7年7月,广州护法政府派陈炯明率领“援闽粤军(通称“南军”)攻入漳州,会合杨持平部,并委任张铛祺为援闽粤军左路司令。8月张兆祺部民军攻占仙游县城,莆田震动。乡绅纷纷逃往乡下避难。9月上旬,莆田革命党人邹去病、杨雷霆、涂开基等联合黄濂旧部组成莆田民军,准备攻夺莆田县城。中旬,南北军战争在莆田县城展开,张兆祺、杨雷霆及部分黄濂旧部主攻南门,邹去病及部分黄濂旧部攻东门,常太民军陈龙、吴牧川、雷轰等部攻西门。守城北军马督彪、江涛两个营一面抵抗,一面极力控制北门,企图保住北通涵江之道,以等待援军。福建督军李厚基派“模范团”耿锡龄部增援莆田,先遣营程经在城南溪船头被杨、雷部击败、退入城中。20日耿团到莆,北军冲出南门,烧毁民房、商店40多家,张兆祺在激战中阵亡。部下退回仙游,南军受挫。下旬,北军集中力量攻击东门,南军撤往南洋平原。
  10月中旬,粤军许崇智部(南军)到达莆田,绕道梧塘,进攻涵江,准备切断莆城北军与福州的联系,在涵江与耿锡龄部激战。接着,杨持平率闽南民军会合杨雷霆部在城南新度击败北军,再攻莆田县城与许部进攻涵江遥相呼应,使莆田北军受到南北两方面的夹击。11月下旬,北洋军阀李厚基再派卫队团团长王献臣率部援莆,攻克梧塘,迫使许崇智部西撤往永安,涵江之围遂解。月底王献臣乘机进攻黄石。这时,陈炯明暗中勾结李厚基,进攻闽南护法军,杨持平被迫回闽南打败陈炯明,莆仙民军陷于孤立。后经调停,以莆田、仙游两县分别为北军和南军的防地。至此,历时4个月的莆田南、北军战争遂告结束。
  第三节 现代兵事
  一、抗捐暴动和反“围剿”斗争
  广业地区的武装抗捐民国17年(1928)5月,范少京勾结大汾易祖应民团,盘踞岐山宫,扰害过路客商与周围群众。莆田人民游击队前往袭击,缴枪数支,并拔掉了该据点。不久,该民团在澳柄进出山路口石厝向过往行人勒索“安全税”、“买路钱”。民国18年8月,范少京乞来林寿国海军陆战队一连武装,逼迫农民交捐。中共广业区委书记王骥修和省委军事特派员陈华,率领游击队分两路设伏截击,战斗半小时,击毙敌军1名,俘2名(其中1名排长),敌军溃散而逃。9月间,林寿国派严其昌、张权率一个营,进驻东度,洗劫农民财产。范少京施计勒索农民钱财。民国19年4月,陈天章率游击队化装成肩挑农民,利用午饭时间奇袭澳柄税卡,缴了民团的枪械。
  沿海地区的三次抗捐暴动第一次于民国17年9月,陈兆芳、吴承斌发动100多名群众,在坂尾捣毁了忠门粮柜,镇压了柜胥1名,将缴获的银钱分发给贫苦群众。民国18年4月,吴承斌率领游击队及群众80多人,在忠门西园村抓捕恶霸黄信益,并击毙了顽抗的其子黄元洪。民国19年8月,陈兆芳又发动群众300多人举行第二次暴动,红军游击队带领群众捣毁了黄石粮柜,镇压了柜胥2人。过几天,又举行第三次暴动,捣毁大石粮柜,镇压铺差1人。
  澳柄根据地的反“围”斗争民国19年8月,县委在虎井村召开会议,成立工农红军23军207团。同年9月,澳柄后埔村土豪陈西安勾结范少京民团,并到城里向国民党旅长林寿国告密。林寿国派军队一营由陈西安带路。分三路向澳柄根据地围攻。东路经林泉直扑虎并村,包围陈蒲川率领的队伍。陈蒲川率队冲出包围,退往下茹山。林寿国军队由南路的澳柄岭和西路的东坑村直迫澳柄宫。红军在澳柄桥和来犯之敌展开激战,毙敌多人,但因寡不敌众,向澳柄宫北面后山转移。团长黄琬断后,击毙围攻敌兵数人,终因弹尽被捕牺牲。这一役计牺牲红军战士6人,民房被烧毁16间,群众被掳去4人。
  芦尾村之役民国19年12月26日晚,陈天章率驻外坑的游击队70多人到白云村住宿,拂晓,赴芦尾村围捕地霸马灿。另一地霸马雄等暗中引来白云乡民团团长郑郁、广业民团头子范少京、海军陆战队旅长林寿国等部1000多人,分别在芦尾村四周设伏。上午,游击队召开斗争大会斗马灿,分粮给贫苦农民。午饭时,国民党军队和民团军队开火围击,陈天章率队突围,当场牺牲37人。冲出重围的游击队员奔赴外坑、霞瑶,与留守的部队及邓子恢会合后转移,陈天章押马灿,在突围中且战且退,被敌军所俘,12月28日下午4时,被杀害于莆田南门外。
  常太根据地的五次反“清剿”斗争
  第一次民国25年1月15日,游击队围攻马口铺田赋征收所,镇压了勒索欺凌群众的马口铺恶差韩觐侯。23日,韩的族侄韩金象勾结驻军第49团两个连配合民团围攻际川、金竹坑等村,游击队与之激战一天,掩护群众进深山后撤离际川,转到何寨一带活动。
  第二次民国25年3月,外坑乡土豪陈本洲伙同九坑杨本六引枫叶塘国民党驻军,到外坑、际川“清剿”。根据地军民早有准备。村干部带领群众转移到深山密林隐蔽。游击队埋伏在外坑山口。国民党军队进村时,见全村空无一个,连忙撤回渡口,中了埋伏,匆忙缩回枫叶塘营地,途中又挨游击队伏击,最后撤出。
  第三次民国25年4月上旬,国民党当局得悉红军游击队镇压了九坑村土豪杨本六,便纠集当地驻军保安队、民团计500多人,兵分四路向常太根据地进行第三次“清剿”。游击队和根据地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后,撤至山上。国民党军队进村大肆烧杀抢掠下令搜山毁林,要群众回村,交出游击队员,否则就要“踏平”村庄,游击队与群众进行反击,激战至黄昏,国民党军队不敢恋战,收兵撤回。
  第四次民国25年7月末,国民党当局在渡口、九坑两地组织壮丁常备队,配备精良武器,修筑寨堡,监视根据地游击队活动。并调兵700多人,对根据地进行长时间的“围剿”。游击队带领部分群众撤出常太后,国民党地方武装乘机报复,烧拆民房100多间,杀害群众38人,逮捕群众250人,监禁12人。
  第五次民国26年2月,红军游击队主力在莆永边界整训。派遣一个小队回常太根据地宣传抗日,国民党驻军无视国共和谈一致抗日的协议,调一个排的兵力“清剿”金竹坑。红军游击队进行自卫反击后,撤回庄边北部宁里整训。
  山溪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民国26年8月31日,国民党永泰县驻驻军一个连的兵力进攻山溪根据地。在芹石,抓住共产党地下交通员洪攀,洪拒绝提供红军驻地情报,被割去双耳后杀害。国民党军搜索至曲尺鞍沃口,带路的民团团长被游击队哨兵击毙,团兵1名被击伤,游击队闻声全部出击,国民党军逃回永泰县。9月初游击队在曲尺鞍再次迎击国民党军一个连。国民党军仓皇应战,伤亡10多人,又逃回永泰县。10月下旬,国民党军纠集莆田、仙游、永泰三县500多人,分三路进攻山溪。游击队为突围到宁里一带隐蔽保存有生力量,。国民党军在山溪烧杀抢掠,下亭、芹石、新庄、墙后、后埔、顶店、山房等7个村被烧焚房屋300多间。下亭、芹石全村房屋被焚,群众被杀2人。
  二、东沙惨案
  民国21年(1932),军阀驻莆省防军第三旅旅长何显祖指派东沙乡种植烟苗1050亩,每亩收缴烟苗四十元,全乡应缴烟苗捐4.2万元,并由其二兄何鸿祖包收。2月间,鸦片才收成的时候,何显祖派一个小队前往催收烟苗捐,被东沙群众拒绝。8月20日起,何显祖带兵进攻东沙,乡民纷起抵抗,交战数日,东沙村民战死一百余人。省防军进村后大肆杀戮,连四岁的小孩、九十三岁的老妇都惨遭杀害,财产损失达百万余元。
  东沙惨案发生后,旅外同乡群起声讨。十九路军当局将何显祖解往漳州查办。
  三、十九路军在莆田战斗
  民国22年11月22日,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莆田划入“兴泉省”。蒋介石抽调津浦铁路沿线的十几万中央军兼程南下讨伐。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撤出福州,十九路军全军南撤。1月初,中央军的飞机轰炸濑溪桥,企图截断十九路军的退路。接着,中央军第四路军宋希濂部自福州南追十九路军。第五路军卫立煌部自尤溪经永泰入仙游,从侧面攻击十九路军。1月14日,十九路军以区寿年部的张炎、张君嵩两个师占领莆仙交界的长岭、梅塘一线,抵抗宋、卫两军,掩护主力南撤。1月16日,张炎师的一个排在莆田城北的赤溪桥头阻击中央军大队人马,击毙团长王作霖。中央军被阻挡在桥北,出动飞机俯冲扫射,才击退桥头的守军。1月1019日,双方在长岭、梅塘一线血战两天,军民伤亡重大。张君嵩师多次击退卫立煌部中央军的进攻后向南撤退。1月下旬,撤至泉州的十九路军代总司令毛维寿以及区寿年等将领通电拥蒋,张炎、张君嵩两个师由泉州开回莆田、仙游、接受改编,“福建事变”遂告结束。
  四、反顽斗争
  民国33年,国民党政府加强对农村的保甲统治,极力镇压抗日活动,抗日游击斗争转入更艰苦的阶段。共产党领导开展反顽自卫斗争保存革命力量。
  袭击涵江交通银行民国33年2月底,党派干部郭金等人,前往涵江与地下工作人员蔡木耳联系,摸清内部情况,得悉国民党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要派“大员”到交通银行查访。党组织决定在这位“大员”未到之前行动。2月29日,由黄国璋带领15人,由溪安村坐船至新港上岸,黄国璋扮“大员”,坐轿至涵江保尾交通银行,迫令经理打开库门,把所有行员都关在客房内,游击队员迅速搬走几麻袋钞票。由新港、埭里、后卓越九华山退回常太根据地。这次袭击,共缴获现款折合黄金三百余两。事后,国民党大批特务四出探察,始终没能查到游击队的踪迹。
  濑溪桥伏击与袭击忠门民国33年10月,日军再陷福州、长乐等地,国民党顽固派反而多方阻挠游击队的抗日活动。11月3日,国民党专员严泽元与张德坤由泉州北上策划反共。中共闽中地方组织派游击队一个班在濑溪桥伏击,毙敌连长1名,缴获轻机枪1挺。12月26日,左丰美率领游击队100多名,分两路袭击忠门双髻山自卫队和镇公所,包围岗楼,击毙架机枪顽抗的自卫队分队长,逼使自卫队全部交械投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6支。袭击镇公所的游击队,打开粮仓,分发粮食救济饥民。
  南日岛战斗1945年初,黄国璋、叶良运率领莆田海上抗日游击队180多人,在南日岛岩下一带开展工作。4月,国民党政府派一个中队兵力在南日岛西沃登陆,进攻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抢占西户山制高点,和国民党军队激战,击毙敌中队长以及敌军20多人,敌余部向九龙山溃退,连夜逃回大陆。游击队中队长夏富兰及3名战士在作战中牺牲。
  江口上林亭截钞战斗民国35年1月28日下午,黄国璋、叶良运和林汝楠带领闽中游击队13人队员,在江口上林亭(五里亭)截击国民党政府从福州开往厦门的装钞汽车,缴获五袋钞票计法币3850万元。这次战斗,游击队员牺牲2人,伤1人。参谋长叶良运在掩护游击队退却时牺牲。
  五、解放莆田之战
  民国38年2月,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迁至大洋,领导全县游击队,摧毁国民党基层组织,镇压地主恶霸,攻打粮仓,分粮济民,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莆田。民国38年3月6日,林汝樑、张坤等率领游击队20多人,由梧塘经塘北直掏涵江镇公所,缴获步枪24支、短枪3支,大刀6把、子弹数百发,得手后迅速退回根据地。3月13日晚,游击队发动群众1000多人,打开瑞东谷仓,分粮济民。14日下午,游击队发动群众2000多人,前往林墩打开谷仓分粮给农民。接着又直奔东华谷仓,击毙企图顽抗的保长陈秋后,分粮2000多担给群众。17日,林焕章发动忠门群众200多人,配合游击队攻入忠门镇公所,击毙镇长陈金春,缴获手提机枪及短枪各1支,打开粮仓,发粮济贫。27日,在大洋的人民游击队发动群众200多人,执着梭标、锄头,攻打度口保安队岗楼,第二天便奔向大洋,打开粮仓济贫,并召开反霸大会,公审反动分子,广泛发动群众,参加解放战争。
  4月7日上午,沿海人民游击队50多人,分两路围攻笏石警察所与镇公所,缴获步枪8支,电话总机一部,接着直捣北高镇公所,缴枪5支。
  4月25日晚上,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林汝樑在清江召开平原及沿海游击队负责人会议,布置支前工作后。国民党派两个营兵力分三路围攻清江乡。时部分游击队干部已回原地,在清江的中州宫里,林汝樑等七位同志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牺牲1人,其余全部突围。
  5月15日,游击队长张坤率队员20多人化装潜入县城,袭击国民党驻军团部(驻中山堂),夺取哨兵步枪1支,击伤敌兵1人。第二天,游击队化装为“便探解犯”,袭击国民党常太乡公所,缴获步枪15支、短枪2支,烧毁敌堡及乡公所全部文卷,尔后从容撤离。19日,游击队又攻下江口镇公所,缴获枪械19件。
  5月,人民游击队击退国民党当局保安第六团、紫建队325师、交通警察、自卫队等1000多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5月底,游击队在九华山下垞村一带,擒获国民党便探6名,毙伤国民党军队士兵3名,俘3名。
  6月,国民党县长陈文照纠集保安队、盐兵和自卫队共300多人进攻珠江革命基点村,杀害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林文理、许金树等人。游击队在广大群众支援下,于壶山、九华、天马等山峰上燃放烽火,遥相呼应,吓退国民党军队。7月底,国民党交警队纠集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四县军队3000多人,分四路“围剿”大洋闽中游击队根据地。人民解放军第29军先头部队的一个连,与闽中游击队一起,在百丈岭、南岭、十八踏脚等地阻击来犯之敌。
  与此同时,陈文照带领自卫队,配合交警队及“紫建队”共1000余人分三路合围新县。陈率自卫队进攻沃柄岭,遭到游击队一个分队的阻击。陈于29日进入广宫。交警队与“紫建队”分别由梧塘、崇圣及江口、南坛向新县包围。30日,三路国民党军在新县会合,毫无所获。下午,国民党军队进攻悬钟岭,被解放军、游击队阻击,伤亡10余名。31日,敌军又从瑞云、草湖等向大洋猛攻,解放军、游击队给来犯之敌以痛击后,由大洋退守灯炉寨,一部分转移到永泰境内隐蔽。当日下午6时,莆田与福清两路国民党军向度口合围。解放军侦察班以六〇炮向两路敌军各打几发炮弹后退至灯炉寨。国民党军误相对击,伤亡30余人。8月1日国民党军队在大洋大肆焚掠后,匆匆向福清退去。
  这一役,解放军、游击队计毙伤国民党军20多人,国民党军自相混战伤亡30多人。解放军、游击队各伤亡4人,被俘6人。板洋、度口等村民屋被焚117间。
  8月3日,闽中游击队司令部由灯炉寨迁到崇兴,立即开展支前工作,迎接解放大军南下。8日,解放军主力由永泰向大洋、新县集结。8月中旬,游击队配合解放军分两路进攻福清,18日夜,陈文照率残部经南日岛,逃入金门。8月21日,各地游击队进驻莆田城内,下午,解放军由福清开进莆田,莆田县获得解放。
  六、清剿匪特
  1949年夏,匪首郑东辉、肖捷陞逃到厦门后,又带领原“突击队”残部,潜返莆田,在华亭老巢及常太等地活动。海匪黄玉树在白犬岛派匪特来莆找郑赴该岛,并委任郑、肖为“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中区第二纵队”正副指挥官。郑接受委任后,以其原“突击队”成员杨家声、黄玉典、郑明杨等为骨干,扩充其反共组织。匪特蚁念祖亦于1949年9月,往仙游与匪首陈令德联络,陈委其为“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兴泉地区第一纵队”第一总队长。蚁回莆后,便扩大其反革命武装组织。反动军官葛应宽接受军统特务头子王调勋之命,窜到福清、莆田、永泰等地,组织“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军事特派员公署”,并在莆田发展了官天赐1个大队,在各地布置了联络站十多处,在沿海设置交通船2只;同善社道首郑英则在庄边、萍湖等地联结大刀会,大量发展会徒;以神棍林钦为首的天地教,也重整旗鼓发展教徒,组织“白日反共救国军”,企图武装暴动。短短的几个月内,莆田的匪特发展到5股,匪众366人;经济土匪28股,匪众256人。这些土匪从1949年11月上旬起大肆活动。以蚁念祖、林祖艺、陈玉堂为首串通康九云、王玉盛、洪文清3股经济土匪凑成“兴泉第一纵队第一总队”,匪众120人,配有机枪、步枪、驳壳枪等60余支,活动于城厢周围和华亭、常太一带;以郑东辉为首的一股匪特50余人,配有长短枪50支,活动于涵江、梧塘一带;以官天赐为首的匪特50余人,配枪40余支,活动于北高、埭头、黄石等地;惯匪黄开元、黄清发等股活动在莆田山溪与永泰交界地区;惯匪关金凤,何胜芳等活动于九峰、塘头一带;蔡钿为首的一股土匪专在莆、仙、惠交界地区的海上进行抢劫;陈仁和、阮文龙、陈步蟾、郭光林、郭昂恩等也纠集匪徒在海上打劫过往商船。匪特气焰嚣张,活动猖獗。1949年11月蚁念祖率匪徒105人抢劫龙桥镇布店5家,被劫物资价值旧人民币6000余万元。陈玉盛、陈玉堂率匪30余人在黄石镇抢劫大升布店,陈玉盛还在濑溪至山牌公路上截劫来往汽车。匪首黄玉典在黄石遮浪连续抢劫群众12家。葛应宽纠集匪徒在福清明埕岭公路上截劫来往汽车等。
  驻莆部队和公安部门在周密侦察的基础上,进驻常太、华亭,日夜围剿,并开展全县性剿匪运动。匪特在群众性剿匪运动和政策震慑下,开始分化瓦解。当年12月13日,县警备大队与公安中队包围了华亭郑庄匪特剿穴,“兴泉第一总队”的副支队长陈玉堂、大队长陈玉盛不得不率众30余人,携带机枪2挺、长短枪20支及部分赃物,向人民政府投诚。剿匪部队在城关、涵江、梧塘、北高、笏石、庄边、新县等地区开展清剿战斗,先后捕获匪特副总队长林祖艺,黄石惯匪邹春维,笏石吴元吇,北高蔡金田、何胜芳等。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下,匪徒纷纷出来自首。到1950年4月,剿匪部队共俘获匪徒298名,击毙匪特4名,有227名匪特自首,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164支。
  经过打击后,匪特由公开武装抢劫转为隐蔽破坏。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残存匪特又开始活动,台湾当局加强向大陆派遣特务,策应莆田的残匪。莆田县开展第二阶段的剿匪战斗。8月12日,县成立了剿匪委员会,全县各村建立公安小组,1950年8~9月间,剿匪部队在常太、广业等地,击毙了匪首康九云、官天赐、刘玉樽等,活捉匪首郑名扬、潘元生、黄玉典、萧捷陞等人。1950年5~10月清剿中,击毙匪特大队长2名,俘获匪特大队长10名、中队长3名、匪徒33名,2名匪特大队长、20名匪徒向政府自首,缴获长短枪共129支,基本肃清了莆田境内的武装匪特。
  七、反击窜犯
  反击窜犯南日岛的国民党军队1951年12月7日凌晨,在美国顾问小组卡美登等4人的指挥下,国民党闽海总队突击大队长黄炳炎带领国民党官兵600多名,携带报话机10部,六〇炮20门,轻重机枪20挺,火箭筒22具,卡宾枪、冲锋枪、自动步枪200多支,乘兵舰一艘、汽艇3艘、帆船2条,从乌丘岛向南日岛进攻,下午5时,在万湖和岩下两沃口登陆后。主攻尖山时南日岛只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2个排的兵力,驻尖山的10多名解放军打退200余名国民党军的2次进攻,弹尽,撤往万峰乡。解放军驻龙山的2个班和驻后山的1个排直至万峰山北,与驻尖山部队会合作战。驻福清县高山的解放军1个营,乘坐12条帆船在坑口登陆增援,国民党军队伤亡惨重,逃回乌丘岛。
  这次战斗,解放军俘获国民党军5名,打死10多名,打伤180多名,缴获轻机枪1挺,冲锋枪4支,卡宾枪3支,火箭筒1具,解放军战士牺牲8名,伤20余名。
  1952年10月11日早上6时,驻金门国民党军队6000多人,再次袭击南日岛,时南日岛有人民解放军守备部队2个连又2个排。
  国民党军七十五师4000多人,在师长王光尧指挥下,由万湖、岩下、土地坪一带海岸登陆。从万湖登陆的国民党军直扑海楼乡区公所,区武装班20余人且战且退,敌军包围了尖山。驻尖山的解放军一个班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从岩下和土地坪登陆的敌军主力,向驻石盘村一个连的解放军发起进攻。解放军奋勇抗击,大部分阵亡,少部分往山初乡西塞山撤退,至坑口村北楼山,又与1000多名敌军激战后,全部壮烈牺牲,西半部岛区为国民党军所占。国民党南海总队1000多人,从东户、西户两沃口登陆,先占领港南乡的九龙山与西户山,然后向西沙乡进发,在屿仔洋遭解放军一个机枪排的迎头痛击。解放军驻西沙乡的3个排马上增援,激战到下午3时,往浮叶乡东蔡尾退却后因弹药用尽,全部阵亡。
  14日,解放军驻石城的249团派一个营往南日岛增援,但因滩头阵地被国民党军队控制,先后两次只有三个排登陆成功,一个排在激战5小时后全部牺牲,另二个排在俘敌7名后撤回石城。
  国民党军在南日岛大肆劫掠后于13日18时开始撤退,14日5时,全部撤上船,朝岩下炮轰半小时后,往乌丘岛逃去。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反扑中,被解放军俘虏28人、击毙击伤700多人。守岛解放军除个别被当地群众掩护外,全部壮烈牺牲。部队两次增援,牺牲500多人,地方干部牺牲6人,被抓走15人,区公所被洗劫一空。国民党军队还杀害群众11人,打伤43人,抓走6人,摧毁民房50余间,掠走渔船37艘、粮食1400公斤和大量家禽家畜。
  14日下午,解放军及县公安局干部,逮捕了为国民党引路的反革命分子陈绍祖等32人,给予惩处。
  反击窜犯湄洲岛的国民党军队 1952年1月23日5时,金门国民党军3000余人,乘4艘军舰及炮艇9艘,骚扰湄洲岛。国民党军队先用六〇炮对下山乡轰击1个小时,尔后,从青埔底、冬琴罗西沃口登陆,进村后抓丁、抢劫,并炸毁乡干部的房屋和学校宿舍。驻莆禧解放军数十人与民兵共赴湄洲,与1千多名国民党军激战4个小时,打死打伤国民党军60余人。由于援兵被阻,解放军及民兵被迫撤离湄洲。24日上午7时,解放军从莆禧隔海炮击,国民党军队开始撤退。这次国民党军队偷袭,共抓走壮丁110人,炸毁房屋20间,抢走渔船等物资折合1亿元(旧人民币)。
  歼灭“反共挺进军第141支队” 1963年10月20日24时左右,“反共挺进军第141支队”武装特务9名,在江口镇东北之旗山登陆。企图窜入德化山区组织所谓“抗暴运动”。
  该股7名特务登陆后,另2名将船驶往黄瓜屿向我投诚,7名特务在旗山顶以无线电向台湾联络未成,便翻过旗山向岭边方向窜去。21日3时越过福厦公路,进至上大岭东南无名高地,刺死砍柴农民陈亚招后分两组向西南流窜。5时许,福清县新厝公社硋灶大队社员陈玉成发现血迹与子弹,及时向公社和附近驻军报告,公社马上组织民兵11人向171.5高地搜索。7时40分在197高地东北侧与敌交火。驻军244团1营迫击炮连5人(徒手)到岭边采猪草,亦发现3名特务。战士1人返回报告,其余留下监视。7时50分驻军接莆田县公安局报告,即令244团以3个连兵力配合当地民兵围捕。该团1营由营长率领2连2个排,于8时15分赶至197高地投入战斗,俘敌特参谋长兼电台副台长吕景阳,另2名特务钻进一古坟内自杀。敌正、副支队长与电台台长3人,沿东源、官庄、历溪向西北逃窜,解放军跟踪追击。10时左右在鲤山西侧被凤迹大队的民兵截获。另一特务余永发潜回黄石老家,于10月24日被我公安部门侦捕。
  歼灭“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独立第9纵队” 1963年10月24日1时30分左右,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独立第9纵队”武装匪特5名,在平海湾之东张、胡厝中间登陆,企图窜到德化山区,建立所谓游击根据地。25日7时,敌特陈金木(系1951年被抓的平潭渔民),借大便之机,向我铁灶公社百叶大队投诚,并说出洞内还有4名匪特。在该大队的公社社长立即组织34名民兵上山搜捕,同时,通报其他大队增援。9时40分,铁灶公社又遣民兵25人,分两路到鹭峰山搜索。在解放军配合下形成二道包围圈。11时许,4名匪特在我政治攻势下,出洞缴械投降。
  歼灭国民党情报局的股匪 1965年12月22日台湾国民党情报局特务一股3人,乘竹筏由乌丘岛出航,企图在平海登陆后内潜。人民海军雷达站发现后,海军护卫艇31大队,于当日23时37分出击,在石城以南2浬处俘获3人,并缴获竹筏1只、操舵机1部、手枪3支、子弹130发、电台1部、密码1本。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