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民国时期县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1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国时期县政府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587-591
摘要:
本章介绍了民国时期莆田县的县级机构和基层政权设置情况。县级机构包括县公署、县政府、各科、室、局等,基层政权包括区公所、乡镇、保甲等。
关键词:
莆田县
政权
政协
民国时期
内容
第一节 县级机构
民国初期,县级行政机构称为县公署,设民事长,后改称县知事。县公署设二个科:第一科,掌管案牍行政各事。第二科,掌管财政。民国16年(1927),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由省政府委派。县政府内设科室,基层设区、乡(联保)、保、甲。政权机关实行一长制,县长及各科、室、乡、镇、保、甲均不设副职。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县按人口密度与经济强弱分为三等,莆田列为一等县,县政府内设三室六科。
秘书室 配甲级秘书、乙级助理秘书、丙级人事科员各1人,丁级事务员18人,雇员15人。秘书室分管收发室、档案室、监印、缮写、庶务(差役)及无线电台。
会计室 配甲级会计主任1人,乙级佐理会计员3人,丙级佐理会计员1人,会计练习员3人。
军法室 县长兼任军法官,配甲级军法承审员1人,军法书记2人。
民政科 配甲级科长、甲级科员兼社会股股长各1人(民国31年析设社会科,后又并入民政科,民国34年复设社会科),乙级科员兼自治股股长1人,丙级科员2人,甲级户籍股股长1人,丙级户籍员3人,丁级户籍员2人。
财政科 配甲级科长1人,丙级科员5人,甲级科员兼地政股股长1人,丙级科员2人,丁级地籍员7人,丙级科员兼粮政股股长1人,丙级科员3人。
教育科 民国元年设立教育局,民国3年改为督学局。民国11年复称教育局。民国22年改局为科。民国23年改科为局。民国25年又改局为科。设甲级科长1人,乙级督学4人,丙级科员3人。
建设科 设甲级科长1人,乙级技士11人,丙级技佐1人,丙级科员3人,乙级科员兼合作股股长1人,丙级科员4人,丙级度量衡检定员1人。
军事科 设甲级科长、乙级科员兼征募股股长各1人,丙级科员6人,少校团附兼组训股股长1人,团附科员1人,督练员兼科员8人。
地政科 民国34年始设立,设科长1人,科员2人,土地登记室管理人员1人。
其他县属机构:
税务局 民国初年设涵江、木兰陂二个税厘卡,17年裁去木兰陂卡,21年裁撤厘金卡,设税务局,专收商人营业税和店房捐,设局长1人,由省财政厅委派。
税契局 民国初期,税契事务由县知事兼管。民国16年设税契局,配置局长1人,由省财政厅委派。
屠宰局 民国3年设,配置局长1人,24年归并税务局。
印花税局 民国3年设,配置局长1人,民国23年归并邮政局。
莆田县经征处 民国25年设立,隶属县政府财政科,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由财政科科长兼任主任,下设人事、田赋、税务3个股,每股股长1人,股员3人,会计1人,办事员若干人。全县分6区,每区设经征分处,每处设主任1人,征收员若干人,雇员若干人。民国31年县经征处裁撤,全县分设涵江、笏石、霞皋、新县四个分处,每处设主任1人,股长3人,会计1人,征收员3人,税警4人。各乡镇设征收所,每所设主任征收员1人,征收员1~2人,税警2人。主管征收田赋。
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 民国17年设立,由县长兼任所长,设教育长1人(中校衔,由省政府委任),导师2人,军事队长2人(其中上尉队长1人,中尉区队长1人),办事员2人,雇员2人,号兵2人,勤务4人。民国23年,归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军民合作指导处 抗日战争期间由第三战区司令部(设在江西上饶)和省政府命令组建。县军民合作指导处处长由县长兼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兼副处长,另1名副处长由省总指导处派员专任。
警察局 地方法院(详见司法篇)。
地方武装 民国7年,县政府设警备队,队长1人,警备队员40人,备于弹压争斗及催收粮赋。民国21年扩充为3队,共270人。民国23年改称为常备队。民国29年改称保安队,不久改称自卫队。民国33年以自卫队为基础成立国民兵团,由县长兼任团长,配副团长1人,队长3人。
田赋粮食管理处 民国29年实行田赋征实时设立,设正处长1人,由县长兼任,副处长1人,由省派任,下设人事、税契、征实、地籍四科,每科设科长1人,科员1~2人,会计1人,出纳1人,办事员若干人。全县分设14个征收处,加设临时征收处4个。民国32年改田赋粮食管理处,全县设10个征收分处,每处主任1人,征收员1人,股长4人。
第二节 基层政权
民国2年(1913),废除清代的乡、里建制,县下设区(全县划为10个区),各区设区公所,为县公署的派出机构,区以下仍沿用清代的“铺”,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民国18年,区以下废铺设乡镇(有市街集镇的设镇),以20~50个乡镇组成区,以百户以上、300户以下为乡,不及百户的为附乡。全县划为8区、15镇、270乡、1123附乡。乡以下为邻闾,5户为邻,5邻为闾。
民国23年5月,实行保甲制度,在区以下废除乡镇建制,改设为联保,以10~15户为一甲,10~15甲为1保,10保以上为联保。全县设8区,90联保,辖900余保。联保办事处设联保主任1人,办事员2~3人,联警数人。联保主任由县政府委任,办事员多由联保主任在老部属或亲戚中选用。
民国28年9月,实施新县制,联保名称撤销,复称乡镇,分属各区署管辖。全县分为6区,50乡镇(5镇、45乡),辖540保。民国32年10月,撤销区建制,全县设2镇、30乡、408保。民国38年全县设21个乡镇,辖386保、5716甲。由于乡镇管辖事务不断增加,乡镇公所机构人员也随之增加。各乡镇公所设乡、镇长1人,办事员6~7人,其中:主任干事1人,当乡镇长不在时,可以代责代行;民政干事1人,分管保甲长选举及调解民事纠纷等;经济干事1人,分管生产和经济工作;乡(镇)队附1人,主管兵役工作;户籍室设副主任或户籍员1~2人,管理户籍,建立户口卡片、颁发“国民身份证”、清查户口、办理户口转移等;事务员1人,管理乡镇公所行政事务。各乡镇长均由县政府直接委派,民国36年有进行过一次选举产生。户籍人员须经省专业培训。
附一:县参议会
县参议会为民国时期的“代议机构”,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县长和县政府各科室的科长、主任列席会议。会议期间,县长向会议作政务报告,参议员进行审查,并提出质询、建议和批评意见,接受大会提出的议案。每次全会推选2~3名参议员为驻会委员,协助正、副参议长处理休会期间的会务活动。
民国31年(1942)国民政府实行“民主宪政”,根据《地方参议会组织法》和《各市、县临时参议会组织暂行条例》规定,由省派卸任的省政府民政厅科长黄祖汉回莆筹备莆田县临时参议会。当年秋成立莆田县临时参议会,共有参议员81人,其中由全县49个乡(镇)各选举1人,由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和商会、工会等社会团体推荐选举32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为黄祖汉、副参议长为郑仲武。会址设在孔庙(庙址在今县电力公司内)。
民国35年11月5日,县临时参议会改为县参议会,参议员28人,其中由20个乡、镇各选1名,由“社会团体”选举产生8名,其中商会2名(城、涵各1名),农会、工会、教育会、妇女会、渔会、自由职业会各1名。黄祖汉当选参议长,黄俊英当选副参议长,后因黄俊英出国,由蔡文燿接任。
县参议会通过的主要议案有:县政府关于在雷山修建监狱的政事设施草案和年度财政预算草案,县政府关于拥护国民党中央“戡乱建国”的决议,通过县政府关于建立民力队(地方武装)4个中队和税收附加费的实施草案;通过县政府关于征收“应变费”的县政实施草案等。县参议会于1949年8月解体。
附二:出席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简况
民国元年,关陈謩、林翰选为福建省临时参议会议员,由省参议会举林翰为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林翰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长。
民国35年蚁硕被选为福建省参议员。
附三:选举“国大”代表简况
民国36年(1947)春,选举“行宪国大”,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代表选举罢免法》,并通令各省、市、县筹备选举国民大会代表。省分配莆田县“国大”代表1名,县政府成立选举机构。国民党莆田县党部提名郑仲武为“国大”代表候选人,三青团莆田县团部联合社会知名人士提名苏师颖为“国大”代表候选人。郑的竞选事务所设在国民党县党部,苏的竞选事务所设在城厢书仓巷。双方都派人深入各乡镇,通过各种关系进行拉票活动。这次选举实行“全民选举”,全县总人口63万多人,选民约45万人,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投票站,以保为单位,每保派两名代表携带选票到站投票。同年10月13日,全县各站同时举行投票选举,14日集中县政府礼堂启箱计票。选举结果苏师颖当选“国大”代表,于次年3月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