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其他党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1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其他党派
分类号:
D663.4
页数:
3
页码:
579-58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农工民主党、民主同盟、致公党、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莆田县的组织建立和发展情况,以及他们在当地的活动和贡献。
关键词:
莆田县
政党
党派
内容
第一节 农工民主党莆田县地方组织
1957年,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福建省委副主委黄震、组织部组织处处长静安来莆发展组织,先后在莆田医院、莆田六中、莆田一中等单位发展成员,并以医院、中学为单位,成立农工党小组,开展活动。1957年秋,反右派开始,农工党部分成员被打成“右派分子”,组织陷入半瘫痪状态,活动停止。1958年秋,农工党省委派李含阳、周文苍来莆田指导,协助农工党整顿组织。1958年11月农工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宋庆嵩代表莆田农工党组织赴北京参加会议。1959年1月,农工党莆田支部正式成立,直属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推举宋庆嵩任主委,下设8个党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工党莆田支部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10月,农工党莆田支部恢复,由戴恒漠任主委,有党员50人。1985年2月,农工民主党莆田市委成立,农工党莆田县直属支部升格为农工党莆田县总支委员会。农工党莆田县组织广泛联系医务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知识分子,指导全体成员立足本职,发挥一技之长,为莆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节 民主同盟莆田县地方组织
1956年下半年,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泉州市委派委员郭养洛、林秉来莆田发展成员,筹建民盟莆田组织。1957年3月,莆田县民盟组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主要从教育界、文化界吸收盟员,第一批入盟48人。1957年6月,民盟莆田县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林卓立任主任,有委员4人,下辖莆一中、莆二中、莆五中、城关区小学组、涵江区等5个小组。1957年“反右”运动中四位盟员被错划为右派,民盟莆田县筹委会处于半瘫痪状态。1959年初,民盟福建省委派员到莆田指导成立民盟福建省委员会直属莆田支部,选举方辉绳为主任委员,下设5个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莆田支部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通过拨乱反正,被划为右派的盟员得到改正,恢复名誉。1980年5月,民盟莆田支部恢复,仍由方辉绳任主委,设副主委2人,委员4人,盟员发展到60名。经民盟福建省委批准,1983年10月23日,成立民盟莆田县筹委会,俞元桂任主任,设委员6人,盟员发展至74名。1984年6月,经民盟福建省委批准,改民盟莆田县委筹委会为民盟莆田市委筹委会。同年8月24日,民盟莆田市委正式成立。
民盟莆田县组织自建立以来,团结联系广大知识分子,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第三节 致公党莆田县地方组织
1957年6月6日,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主委刘成鹏来莆田,首批发展党员5名。同年6月底,经致公党福建省工委批准,中国致公党莆田县支部正式成立,由林思明任主委。1957年反右派期间,致公党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致公党停止活动。1978年,致公党莆田支部恢复。1979年,致公党召开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林思明作为莆田县代表出席大会。此后致公党莆田县支部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1985年10月,经致公党中央批准,致公党莆田县支部升格为致公党莆田市工作委员会。1988年8月,致公党莆田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王灼赓任主委,设副主委2人,委员4人,计有成员46名,其中归侨16名,妇女13名;属中上层人士27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名;在政府部门担任科局级职务的2名。1988年主委王灼庚当选为致公党中央候补委员。致公党莆田县工委下辖县直机关支部、梧塘支部、锦江中学支部、江口综合支部。致公党莆田县组织自建立以来,积极联络海外侨胞投资家乡建设,支持侨胞兴办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引进外资近千万元创办侨资企业,为振兴莆田做了不少工作。
第四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莆田县地方组织
1986年下半年,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福建省民建副主委蔡载经与县工商联主委苏承棋联系发展成员,同年10月发展第一批成员四人。1988年6月又发展第二批成员四人。1989年8月,莆田市民建支部成立,苏承棋为顾问,同时成立莆田县民建联络组,王文基为组长。由于“民建”与“工商联”从中央到地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合署办公的,领导职务也往往相互兼职,大都在从事经济工作的民主人士中发展成员。莆田县“民建”成员立足本职,积极工作,为发展莆田经济作出贡献。
第五节 九三学社莆田县地方组织
1990年5月24日,九三年学社莆田县支部成立,黄士猷任主委,共有成员11名,它是由科技界、文教界和医务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拥护社会主义的民主组织。第六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莆田县地方组织1990年10月29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莆田县支部成立。郑爱群任主委。郑调莆田市民革后,由张金英任主委,另设副主委2人,计有成员40人。民革是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第七节 民主社会党莆田县地方组织
民国36年(1947),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福建省党部成立。同年10月,莆田人方祖材,在仙游任南中通讯社仙游分社社长时,参加了民社党。省党部指派他为民社党莆田县筹委会主任委员。方返莆后依靠叔父方清湘(当过莆田县在乡军官会会长),积极发展组织。同年11月组成民社党莆田县筹备委员会,方祖材任主任委员,委员19人。
民国37年8月,该党举行选举,正式成立民社党莆田县党部,选出9名执行委员,3名候补委员,方祖材兼任主任委员,江湘兼任书记长。林祖勋等五人为监察委员,翁如粮等2人为候补监察委员,林祖勋为首席监察委员。执委会下设财务、妇运两个委员会及组织、宣传、总务、社会4个科。一般乡镇设立区分部,区分部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3~5人,保设小组。全县设有25个区分部,有委员以上成员122人,党员1100人(其中妇女4人),还创办《日日通讯社》,进行宣传活动。
1949年,莆田解放前夕,一些为首者参加匪特组织,方祖材逃往台湾,在莆田的民社党组织自行解散。
第八节 中国青年党莆田县地方组织
民国36年(1947)11月,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福建省负责人陈存朴(莆田人)以青年党代表身份参加“立法委员”竞选而回莆拉票。他通过在县政府中担任职员的亲戚分头活动,提出“莆田人选莆田人”的口号与其他党派候选人竞争。竞选后,陈存朴把三名骨干分子吸收为党员。党员先后发展至11人,陈存朴返回福州后,由其弟陈秉基主持,但未正式建立组织机构。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国农工民主党
相关机构
中国民主同盟
相关机构
中国致公党莆田县支部
相关机构
中国民主建国会
相关机构
九三年学社莆田县支部
相关机构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相关机构
民主社会党福建省党部
相关机构
中国青年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