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1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分类号: D665.1
页数: 5
页码: 575-5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共内战前的莆田县党务活动和其他相关工作。莆田县党部按照上级要求征求党员,组织训练党员,建立监察网,召开党务会议和国民月会,控制宣传舆论,组织民众团体,监督施政,开展抗日活动,推动福利事业发展,进行反共活动等。
关键词: 莆田县 民党 地方组织 主要活动

内容

一、党务活动
  征求党员国民党县党部每年根据省党部下达的征求党员指标,分配各区党部吸收新党员。在莆田建党初期,发展的重点对象为地方士绅和中小学校长、教员等,以后又在农工群众中吸收党员。民国28年(1939)执行上级规定,各地方公务人员均须挂有党籍,方能继续任职。民国30年县党部重新规定:公务人员应全体入党,非国民党员者,由主管长官督促其于同年8月15日前填表申请加入,逾期仍未遵办者,主管长官应受党纪处分。每一个党员每年至少介绍一个新党员,作为任务完成。党员每人领“青天白日”徽记的编号党员证章一枚。解放前夕,县党部对下属层层分配党员发展任务,大量吸收党员,在农村中有大批“挂名党员”,由保或区分部书记长代为填表造册上报,按名额领取活动经费。有的甚至本人还不知道自己是国民党员。
  组织训练 县党部建立党员训练所,制定年度基层党员干部训练实施办法,分期集训区党部、区分部骨千和少数小组长;普通党员,在城厢、涵江、笏石三区分片举办,一般每期一个星期。集训内容:学习国民党党义、国民党的政纲政策、总理(指孙中山)遗教、总裁(指蒋介石)言论等,讨论党务推进方法及党团活动开展问题。平时按乡镇举办农民党员训练班,每期二、三天,由县执委、监委或聘请学识丰富的党员授课。对保甲人员及农工群众新入党者,由县党部派员分赴各区培训,进行党义、党纪教育。民国33年开展“新生活运动”,组织党员学习蒋介石论《中国之命运》。城内党员知识分子多,组织学习小组,采取研究方式,自由发表意见。共成立甲种小组52个,乙种小组86个,丙种小组67个。
  建立监察网 县党部设监察委员会,区党部设监察员,建立监察网。民国32年统计,全县59个区党部有监察员125人。民国33年2月起,县监察委员会机构独立,每月向省党部报送监察工作月报表一次。填报内容:审查与检举违反党纪事项;审查同级政府施政方针及政绩;审查全县党务活动进行情况;审核执行委员会财务收支;党员监察网情况与成果。监察员于月终向县党部填报工作月报表,举报党员违纪违法行为,调查“特种案件”及组织奖惩事项。每一监察网每月发给津贴经费45元。后来,国民党官员贪污舞弊,胡作非为,却很少受到监察委员会审查监督,监察网活动多流于形式。
  召开党务会议 县党部定期召开党务工作会议,由执委及各区党部书记参加。会议研究内容:征求新党员,登记党籍,组织训练党员,“抗敌锄奸”,讨论提案等。
  召开国民月会 民国33年起推行“宪政”,实施“地方自治”,实行国民月会制度,每月由区分部书记或派其他党员对国民作形势、时事、政务报告,县党部派督导员至各乡镇督促执行。
  控制宣传舆论 民国30年,成立莆田县宣传委员会,由县党部书记长兼任主任,主持节日纪念及群众集会活动,进行“抗战建国,本党主义,防止奸伪”等宣传。同年创办《自强日报》,作为县党部机关报,控制社会舆论,由县党部下达发行指标,各区分部发动订阅。民国32年,县党部主办《党务公报》,每月印发1000份,由区分部发动党员订阅。报刊经费不足,由县党部向富户筹募。同时,执行新闻管制,各种社会刊物发行,均需县党部审核批准。民国35年,县党部在城区组织反苏大游行,鼓动反苏、反共。
  组织民众团体 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均应由发起人呈报县党部审查核准,团体领导成员由县党部派员监选,宣誓就职。县党部控制的社团有县农会、县商会、县工会、县妇女会、县教育会、县渔会等,还有设在城厢、涵江、笏石、西天尾等主要集镇的社会服务处、党员福利社、文化服务社等。县党部建立民运工作队,对民运工作加强控制,并在社团中发展国民党员,搜集情报,阻止共产党革命活动。
  二、监督施政
  县党部监察委员会负责稽核同级政府施政方针及政绩,每年应书写稽核同级政府政绩意见书上报省党部。民国30年10月,国民党中央党务委员会规定:县党部书记长、委员及县长、县政府主任秘书为党员者,每月应由书记长召集秘密会议一次。民国32年9月,改党政秘密会议为特别小组会议。参加特别小组会议的增加军事科长、警察局长、国民兵团副团长、驻防部队长官及省党部驻县调查员。会议研究“社会治安”、“防止奸伪”及“地方建设”等事项。民国32年12月9日,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来莆巡察,县党部书记长林剑华等呈控党员县长叶长青七大劣迹,经刘建绪面许,以贪污渎职罪撤职究办。民国33年,建立县政会议制度,县党部书记长列席每月一次的县政会议,参与讨论县政决策或提出弹劾建议,县党部意见通过县政会议透进同级政府。区分部执委成员可参加乡镇会议,协助推行政令,会同乡镇公所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民国37~38年,对县政府官员普遍存在的盗卖公粮、滥抓壮丁、额外加征等现象,却没有采取相应的监察措施,监察县政仅存名目。
  三、组织抗日
  开展抗日宣传抗日战争初期,县党部成立莆田各界抗敌后援会;举办国民精神总动员宣传周;组织各种抗敌宣传队;组建中山剧团和学生歌咏队;在每年“七·七”、“一·二八”、“三·二九”、“九·一八”等重要纪念日召开民众纪念会,开展抗日宣传,发动民众抗日。
  开展抗日募捐民国31年开展“一元献机运动”,县党部提出国民每人捐款一元,献机抗日,全县募捐总额为20万元。民国34年9月,县党部向各界募款15万元,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组织犒军及慰问征属。
  开展征兵活动民国33年8月,组织战地服务队,分别在城、涵举行入伍集训。同年11月,县党部奉令成立党团员从军指导委员会,动员党团员及知识青年从军。但响应者为数不多。
  四、福利事业
  民国29年,组建莆田县社会服务处,城厢、涵江、黄石、笏石等重要集镇区分部,亦各设社会服务处,办理经济服务、公共救济服务、生活指导服务、人事咨询服务及法律顾问服务。
  民国32年3月,县党部成立党员互助会,筹集互助基金5215元,作为党员家庭天灾人祸救济之用,后因物价高涨,货币贬值而无济于事。民国34年2月4日晚,城厢中心区域发生火灾,烧毁百余家,其中国民党员占54家,互助会发动全县党员捐款救灾。
  此外,组织劳师运动,提高小学教员待遇。民国38年,法币急剧贬值,教师生活失去保障,仅靠少量“劳师米”度日。
  五、反共活动
  民国16年4月12日,国民党中央颁发“清党条例”,县党部依照“清除异党”的反共纲领,成立清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理党员总登记。民国33年,又开展“清党运动”。民国36年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实行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进行党员总清查。结合“清党”,逮捕、屠杀共产党员。
  民国23年3月,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在莆田建立“莆仙调查专员区室”(即莆仙通讯社),先后办过国民通讯社莆田分社、正光报、政报周刊三个报社,控制社会舆论,发展特务组织。同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福建总站亦在莆田建立莆仙组,发展成员以军、宪、警为主体,辖属单位有县自卫总团情报室及各个时期驻军中的政工室、谍报室、侦缉队。还在莆田建立复兴社、和平救国军、新建协会三个外围组织。这些特务组织同“特秘室”、警察局勾结在一起,调查、密报、逮捕、刑讯地下中共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员。
  民国31年,成立莆田县党政军民联络促进会,建立党政秘密会议制,防止共产党活动。民国34年,国民党莆田县的各派系特务,为共同对付共产党,在县政府成立“特种秘书室”,按期召开“特种汇报会”,参加成员为县长、县党部书记长、三青团干事长、警察局长及驻军长官。会议贯彻上级反共指示,汇报共产党活动情况,商讨对付和镇压措施。成立“防奸小组”和便衣武装“突击队”,归“特秘室”调度指挥。特工人员由参加“特种会报会”人员分别秘密指定,实行单线联系,收集情报,监视嫌疑分子和“异党”活动。同年3月,在特种会报会上讨论反共事宜,决定组织“肃奸队”,由党、团各介绍10人,由调查专员陈肇棋介绍5人,县政府介绍5人,共30人,归县抗敌自卫团指挥监督,并由县党团组织、县政府和陈肇棋各派干事一人,在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办公,主持反共。县党部党务会议亦把加强反共活动列入主要议程。县党部在本部和各区另设“交通联络站”,还有便衣武装的“行动小组”及“防奸小组”,由执委一人专职负责。基层党组织也运用交通线(站)、党员监察网,进行侦察、密报。各乡镇建立情报小组和行动小组,重要情报及时报告有关机关。民国37年3月,县党部召集各机关社团负责人组织成立“莆田县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由县党部书记长担任领导,并在全县清查户口,实行国民“连保连作”制,颁发国民身份证。
  解放前夕,县党部召开应变会议布置应变措施,策动武装人员上山“打游击”,布置潜伏人员,烧毁部分档案,建立行动小组,开展破坏活动。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1939),三青团福建支团筹备委员会在三元县成立,并开办骨干训练班,莆田县从莆田中学、东山职业学校、哲理中学选派8个人参加。次年受训人员回莆后,以组织员身份进行建团活动,在哲理中学、莆田中学、东山职业学校和社会上建立四个区队,直属省支团领导。
  民国30年12月,三青团莆田分团筹备处在凤山寺(今县印刷厂内)成立,管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四县黄俊英兼任主任,龚德荣为书记。不久,日军入闽,福清、平潭沦陷,实际只管莆、仙两县。
  民国31年10月,三青团莆田分团筹备处改称三青团兴化分团筹备处。翌年1月15日,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三青团福建省支团兴化分团,分团干事会内设总务股、组训股、宣传股和社会服务股。并设驻仙游办事处,办事员3人,主持仙游团务。
  民国31年秋,仙游、兴化分团下设县单独成立分团,兴化分团更名为莆田分团,仍由黄俊英任干事会干事长(兼任莆、仙、惠三县分团指导员),龚德荣任干事会书记,共设社会区队12个,学校区队11个。至民国32年6月,共有三青团员1867人。
  民国32年,莆田分团在莆田、涵江、笏石设立青年服务社。
  民国32年成立青年战地服务队,下辖莆田、涵江、侍贤、庄边4个区队。其后,还在城、涵先后办起青年艺术社以及《正报》、《青年通讯》、《南方日报》等报刊。同时控制莆田县的《闽中日报》、《建国晚报》、《大众时报》、《奋兴报》、《兴化通讯》等报刊。还成立由直属分团指挥的“肃奸小组”,进行反共活动。
  民国36年9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原三青团员通过集体登记转为国民党员,同时取消各级干事会。各分团干事会人员并入扩大的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分别任执委、监委或干事。后来因党团内部矛盾。于1948年冬,原三青团莆田分团工作人员先后离职他就。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三民主义青年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