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组织及其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1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组织及其活动
分类号: D262.2
页数: 5
页码: 544-5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县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组织建设、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关键词: 莆田县 政党 建国前 地方组织

内容

一、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民国15年(1926)1月,中共中央派袁孟冰指示陈国柱回闽建党。陈在哲理中学任教,在高中各班学生中组织“学术研究会”、“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2月,首批吸收陈天章、陈兆芳、吴梦泽、陈德来、吴承斌5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该校钟楼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由陈国柱任书记,直属党中央领导。混合支部成立后,秘密组织国民党莆田县筹委会,改选被牧师子弟控制的哲理中学学生会,进而逐步掌握县学联会的领导权。同年3月,陈国柱赴广州,支部工作由陈天章负责。
  同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陈国柱奉命返莆后,把陈天章等5名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党团混合支部改称中共莆田支部,指派陈德来、翁祖武分管团的工作,出版《哲理青年》半月刊,并大力发展党、团组织。同年10月成立中共澳柄、夹漈、山门、丰美4个支部;是年冬,中共莆田支部与国民党左派合作,领导大革命运动。12月,成立中共莆田特别区委会,直属福州地委,统一领导全县各党支部。后又建立咸益女中和郊下两个支部,深入基层开展农运。
  民国16年4月8日,莆田国民党右派带兵抄砸莆田特区委机关,陈国柱幸免于难。5月陈国柱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特区委工作由吴梦泽负责。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6)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莆田特区委与上级的关系暂时中断。民国16年8月,中共莆田特区委与中共闽南临时委员会接上关系,12月升建为莆田县委,建立广业、北路两个区委。按照临时省委部署从合法斗争转为武装斗争。
  民国17年3月,莆田县第一支人民游击队在澳柄成立。4月,县委发动全县农民开展反抗烟苗捐的斗争。同年12月,国民党发动“清党”,以后,全县在国民党组织中工作的中共党员全部退出,成立以王于洁为书记的中共莆田新县委。从此县委转移到涵江,共产党转入秘密活动,在涵江领导工人、学生运动,不久,又建立江口、涵江、城区、渚林四个区委。民国18年8月,县委派干部帮助福清、仙游做好革命工作,莆田成为福、莆、仙三县的革命中心。
  民国19年初,中共福建省委指示建立莆田赤色区域并组建红军。同年4月9日,县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贯彻省委指示,将3支工农游击队整编为莆田工农游击队,举行三次暴动,并建立福清渔溪特别支部。省委领导罗明、王海萍等人相继来莆指导工作。8月,莆田党、团组织合并为总行动委员会(简称莆田总行委),直属省总行委领导。各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由于执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导致武装斗争接连失利。10月,省总行委派巡视员邓子恢到莆指导工作,武装斗争遂由单纯军事行动转变为与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多种斗争,发动减租减息,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1月,省总行委取消莆田总行委改为中共莆属特委(统称闽中特委),下辖莆城特别支部、涵江区委、赤区支部、仙游临时县委、惠安县委等;工农红军207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12月,建立外坑乡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但遭国民党重兵“围剿”而解体,闽中特委分散转移。民国20年2月,恢复中共莆田县委建制,重新积聚力量。县委先后归属福州、厦门两个中心市委领导,出版《莆田工农报》、《前线》等刊物。
  民国21年9月,莆田县委升建为中心县委,领导莆田、仙游、福清三县革命斗争,先后建立黄石、笏石、常太、城区、忠门5个区委,并重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发动群众抗租、抗捐、抗税、抗债、反对日本侵略;发动海内外兴化同乡会声讨省防军第3旅勒收烟苗捐制造“东沙惨案”的罪行。民国23年4月,中心县委因叛徒出卖而被破坏。重建的莆田县委组织“打狗团”,开展反叛除奸斗争。9月,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王于洁主持重建莆田中心县委。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莆田中心县委重建游击队,独立领导闽中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创建常太、山溪、宁里三个游击根据地。民国24年5月,福清、莆田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闽中特委,随后建立广业、常太、兴太边区工委。中共莆田县委把重建的游击队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下辖常太游击队、常兴民族武装自卫团,开展游击活动,挫败国民党多次“围剿”。民国25年11月,中共莆田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停止袭击国民党军队。次年2月,因内奸出卖,闽中特委5委员被捕牺牲。后由刘突军主持成立闽中工委,接替特委领导闽中革命斗争,并建立莆(田)永(太)地区工委,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共莆田县委动员爱国青年加入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改编的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7路军第1纵队。9月,闽中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义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80师独立大队。县委工作重点转为抗日宣传、发动减租、借粮及组织生产等运动。民国27年初,发生“泉州事变”,独立大队在泉州承天寺被国民党军队缴械,经交涉后独立大队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北上抗日。8月,闽中工委分为莆田、福清、泉州三个中心县委,莆田县委属莆田中心县委领导。建立广业、常太、平原、沿海四个区委,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利用国民党组织农会的机会,建立乡级抗日农会近60个,会员7~8万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清算保甲人员贪污行为的合法斗争。民国28年7月,莆田县委隶属闽南特委领导,组织党员骨干参加特委在宁里举办的抗日干部训练班,派赴各地建立抗日游击武装据点。次年4月,因粮荒严重,县委在城区和忠门发动群众请愿,迫使当局发放救济粮。民国30年4月,福州及其附近沿海地区沦陷。莆田县委建立“闽南抗日义勇军”(又称忠门乡抗日自卫团)和黄瓜岛海上游击队。不久,在国民党军队“围剿”下,两支部队上百名队员撤到长乐加入闽南特委警卫队。次年4月,“江田事变”发生,中共莆田县委领导人率队撤回莆田,根据“隐蔽精干”方针,组织一百多人打入驻乌丘屿的“和平救国军”,成为该军第二大队(内称“闽中海上游击队莆田队”),同日、伪、顽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与此同时,县委在莆田盐场发动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民国32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闽中海上游击队莆田队与福清游击队合并为闽中游击队第二中队,队员300人,归闽南特委领导。12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转到闽中后,县委在闽南特委领导下,开展整风审干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反顽斗争。次年2月,莆田县委主要成员参加闽南特委小分队,化装奇袭涵江交通银行,超额完成省委下达的筹款任务。民国34年6月,日军撤出福建沿海,国民党“军统”特务与伪军相勾结制造“东吴事变”,致使莆田县委和闽中游击队第二中队领导人惨遭杀害,莆田的革命再次转入低潮。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民国35年8月,中共闽南特委委员林汝楠到莆指导县委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次年2月,成立莆田沿海人民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4月,莆田人民游击队编入闽中游击纵队,中共莆田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成立县工委,下辖北洋、北高、忠门三个区工委。开展“反三征”(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斗争,扩大革命武装队伍。7月,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失利,莆田地下党受到严重摧残,革命又趋于低潮。
  民国37年6月,中共闽中地委委员康金树率工作组到莆田恢复中共地下党组织。7月,重建中共莆田县工委,成立莆田人民除暴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北洋、南洋两个区委及许多农会组织,开展分粮斗争,开展工运及统战工作,打开地下斗争的新局面。
  民国38年2月,中共闽中地委迁到大洋,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莆田山区再次成为闽中革命活动中心。在闽中地委驻地附近成立福、莆、永县委,辖大洋、广宫、金芝、澳柄4个区委。中共莆田县工委改称中共莆田县委,新建北高、忠门、常太、江口4个区委。县委大力开展扩党练干、反“三征”、开仓济贫等工作。人民除暴队奇袭涵江镇公所后改编为莆田县人民游击队,组织各区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争。5月,莆田县人民游击队在大洋整训后,改编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莆田大队,在各地频繁活动。
  民国38年6月,中共福、莆、永县委撤销,中共莆田县委改称中共莆田县工委,新辖广宫、澳柄二个区委,发动群众,筹粮支前,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继续开展游击战争。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9军85师侦察营与闽中游击支队在大洋会师,反击周围四县国民党武装3000多人进攻大洋。8月21日,闽中游击支队莆田大队进军莆田城关,宣告莆田解放。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闽中游击支队司令部与莆田大队在县城会师,莆田大队改编为莆田县警备大队。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