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贸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贸合作
分类号: F752
页数: 5
页码: 444-448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地区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外商投资方面,1984年成立的福祥塑胶公司是莆田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之后又有其他企业相继成立。这些企业的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产值和出口创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外,莆田还发展了一批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的企业,即来料加工、来样定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些企业主要从事电子、服装、针织、工艺品等行业的生产。同时,莆田还积极参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派出人员到国外从事工程建设、农业技术合作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说,莆田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关键词: 莆田县 经贸 经贸合作

内容

第一节 外商投资企业
  1984年,莆田县橡胶厂和马来西亚祥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福祥塑胶有限公司,为莆田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投资总额25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2.5万美元,合营年限为10年。1985年,江口镇与马来西亚方金水合资创办江口水产捕捞养殖有限公司,为莆田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总投资50万元,其中外商投资25万元。是年,全县有“三资”企业15家,总投资额614.1万元,其中外商投资258.3万元,占总投资额42.06%,主要生产胶鞋、服装、古典家具、台湾草虾等,产值54.4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0.21%。
  1986年,新办江口凯利电子厂、笏石麻纺厂、黄石达成鞋革有限公司3家“三资”企业。当年“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达1516.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1%。1987年后,引进外资、技术的项目逐步增加,当年“三资”企业投产21家,实际利用外资189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57.31%,创工业产值237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16%,出口创汇328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25.19%。1988年,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抓好出口基地建设,继续改革投资环境,是年全县“三资”企业投产27家,实际利用外资128.24万美元,年创工业产值2529.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31%,出口创汇289万美元。1989年,全县“三资”企业投产36家,实际利用外资983万美元,比1988年增长666.53%。年工业产值10196.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57%,出口创汇4574.6万美元,比1988年增长1482.9%。
  1990年,全县共有已投产的“三资”企业40家,新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5项总金额1535.6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8万美元。比1989年增长12.7%。年工业产值33842.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7.95%,创汇7210.6万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31.9%和57.62%。“三资”企业利润总额1550.9万元,税金总额506.9万元,从业人员7624人,占全县职工总数11.37%,年末固定资产净值5657.2万元。1990年底,全县“三资”企业总投资1381.8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607万美元,占总投资额43.92%。主要经营鞋革、服装、塑胶、五金、电器、化工、建材、印刷、饲料、食品、水产养殖等行业。其中农业企业产值2009万元,工业企业产值33842.2万元,基建业产值42万元,分别占“三资”企业总产值的35893.2万元的5.59%,94.29%和0.12%。
  附:“三资”企业选介
  莆田福祥塑胶有限公司系中外合作企业,1984年6月,由莆田县橡胶厂与马来西亚祥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现为拥有福祥、华昌、聚祥三个塑胶有限公司的集团公司,隶县二轻局。址在涵江区塔桥,占地面积17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40平方米,拥有成套制鞋加工设备,主要生产89型高级运动鞋、布面注塑鞋、中高档布胶鞋,旅游鞋、解放鞋等1000多个品种,产品大多数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生产注塑布鞋145.63万双、注塑鞋85.76万双、胶鞋493.53万双,年工业产值8668.7万元,实现利润638.56万元,税金545.6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48.70万元,净值1022.20万元。职工2518人。
  莆田协丰鞋业有限公司 系中外合资企业,1989年8月建成投产,由西天尾镇福利鞋厂、省鞋帽公司与香港成业行贸易公司合资创办,隶县乡镇企业局。址在西天尾镇洞湖口开发区,占地面积71568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具有成套制鞋各种设备,主要生产“耐克”运动鞋,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1990年,生产“耐克”运动鞋114.7万双,创产值8150万元(其中出口产值7815万元),实现利润367万元,税金5.5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63.9万元,净值2962.9万元。职工2184人。
  第二节 “三来一补”企业
  1980年5月,莆田赤港华侨农场与香港北极行签订的毛衣来料加工合同,为全县承接的第一批来料加工业务。是年6月,经协商改由莆田县侨联针织厂与香港北极行执行该合同,港方无偿向该厂赠送50台七针机等设备。
  1982年,新办星光电子厂,承办电子来料加工。1984年,江口镇石东工艺品厂、北高乡福岭拉链厂分别承揽雕刻、拉链来料加工业务。次年新办嘉利电子厂,承办电子来料加工,江口东南工艺品厂,承揽工艺品加工。至1986年,全县共有“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定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13个,签订合同项目共87项,实收工缴费110.5万美元(按港元与美元0.17换算),比1985年增长3倍。
  1987年,全县“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18个,签订合同项目59项,总金额326.91万美元,实收工缴费42.72万美元,主要生产电子表芯、针织品、工艺品、拉链等。次年,“三来一补”企业增至35个,签订合同项目120项,比1987年增1倍,金额348.85万美元,合同履约率为71.8%,实收工缴费25.64万美元(港元与美元按0.17换算)。全年共引进设备513台(套),价值786.25万美元。主要生产电子、服装、工艺等制品。1989年,全县“三来一补”企业增至40个,其中电子行业22个,服装针织行业9个,工艺行业9个,签订合同项目93项,总金额136.75万美元,实收工缴费26.20万美元。
  1990年,全县共有“三来一补”企业34个,签订合同项目103项,总金额138.6万美元,实收工缴费28.38万美元,比1989年增长8.32%,主要生产电子、服装、针织、工艺品等。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1979年,莆田糖厂首次派出技术人员15人,援建塞拉利昂共和国马格巴斯糖厂。
  1984年,成立中国福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莆田县公司,为全县第一家专营劳务输出的公司。当年,首次向新加坡三达轮船代理公司和新加坡大志油轮公司派出10名受雇海员。
  1986年11月,受福建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委托,县组织中国福建农业技术合作组一队16人,受雇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布莱德蕃农场,从事农业技术合作,合作时间2年,领队王玉宝。
  1987年12月,东圳水电站工程技术人员林耀文等6人赴赤道几内亚毕科莫水电站,从事水电站运行管理和机械检修技术合作。1990年3月,增派邓子瑜等4人。
  1988年,莆田县中福公司接受省中福公司下达的劳务出口指标,外派260名女工赴新加坡从事电子电器等行业工作。同年底,全县又派出海员132人,受雇于外国轮船公司。至1990年,全县共派出被外国雇用的海员357人,农业技术工人16人,援建技术人员15人,还有技术工人150多名。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