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饮食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2
页码:
426-427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建国前和建国后莆田饮食业的发展情况。建国前,饮食业全由私营经营,城厢和涵江拥有多家具有特色的饮食店和风味小吃摊贩。建国初期,饮食业逐渐转为国营和合作社经营,市场上出现了基层供销社开设的饮食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体饮食业迅速发展。文章还提到了饮食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变化,以及莆田传统名菜和地方风味小吃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莆田县
商业
饮食业
内容
建国前,饮食业全系私营。城、涵有饮食店(亦称菜点业)50多家,自成特色。城厢镇有“源源”的中菜、西餐,“桃李园”的“满汉席”,“杏花楼”、“红金”、“龙王”等的“鱼翅席”、“鲍鱼席”、“猪肚席”等。涵江镇开设“桃李园”、“醉桃园”、“皇后酒家”、“天韵楼”、“上山”、“永丰”、“知者来”等菜馆和酒家。此外,还有不少临街摆设的饮食摊贩,以风味小吃誉名
建国初期,饮食业亦是私营。1954年起,基层供销社在集镇、交通要道和旅游点开设饮食店。1956年,分别对城市、农村饮食业进行对私改造,城厢、涵江两地私营饮食业归国营管理的25家,过渡到合作社的有110户,从业人员162人;组织合作饮食店的计116户,从业人员173人;组织合作小组的计87户,从业人员106人。当时最大一家是“大众饭店”,职工40人,日均营业额1800元,经营特点是以大众化饭菜为主。
1958年以后,涵江车站国营饭店先后3次进行扩建,占地1500平方米,可供300人用餐,大餐厅供应大众化饭菜,二楼供应盘菜,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
1960年开始,饮食业实行粮食制品凭粮票供应。1961年始销售高价的盘菜、汤点、油条等,1962年即告取消。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和集体饮食业每年营业收入在300万元左右。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个体饮食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计有饮食业131家,从业人员1095人,其中全民的67家587人、集体的59家437人、合营的5家44人。至1983年,全县饮食业发展到498家,从业人员1106人,其中全民的12家244人、供销社的34家144人、集体的48家314人、个体的404家404人。
1985年,地方名菜“焖豆腐”、“炒米粉”、“荔枝肉”在福建省饮食业系统名优菜点和地方风味小吃评比中,分别获风味优质小吃和名优菜点奖。是年,国营、集体的饮食业减少,其中不少转为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个体饮食业增至598户。
1990年,全县饮食业619家,从业人员1202人,其中全民的14家131人、集体的22家107人、个体的583家964人。饮食业经营的品种不断增多,莆田传统名菜和地方风味小吃逐渐恢复。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