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用器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用器材
分类号: F764.3
页数: 2
页码: 415-4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农用器材的情况。首先介绍了旧式农具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建国前农具多自产自销,但在1952年后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各种中小农具,后来推广了使用打谷机、双轮双铧犁等。然后介绍了新式农具的推广和供应情况,如双轮双铧犁、拖拉机等的使用和销售情况。接着是农药械的推广和销售情况,以及农用薄膜的需求和供应量。整体而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莆田市农用器材的需求逐渐增加,农具、拖拉机、农药械和农用薄膜的供应也相应增加。
关键词: 莆田县 商业 农用器材

内容

一、旧式农具
  建国前,农具多自产自销。1952年,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以竹、木、棕、麻和铁为原料制作的各种中小农具,当年供应14万件。1954年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修造并举的办法,在山区竹、木原料产地,发动群众编造土箕、箩筐、锄柄等农具,由当地基层供销社收购产品,销地供销社零售供应。在平原地区组织手工业者加工铁、木农具,当年供应量达53万件,比1953年的供应量增长2.78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有些小农具由零星购买转为成批购买。
  1959年,县供销社兴办农具加工场,各基层供销社和部分社队办农具加工场71个,同时调运毛竹229402支、竹篦95592捆,作为加工和修补以畚箕为主的缺货小农具,当年组织供应小农具249万件,修补133.62万件。1963年,木制农具的成品、半成品由供销社系统收购供应。次年对供销社经营的89种竹、木山货,小农具调低购销价格,收购价格平均下降7.94%,销售价格平均下降8.98%。
  1980年以后,中小农具经营逐步转为由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和多渠道经营,供销合作社经营的中小农具销量逐年减少;1990年只供应29万件,为60年代以来供应量最少的一年。
  二、新式农具
  供社经营的有双轮双铧犁、深耕犁、播种机、打谷机等。1954年春,首次推广使用打谷机,当年组织供应双人打谷机37架。1956年合作化后,推广使用打谷机,实行财政补贴,优惠分配农业社购买,当年供应399架。1958年后,多数使用电动打谷机,双人打谷机供应量减少。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单人打谷机需求量增加。1988年供应各种打谷机1359架。
  1955年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89架。1957年由于农民不习惯使用而要求退货,收回历年供应的2245架,损失金额11.84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又得到推广,当年供应2158架。
  1955年,福建省政府赠送莆田县二台匈牙利DF—413型链轨式拖拉机,为莆田首次使用大型拖拉机。1957年,销售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58年,省农业厅赠送涵江公社哆头大队一台捷克Z—25A型轮式拖拉机。1959年,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进口6台中型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1976~1980年,全县销售轮式拖拉机46台,手扶拖拉机616台。1981~1985年,销售轮式拖拉机94台,手扶拖拉机2023台。之后,轮式拖拉机停止销售。1986~1990年,全县共销售手扶拖拉机3888台。
  三、农药械
  1954年推广应用各种农药械,并放开供应,当年销量95架,此后经营品种增到5种,其中手遥高压喷雾器,双管、单管背负式喷雾器最受欢迎。1953~1962年,农药械年销售1000台左右。1963年,开展喷雾器出租业务,当年出租农药械6695架次。60年代始,供销部门贯彻“修供并举,以修为主”的方针。1972~1979年,基层供销社共建立农药械修配站15个,兼修店42个,义务为农民修配130703架次。1966~1971年,农药械年销售1240~3369台。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药械供应量明显增加。1980~1990年共销售各种农药械100307件,平均每年供应万件。
  四、农用薄膜
  1978年开始推广,实行计划供应,当年供应91吨,次年供应132吨。随着育秧,育苗以及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农用薄膜需求量逐年增加。但货源紧缺,基层供销社建立胶粘胶补站15个,为社队粘补薄膜87.4吨。1978~1990年,共销售薄膜2136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